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新闻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首要的标准是准确,但是模糊语言逐渐成为新闻语言中一个客观必然的存在形式,这一必然是语言本身的属性,同时也是新闻报道的要求,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新闻语言的模糊性凸显了它的存在意义及合理性。
【关键词】新闻语言 模糊性 表意效果 合理性
语言,是人类交流中不可获缺的一种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表达符号。这种特殊的作用在其产生之初就显露无疑,随之而产生的诸如文学语言、新闻语言、科学语言等等更进一步的细化了语言交流、沟通、表情达意等作用在不同领域的不同表达效果。
对于模糊语言的关注,是新闻语言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这也开启了新闻语言研究的一种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方向。作为一种普通的语言现象,模糊语言的使用在新闻语言中必不可少,虽然对于新闻语言的要求首先是明晰准确、力求真实,但这并不等同于排斥模糊语言,甚至有时候,模糊语言的使用在新闻中是一种必然现象。
一、新闻模糊语言的客观存在
美国伯克利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电机工程系和电子学研究实脸室查德(L.A.zadeh)教授提出了“模糊”概念和模糊理论的问题。查德指出:“在现实物质世界中所遇到的客体,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这一概念的提出,给模糊语言的存在奠定了基础和理论依据。新闻语言,首先应具备准确性,然而,在新闻事件中,往往会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导致报道者无法用明确的字眼呈现新闻现实,或者说,有时,用一种带有模糊性的语言能更好的表现客观现实。所以,模糊语言在新闻语言中成为一种合理的语言运用形式,新闻语言在特定情况下也具有了模糊性。这一模糊性通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客观事物本身难以明晰
事物本身具有很大的可变性和伸缩性,他们的性质、状态和功能可能随着外界的干扰而改变,为此我们很难清晰的分类,更难确定表示这些事物约定俗成的概念的外延。这种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导致了人们在使用语言描述某些客观事物时就不可能绝对的清晰、明确,或者说,在某些特殊的交流中,就不自觉的使用了模糊语并使其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
2、语言本身具有模糊的特质
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自身固有的属性,这并不会因为语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当我们用一种静态的、有限的语言来表达无限变化的万物时,语言或许会出现匮乏,有时不够精准。例如,对于太阳一天中位置的改变,但我们只能用“夜”、“昼”、“黎明”、“黄昏”、“傍晚”等几个有限的词语来描述这个瞬息万变的过程。
虽然出现词语有限的情况,但在新闻报道中,有时模糊语言的使用比精确语言的使用更能贴合报道的内容。就像每天电视台播音员在节目开头常常说“各位听众(观众)早上好”,如果说成“各位听众(观众)早上八点十分好”,虽然没有用词错误,但人们在认知和接受上是有困难的。
3、新闻写作主体认知思维具有模糊性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报道的工具是语言。马克思、恩格斯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客观事物的界限模糊,关于这类事物的信息也是模糊的。由模糊信息形成的概念是模糊概念,根据模糊概念所作的判断是模糊判断,模糊概念和模糊判断又导致模糊推理,因此新闻写作中思维的模糊性也是客观存在的。
对于同一件事的认知,人们往往显现出不一样的理解方式,加上客观事物本有很多不清晰的界限,使得人们在感受和理解客观事物时,也处于一个不明确的状态,这种不明确,通常还和主体的新闻素养有关。这样一来,在环环相扣的基础上,客观事物的本身模糊和认知素养、能力偏差使得认知思维处于一个迷糊的状态,最终导致语言的模糊。而上述三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也成为了新闻模糊语言客观存在的基础。
二、模糊语言在新闻传播中的传播效果
在了解了模糊语言在新闻语言中客观存在的事实后,我们不难看出,模糊语言的必然存在在新闻语言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也凸显了它的语用意义。
1、模糊语言普遍运用于新闻语言中
客观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复杂性、随机性使得事物的模糊性成为客观存在。新闻写作虽然时常强调时效性、客观性和真实性的高度统一,但某些时候,只有使用模糊语言将事物的模糊信息还原到新闻中,才是真实的反映了事实,达到新闻写作“真实”、“及时”的原则,而且在一些特殊情况中,是很有必要使用模糊语言来准确表达新闻内容的。
这在受新闻纪律约束的政治、外交、经济、科技新闻的新闻报道中体现得很明显。这类报道常常需要使用数据来精细地描述具体的过程,对于自身素质不同的读者人群,将数字通过使用恰当的模糊词语来表述,可以保留他们的阅读兴趣,同时也不至于一不小心违反和触犯法律规定。
此外,在预测性报道;叙述新闻背景、过程和情节;报道动态新闻时往往也需要使用模糊性语言,鉴于模糊性语言的外延很广,在预测或者概括力上,模糊语言的使用是避免新闻报道失实的一个特殊屏障。
2、模糊语言在新闻报道中的表意效果
虽然,新闻语言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但在特定语境环境中,基于新闻的特殊性和不确定性,模糊语言有精确语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方面,模糊语言有利于分寸感的把握,能够更好地表达新闻事实。特别是针对批判性、问题性比较明显的报道时,模糊语言自身特有的灵活性和自由性,使得对于新闻中一些不确定的问题表达更加留有余地。
另一方面,基于模糊语言大多具有概括性、简洁性的特征,对于一些需要全面表述的新闻事实有较好的概括性,这样的运用不至于使新闻单调同时又保证了新闻不失偏颇,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这类报道一般表现在对量词的使用和处理上,例如:从羊卓雍湖畔翻过岗巴拉大山,我们又回到稚鲁藏布江边。上山的垂高度,只有一百米左右,下山却近九百米。 不同于文学语言的行文思路和语言表达,在新闻事实中,有时出于保守机密或者礼节性的需要,不便于精确的描述,这时,模糊语言是新闻语言中能达到最佳表达效果的。
三、模糊语言在新闻中使用的合理性
黑格尔曾说:“凡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即所谓的“存在即合理”,模糊语言在新闻中的使用即为一个合理存在的现象。
1、模糊语言在新闻中的使用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客观性
新闻语言往往囊括了真实性高、时效性强、篇幅简练、读者面广的特点。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新闻事件常常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当记者很难对事件做出全面、正确的判断,或遇到无法明确说明其结果的事情时,模糊语言的使用就成为必然。在报道中使用一些简洁、概括性强的模糊语言,可以使新闻报道更加接近客观事实,也会得到更多受众的认同。
2、模糊语言在新闻中的使用可以避免报道过于绝对化
Channel在《模糊语言》一书中指出:模糊语言是一种保护措施,以防止自己的观点被证实为谬误。在新闻缺乏足够证据或进行某种推断时,或者遇到不便直言、不宜明讲或不好硬说的新闻事件时,常需故意笼统语义,模糊其表达,以免把新闻事件报道得太死,留下必要的回旋余地。这通常也可以避免记者把话说得太满,太绝对。在一些争议较大,观点不明确的新闻事件中,模糊语言一方面避免招致读者对报道不完善或不精确的指责;另一方面能表明报道者对新闻所承担责任的程度。
3、模糊语言在新闻中的使用使报道更生动活泼
对事实的客观报道必然要使用精准的数字,但同时也使得报道产生枯燥感和僵硬感,合理的使用恰当的模糊语言将这些干瘪的数字转换成生动鲜活的形象,不但不会产生语义含糊,还会使报道内容更清晰具体、更丰满有趣,增添报道的可读性,更易于被读者接受。
4、模糊语言的合理使用可以减少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
“精确描述”用于灾难性事故的报道时,都有一定的负面作用,用模糊语言来代替那些不恰当的细节文字、图片和声音,则是减少刺激、降低新闻报道负面性的有效做法。
灾难性报道对于人的精神、情感是有极大冲击力的,如果报道数据过于精确,会增加灾难对人的精神影响,无论从新闻报道的社会效果还是新闻本身的发展来看,都是没有益处的。这通常还表现在犯罪报道和侦破案件的报道中。此时的模糊语言,是确保新闻不失实又保存新闻价值的有效语言。
5、模糊语言的运用有助于保护国家机密和个人隐私
虽然新闻的第一要素是真实。但是,新闻传播要受到新闻纪律、新闻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有些新闻事件涉及国家安全和重大机密等,因此,新闻报道的语言就需要特别谨慎,模糊语言恰巧可以在此时发挥功效。
新闻,这种对于新近事实的阐述,需要我们用大量的精确的语言来描绘事实,但在很多时候,为了更准确的表达,不得不使用模糊语言。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合理应用不论出于何种原因,都使得新闻更加真实、具体而且准确、得体。模糊语言和精确语言是相对立的,但在很多时候,新闻报道中更需要两者的契合,以便达到更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①李元授、白丁:《新闻语言学》[M].新华出版社,2001
②徐熊:《新闻思维与新闻心态》[M].江苏出版社,1994
③欧阳宏生:《新闻写作学概论》[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
④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人民出版社,1960
⑤黎千驹:《模糊修辞学导论》[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⑥Joanna Channel:《模糊语言》[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6
⑦胡卫卫,《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现象合理性分析》[J].《新闻知识》,2011(12)
(作者: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2011级新闻学研究生)
责编:周蕾
【关键词】新闻语言 模糊性 表意效果 合理性
语言,是人类交流中不可获缺的一种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表达符号。这种特殊的作用在其产生之初就显露无疑,随之而产生的诸如文学语言、新闻语言、科学语言等等更进一步的细化了语言交流、沟通、表情达意等作用在不同领域的不同表达效果。
对于模糊语言的关注,是新闻语言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这也开启了新闻语言研究的一种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方向。作为一种普通的语言现象,模糊语言的使用在新闻语言中必不可少,虽然对于新闻语言的要求首先是明晰准确、力求真实,但这并不等同于排斥模糊语言,甚至有时候,模糊语言的使用在新闻中是一种必然现象。
一、新闻模糊语言的客观存在
美国伯克利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电机工程系和电子学研究实脸室查德(L.A.zadeh)教授提出了“模糊”概念和模糊理论的问题。查德指出:“在现实物质世界中所遇到的客体,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这一概念的提出,给模糊语言的存在奠定了基础和理论依据。新闻语言,首先应具备准确性,然而,在新闻事件中,往往会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导致报道者无法用明确的字眼呈现新闻现实,或者说,有时,用一种带有模糊性的语言能更好的表现客观现实。所以,模糊语言在新闻语言中成为一种合理的语言运用形式,新闻语言在特定情况下也具有了模糊性。这一模糊性通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客观事物本身难以明晰
事物本身具有很大的可变性和伸缩性,他们的性质、状态和功能可能随着外界的干扰而改变,为此我们很难清晰的分类,更难确定表示这些事物约定俗成的概念的外延。这种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导致了人们在使用语言描述某些客观事物时就不可能绝对的清晰、明确,或者说,在某些特殊的交流中,就不自觉的使用了模糊语并使其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
2、语言本身具有模糊的特质
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自身固有的属性,这并不会因为语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当我们用一种静态的、有限的语言来表达无限变化的万物时,语言或许会出现匮乏,有时不够精准。例如,对于太阳一天中位置的改变,但我们只能用“夜”、“昼”、“黎明”、“黄昏”、“傍晚”等几个有限的词语来描述这个瞬息万变的过程。
虽然出现词语有限的情况,但在新闻报道中,有时模糊语言的使用比精确语言的使用更能贴合报道的内容。就像每天电视台播音员在节目开头常常说“各位听众(观众)早上好”,如果说成“各位听众(观众)早上八点十分好”,虽然没有用词错误,但人们在认知和接受上是有困难的。
3、新闻写作主体认知思维具有模糊性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报道的工具是语言。马克思、恩格斯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客观事物的界限模糊,关于这类事物的信息也是模糊的。由模糊信息形成的概念是模糊概念,根据模糊概念所作的判断是模糊判断,模糊概念和模糊判断又导致模糊推理,因此新闻写作中思维的模糊性也是客观存在的。
对于同一件事的认知,人们往往显现出不一样的理解方式,加上客观事物本有很多不清晰的界限,使得人们在感受和理解客观事物时,也处于一个不明确的状态,这种不明确,通常还和主体的新闻素养有关。这样一来,在环环相扣的基础上,客观事物的本身模糊和认知素养、能力偏差使得认知思维处于一个迷糊的状态,最终导致语言的模糊。而上述三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也成为了新闻模糊语言客观存在的基础。
二、模糊语言在新闻传播中的传播效果
在了解了模糊语言在新闻语言中客观存在的事实后,我们不难看出,模糊语言的必然存在在新闻语言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也凸显了它的语用意义。
1、模糊语言普遍运用于新闻语言中
客观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复杂性、随机性使得事物的模糊性成为客观存在。新闻写作虽然时常强调时效性、客观性和真实性的高度统一,但某些时候,只有使用模糊语言将事物的模糊信息还原到新闻中,才是真实的反映了事实,达到新闻写作“真实”、“及时”的原则,而且在一些特殊情况中,是很有必要使用模糊语言来准确表达新闻内容的。
这在受新闻纪律约束的政治、外交、经济、科技新闻的新闻报道中体现得很明显。这类报道常常需要使用数据来精细地描述具体的过程,对于自身素质不同的读者人群,将数字通过使用恰当的模糊词语来表述,可以保留他们的阅读兴趣,同时也不至于一不小心违反和触犯法律规定。
此外,在预测性报道;叙述新闻背景、过程和情节;报道动态新闻时往往也需要使用模糊性语言,鉴于模糊性语言的外延很广,在预测或者概括力上,模糊语言的使用是避免新闻报道失实的一个特殊屏障。
2、模糊语言在新闻报道中的表意效果
虽然,新闻语言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但在特定语境环境中,基于新闻的特殊性和不确定性,模糊语言有精确语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方面,模糊语言有利于分寸感的把握,能够更好地表达新闻事实。特别是针对批判性、问题性比较明显的报道时,模糊语言自身特有的灵活性和自由性,使得对于新闻中一些不确定的问题表达更加留有余地。
另一方面,基于模糊语言大多具有概括性、简洁性的特征,对于一些需要全面表述的新闻事实有较好的概括性,这样的运用不至于使新闻单调同时又保证了新闻不失偏颇,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这类报道一般表现在对量词的使用和处理上,例如:从羊卓雍湖畔翻过岗巴拉大山,我们又回到稚鲁藏布江边。上山的垂高度,只有一百米左右,下山却近九百米。 不同于文学语言的行文思路和语言表达,在新闻事实中,有时出于保守机密或者礼节性的需要,不便于精确的描述,这时,模糊语言是新闻语言中能达到最佳表达效果的。
三、模糊语言在新闻中使用的合理性
黑格尔曾说:“凡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即所谓的“存在即合理”,模糊语言在新闻中的使用即为一个合理存在的现象。
1、模糊语言在新闻中的使用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客观性
新闻语言往往囊括了真实性高、时效性强、篇幅简练、读者面广的特点。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新闻事件常常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当记者很难对事件做出全面、正确的判断,或遇到无法明确说明其结果的事情时,模糊语言的使用就成为必然。在报道中使用一些简洁、概括性强的模糊语言,可以使新闻报道更加接近客观事实,也会得到更多受众的认同。
2、模糊语言在新闻中的使用可以避免报道过于绝对化
Channel在《模糊语言》一书中指出:模糊语言是一种保护措施,以防止自己的观点被证实为谬误。在新闻缺乏足够证据或进行某种推断时,或者遇到不便直言、不宜明讲或不好硬说的新闻事件时,常需故意笼统语义,模糊其表达,以免把新闻事件报道得太死,留下必要的回旋余地。这通常也可以避免记者把话说得太满,太绝对。在一些争议较大,观点不明确的新闻事件中,模糊语言一方面避免招致读者对报道不完善或不精确的指责;另一方面能表明报道者对新闻所承担责任的程度。
3、模糊语言在新闻中的使用使报道更生动活泼
对事实的客观报道必然要使用精准的数字,但同时也使得报道产生枯燥感和僵硬感,合理的使用恰当的模糊语言将这些干瘪的数字转换成生动鲜活的形象,不但不会产生语义含糊,还会使报道内容更清晰具体、更丰满有趣,增添报道的可读性,更易于被读者接受。
4、模糊语言的合理使用可以减少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
“精确描述”用于灾难性事故的报道时,都有一定的负面作用,用模糊语言来代替那些不恰当的细节文字、图片和声音,则是减少刺激、降低新闻报道负面性的有效做法。
灾难性报道对于人的精神、情感是有极大冲击力的,如果报道数据过于精确,会增加灾难对人的精神影响,无论从新闻报道的社会效果还是新闻本身的发展来看,都是没有益处的。这通常还表现在犯罪报道和侦破案件的报道中。此时的模糊语言,是确保新闻不失实又保存新闻价值的有效语言。
5、模糊语言的运用有助于保护国家机密和个人隐私
虽然新闻的第一要素是真实。但是,新闻传播要受到新闻纪律、新闻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有些新闻事件涉及国家安全和重大机密等,因此,新闻报道的语言就需要特别谨慎,模糊语言恰巧可以在此时发挥功效。
新闻,这种对于新近事实的阐述,需要我们用大量的精确的语言来描绘事实,但在很多时候,为了更准确的表达,不得不使用模糊语言。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合理应用不论出于何种原因,都使得新闻更加真实、具体而且准确、得体。模糊语言和精确语言是相对立的,但在很多时候,新闻报道中更需要两者的契合,以便达到更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①李元授、白丁:《新闻语言学》[M].新华出版社,2001
②徐熊:《新闻思维与新闻心态》[M].江苏出版社,1994
③欧阳宏生:《新闻写作学概论》[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
④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人民出版社,1960
⑤黎千驹:《模糊修辞学导论》[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⑥Joanna Channel:《模糊语言》[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6
⑦胡卫卫,《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现象合理性分析》[J].《新闻知识》,2011(12)
(作者: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2011级新闻学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