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必须重视实践教学。为了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就得确立实践教学特色浓厚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同时还要建立实践性教学模式,并加强有实践能力的师资力量的培养。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实践教学 教学模式
一、地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管理的科学性体现在它有系统化的理论、原理,管理的艺术性则体现为它的实践性。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分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也是一个兼具科学性和实践性,并且实践性非常突出的专业学科。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非常丰富而且发展速度很快,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需要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紧密结合,这一专业本身的特点也就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建设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另外,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需求来看,现在大部分的用人单位都要求大学生除需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外,更需要具备一定的运用所学力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就要求高校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他们就业时的竞争力。作为地方高校,大多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研究方面不具有领先性的科研优势,承担的工作更多的是应用性教学而不是理论研究,这就更要求地方高校需要在实践教学方面多下工夫,才能更好的适应自身的办学定位、发展方向和办学特色。
教育发达国家对管理类专业的实践课非常重视,如美国高等学校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为3∶1;英国为2∶1;在德国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实验、设计、实习等环节的课时约占教学计划总时数的2/3;在法国,教师每讲一节理论课都配有2~3节的实验课。而目前我国各地方高校安排的实践课时普遍比较少,据调查目前我国高校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课时包括军训和劳动等时间在内,仅占总课时的10%左右,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实践教学需要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加强。
二、在专业建设指导思想方面体现实践教学
为了更好的开展实践教学,有必要先确立实践教学特色浓厚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这样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可以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密围绕学校所在地的地方经济建设,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应用研究和服务,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的社会经济资源,探索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及多元培养的途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是,为学校所在地的工商企业、地方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经济、法律、管理等方面专业知识,受过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与技能专业训练,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胜任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可以通过在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性教学课时,来贯彻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例如有的地方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骨干课的设置中,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占到了2/3。
三、建立实践性教学模式
地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由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两部分组成。
1.课堂教学
实践性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方面主要体现为案例教学的应用、开设实验课、布置应用型小作业。
(1)案例教学。指至少围绕案例进行不少于一节课课堂分析讨论的教学形式,但又不包括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中的举例以及课堂理论研讨等其它教学形式。通过案例教学可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法由中美大连国际合作项目引入中国,但目前在国内各商学院中,案例教学远非主流。案例教学在许多地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虽然已经得到了应用,但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重视,需要拓宽案例教学的应用范围,并需要结合学生的接受状况,通过进一步探讨、完善教学方法,达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2)开设实验课。在特定的实验环境下,模拟企业经营管理的环境,演练经营管理活动,进一步理解、验证所学管理理论知识,也是实践性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可以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花费较少的成本,达到增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目的。实验课又主要分为两种形式,可以开设集中、专门的实验课,集中运用所学的各科理论知识;也可以将实验课程分散在各门具体课程中进行,在各门课程中专门各自拿出一部分课时从事与该课程相关内容的实验。
(3)布置应用型小作业。作业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可以给学生提供练习、复习、理解、掌握所学理论知识的机会,也便于教师掌握教学效果。在这个环节中就可以有意识的布置一些应用型的小作业,注重所学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促使学生在平时就进行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提高动手能力。
2.课外教学
实践性教学模式在课外教学方面主要体现为参观、企业家讲座、企业模拟竞赛、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实习、写毕业论文。
从一年级开始,学生就可以经常性的去多种地区、多种类型、多种规模、多种经营状况、多种行业的企业参观考察,通过亲身实地的了解访问,增加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直观认识,不断地发现、分析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并用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增强实际应用能力。
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举行专题讲座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企业管理人员的现身说法,把他们的经验、体会和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介绍给學生,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了解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一些真实情况,大大加快学生在毕业后适应企业实际工作的进程。
企业模拟竞赛,如ERP企业管理沙盘模拟大赛,使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各种能力来面对模拟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可以很好地体验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同时模拟环境逼真、贴近现实,学生适应角色快,花费很低的成本在较短时间内就可以使大批学生得到训练,可以快速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还能很好地培养团伙合作精神。
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如人力资源管理师,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意识到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也更加重视带着实际应用的目的主动去从事学习,同时也能增强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
实习是对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全面应用,是对学生素质和技能掌握情况的全面检验,也是全面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实习也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极其重要的适应、过渡环节,安排充分的实习时间和高素质的实习指导教师,选择恰当的实习单位和具体工作岗位,对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毕业论文是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一个书面化的反映。写作毕业论文的过程也是对学生科学研究方法的一次初步训练。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很强,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也必须密切联系实践活动,最后能和实习联系起来,在实习的过程中发现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进行有实用意义的探索。以问题为导向,体现出论文的实用价值。
四、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高校的教学工作主要是由代课教师来承担的,地方高校如果要加强实践教学,就必然会对代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地方高校的师资力量主要来源于各类高校毕业生,他们虽然学历较高,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大多缺乏在企业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经验,要指导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就有些底气不足。这方面除了教师自身的努力之外,学校也可以做一些工作,如由学校出面联系,组织代课教师到企业挂职,参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的实际工作,从而积累实践经营;或者鼓励教师参加各类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协会,通过广泛的社会关系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与研究搭建各种平台;或者鼓励教师参加一些由企业管理实践经验丰富的实战专家授课的专项技能研讨班;还可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科研课题的调研及咨询培训工作,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只有教师的实践活动丰富、实际应用能力强、对实践教学真正重视,才有可能在教学活动中更好的贯穿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才有可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福成.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及途径[J].高教论坛,2006,(6):135-137.
[2]刘永安,林养素.地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性教学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8):35-37.
[3]何志毅,孙梦.中国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现状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5,(1):91-95.
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院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00816)。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实践教学 教学模式
一、地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管理的科学性体现在它有系统化的理论、原理,管理的艺术性则体现为它的实践性。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分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也是一个兼具科学性和实践性,并且实践性非常突出的专业学科。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非常丰富而且发展速度很快,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需要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紧密结合,这一专业本身的特点也就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建设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另外,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需求来看,现在大部分的用人单位都要求大学生除需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外,更需要具备一定的运用所学力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就要求高校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他们就业时的竞争力。作为地方高校,大多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研究方面不具有领先性的科研优势,承担的工作更多的是应用性教学而不是理论研究,这就更要求地方高校需要在实践教学方面多下工夫,才能更好的适应自身的办学定位、发展方向和办学特色。
教育发达国家对管理类专业的实践课非常重视,如美国高等学校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为3∶1;英国为2∶1;在德国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实验、设计、实习等环节的课时约占教学计划总时数的2/3;在法国,教师每讲一节理论课都配有2~3节的实验课。而目前我国各地方高校安排的实践课时普遍比较少,据调查目前我国高校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课时包括军训和劳动等时间在内,仅占总课时的10%左右,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实践教学需要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加强。
二、在专业建设指导思想方面体现实践教学
为了更好的开展实践教学,有必要先确立实践教学特色浓厚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这样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可以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密围绕学校所在地的地方经济建设,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应用研究和服务,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的社会经济资源,探索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及多元培养的途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是,为学校所在地的工商企业、地方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经济、法律、管理等方面专业知识,受过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与技能专业训练,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胜任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可以通过在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性教学课时,来贯彻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例如有的地方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骨干课的设置中,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占到了2/3。
三、建立实践性教学模式
地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由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两部分组成。
1.课堂教学
实践性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方面主要体现为案例教学的应用、开设实验课、布置应用型小作业。
(1)案例教学。指至少围绕案例进行不少于一节课课堂分析讨论的教学形式,但又不包括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中的举例以及课堂理论研讨等其它教学形式。通过案例教学可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法由中美大连国际合作项目引入中国,但目前在国内各商学院中,案例教学远非主流。案例教学在许多地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虽然已经得到了应用,但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重视,需要拓宽案例教学的应用范围,并需要结合学生的接受状况,通过进一步探讨、完善教学方法,达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2)开设实验课。在特定的实验环境下,模拟企业经营管理的环境,演练经营管理活动,进一步理解、验证所学管理理论知识,也是实践性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可以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花费较少的成本,达到增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目的。实验课又主要分为两种形式,可以开设集中、专门的实验课,集中运用所学的各科理论知识;也可以将实验课程分散在各门具体课程中进行,在各门课程中专门各自拿出一部分课时从事与该课程相关内容的实验。
(3)布置应用型小作业。作业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可以给学生提供练习、复习、理解、掌握所学理论知识的机会,也便于教师掌握教学效果。在这个环节中就可以有意识的布置一些应用型的小作业,注重所学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促使学生在平时就进行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提高动手能力。
2.课外教学
实践性教学模式在课外教学方面主要体现为参观、企业家讲座、企业模拟竞赛、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实习、写毕业论文。
从一年级开始,学生就可以经常性的去多种地区、多种类型、多种规模、多种经营状况、多种行业的企业参观考察,通过亲身实地的了解访问,增加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直观认识,不断地发现、分析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并用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增强实际应用能力。
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举行专题讲座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企业管理人员的现身说法,把他们的经验、体会和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介绍给學生,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了解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一些真实情况,大大加快学生在毕业后适应企业实际工作的进程。
企业模拟竞赛,如ERP企业管理沙盘模拟大赛,使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各种能力来面对模拟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可以很好地体验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同时模拟环境逼真、贴近现实,学生适应角色快,花费很低的成本在较短时间内就可以使大批学生得到训练,可以快速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还能很好地培养团伙合作精神。
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如人力资源管理师,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意识到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也更加重视带着实际应用的目的主动去从事学习,同时也能增强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
实习是对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全面应用,是对学生素质和技能掌握情况的全面检验,也是全面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实习也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极其重要的适应、过渡环节,安排充分的实习时间和高素质的实习指导教师,选择恰当的实习单位和具体工作岗位,对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毕业论文是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一个书面化的反映。写作毕业论文的过程也是对学生科学研究方法的一次初步训练。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很强,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也必须密切联系实践活动,最后能和实习联系起来,在实习的过程中发现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进行有实用意义的探索。以问题为导向,体现出论文的实用价值。
四、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高校的教学工作主要是由代课教师来承担的,地方高校如果要加强实践教学,就必然会对代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地方高校的师资力量主要来源于各类高校毕业生,他们虽然学历较高,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大多缺乏在企业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经验,要指导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就有些底气不足。这方面除了教师自身的努力之外,学校也可以做一些工作,如由学校出面联系,组织代课教师到企业挂职,参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的实际工作,从而积累实践经营;或者鼓励教师参加各类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协会,通过广泛的社会关系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与研究搭建各种平台;或者鼓励教师参加一些由企业管理实践经验丰富的实战专家授课的专项技能研讨班;还可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科研课题的调研及咨询培训工作,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只有教师的实践活动丰富、实际应用能力强、对实践教学真正重视,才有可能在教学活动中更好的贯穿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才有可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福成.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及途径[J].高教论坛,2006,(6):135-137.
[2]刘永安,林养素.地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性教学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8):35-37.
[3]何志毅,孙梦.中国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现状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5,(1):91-95.
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院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0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