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而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思想品德课在小学学科体系中处于薄弱地位,导致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主观学习意识还不够强烈。为调动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兴趣和激情,让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势在必行。本文就如何将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就五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希望能给予各位同仁一定的借鉴。
关键字:思想;品德;生活
思想品德课,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操、教会学生为人处世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思想品德课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当前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学生接收心理消极,他们对课文内在的感情感受力较弱,缺乏对课文中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的深刻共鸣;二是教师教师教育方式方法欠妥,“硬灌式”“注入式”教学方法还大量存在,学生感觉枯燥无味,缺乏学习兴趣。三是思想品德课在小学课程体系中学科地位薄弱,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只注重对语文课、数学课等应试教育科目智力因素的培养,而缺乏对学生思想品德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导致任课教师在课堂上下的功夫不够,讲解不细致深刻,同时,学生也缺乏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欲望等。种种原因导致学生所学知识很难内化为学生的良好思想和道德行为,使思想品德课的效果大打折扣。根据我从教小学思想品德课的经验来看,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让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就显得异常重要。
一、案例教学、产生共鸣
思想品德课,一不小心,就会踏入“硬灌式”“注入式”等讲大道理陷阱,学生对老师灌输的知识停留在肤浅的表面,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欲望不能得到有效激发。所以,需要我们上课的老师在课程设计环节多下功夫,把相关思想品德知识融入相关案例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去认识、去分析、去讨论案例中先进人物的性格和事迹,进而和自己或身边的人和事物进行对比,找找差距,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这样,学生对课文中先进模范精神领会更直观一些、更深刻一些,更能产生学生的共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给学生上《我心中的老师》一课时,为了加强学生对老师这个职业的认识,我将学校老师先进典型事迹视频进行播放,让学生自己找出视频中老师对学生的爱体现在哪里,并结合身邊事例,对老师这个职业的伟大开展大讨论,学生踊跃参加,气氛热烈,争相发言,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老师职业的理解,激发了他们尊重老师、感谢老师、敬佩老师的内心情感,教育效果得到巨大彰显。
二、学以致用,形成习惯
思想品德课,重在将教材中一些思想品德知识内化为学生行为习惯,因此,我们一边讲授,同时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要注重细节,严格要求自己,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习惯。比如,在讲清“尊重”、“礼节”、 “礼貌”基本概念后,对学生上课应有什么样的坐姿、站姿,如何礼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与同学之间、老师之间如何打招呼,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亲人和朋友等做出明确细致的要求,并布置了孝亲爱老的实践作业,建立了家校联合的监督机制,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实时提出表彰,学生从中体会到了礼貌待人、孝亲爱友、尊重他人的成功的愉悦,有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
三、勇于实践、深化认识
“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的体会与感悟,才是最深刻的,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所以,思想品德课不能拘泥于教材、不能局限于教室,我们应利用身边资源,引导学生投入到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开展探索与研究。例如在讲授《保护环境卫生》一课时,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校园、街道、工厂等,讨论搞好环境卫生积极意义,哪些地方环境卫生搞得好、哪些地方环境卫生搞得差,我们应该怎么做等问题,让学生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爱护环境、讲求卫生的意识才能深入学生心灵,成为他们自觉行为。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倡导学生收看国内外电视新闻,学会关心国内外大事,学习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让他们明确当前在建设祖国的过程中经历的曲折和坎坷,体会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激发他们对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的爱国热情在内心深处得到培育。
四、讲求实效,注重生成
思想品德课,重在解决学生问题。其课程主题,可以不局限于课程章节顺序,更应该根据班级实时发生的情况,确定教育主题。例如班上有人打架斗殴,我们可以开展遵纪守法、做文明学生主题教育,母亲节到了,我们可以开展孝道文化教育,利用清明节到烈士纪念馆扫墓机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班级卫生搞得差,开展爱护环境卫生教育等。这样,将思想品德课与班级管理相结合,将课内知识与课外行为相对比,讲求课程主题的生成性,一定会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学生更易产生情感共鸣。
五、规范要求,巩固成果
特别是小学阶段,学生的思想品德意识常处于摇摆不定阶段,做出一些强制性要求来强化学习成果,使学生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是必要的。所以,我们应该将思想品德课中的知识和对学生的要求要贯穿于学生行为守则中去,用校纪班规来规范他们的一言一行,久而久之,遵守纪律、诚实待人、热爱集体、乐于助人、爱护环境等优秀品质就会内化为学生性格,使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成果在实践中得到巩固。
总之,思想品德课既要做到通俗易懂、引起学生共鸣,又要不能拘泥于教材和课堂,而要利用生活中的有效课程资源,让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使学生真正产生情感共鸣,把思想品德知识内化到学生行为习惯中去,才能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关键字:思想;品德;生活
思想品德课,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操、教会学生为人处世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思想品德课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当前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学生接收心理消极,他们对课文内在的感情感受力较弱,缺乏对课文中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的深刻共鸣;二是教师教师教育方式方法欠妥,“硬灌式”“注入式”教学方法还大量存在,学生感觉枯燥无味,缺乏学习兴趣。三是思想品德课在小学课程体系中学科地位薄弱,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只注重对语文课、数学课等应试教育科目智力因素的培养,而缺乏对学生思想品德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导致任课教师在课堂上下的功夫不够,讲解不细致深刻,同时,学生也缺乏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欲望等。种种原因导致学生所学知识很难内化为学生的良好思想和道德行为,使思想品德课的效果大打折扣。根据我从教小学思想品德课的经验来看,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让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就显得异常重要。
一、案例教学、产生共鸣
思想品德课,一不小心,就会踏入“硬灌式”“注入式”等讲大道理陷阱,学生对老师灌输的知识停留在肤浅的表面,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欲望不能得到有效激发。所以,需要我们上课的老师在课程设计环节多下功夫,把相关思想品德知识融入相关案例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去认识、去分析、去讨论案例中先进人物的性格和事迹,进而和自己或身边的人和事物进行对比,找找差距,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这样,学生对课文中先进模范精神领会更直观一些、更深刻一些,更能产生学生的共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给学生上《我心中的老师》一课时,为了加强学生对老师这个职业的认识,我将学校老师先进典型事迹视频进行播放,让学生自己找出视频中老师对学生的爱体现在哪里,并结合身邊事例,对老师这个职业的伟大开展大讨论,学生踊跃参加,气氛热烈,争相发言,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老师职业的理解,激发了他们尊重老师、感谢老师、敬佩老师的内心情感,教育效果得到巨大彰显。
二、学以致用,形成习惯
思想品德课,重在将教材中一些思想品德知识内化为学生行为习惯,因此,我们一边讲授,同时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要注重细节,严格要求自己,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习惯。比如,在讲清“尊重”、“礼节”、 “礼貌”基本概念后,对学生上课应有什么样的坐姿、站姿,如何礼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与同学之间、老师之间如何打招呼,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亲人和朋友等做出明确细致的要求,并布置了孝亲爱老的实践作业,建立了家校联合的监督机制,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实时提出表彰,学生从中体会到了礼貌待人、孝亲爱友、尊重他人的成功的愉悦,有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
三、勇于实践、深化认识
“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的体会与感悟,才是最深刻的,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所以,思想品德课不能拘泥于教材、不能局限于教室,我们应利用身边资源,引导学生投入到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开展探索与研究。例如在讲授《保护环境卫生》一课时,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校园、街道、工厂等,讨论搞好环境卫生积极意义,哪些地方环境卫生搞得好、哪些地方环境卫生搞得差,我们应该怎么做等问题,让学生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爱护环境、讲求卫生的意识才能深入学生心灵,成为他们自觉行为。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倡导学生收看国内外电视新闻,学会关心国内外大事,学习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让他们明确当前在建设祖国的过程中经历的曲折和坎坷,体会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激发他们对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的爱国热情在内心深处得到培育。
四、讲求实效,注重生成
思想品德课,重在解决学生问题。其课程主题,可以不局限于课程章节顺序,更应该根据班级实时发生的情况,确定教育主题。例如班上有人打架斗殴,我们可以开展遵纪守法、做文明学生主题教育,母亲节到了,我们可以开展孝道文化教育,利用清明节到烈士纪念馆扫墓机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班级卫生搞得差,开展爱护环境卫生教育等。这样,将思想品德课与班级管理相结合,将课内知识与课外行为相对比,讲求课程主题的生成性,一定会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学生更易产生情感共鸣。
五、规范要求,巩固成果
特别是小学阶段,学生的思想品德意识常处于摇摆不定阶段,做出一些强制性要求来强化学习成果,使学生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是必要的。所以,我们应该将思想品德课中的知识和对学生的要求要贯穿于学生行为守则中去,用校纪班规来规范他们的一言一行,久而久之,遵守纪律、诚实待人、热爱集体、乐于助人、爱护环境等优秀品质就会内化为学生性格,使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成果在实践中得到巩固。
总之,思想品德课既要做到通俗易懂、引起学生共鸣,又要不能拘泥于教材和课堂,而要利用生活中的有效课程资源,让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使学生真正产生情感共鸣,把思想品德知识内化到学生行为习惯中去,才能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