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问题链导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并逐步增加难度,循序渐进形成“问题链”,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一步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思考,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新课标要求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生态课堂。本文对构建以“问题链导学”为主要教学环节的语文生态课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高中语文;“问题链导学”;生态课堂
一、“问题链导学”生态课堂构建的意义
“问题链导学”,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提出,并逐步增加难度,循序渐进以形成链条的模式,最终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运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一个个问题抛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会不自觉地被吸引到的课堂教学的氛围中来。通过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学生思索的过程就是对教学内容的专注,它能为教学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问题链导学”的生态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学生往往只是记忆抄录教师讲解的内容,自己却很少参与课堂内容的思考,這样一来,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受到了压抑。运用“问题链导学”的方法,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思考问题时,自然会紧跟教师的授课节奏。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判断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依据学生的学情适当地调节授课内容、进度和方式,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才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学生拥有了学习的能力,在面对其他问题时,也能依据自己的经验攻克难题。因此,我们要将学习能力的培养融入学生学习的点点滴滴,在教学的每个环节,让问题的思考与解决引领学生能力的提升。“问题链导学”的教学形式可以由浅入深地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逐步解答,以形成完整的知识链条。
二、“问题链导学”生态课堂构建的基本要求
1.问题的设置要有意义
教师在课堂中设置问题要杜绝无意义的提问或盲目的提问。无意义提问主要是指学生不需要动脑筋思考就能够回答的问题,或者是在教材中一眼就能找到的答案,这些问题不具有思考性。盲目提问主要指问题与本节课教学内容无关。教师设置问题一定要有意义,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体现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让学生透过问题了解教学的知识框架。
因此,设置问题要注意几个要点。第一,问题不能过于直白,让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出来,这样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例如,《再别康桥》中题目的含义是什么?这种问题学生通过简单的阅读就能回答出来,缺乏对文章深层意义的引导性剖析。换一种问法可能效果会更好,如《再别康桥》这一题目,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根据题目猜测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这种提问方式能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激发学生想要了解诗歌内容的兴趣。第二,提问内容要贴合本篇文章的知识结构,问题间具有关联性,避免过于跳跃的提问方式,打乱了学生的思考思路。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文章的知识体系,对文章要有深刻的理解,并精心进行备课,设置引导性的问题。只有这样,问题才有针对性、启发性。这样的“问题链”才能帮助学生理清文本的结构脉络,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掌握学习的方法。第三,问题设置要从实践入手。知识的学习,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应用于实践。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将问题与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深刻体会文本内容,理解语文知识。书本上的内容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又经过作家的升华,使其高于生活。所以,我们在认识问题时也要与生活紧密联系,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书本的内容生活化。
2.问题的设置要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相适应
在“问题链导学”生态化课堂的构建中,教师要注意提问的实际应用性。我们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常常会问到超出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让学生陷入难以思索的窘境。例如,在《荆轲刺秦》一课中,教师直接提问学生关于荆轲刺杀秦王的原因,学生在未了解故事发生背景的情况下,很难进行回答,这就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围。这种情况的发生,通常是教师过于急切地想要提升学生的能力,进行思维的延伸而导致的。教师的初衷是好的,想要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但是操之过急,可能物极必反。学生面对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问题,无从思考或思考不正确,就会造成学生面对问题时失去信心,乃至丧失语文学习的兴趣。所以,对于这种情况教师一定要引起重视,不要犯类似的错误。在“问题链导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提出问题的难度,要设置一些靠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在给予学生获得知识的成就感的同时,建立问题链,逐步深入地探讨文章的内容。
3.解决课堂内容的重难点
教师在备课时,要把重心放在本堂课的重难点上,通过层层设计问题引出重点,解决难点。例如,在《离骚》一文中,我们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就是一些关键词的解释,并且要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及表达的思想,难点就是文中存在诸多的暗喻,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剖析,进而理解楚辞的特点,比兴手法的运用和其表达效果。知识是环环相扣的,学生只有在掌握了相关重点知识以后,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教学的难点。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清楚,知识的掌握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问题的设计需要层层递进,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本的重难点内容。
二、“问题链导学”生态课堂构建的具体方法
1.与教材逻辑相符的递进式教学法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除了理解课文内容,还要理清教材知识之间的关系,以形成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选入教材的内容,都是经过众多教育专家的研究讨论,具有逻辑性、科学性、教育性。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描绘、布置的任务、以及相应的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问题链,以形成递进关系,构建生态课堂。例如,在《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小说片段的教学中,我们需要紧抓小说体裁的特点,首先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这也是本篇文章开头交代的内容,我们可以依据文章的逻辑顺序逐一进行提问,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学生大体了解了人物出场及故事发生的背景后,剖析每段讲述的主要内容,划分结构层次,进而探讨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根据课前引言给出的教学目标,课后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紧扣教材的教学逻辑,设计问题。在解决了重点内容后,可以进行深入剖析,就人物的性格特点、描写方法,叙事手法等进行提问,丰富课堂内容,也可以依据课文进行仿写,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2.认真寻找切入点进行问题链的设计
教学的切入点指掌握文章内容的入手之处,抓住这一个点,集中解决问题就能够掌握文章的重难点。一个好的切入点,能够切实地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帮助学生全面而且完整地理解文章内容。例如,鲁迅先生的《祝福》,就可以直接以题目作为切入点形成问题链,是谁在祝福?祝福了什么?为什么要祝福?最后得到了什么结果?依据切入点,形成问题链,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逐一解决,使学生能较全面地理解本课的教学内容。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构建生态语文课堂。构建以“问题链导学”为教学形式的语文生态课堂,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形成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促进语文教学向着正确有效的方向发展。
[作者通联:甘肃陇西县第二中学]
关键词 高中语文;“问题链导学”;生态课堂
一、“问题链导学”生态课堂构建的意义
“问题链导学”,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提出,并逐步增加难度,循序渐进以形成链条的模式,最终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运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一个个问题抛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会不自觉地被吸引到的课堂教学的氛围中来。通过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学生思索的过程就是对教学内容的专注,它能为教学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问题链导学”的生态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学生往往只是记忆抄录教师讲解的内容,自己却很少参与课堂内容的思考,這样一来,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受到了压抑。运用“问题链导学”的方法,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思考问题时,自然会紧跟教师的授课节奏。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判断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依据学生的学情适当地调节授课内容、进度和方式,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才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学生拥有了学习的能力,在面对其他问题时,也能依据自己的经验攻克难题。因此,我们要将学习能力的培养融入学生学习的点点滴滴,在教学的每个环节,让问题的思考与解决引领学生能力的提升。“问题链导学”的教学形式可以由浅入深地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逐步解答,以形成完整的知识链条。
二、“问题链导学”生态课堂构建的基本要求
1.问题的设置要有意义
教师在课堂中设置问题要杜绝无意义的提问或盲目的提问。无意义提问主要是指学生不需要动脑筋思考就能够回答的问题,或者是在教材中一眼就能找到的答案,这些问题不具有思考性。盲目提问主要指问题与本节课教学内容无关。教师设置问题一定要有意义,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体现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让学生透过问题了解教学的知识框架。
因此,设置问题要注意几个要点。第一,问题不能过于直白,让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出来,这样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例如,《再别康桥》中题目的含义是什么?这种问题学生通过简单的阅读就能回答出来,缺乏对文章深层意义的引导性剖析。换一种问法可能效果会更好,如《再别康桥》这一题目,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根据题目猜测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这种提问方式能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激发学生想要了解诗歌内容的兴趣。第二,提问内容要贴合本篇文章的知识结构,问题间具有关联性,避免过于跳跃的提问方式,打乱了学生的思考思路。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文章的知识体系,对文章要有深刻的理解,并精心进行备课,设置引导性的问题。只有这样,问题才有针对性、启发性。这样的“问题链”才能帮助学生理清文本的结构脉络,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掌握学习的方法。第三,问题设置要从实践入手。知识的学习,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应用于实践。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将问题与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深刻体会文本内容,理解语文知识。书本上的内容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又经过作家的升华,使其高于生活。所以,我们在认识问题时也要与生活紧密联系,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书本的内容生活化。
2.问题的设置要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相适应
在“问题链导学”生态化课堂的构建中,教师要注意提问的实际应用性。我们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常常会问到超出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让学生陷入难以思索的窘境。例如,在《荆轲刺秦》一课中,教师直接提问学生关于荆轲刺杀秦王的原因,学生在未了解故事发生背景的情况下,很难进行回答,这就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围。这种情况的发生,通常是教师过于急切地想要提升学生的能力,进行思维的延伸而导致的。教师的初衷是好的,想要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但是操之过急,可能物极必反。学生面对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问题,无从思考或思考不正确,就会造成学生面对问题时失去信心,乃至丧失语文学习的兴趣。所以,对于这种情况教师一定要引起重视,不要犯类似的错误。在“问题链导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提出问题的难度,要设置一些靠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在给予学生获得知识的成就感的同时,建立问题链,逐步深入地探讨文章的内容。
3.解决课堂内容的重难点
教师在备课时,要把重心放在本堂课的重难点上,通过层层设计问题引出重点,解决难点。例如,在《离骚》一文中,我们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就是一些关键词的解释,并且要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及表达的思想,难点就是文中存在诸多的暗喻,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剖析,进而理解楚辞的特点,比兴手法的运用和其表达效果。知识是环环相扣的,学生只有在掌握了相关重点知识以后,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教学的难点。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清楚,知识的掌握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问题的设计需要层层递进,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本的重难点内容。
二、“问题链导学”生态课堂构建的具体方法
1.与教材逻辑相符的递进式教学法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除了理解课文内容,还要理清教材知识之间的关系,以形成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选入教材的内容,都是经过众多教育专家的研究讨论,具有逻辑性、科学性、教育性。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描绘、布置的任务、以及相应的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问题链,以形成递进关系,构建生态课堂。例如,在《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小说片段的教学中,我们需要紧抓小说体裁的特点,首先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这也是本篇文章开头交代的内容,我们可以依据文章的逻辑顺序逐一进行提问,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学生大体了解了人物出场及故事发生的背景后,剖析每段讲述的主要内容,划分结构层次,进而探讨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根据课前引言给出的教学目标,课后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紧扣教材的教学逻辑,设计问题。在解决了重点内容后,可以进行深入剖析,就人物的性格特点、描写方法,叙事手法等进行提问,丰富课堂内容,也可以依据课文进行仿写,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2.认真寻找切入点进行问题链的设计
教学的切入点指掌握文章内容的入手之处,抓住这一个点,集中解决问题就能够掌握文章的重难点。一个好的切入点,能够切实地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帮助学生全面而且完整地理解文章内容。例如,鲁迅先生的《祝福》,就可以直接以题目作为切入点形成问题链,是谁在祝福?祝福了什么?为什么要祝福?最后得到了什么结果?依据切入点,形成问题链,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逐一解决,使学生能较全面地理解本课的教学内容。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构建生态语文课堂。构建以“问题链导学”为教学形式的语文生态课堂,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形成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促进语文教学向着正确有效的方向发展。
[作者通联:甘肃陇西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