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细细品读张爱玲的小说,仿佛一个女人在娓娓道来他人家的故事。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以一种冷静客观的笔调,不管人物是善是恶、情感是真是假、故事是喜是悲,她仅仅是一个叙事者。也正是如此,她创造了耐人寻味的都市想象世界。她笔下的都市是畸形化的都市,世俗化的都市,意象化的都市。
关键词:张爱玲;都市想象;特点
一、畸形化的都市
小说五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环境即小说的创作背景,用来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和时代背景等。因此,张爱玲小说的创作背景基本上是上海和香港为主。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沪港社会是特殊的个体所在。它们是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是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洋,封建文化与资本主义交织的畸形都市。
《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就是这一个体的典型代表。这个华侨交际花的儿子自小在英国长大,是个地地道道的新派人物。自从经历一番波折,他获得了继承权,有了钱财和地位。“他年纪轻轻的时候受了些刺激,渐渐地就往放浪的一条路上走……独独无意于家庭幸福”。尽管接受西方的文化,但是他对中国女子十分向往,倾慕于白流苏。但是,他是一个中西杂糅的异体,这一点在他的爱情观上十分突出。他既想得到妻如白流苏,中国味十足,又想欣赏妾如萨黑夷妮公主,性感热情。
如果说个体和思想的畸形是内在的表现,那么,空间的畸形则是外在的表现。如《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葛薇龙到香港投靠姑母。在她第一次来到姑母家,是一种“强烈对照给予观者一种眩晕的不真实的感觉——处处都是对照”。从建筑上看,“山腰里这座白房子是流线型的,几何图案式的构造,类似最摩登的电影院,然而屋顶上却盖了一层仿古的碧色琉璃瓦”;从日常摆设来看,“立体化的西式布置,但是也有几件雅俗共赏的中国摆设,炉台上陈列着翡翠鼻烟壶与象牙观音像,沙发前围着斑竹小屏风”。电影院和中式房屋建筑的琉璃瓦相互对照,西式布置和中国摆设互相映衬,呈现出一种“各种不调和的地方背景,时代气氛,全是硬生生地给搀揉在一起,造成一种奇幻的境界”。
二、世俗化的都市
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的标题来源于“倾国倾城”的爱情故事,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的美好传奇。可是,在张爱玲笔下,这个传奇故事被消解了,转化为一个同样关于爱情的世俗的故事。因为,这是金钱交易下的爱情。小说的男女主人公,白流苏和范柳原,一个为了求生,一个为了求乐。白流苏想趁着自己还有姿色的时候找一个有钱的男人结婚,而范柳原依仗着自己有钱人的身份,把女人当作脚下的泥。这样一个自私的男人和一个自私的女人,他们之间自始至终的虚与委蛇都是为了从对方那里得到实际好处。最后,偶然间的一场战争成全了他们。因为金钱的力量,婚姻关系成了一笔交易,爱情也变得不再倾国倾城。而是,倾了一座城,成全了一段世俗的爱情。
尽管古有《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又有《劝孝歌》“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可是,张爱玲笔下的亲情在金钱的主宰下也沦为世俗。她说:“母爱这大题目,像一切大题目一样,上面做了太多的滥调文章。”如果说张爱玲笔下受金钱污染最严重,逢人便称是《金锁记》。金钱对她的销蚀是惊心动魄而又不遗余力的。当初为了金钱,哥嫂将她卖与姜家,毁了她一生的幸福。如今,她为了金钱,不惜毁掉儿女的幸福。在分家以后,她分得一笔钱财。从此,这笔钱就成了她生命的全部。她千方百计地占有儿女。她将儿媳视为仇敌,最终逼死了芝寿和绢姑娘,“长白不敢再娶了,只在妓院里走走”。长安更是可怜,七巧为了守住自己的钱财,撒谎骗了童世航。结果,婚事告吹。长白也就断了结婚的念头。读了这篇小说,让人有一种歇斯底里的压抑感。
三、意象化的都市
夏志清先生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指出:“凭张爱玲灵敏的头脑和对于感觉快感的爱好,她小说里意象的丰富,在中国现代小说家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钱钟书善用巧妙的譬喻,沈从文善写山明水秀的乡村风景。他们在描写方面,可以和张爱玲比拟,但是他们的观察范围,较为狭小”。由此可知,张爱玲的意象世界更为丰富。
她擅长于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象,表达深刻的意蕴内涵。
(一)弄堂和洋房公寓
张爱玲笔下的小说多以弄堂和洋房公寓作为人物的活动居住空间。弄堂是上海特有的民居方式,尽管它是中西杂糅的产物,但是,它俨然已经作为上海的标志,如同北京的四合院一般。张爱玲对弄堂的描写也不乏其数。如《半生缘》中,“这弄堂在很热闹的地段。沿马路的一面全是些店面房子,店家卸下来的板门,一扇一扇倚在后门外面。一群娘姨大姐聚集在公共的自来水龙头旁边淘米洗衣裳,把水门汀地下溅得湿漉漉的。内中有一个小大姐,却在那自来水龙头下洗脚。她金鸡独立地站着,提起一只脚来,哗啦哗啦放着水冲着。弄堂的描写,一方面点明了曼桢的居住环境,又显示了她的身份地位,同时,又表现了弄堂的开放性特征。
(二)电车和三轮车
人总是离不开衣食住行,张爱玲笔下的小说人物一般出行就是乘坐电车或者三轮车。如果说三轮车之于弄堂,那么电车则好比洋房。因为三轮车是敞开的,传统的,而电车则是封闭的,现代性的。有的时候一种交通工具就能够完成整个故事。
(三)月亮
如果说每位伟大的作家笔下都会有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那么,最能代表都市张爱玲的恐怕就是月亮了,有人说,月亮之于张爱玲,就仿佛香草之于屈原,沈从文之于湘西……关于月亮,古有寄月托思情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抒发感慨之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有伤心之月“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开怀之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不同时期,不同的情感体验,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月。张爱玲笔下的月也是复杂而丰富的。它随着作者感情的变化而变化,是作者感情、诗情的对应物。
张爱玲笔下的月亮丰富而复杂,有蓝色的月亮,焦黄的月,黄毛毛的月……有蛾眉月,缺月,纤月……正如有人所说,写月光下的世界似乎是张爱玲的拿手好戏,一派银灰之下永远有新的事物。,她在传统的写月基础上又创造出来了新的月亮意蕴,是一种巨大的成功。
张爱玲想象中的都市是意象化的都市,她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意象组建了自己的都市想象,这些意象都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是张爱玲对都市的情感体验。
这座想象的都市是她所有情感经验的体现和最终呈现。这个都市畸形化的,因为它中西杂糅,新旧交替;这个都市是世俗化的,因为它受到金钱的沾染;这个都市是意象化的,因为它满含作家的情感经验。
【参考文献】
[1]迅雨.论张爱玲的小说[A].子通、亦清.张爱玲评说六十年[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
[2]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刘绍铭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刘丽华.市民生活、都市人性、荒凉基调: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几个特点[J].陕西教育学院院报,2001(02):43-44
作者简介:何宁(1987年8月—)男,湖北荆州人,长江大学文学院2011级文案策划专业本科生。
关键词:张爱玲;都市想象;特点
一、畸形化的都市
小说五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环境即小说的创作背景,用来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和时代背景等。因此,张爱玲小说的创作背景基本上是上海和香港为主。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沪港社会是特殊的个体所在。它们是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是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洋,封建文化与资本主义交织的畸形都市。
《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就是这一个体的典型代表。这个华侨交际花的儿子自小在英国长大,是个地地道道的新派人物。自从经历一番波折,他获得了继承权,有了钱财和地位。“他年纪轻轻的时候受了些刺激,渐渐地就往放浪的一条路上走……独独无意于家庭幸福”。尽管接受西方的文化,但是他对中国女子十分向往,倾慕于白流苏。但是,他是一个中西杂糅的异体,这一点在他的爱情观上十分突出。他既想得到妻如白流苏,中国味十足,又想欣赏妾如萨黑夷妮公主,性感热情。
如果说个体和思想的畸形是内在的表现,那么,空间的畸形则是外在的表现。如《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葛薇龙到香港投靠姑母。在她第一次来到姑母家,是一种“强烈对照给予观者一种眩晕的不真实的感觉——处处都是对照”。从建筑上看,“山腰里这座白房子是流线型的,几何图案式的构造,类似最摩登的电影院,然而屋顶上却盖了一层仿古的碧色琉璃瓦”;从日常摆设来看,“立体化的西式布置,但是也有几件雅俗共赏的中国摆设,炉台上陈列着翡翠鼻烟壶与象牙观音像,沙发前围着斑竹小屏风”。电影院和中式房屋建筑的琉璃瓦相互对照,西式布置和中国摆设互相映衬,呈现出一种“各种不调和的地方背景,时代气氛,全是硬生生地给搀揉在一起,造成一种奇幻的境界”。
二、世俗化的都市
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的标题来源于“倾国倾城”的爱情故事,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的美好传奇。可是,在张爱玲笔下,这个传奇故事被消解了,转化为一个同样关于爱情的世俗的故事。因为,这是金钱交易下的爱情。小说的男女主人公,白流苏和范柳原,一个为了求生,一个为了求乐。白流苏想趁着自己还有姿色的时候找一个有钱的男人结婚,而范柳原依仗着自己有钱人的身份,把女人当作脚下的泥。这样一个自私的男人和一个自私的女人,他们之间自始至终的虚与委蛇都是为了从对方那里得到实际好处。最后,偶然间的一场战争成全了他们。因为金钱的力量,婚姻关系成了一笔交易,爱情也变得不再倾国倾城。而是,倾了一座城,成全了一段世俗的爱情。
尽管古有《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又有《劝孝歌》“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可是,张爱玲笔下的亲情在金钱的主宰下也沦为世俗。她说:“母爱这大题目,像一切大题目一样,上面做了太多的滥调文章。”如果说张爱玲笔下受金钱污染最严重,逢人便称是《金锁记》。金钱对她的销蚀是惊心动魄而又不遗余力的。当初为了金钱,哥嫂将她卖与姜家,毁了她一生的幸福。如今,她为了金钱,不惜毁掉儿女的幸福。在分家以后,她分得一笔钱财。从此,这笔钱就成了她生命的全部。她千方百计地占有儿女。她将儿媳视为仇敌,最终逼死了芝寿和绢姑娘,“长白不敢再娶了,只在妓院里走走”。长安更是可怜,七巧为了守住自己的钱财,撒谎骗了童世航。结果,婚事告吹。长白也就断了结婚的念头。读了这篇小说,让人有一种歇斯底里的压抑感。
三、意象化的都市
夏志清先生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指出:“凭张爱玲灵敏的头脑和对于感觉快感的爱好,她小说里意象的丰富,在中国现代小说家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钱钟书善用巧妙的譬喻,沈从文善写山明水秀的乡村风景。他们在描写方面,可以和张爱玲比拟,但是他们的观察范围,较为狭小”。由此可知,张爱玲的意象世界更为丰富。
她擅长于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象,表达深刻的意蕴内涵。
(一)弄堂和洋房公寓
张爱玲笔下的小说多以弄堂和洋房公寓作为人物的活动居住空间。弄堂是上海特有的民居方式,尽管它是中西杂糅的产物,但是,它俨然已经作为上海的标志,如同北京的四合院一般。张爱玲对弄堂的描写也不乏其数。如《半生缘》中,“这弄堂在很热闹的地段。沿马路的一面全是些店面房子,店家卸下来的板门,一扇一扇倚在后门外面。一群娘姨大姐聚集在公共的自来水龙头旁边淘米洗衣裳,把水门汀地下溅得湿漉漉的。内中有一个小大姐,却在那自来水龙头下洗脚。她金鸡独立地站着,提起一只脚来,哗啦哗啦放着水冲着。弄堂的描写,一方面点明了曼桢的居住环境,又显示了她的身份地位,同时,又表现了弄堂的开放性特征。
(二)电车和三轮车
人总是离不开衣食住行,张爱玲笔下的小说人物一般出行就是乘坐电车或者三轮车。如果说三轮车之于弄堂,那么电车则好比洋房。因为三轮车是敞开的,传统的,而电车则是封闭的,现代性的。有的时候一种交通工具就能够完成整个故事。
(三)月亮
如果说每位伟大的作家笔下都会有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那么,最能代表都市张爱玲的恐怕就是月亮了,有人说,月亮之于张爱玲,就仿佛香草之于屈原,沈从文之于湘西……关于月亮,古有寄月托思情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抒发感慨之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有伤心之月“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开怀之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不同时期,不同的情感体验,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月。张爱玲笔下的月也是复杂而丰富的。它随着作者感情的变化而变化,是作者感情、诗情的对应物。
张爱玲笔下的月亮丰富而复杂,有蓝色的月亮,焦黄的月,黄毛毛的月……有蛾眉月,缺月,纤月……正如有人所说,写月光下的世界似乎是张爱玲的拿手好戏,一派银灰之下永远有新的事物。,她在传统的写月基础上又创造出来了新的月亮意蕴,是一种巨大的成功。
张爱玲想象中的都市是意象化的都市,她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意象组建了自己的都市想象,这些意象都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是张爱玲对都市的情感体验。
这座想象的都市是她所有情感经验的体现和最终呈现。这个都市畸形化的,因为它中西杂糅,新旧交替;这个都市是世俗化的,因为它受到金钱的沾染;这个都市是意象化的,因为它满含作家的情感经验。
【参考文献】
[1]迅雨.论张爱玲的小说[A].子通、亦清.张爱玲评说六十年[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
[2]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刘绍铭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刘丽华.市民生活、都市人性、荒凉基调: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几个特点[J].陕西教育学院院报,2001(02):43-44
作者简介:何宁(1987年8月—)男,湖北荆州人,长江大学文学院2011级文案策划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