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本细读是一种常用的阅读方法,运用文本细读,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在散文阅读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细读文本的空白之处,感受作品的个性化语言风格,分析作品的语篇背景,还原历史语境,采用知人论世的分析方法文本的内在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这些文本细读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提升散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 文本细读;散文阅读;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课本中收录了不少精美的散文作品,学者南帆认为,散文的文体不拘一格,不同的文体都能在散文中看到端倪。由于散文具有包容性强的特点,所以它结构开放,没有固定的形式,也没有特别的章法和结构,这导致学生在自主阅读的时候找不到好的切入点,导致他们的阅读赏析陷入困境。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文本细读,尝试在咀嚼文本文字的基础上深刻领会其中蕴含的语义,感受作品张扬的个性,体会其中真切的情感,进而寻找到解读散文的突破口。
一、细读语言,体验潜在张力
1.咀嚼空白之处,体验深刻内涵
由于散文的语言具有多义性和丰富性,所以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常常只能模棱两可地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但是却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深刻语义。针对这种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展开赏析,挖掘文字的空白之处,体会作者隐藏在其中的情感。
如在引导学生阅读《背影》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结合他们容易忽视的词句展开深入分析。如在讀到“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一下作者当时的生活背景,体会作者的艰辛,那么他们就能挖掘出“东奔西走”这个词中的隐含语义。同时,学生也发现,文章中还提到“要爬上月台就不容易了”,这里的“不容易”实际上隐含着和“东奔西走”类似的语义。正是由于作者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所以他才能从父亲的背影中感受到他的“不容易”,因此才会流泪。学生发现这几个简单的词句如果和文章整体及创作背景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则能从简单、平淡的语言中挖掘出隐藏的深刻意味,认识到作者正是因为也和父亲一样经历了人生的艰辛,所以才会和父亲产生共鸣,进而体会到父爱的深沉。
在文本细读中,学生品味文本的空白之处,就能从看似平淡的语言中发现其中蕴藏的深意,这样就能调动起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学生可以将文字解读作为突破口,深刻体会文本的内涵,感受到散文的艺术魅力。
2.品读个性之处,判断行文风格
精彩的散文文本中往往具有独特风格的语言,作者用其表现自己独特的内心情感,诉说自己对生活的发现、体会和人生经历。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体会文本语言中具有个性的地方,感受作者的行文风格,进而体会到其独特的个性。若有条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不同作者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看看能否得到启发。
《济南的冬天》一文的词句十分优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其中的某些词句展开细读,不仅要说说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而且还要尝试感悟作者的个性化创作风格。如围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一句,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说说如果自己创作此文,会如何选词造句,然后对比作者的语言风格,看看差异。学生发现,“作者运用比喻不仅仅只是为了写出济南之美,他更想表达的是对济南之亲,他尽可能地用口语化的语言,表现出一种对济南的亲近感。”由此学生认识到作者没有用精雕细琢的方式写出唯美的词句,而是用口语化的风格展现出了亲近的情感状态,这样文章就能更好地表现出作者对济南的深切热爱之情。
在阅读散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对比、替换等方法,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替换掉作品中的某些语言,然后进行对比。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体会到文本语言的个性化色彩,进而把握作者的情感,领悟其独特的行文风格。
二、细读语境,渗透文化意识
1.探究语篇语境,凸显整体性
在文本细读中,读者要将词句放在上下文语境中加以理解。新批评派理论认为,语境的具体意义包括上下文语境、情境语境、社会语境等不同内容。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结合作品的上下文语篇进行分析,基于整体进行思考,说说作者为何要如此表达,是否隐藏了什么特定的语义。
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老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的语篇语境体会其中的某些词句,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如“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一句中,作者没有用“生活、养家糊口”等词句,而是使用了“活命”这个词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加以理解,说说作者为何要选择这样的词语。学生在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后发现当时人们的生存状态普遍不好,而老王遭受重重打击,他的境遇就更为糟糕,所以他真的只是靠着三轮车“活命”,而没有了任何其他的人生目标。作者正是因为感受到了老王的这种情感,所有才在得知他的死讯后感到后悔内疚,生出了“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情感。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文章的语篇语境,分析作品的结构思路,不能截取散文的部分语句进行断章取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某些词句展开讨论,看看谁的看法更能体现作者的创作思路,更具有整体性。
2.还原历史语境,凸显连续性
历史语境也叫大语境,和语篇语境相比,它更具有隐性的特点。作者在创作文章的时候会受到一定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学生在阅读作品的时候也常常会受到自身文化程度和接受水平的影响,因此很难体会到作品的真正意义。所以,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了解一些作品的创作背景,这样他们就能体会到经典作品的历史连续性,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如在学习《老王》的时候,由于不少学生对“文化大革命”这个年代的了解不够深刻,所以会产生距离感,很难领会作者的情感。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真实情感,教师就要适当地给学生补充一些和历史背景有关的信息,以起到辅助阅读的作用。学生在结合史料进行分析后,就能认识到“文化大革命”期间知识分子遭受到的迫害,从而明白其实不只是老王为了“活命”而努力,就连作者也处于这种状态之中,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愧怍”之情由何而来。学生认识到作者虽然想尽知识分子的责任,但是最终却发现自己无能为力,就连自己都无法“活命”,所以也只能对老王报以“愧怍”之情。结合历史连续性进行理解,学生就能逐步理解作品的内涵,也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语义。 在结合历史语境进行理解之后,学生会发现,作者所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感,其实都和真实历史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在文本细读时,结合作品创作背景体会历史的连续性,这样才能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细读情感,调动生活体验
1.知人论世,解读生活细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感悟作品的内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展开情感教育,而散文文本都是饱含作者内心情感的,所以教师要结合散文细读指导学生体会文本中的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进行分析,并结合其中的生活细节进行解读,感悟文本的情感。
在阅读《秋天的怀念》的时候,有学生感到困惑,不明白为何母亲对作者如此好,但是作者却能无动于衷。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进行解读,尝试了解作者的生存状态。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秋天的怀念”中的“怀念”两个字究竟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何要单独加上“秋天”两字。学生结合作品中的词句认识到母亲在秋天希望“我”能从菊花身上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但是当时的“我”没有领会到,还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在母亲死后才认识到“好好儿活”中蕴藏的深刻寓意。学生通过知人论世认识到作者通过“劝说赏菊”这个生活细节展现出了母親的爱,体现了“我”已经领会到母爱,并深深地怀念母亲。
在文本细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感悟,还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将自己的感受和作者的感受融合在一起,使感受更加真切,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体会文本中蕴藏的情感,进而提升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2.生发共鸣,解读生活意义
学者肖培东认为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充分运用情感因素,让学生在心灵上和作者沟通,在情感上和文本内容形成共鸣,那么就能很好地提升教学效率。教师要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情感,体验作者的情怀,解读生活的意义,这样学生就能提升阅读水平。
如在学习《散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文本中表达生活感悟的词句进行深入解读,说说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一句进行分析,说说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人生感悟。“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感受到父母身上的责任,父母既要照顾家中的老人,又要照顾你们,你们能体会到他们的辛苦吗?”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认识到作者的感悟:“‘我’和妻子不仅仅只是背着家人,实际上他们担负着的是整个家庭的重任,这就是作者在散步的过程中体会到的生活哲理。其实每一个人的家庭都是如此,中年人有着承上启下的责任,需要用自己的力量支撑起整个家庭。”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所以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和作者形成相同的共鸣,所以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互动讨论,让他们交流想法,还要用问题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促使他们走入文本,用自己的真实情感和作者进行内心交流。这样学生才能得到情感和精神上的成长。
在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的文字展开深入解析,尝试找到阅读理解的突破口。文本细读指的是通过对文学文本进行深入解析的方式,尝试发现作品的艺术价值。英美新批评派倡导文本细读,认为要通过细读体会文本语言的模糊性和多义性,挖掘其中的隐藏语义,继而更好地理解文本。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深入解读散文语言,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作者通联:江苏张家港市梁丰初级中学]
从构建刚性评价标准转向注重指导反馈。传统的中小学教师评价注重从完善评价内容和方法等角度健全教师评价标准,但随着时代进步和教育发展,这些标准显得单一、僵化。当今教师评价不再一味追求“标准化”建构,而是基于评价结果从被评价教师的发展诉求和意愿出发,加强对被评价教师的人文关怀,根据教师评价中发现的被评价教师的问题和不足,强化对其指导反馈,促进其专业素质的提升,由此彰显教师评价的灵活性、人文性色彩。韩国重视多个教师评价主体从多个角度出发对教师进行诊断和反馈,通过教师评价改进被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素质能力提升。新加坡在学年度教师评价初始就注重对教师进行年度工作目标和规划指导;年中及时反馈考评结果和意见,以期教师在教师评价过程中及时改进工作;年终进行考评汇总、分级和结果反馈,在沟通交流基础上为被评价教师指明未来努力方向和重点。日本和美国的教师评价者基于课堂观察与教师沟通对话并进行指导反馈,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素质提升。
从重视教师评价主体作用到构建教师评价共同体。随着单一教师评价主体弊端的显现和教师主体权利的觉醒,教师评价开始为教师赋权,支持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参与评价过程。同时,引导教师同事、专家、学生和家长等参与教师评价,发挥各利益共同体的作用,构建教师评价共同体,有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评价文化。韩国、日本、美国都由校长带领教师同行开展课堂观察;新加坡、俄罗斯在教师评价中征求学生和家长等人意见。
培育教师评价共同体,重在体现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一致诉求。校长参与教师评价,有助于促进校长角色由权威主义向参与式领导的转变,推动与教师的专业对话和评价文化的生成。在校长协调引领下,其他评价组织管理者能不断积累教师评价经验并推动教师评价完善和学校发展。参与教师评价的教师同事也能从中借鉴被评价教师的教学优势,从而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学生和家长也能在教师评价中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有益反馈,促使教师提升自身素质并由此惠及学生。不同教师评价主体在教师评价过程中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教师评价共同体的发展,促进教师评价的客观、公正、科学、有效实施。
(陈春勇,《中国教育报》2021年10月21日09版)
关键词 文本细读;散文阅读;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课本中收录了不少精美的散文作品,学者南帆认为,散文的文体不拘一格,不同的文体都能在散文中看到端倪。由于散文具有包容性强的特点,所以它结构开放,没有固定的形式,也没有特别的章法和结构,这导致学生在自主阅读的时候找不到好的切入点,导致他们的阅读赏析陷入困境。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文本细读,尝试在咀嚼文本文字的基础上深刻领会其中蕴含的语义,感受作品张扬的个性,体会其中真切的情感,进而寻找到解读散文的突破口。
一、细读语言,体验潜在张力
1.咀嚼空白之处,体验深刻内涵
由于散文的语言具有多义性和丰富性,所以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常常只能模棱两可地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但是却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深刻语义。针对这种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展开赏析,挖掘文字的空白之处,体会作者隐藏在其中的情感。
如在引导学生阅读《背影》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结合他们容易忽视的词句展开深入分析。如在讀到“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一下作者当时的生活背景,体会作者的艰辛,那么他们就能挖掘出“东奔西走”这个词中的隐含语义。同时,学生也发现,文章中还提到“要爬上月台就不容易了”,这里的“不容易”实际上隐含着和“东奔西走”类似的语义。正是由于作者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所以他才能从父亲的背影中感受到他的“不容易”,因此才会流泪。学生发现这几个简单的词句如果和文章整体及创作背景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则能从简单、平淡的语言中挖掘出隐藏的深刻意味,认识到作者正是因为也和父亲一样经历了人生的艰辛,所以才会和父亲产生共鸣,进而体会到父爱的深沉。
在文本细读中,学生品味文本的空白之处,就能从看似平淡的语言中发现其中蕴藏的深意,这样就能调动起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学生可以将文字解读作为突破口,深刻体会文本的内涵,感受到散文的艺术魅力。
2.品读个性之处,判断行文风格
精彩的散文文本中往往具有独特风格的语言,作者用其表现自己独特的内心情感,诉说自己对生活的发现、体会和人生经历。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体会文本语言中具有个性的地方,感受作者的行文风格,进而体会到其独特的个性。若有条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不同作者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看看能否得到启发。
《济南的冬天》一文的词句十分优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其中的某些词句展开细读,不仅要说说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而且还要尝试感悟作者的个性化创作风格。如围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一句,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说说如果自己创作此文,会如何选词造句,然后对比作者的语言风格,看看差异。学生发现,“作者运用比喻不仅仅只是为了写出济南之美,他更想表达的是对济南之亲,他尽可能地用口语化的语言,表现出一种对济南的亲近感。”由此学生认识到作者没有用精雕细琢的方式写出唯美的词句,而是用口语化的风格展现出了亲近的情感状态,这样文章就能更好地表现出作者对济南的深切热爱之情。
在阅读散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对比、替换等方法,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替换掉作品中的某些语言,然后进行对比。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体会到文本语言的个性化色彩,进而把握作者的情感,领悟其独特的行文风格。
二、细读语境,渗透文化意识
1.探究语篇语境,凸显整体性
在文本细读中,读者要将词句放在上下文语境中加以理解。新批评派理论认为,语境的具体意义包括上下文语境、情境语境、社会语境等不同内容。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结合作品的上下文语篇进行分析,基于整体进行思考,说说作者为何要如此表达,是否隐藏了什么特定的语义。
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老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的语篇语境体会其中的某些词句,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如“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一句中,作者没有用“生活、养家糊口”等词句,而是使用了“活命”这个词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加以理解,说说作者为何要选择这样的词语。学生在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后发现当时人们的生存状态普遍不好,而老王遭受重重打击,他的境遇就更为糟糕,所以他真的只是靠着三轮车“活命”,而没有了任何其他的人生目标。作者正是因为感受到了老王的这种情感,所有才在得知他的死讯后感到后悔内疚,生出了“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情感。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文章的语篇语境,分析作品的结构思路,不能截取散文的部分语句进行断章取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某些词句展开讨论,看看谁的看法更能体现作者的创作思路,更具有整体性。
2.还原历史语境,凸显连续性
历史语境也叫大语境,和语篇语境相比,它更具有隐性的特点。作者在创作文章的时候会受到一定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学生在阅读作品的时候也常常会受到自身文化程度和接受水平的影响,因此很难体会到作品的真正意义。所以,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了解一些作品的创作背景,这样他们就能体会到经典作品的历史连续性,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如在学习《老王》的时候,由于不少学生对“文化大革命”这个年代的了解不够深刻,所以会产生距离感,很难领会作者的情感。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真实情感,教师就要适当地给学生补充一些和历史背景有关的信息,以起到辅助阅读的作用。学生在结合史料进行分析后,就能认识到“文化大革命”期间知识分子遭受到的迫害,从而明白其实不只是老王为了“活命”而努力,就连作者也处于这种状态之中,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愧怍”之情由何而来。学生认识到作者虽然想尽知识分子的责任,但是最终却发现自己无能为力,就连自己都无法“活命”,所以也只能对老王报以“愧怍”之情。结合历史连续性进行理解,学生就能逐步理解作品的内涵,也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语义。 在结合历史语境进行理解之后,学生会发现,作者所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感,其实都和真实历史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在文本细读时,结合作品创作背景体会历史的连续性,这样才能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细读情感,调动生活体验
1.知人论世,解读生活细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感悟作品的内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展开情感教育,而散文文本都是饱含作者内心情感的,所以教师要结合散文细读指导学生体会文本中的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进行分析,并结合其中的生活细节进行解读,感悟文本的情感。
在阅读《秋天的怀念》的时候,有学生感到困惑,不明白为何母亲对作者如此好,但是作者却能无动于衷。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进行解读,尝试了解作者的生存状态。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秋天的怀念”中的“怀念”两个字究竟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何要单独加上“秋天”两字。学生结合作品中的词句认识到母亲在秋天希望“我”能从菊花身上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但是当时的“我”没有领会到,还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在母亲死后才认识到“好好儿活”中蕴藏的深刻寓意。学生通过知人论世认识到作者通过“劝说赏菊”这个生活细节展现出了母親的爱,体现了“我”已经领会到母爱,并深深地怀念母亲。
在文本细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感悟,还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将自己的感受和作者的感受融合在一起,使感受更加真切,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体会文本中蕴藏的情感,进而提升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2.生发共鸣,解读生活意义
学者肖培东认为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充分运用情感因素,让学生在心灵上和作者沟通,在情感上和文本内容形成共鸣,那么就能很好地提升教学效率。教师要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情感,体验作者的情怀,解读生活的意义,这样学生就能提升阅读水平。
如在学习《散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文本中表达生活感悟的词句进行深入解读,说说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一句进行分析,说说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人生感悟。“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感受到父母身上的责任,父母既要照顾家中的老人,又要照顾你们,你们能体会到他们的辛苦吗?”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认识到作者的感悟:“‘我’和妻子不仅仅只是背着家人,实际上他们担负着的是整个家庭的重任,这就是作者在散步的过程中体会到的生活哲理。其实每一个人的家庭都是如此,中年人有着承上启下的责任,需要用自己的力量支撑起整个家庭。”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所以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和作者形成相同的共鸣,所以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互动讨论,让他们交流想法,还要用问题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促使他们走入文本,用自己的真实情感和作者进行内心交流。这样学生才能得到情感和精神上的成长。
在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的文字展开深入解析,尝试找到阅读理解的突破口。文本细读指的是通过对文学文本进行深入解析的方式,尝试发现作品的艺术价值。英美新批评派倡导文本细读,认为要通过细读体会文本语言的模糊性和多义性,挖掘其中的隐藏语义,继而更好地理解文本。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深入解读散文语言,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作者通联:江苏张家港市梁丰初级中学]
从构建刚性评价标准转向注重指导反馈。传统的中小学教师评价注重从完善评价内容和方法等角度健全教师评价标准,但随着时代进步和教育发展,这些标准显得单一、僵化。当今教师评价不再一味追求“标准化”建构,而是基于评价结果从被评价教师的发展诉求和意愿出发,加强对被评价教师的人文关怀,根据教师评价中发现的被评价教师的问题和不足,强化对其指导反馈,促进其专业素质的提升,由此彰显教师评价的灵活性、人文性色彩。韩国重视多个教师评价主体从多个角度出发对教师进行诊断和反馈,通过教师评价改进被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素质能力提升。新加坡在学年度教师评价初始就注重对教师进行年度工作目标和规划指导;年中及时反馈考评结果和意见,以期教师在教师评价过程中及时改进工作;年终进行考评汇总、分级和结果反馈,在沟通交流基础上为被评价教师指明未来努力方向和重点。日本和美国的教师评价者基于课堂观察与教师沟通对话并进行指导反馈,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素质提升。
从重视教师评价主体作用到构建教师评价共同体。随着单一教师评价主体弊端的显现和教师主体权利的觉醒,教师评价开始为教师赋权,支持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参与评价过程。同时,引导教师同事、专家、学生和家长等参与教师评价,发挥各利益共同体的作用,构建教师评价共同体,有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评价文化。韩国、日本、美国都由校长带领教师同行开展课堂观察;新加坡、俄罗斯在教师评价中征求学生和家长等人意见。
培育教师评价共同体,重在体现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一致诉求。校长参与教师评价,有助于促进校长角色由权威主义向参与式领导的转变,推动与教师的专业对话和评价文化的生成。在校长协调引领下,其他评价组织管理者能不断积累教师评价经验并推动教师评价完善和学校发展。参与教师评价的教师同事也能从中借鉴被评价教师的教学优势,从而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学生和家长也能在教师评价中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有益反馈,促使教师提升自身素质并由此惠及学生。不同教师评价主体在教师评价过程中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教师评价共同体的发展,促进教师评价的客观、公正、科学、有效实施。
(陈春勇,《中国教育报》2021年10月21日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