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贪婪和自私导致特洛伊悲剧性毁灭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tyl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洛伊是《荷马史诗》中伊利亚特的首都,是一座伟大的城市。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了斯巴达王后海伦,引发了特洛伊与希腊联军十年的战争,最后特洛伊城被希腊联军攻破而毁灭,究其原因,贪婪和自私导致特洛伊的毁灭。
  特洛伊在今土耳其的希萨利克。公元前12世纪,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联合希腊各城邦及英雄组成联军,渡海远征特洛伊,导致特洛伊的毁灭。《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记录了这场战争。
  一、《伊利亚特》
  《伊利亚特》故事是这样的: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诱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美丽的妻子海伦,并抢劫了王宫里的大批财物。为了夺回海伦,希腊各城邦和部落推墨涅拉俄斯的哥哥、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为联军统帅,调集精兵十万,战舰一千多艘,漂洋过海,远征特洛伊。战争残酷地进行了十年,最后,谋士俄底修斯献上“木马计”,希腊联军才攻陷特洛伊,结束了这场悲壮的战争。
  二、特洛伊的毁灭是希腊人的贪婪和特洛伊人的自私造成的
  (一)希腊人的贪婪
  1.贪婪的含义
  贪婪意为渴望而不满足。《楚辞·离骚》曰:“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王逸注“爱财曰贪,爱食曰婪”。人要是抑制不住自己的贪婪之心,只会想尽办法占有它,就会不择手段达到目的。
  2.希腊人的贪婪
  从《伊利亚特》的故事来看,希腊人和特洛伊人战争爆发的导火线是帕里斯诱拐了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的妻子海伦,墨涅拉俄斯请求自己的哥哥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和希腊各城邦国王帮忙抢回海伦。本来这件事可以用和平谈判的方式,例如,赔款、还人加赔礼道歉就可以解决,但希腊人打着正义的旗子,怀揣贪婪之心促成了这场战争。希腊人的贪婪有以下情形。
  一是阿伽门农的贪婪。墨涅拉俄斯是阿伽门农的弟弟,妻子海伦被拐,弟弟向哥哥哭诉,哥哥帮弟弟报仇,抢回海伦,这是理所应当的。但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想称霸爱琴海,成为爱琴海的王,他早就有吞并特洛伊的打算,弟弟请他帮忙夺回海伦,刚好成了他联合众城邦国王和众部落英雄漂洋远征特洛伊的借口。为了实现自己贪婪的梦想,让远征特洛伊的舰队起航,他以“嫁女儿“的谎言骗过妻子克里泰墨斯特拉,狠心地将女儿伊菲革涅亚用来献祭。
  作为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在战争中也贪婪无比。阿加门农曾因抢夺战利品、霸占女俘与英雄阿喀琉斯产生矛盾,导致让特洛伊人闻风丧胆的阿喀琉斯愤而退出,拒绝参战,使希腊人付出惨重的代价。
  二是希腊各城邦国王的贪婪。战争是在原始部落共同狩猎中产生的,最初具有生存竞争性质。随着社会发展,战争扩大了,掠夺对象由森林、原野拓展到争夺土地。荷马时代,部落组织发展成军事民主制,侵夺奴隶和财产、互相掠夺是时代风气,特洛伊战争是两个城市间争夺财富的战争。因此,希腊各城邦国王参战的目的不仅仅是抢回海伦,挽回希腊人的颜面,更是借此抢夺土地、财宝和奴隶。从故事内容可知,一些希腊士兵对战争不满,但不是对战争本身不满,而是对分得的财产不够多、首领的贪婪不满。
  三是部落英雄的贪婪。荷马时代,西方人将战争作为光荣的事、有作为的事,战争无所谓正义和非正义,崇尚武力,歌颂勇武精神,尊重个性是那时的特征。在《伊利亚特》中,许多部落英雄参加了这场战争。这些英雄参战的目的跟阿伽门农和希腊城邦国王不同,不是为了称霸和财富,更不会为了一个不贞的女子去战斗,而是为了在战争中获得战功,使自己名扬天下,在这些英雄中,阿喀琉斯就是一个例子。阿喀琉斯是希腊联军中武艺最高强、最英勇无畏的战将。在参战前,阿喀琉斯的母亲海洋女神就跟他说,如果参战就会在战争中死去,但阿喀琉斯认为即使死也要名扬天下。
  (二)特洛伊人的自私
  1.自私的含义
  自私是基于个人利益需求做出的行为和反应。“自”是指自我;“私”是指利己;“自私”指的是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及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2.特洛伊人的自私
  从《伊利亚特》的故事内容来看,这场战争的罪魁祸首是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帕里斯不仅抢劫了斯巴达的财宝,还拐走了王后。按理说,当希腊人要发起战争,抢回海伦时,特洛伊人息事宁人的做法就是在联军还没到达时赶快交出海伦,交出财宝,甚至交出帕里斯。但特洛伊人并没有这样做,而是怀揣自私之心积极备战,这也是导致特洛伊毁灭的原因之一。特洛伊人的自私有以下情形。
  一是帕里斯的自私。在特洛伊人中,最自私的莫过于王子帕里斯了。帕里斯的父亲、特洛伊国王普利阿莫斯,叫帕里斯率领一只强大的军队去希腊萨拉米斯去夺回早年被劫的姐姐。在路过斯巴达时,帕里斯爱上了美丽的王后,为了自己的私欲,用掠劫财富和女奴作诱饵,煽动战士们袭击了斯巴达国王的宫殿,抢夺了大量的财富和珍寶,并劫走了许多妇女和海伦,带着舰队返回特洛伊城,早把夺回姑母的事抛诸脑后。帕里斯作为特洛伊王子,他应该知道这会给他的国家和人民带来怎样的灾难,但他还是一意孤行。
  按照人们一般的想法,帕里斯拐走海伦,抢劫了大量的财宝,他应该带着海伦远走他乡,找个人们寻不到的地方去生活。但他太自私了,舍不得特洛伊王子的身份,以至于希腊联军找到一个漂亮的借口,攻打特洛伊。
  二是老国王和赫克托耳的自私。老国王普利阿墨斯对帕里斯是溺爱的。帕里斯是普利阿莫斯的第三个儿子,当他还在王后肚子里时,王后梦见特洛伊一片火海,神谕说这个孩子将来会让特洛伊毁于火海。没有办法,孩子生下后,就被弃于荒山。帕里斯被牧羊人收养,经过很多周折,长大后才回到王宫,国王夫妇就宠爱有加。当帕里斯没有去夺回姑姑,而是抢劫斯巴达王宫,诱拐海伦回来时,老国王虽然觉得儿子有错,但还是没舍得责备,也没采取任何有效的措施补救儿子犯下的错。
  赫克托耳是特洛伊的大王子,他是帕里斯的大哥,也是一位名扬四海的大英雄。他一直是兄妹中对帕里斯和海伦最温和、最好的哥哥。当知道弟弟做出如此荒唐行径时,想到的只是如何保护弟弟,如何不让弟弟受到伤害,如何直面强大的希腊联军。普利阿墨斯和赫克托耳在对待帕里斯这件事上只想不让他受委屈,而不去考虑战争会给特洛伊人民带来怎样的灾难。
  三是特洛伊长老和民众的自私。《伊利亚特》里有这样一段描述:“海伦走上城楼,坐在老国王普利阿莫斯旁边,只听得身后的长老们在低声议论:‘看,多动人的女人,难怪特洛伊人和希腊人吃了这么多年苦,死了这么多人而不抱怨,这简直是最美丽的女神。’”从这段话里,人们可以看到特洛伊人的心态。他们认为王子把世上最美丽的海伦拐来是一件多么长脸的事,为了保卫她,不让希腊人抢回去而战是一件光荣的事,而不去管事情的对错。
  三、特洛伊悲剧性毁灭
  特洛伊和希腊联军进行了十年的战争,最后以特洛伊悲剧性毁灭而告终。
  (一)什么是悲剧
  鲁迅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事毁灭给你看。”对于悲剧的简单理解就是使人难过落泪的结局,要么主人公离去,要么就是结局没尽如人意。黑格尔的理论认为:悲剧冲突是两种“普遍力量”的冲突,因为冲突双方各具片面性的正义性;悲剧冲突应当是无可排解的必然性冲突,因为冲突的双方必然在悲剧中共同灭亡。
  (二)特洛伊悲剧性毁灭
  在《伊利亚特》里的这场战争中,特洛伊毁灭了,希腊联军虽然用了“木马计”获得了战争最后的胜利,但从后面的故事可知,除了谋士俄底修斯历经十年磨难回到伊大嘉,阿加门农虽然回到家,但被他妻子杀死了,别的希腊战士在回国的路上全都葬身大海。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两者都是悲剧性的毁灭,然而,纵观整个事件,特洛伊的毁灭是希腊联军的贪婪和特洛伊人的自私造成的。
  (云南财经大学传媒学院)
  作者简介:杨昆丽(1966-),女,回族,云南昆明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广告学。
其他文献
余华的《活着》深度表达了人活着的常态以及它所追寻的意义,在亲人的离去和生活苦难的超脱之下,福贵依旧能够坚强地活下去。他秉着生下来活下去的信念倔强地活着,历经父母的先后离去、妻子的重病而亡、儿女的死亡,更有甚者,连唯一的血脉传承者“苦根”也因多吃豆子撑死。在这样一系列的悲痛过后,主人公福贵没有选择离开这个世界,而是以隐忍坚强的态度一步一步地活下去。这是一种伟大的精神超越,是越过自身所能承受之重超然地
期刊
浪漫主义是文学创作的基本传统之一,对中国文学影响至深。作为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毛泽东用指点江山的豪情和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在继承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条勃勃生机的浪漫主义诗词发展新路。本文通过对毛泽东诗词进行深入分析,探求总结毛泽东诗词中浪漫主义的体现及其对浪漫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一直以来是我国文学创作的基本传统。与现实主义不同的是,浪漫主义侧重从内心世界出发,常用
期刊
一个好的剧本离不开它的框架,只有了解剧本大体框架的构成,剧作者才能往里面充实人物、故事,这就是它的基本要素。而内容要从多角度考虑,既能反映出真实的人物生活,又能表现出故事的戏剧性,这就需要人们多下功夫。影片剧作通过描绘人物性格,反映出某些时代特征,让观者不仅能从中得到娱乐,也会收获很多。受思想艺术性格转变的影响,影片的质量离不开剧本的质量。最难的事情莫过于自己要写什么,当知道了这一点后,一切便容易
期刊
由孔颜之乐到孔颜乐处,这是中国传统儒家苦乐观的一种升华,从一种状态到一种境界,反映出儒家文化的精神之乐、义利之乐和德性之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功利主义、自私冷漠等问题愈加严重,通过分析孔颜乐处的变化历程及其内涵,人们可以找到自己精神灵魂的皈依。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但随之而来的也有一系列问题,市场经济的缺陷和弊
期刊
《傲慢与偏见》是一部经典之作,其在遣词造句、文字语言运用上十分讲究,即使在今天,《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语言特色也可以给人深刻的影响与一生受益的启示。基于此,笔者在多次拜读的基础上,就《傲慢与偏见》中人物语言特色加以简要探析,以供参考。  《傲慢与偏见》以清新、幽默的语言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虽然著作叙事结构简单、情节相对平淡无奇,但其以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对文字的巧妙处理使无数读者手不释卷。作为一部经
期刊
《乐队的夏天》是2019夏季最为独特的一档音乐综艺节目,它重新引发了国内大众对于摇滚音乐的关注,也带来了大众文化和小众文化孰是孰非的争论以及商业与艺术能否完美结合的思考。高开低走的数据背后,也透露着这个节目、节目中那些音乐人以及中国独立音乐本身的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本文通过分析网络综艺的商业化价值、摇滚音乐的艺术化内涵以及当下中国音乐文化的市场状态,探讨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将商业和艺术领域进行解构和延
期刊
《菊与刀》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运用文化模式理论研究日本社会的典范作品。“菊”与“刀”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研究日本的性格,其研究成果对美国战后对日政策的制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菊与刀》总结了典型的日本人性格,如“双重性格”“耻感文化”等。其写作的现实意义在于回答日本会不会投降和是否应该保留日本天皇制度的问题,为战后对日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在流放地》是卡夫卡的代表作之一,描述了作者对于犹太民族命运的悲怜以及对于当时时代的愤慨,探讨了人性与民族未来的发展选择。其意义深远持久,很快从奥地利延伸到整个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卡夫卡和中国的关系似乎相较于西方其他大家来说更有渊源,从他的作品《中国长城建造时》即可见一斑。本文旨在简单探讨卡夫卡作品对中国作家的影响,尤其是《在流放地》这部作品对鲁迅和余华两位大家的影响。  《在流放地》讲述了一个很简
期刊
艺术歌曲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它以著名的诗人所写下诗歌作品作为歌曲创作的素材。歌曲的篇幅不是很长,但是内容十分生动,表现手段更是不尽相似。《玫瑰三愿》由黄自谱曲、龙榆生作词,这首声乐佳作篇幅较为短小,但内容充实完整,传统中带有新颖的创作技法鲜明又具代表性,是中国新音乐的经典曲目之一。歌曲的旋律线条婉转、动人,又不缺乏激情,曲式结构严谨。歌曲将玫瑰花构想为主人公,许下三个愿望,抒发自己的美好向往,同时
期刊
冬是形声字。上半部“夂”为钟(鐘)之本字。先有“夂”,后有“冬”再有“终”。“四时尽,冬之为言终也”之说也不符合夏商周三代历法变迁。  冬,《说文》云:“四时尽也。从仌从夂。夂,古文终字。”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四时尽也。冬之为言终也。”《考工记》曰:“水有时而凝,有时而释。故冬从仌。会意。亦声。都宗切。九部。”  仌,即冰字。冬上半部“夂”,说文以为是古文“终”字,因冬乃四时之尽,一岁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