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式进入令人头昏脑钝的炎夏,不知读哪些书清凉又消暑?
散文的论战还在延烧,如居高不下的气温,启动战火的黄锦树以“散文与市场自由主义”为题再度投书《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他说,真的没想到会有那么多人迂回地为“山寨抒情散文”现象辩护,最新版本则是倒向“反思地维持现状”,意思就是,“一切让市场决定”。作品良窳,书评理应把关,然而台湾几无书评,学界、评论界、出版界、写作界共同组构的文学体制,台面上并无产生监督文学作品的力量,毕竟“山寨散文”又不是近日最撼动人心,全民参与的“有毒淀粉”。所以一切交由市场决定,问题在于台湾市场太小,阅读人口太少,出版产业太弱势,这也致使两岸签署《服务贸易协议》前夕,出版界意见领袖郝明义针对开放大陆业者在台从事印刷业等乙项,公开炮轰台湾当局。但也有不同的意见。远见·天下文化事业群创办人,同时也是傅利曼派“世界要由市场机制主导”经济学家的高希均认为,“要把问题当机会”;联经发行人林载爵则表示“台湾人要对自己有信心”。
面对每况愈下的图书市场,台湾出版界一直在问两个问题:之一,到底出版是不是独立产业?之二,台湾出版业会不会被大陆吞并?第二个问号,历史自会给出答案。
出版是不是独立产业?从某个面向看,它不是。有很大一部分,出版社依附社会脉象迅速流动,跟着热门议题和当红人物后面跑,当“有毒淀粉”爆发,《恐怖的食品添加物》、《吃了会死?食品添加物速查》等食品安全相关书籍立即上市或重新上架;当毕业季到来,必推社会新鲜人教战手册如《主管不说,但你一定要懂的50件世事》、《不忧郁,哪算是工作》;放暑假了,《Choyce亲子旅行超好玩,从大东京出发Let’s go》之类的亲子旅游书立刻变成重点。
不久前王品董事长戴胜益在中兴大学毕业典礼上一席“赚不到三万不要存钱”的讲话,一夕之间成为全民热烈讨论的话题,虽然把自己变成箭靶,致号召“反王品”者有之,高呛资本家者有之,却也冲高了王品知名度,紧接下来《王品不可思议》出版,加上《商业周刊》以《你认真,别人就把你当真》为题报导一位26岁,年薪两百万元王品店长的故事,这在时间上的巧妙连结。书,几乎可以不用宣传了。
它还依附电影,不然卷土重来的《大亨小传》(电影书封榜)不会上排行榜;《末日之战》因为被布拉德·皮特改编成电影而一跃为焦点。它更依附电视,近一个月卖得最好的《妈妈,我还不想去天堂》,写罕见疾病女儿故事的俞娴是业绩长红的电视购物专家。小S、蔡康永《康熙来了》、于美人《新闻挖挖哇》等节目更直接影响书的销售量。这在在说明,书,有时候只是某个事件,某个明星名流的副产品,因此它的有效期限越来越短,越来越向市场倾斜,且用过即弃如废纸,与藏诸名山有天壤之别。
这是出版的一大部分,但出版的美妙就在于,有时候你不理会市场,市场反而追上来了。出版市场有时候就是很吊诡,越想靠近它,它产生的斥力越高,这也是出版业的迷人之处,《羊毛记》即是一例。《羊毛记》和《格雷的五十道阴影》一样,两者都先是素人作家自费出版的电子书,然后一飞冲天,沛然不可御,台湾也是甫一出版就登上排行榜,“你知道翻译小说现在有多难上榜吗?”版权经纪人谭光磊一句话道尽欧美翻译小说当下在台湾的艰困处境。
翻译类小说的微光
翻译小说兀自在黑暗中微微发光,这个月翻译小说书单非常漂亮,《恶女心计》让极少挺身推荐书的小说家朱天文“一口气看到清晨”;虽然对书名大有意见,但这也是小说家吴明益认为“近来最好看的小说”。博客来六月选书的《雨伞默默》,作家杨索以“二十一世纪的另一部《悲惨世界》”誉之。2011年英国国家图书大奖的《陌生人的孩子》则让文青废寝忘食。《独子》是法国作史岱凡·奥德记(Audeguy.S.)继《云的理论》之后,又一部“谐拟历史”的小说,透过卢梭带领读者走过璀灿的启蒙时代与黑暗的大革命时代。《柏林最后列车》、《再见,柏林》、《柏林故事集》三书是《单身》作者伊薛伍德盛年时期创作的柏林浮世绘。跨大众与纯文学,在台湾拥有广大中产读者的安泰勒,最新著作《学着说再见》,译者很强,是廖月娟——“廖月娟译”已经成为某种选书标准。卡夫卡的《审判》系以“德文手稿完整版”呈现与区隔众前译本。
日本小说的读者群一向比欧美翻译小说面积广大并稳定。几乎每一本小说都被译成中文的宫部美幸,其代表作《模仿犯》九年来至少出现四种版本,最新推出的是“经典书衣版”。白石一文《一瞬之光》改版多次,是少见的长销小说,新作《不自由的心》,还是有外遇。很受年轻读者欢迎的伊坂幸太郎推出集十年功力的《SOS之猿》,他将在八月来台与读者会面。
非文学的外来书,《被出卖的童年》,法学教授乔尔·巴肯写出从垃圾食物、计算机游戏乃至被过度诊断为过动儿、自闭症,现代儿童和青少年如何在当代资本主义企业全面向包抄下成长。专攻水议题的地理学家汤尼·艾伦藉由《煮一杯咖啡需要多少水?》揭露生活事物,特别是农产品背后的水成本,此即“虚拟水”,不说不知道,把隐藏的水消耗计算进来,煮一杯咖啡事实上要用140公升的水。《不流血的革命》是食品工业评论家特拉姆·史都华撰写的一部“素食主义文化史”,从素食起源、素食运动者到素食哲学,书评谓之“庞大而瑰丽而激进”。
透过“巨量数据分析”(大数据)这门新兴科技可以解读并预测无数现象,譬如新片票房、子女未婚怀孕的机率、帮忙规划快递路线等等,这是两大资本家合著的《大数据》要告诉我们的事,也所以我们一天到晚被街头调查、被电访,到处填写问卷。《自造者时代》讲述多个“自造者”的故事,譬如火红的3D打印机,指向的是一个开放式企业与扁平化生产分工的未来。
未来与过去并存。1961年逝世的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在研究日常生活器物之美后提出“民艺”一词,并发起一连串的民艺运动,人称“民艺之父”,对日本人的美感意识影响深远,《工艺之道》即是他的著作。
李登辉、李乔、宋泽莱与纪蔚然 李登辉出版了两本书,一是信仰告白的《为主作见证》,一是给新世纪台湾人的备忘录《二十一世纪台湾要到哪里去》,至今为止李登辉有十二本著作。
李登辉九十一岁犹能写作,八十岁的李乔只能算是晚辈。八○年代以“寒夜三部曲”奠定文坛地位的前辈作家李乔,原来锁定台湾三段“秽史”与政治运动,写台湾历史的创伤与受诅咒的轮回故事,此即《咒之环》,未料完成后灵感不停,于是接续写实验性格强烈的《V与身体》、“与鬼魂打交道”的《散灵堂传奇》,从对现实绝望到远离现实的奇幻,五年七十五万字,是谓“幽情三部曲”。
上月散文花开不断,这个月则以小说为胜,韩丽珠《离心带》、何致和《花街树屋》、苏童《黄雀记》、李渝《九重葛与美少年》,中、港、台作家齐出,长篇短篇俱美。
留法旅美回归台北、上海,有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的林郁庭完成了这个世代小说家的功课,写出《上海烈男传》。
谢旺霖《转山》初版的第五年,出版社推出十万册纪念版。
《商业周刊》创办人之一何飞鹏早已以《自慢》晋身畅销作家,另一位创办人金惟纯才出版第一本书,书名《还在学》。《商业周刊》堪称台湾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但在成功之前,它曾经付出惨痛的代价。这本书,金惟纯要谈的不是“成功”,而是他的人生体悟,一个“被宠坏的中年男人”如何补修、学习“该怎么活”。
有主流便有偏锋,兼差当作家的出版人郝广才出版了一本以书名怪到很难不多读两遍的《村上有春树,村下有摇钱树》,主打黄金思考法则和创意。
《我们的小幸福小经济》是一本由台湾社会企业创新创业学会策划的图文书,介绍了九家具代表性的社会企业,四方报、生态绿、日月老茶厂、芳荣米厂、喜愿共和国、大志、光原社会企业、上下游新闻市集、胜利潜能发展中心,他们在资本主义的大海里,逆向操作,像开在墙角的小花小草。
逆向操作的还有三十岁的《文讯》杂志。正准备义卖作家捐赠书画以筹措粮饷长期抗战的《文讯》,一开始是一本党性浓厚的刊物,然后在时代的推演以及主事者封德屏的坚持下,逐渐转变成为文学史料搜辑最完备,沟通学术界与文学界的文学杂志。它生存得极为辛苦,几度面临停刊。没有《文讯》会如何呢?只说一件事就好:陈芳明承认他的《台湾新文学史》重度依赖《文讯》日复一日的数据汇整以及出版的工具书。庆祝七月的三十岁生日,《文讯》将以“文学想象的萌发、文学记忆的阐述、文学环境的建构”为题举办十场“世代文青论坛接力赛”暨封面展。
2013“第十七届国家文艺奖”揭晓,美术、建筑、舞蹈三类从缺,四位得奖者是导演李安、作曲家陈茂萱、剧作家纪蔚然、小说家宋泽莱,陈茂萱之外都与出版有关。纪蔚然的得奖感想是“谣言终于成真”,他的第一部小说《私家侦探》已卖出电版权,剧本完全不假手他人。任教于中学的宋泽莱于1978年以《打牛湳村》崛起文坛,1985年的《废墟台湾》系当年度影响力书籍之一,小说中已触及续建核建问题。目前他就读于成大台文所博士班,正在撰写《天上卷轴》下卷及《台湾文学三百年》续集,能量雄厚但安静沉潜,研究/创作不辍。
这样的小说家台湾一直都有。
散文的论战还在延烧,如居高不下的气温,启动战火的黄锦树以“散文与市场自由主义”为题再度投书《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他说,真的没想到会有那么多人迂回地为“山寨抒情散文”现象辩护,最新版本则是倒向“反思地维持现状”,意思就是,“一切让市场决定”。作品良窳,书评理应把关,然而台湾几无书评,学界、评论界、出版界、写作界共同组构的文学体制,台面上并无产生监督文学作品的力量,毕竟“山寨散文”又不是近日最撼动人心,全民参与的“有毒淀粉”。所以一切交由市场决定,问题在于台湾市场太小,阅读人口太少,出版产业太弱势,这也致使两岸签署《服务贸易协议》前夕,出版界意见领袖郝明义针对开放大陆业者在台从事印刷业等乙项,公开炮轰台湾当局。但也有不同的意见。远见·天下文化事业群创办人,同时也是傅利曼派“世界要由市场机制主导”经济学家的高希均认为,“要把问题当机会”;联经发行人林载爵则表示“台湾人要对自己有信心”。
面对每况愈下的图书市场,台湾出版界一直在问两个问题:之一,到底出版是不是独立产业?之二,台湾出版业会不会被大陆吞并?第二个问号,历史自会给出答案。
出版是不是独立产业?从某个面向看,它不是。有很大一部分,出版社依附社会脉象迅速流动,跟着热门议题和当红人物后面跑,当“有毒淀粉”爆发,《恐怖的食品添加物》、《吃了会死?食品添加物速查》等食品安全相关书籍立即上市或重新上架;当毕业季到来,必推社会新鲜人教战手册如《主管不说,但你一定要懂的50件世事》、《不忧郁,哪算是工作》;放暑假了,《Choyce亲子旅行超好玩,从大东京出发Let’s go》之类的亲子旅游书立刻变成重点。
不久前王品董事长戴胜益在中兴大学毕业典礼上一席“赚不到三万不要存钱”的讲话,一夕之间成为全民热烈讨论的话题,虽然把自己变成箭靶,致号召“反王品”者有之,高呛资本家者有之,却也冲高了王品知名度,紧接下来《王品不可思议》出版,加上《商业周刊》以《你认真,别人就把你当真》为题报导一位26岁,年薪两百万元王品店长的故事,这在时间上的巧妙连结。书,几乎可以不用宣传了。
它还依附电影,不然卷土重来的《大亨小传》(电影书封榜)不会上排行榜;《末日之战》因为被布拉德·皮特改编成电影而一跃为焦点。它更依附电视,近一个月卖得最好的《妈妈,我还不想去天堂》,写罕见疾病女儿故事的俞娴是业绩长红的电视购物专家。小S、蔡康永《康熙来了》、于美人《新闻挖挖哇》等节目更直接影响书的销售量。这在在说明,书,有时候只是某个事件,某个明星名流的副产品,因此它的有效期限越来越短,越来越向市场倾斜,且用过即弃如废纸,与藏诸名山有天壤之别。
这是出版的一大部分,但出版的美妙就在于,有时候你不理会市场,市场反而追上来了。出版市场有时候就是很吊诡,越想靠近它,它产生的斥力越高,这也是出版业的迷人之处,《羊毛记》即是一例。《羊毛记》和《格雷的五十道阴影》一样,两者都先是素人作家自费出版的电子书,然后一飞冲天,沛然不可御,台湾也是甫一出版就登上排行榜,“你知道翻译小说现在有多难上榜吗?”版权经纪人谭光磊一句话道尽欧美翻译小说当下在台湾的艰困处境。
翻译类小说的微光
翻译小说兀自在黑暗中微微发光,这个月翻译小说书单非常漂亮,《恶女心计》让极少挺身推荐书的小说家朱天文“一口气看到清晨”;虽然对书名大有意见,但这也是小说家吴明益认为“近来最好看的小说”。博客来六月选书的《雨伞默默》,作家杨索以“二十一世纪的另一部《悲惨世界》”誉之。2011年英国国家图书大奖的《陌生人的孩子》则让文青废寝忘食。《独子》是法国作史岱凡·奥德记(Audeguy.S.)继《云的理论》之后,又一部“谐拟历史”的小说,透过卢梭带领读者走过璀灿的启蒙时代与黑暗的大革命时代。《柏林最后列车》、《再见,柏林》、《柏林故事集》三书是《单身》作者伊薛伍德盛年时期创作的柏林浮世绘。跨大众与纯文学,在台湾拥有广大中产读者的安泰勒,最新著作《学着说再见》,译者很强,是廖月娟——“廖月娟译”已经成为某种选书标准。卡夫卡的《审判》系以“德文手稿完整版”呈现与区隔众前译本。
日本小说的读者群一向比欧美翻译小说面积广大并稳定。几乎每一本小说都被译成中文的宫部美幸,其代表作《模仿犯》九年来至少出现四种版本,最新推出的是“经典书衣版”。白石一文《一瞬之光》改版多次,是少见的长销小说,新作《不自由的心》,还是有外遇。很受年轻读者欢迎的伊坂幸太郎推出集十年功力的《SOS之猿》,他将在八月来台与读者会面。
非文学的外来书,《被出卖的童年》,法学教授乔尔·巴肯写出从垃圾食物、计算机游戏乃至被过度诊断为过动儿、自闭症,现代儿童和青少年如何在当代资本主义企业全面向包抄下成长。专攻水议题的地理学家汤尼·艾伦藉由《煮一杯咖啡需要多少水?》揭露生活事物,特别是农产品背后的水成本,此即“虚拟水”,不说不知道,把隐藏的水消耗计算进来,煮一杯咖啡事实上要用140公升的水。《不流血的革命》是食品工业评论家特拉姆·史都华撰写的一部“素食主义文化史”,从素食起源、素食运动者到素食哲学,书评谓之“庞大而瑰丽而激进”。
透过“巨量数据分析”(大数据)这门新兴科技可以解读并预测无数现象,譬如新片票房、子女未婚怀孕的机率、帮忙规划快递路线等等,这是两大资本家合著的《大数据》要告诉我们的事,也所以我们一天到晚被街头调查、被电访,到处填写问卷。《自造者时代》讲述多个“自造者”的故事,譬如火红的3D打印机,指向的是一个开放式企业与扁平化生产分工的未来。
未来与过去并存。1961年逝世的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在研究日常生活器物之美后提出“民艺”一词,并发起一连串的民艺运动,人称“民艺之父”,对日本人的美感意识影响深远,《工艺之道》即是他的著作。
李登辉、李乔、宋泽莱与纪蔚然 李登辉出版了两本书,一是信仰告白的《为主作见证》,一是给新世纪台湾人的备忘录《二十一世纪台湾要到哪里去》,至今为止李登辉有十二本著作。
李登辉九十一岁犹能写作,八十岁的李乔只能算是晚辈。八○年代以“寒夜三部曲”奠定文坛地位的前辈作家李乔,原来锁定台湾三段“秽史”与政治运动,写台湾历史的创伤与受诅咒的轮回故事,此即《咒之环》,未料完成后灵感不停,于是接续写实验性格强烈的《V与身体》、“与鬼魂打交道”的《散灵堂传奇》,从对现实绝望到远离现实的奇幻,五年七十五万字,是谓“幽情三部曲”。
上月散文花开不断,这个月则以小说为胜,韩丽珠《离心带》、何致和《花街树屋》、苏童《黄雀记》、李渝《九重葛与美少年》,中、港、台作家齐出,长篇短篇俱美。
留法旅美回归台北、上海,有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的林郁庭完成了这个世代小说家的功课,写出《上海烈男传》。
谢旺霖《转山》初版的第五年,出版社推出十万册纪念版。
《商业周刊》创办人之一何飞鹏早已以《自慢》晋身畅销作家,另一位创办人金惟纯才出版第一本书,书名《还在学》。《商业周刊》堪称台湾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但在成功之前,它曾经付出惨痛的代价。这本书,金惟纯要谈的不是“成功”,而是他的人生体悟,一个“被宠坏的中年男人”如何补修、学习“该怎么活”。
有主流便有偏锋,兼差当作家的出版人郝广才出版了一本以书名怪到很难不多读两遍的《村上有春树,村下有摇钱树》,主打黄金思考法则和创意。
《我们的小幸福小经济》是一本由台湾社会企业创新创业学会策划的图文书,介绍了九家具代表性的社会企业,四方报、生态绿、日月老茶厂、芳荣米厂、喜愿共和国、大志、光原社会企业、上下游新闻市集、胜利潜能发展中心,他们在资本主义的大海里,逆向操作,像开在墙角的小花小草。
逆向操作的还有三十岁的《文讯》杂志。正准备义卖作家捐赠书画以筹措粮饷长期抗战的《文讯》,一开始是一本党性浓厚的刊物,然后在时代的推演以及主事者封德屏的坚持下,逐渐转变成为文学史料搜辑最完备,沟通学术界与文学界的文学杂志。它生存得极为辛苦,几度面临停刊。没有《文讯》会如何呢?只说一件事就好:陈芳明承认他的《台湾新文学史》重度依赖《文讯》日复一日的数据汇整以及出版的工具书。庆祝七月的三十岁生日,《文讯》将以“文学想象的萌发、文学记忆的阐述、文学环境的建构”为题举办十场“世代文青论坛接力赛”暨封面展。
2013“第十七届国家文艺奖”揭晓,美术、建筑、舞蹈三类从缺,四位得奖者是导演李安、作曲家陈茂萱、剧作家纪蔚然、小说家宋泽莱,陈茂萱之外都与出版有关。纪蔚然的得奖感想是“谣言终于成真”,他的第一部小说《私家侦探》已卖出电版权,剧本完全不假手他人。任教于中学的宋泽莱于1978年以《打牛湳村》崛起文坛,1985年的《废墟台湾》系当年度影响力书籍之一,小说中已触及续建核建问题。目前他就读于成大台文所博士班,正在撰写《天上卷轴》下卷及《台湾文学三百年》续集,能量雄厚但安静沉潜,研究/创作不辍。
这样的小说家台湾一直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