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而我们现在的课堂教育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忽视了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虽然新课程标准当中也提到了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去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没有能够完全摆脱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许多课堂还是一种低效高负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认识到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这一教学策略,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的效率。
在具体实施的时候遇到了一些问题,以下是我针对问题采取的一些做法。
一、怎样让学生主动提问
(一)增强学生提问的自信心,让学生敢于提问。
高中生羞于提问原因有很多,自信心不够是主要的原因。长时间的应试教育,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失去了信心,上课时不敢直视教师,面对教师和成绩好的学生的时候表现出极度的不自信,这样的学生肯定不会主动去提出问题。这一部分学生占所有学生的90℅左右,所以让这一部分学生鼓起勇气主动积极提出问题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就非常重要了。
(二)教师积极地鼓励和暗示。
课堂上学生很在乎教师对自己的看法,所以教师要放下架子,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要积极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之所以不敢提问,可能就是羞于表达,害怕其他学生会笑话自己,针对这一心理,教师可以加以开导鼓励,比如说:“谁来说说呢?不要不好意思嘛,在自己家里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啊,顶多就是让大家开怀一笑嘛。”这样的开导可以让学生放下顾虑。还有就是怕自己的问题问得不好,对自己的问题缺少自信心,针对这种心理,教师可以这样来暗示:“同学们,我们对同一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当然也会有不一样的问题,每个问题都是对这个内容的有益的补充,所以每个问题只要提出来了,就是好的,大家踊跃提问啊。”这样说可以打消学生不自信的顾虑。
(三)教师要对学生的提问给予充分的肯定。
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之下提出了一些问题,可是这些问题可能是一些幼稚问题、无效问题或者是教师多次强调过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首先应该认真地回答问题,绝对不能取笑学生,然后可以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肯定。比如说:“这个问题虽然我们曾经讲过,但是,它确实是很重要,很有必要再讲一次,这个问题的提出是非常有价值的。”学生听了这样的鼓励之后肯定会很有自信的。
(四)创设提问情境,让学生乐于提问。
教师会发现在有些情况之下学生的提问会比较活跃,而有些情况之下学生的提问却不如人意。其实这和情境有关。课堂气氛严肃,学生很沉闷,此时学生肯定不会踊跃提问,而当课堂气氛活跃的时候,提问会相对踊跃。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可以创造一些情境来让学生提问。比如,可以让学生分组学习,然后组与组之间互相提问,互相竞争。答对对方题目的可以加一分,本组出的题目使其他组回答不出来的也可以加一分。通过类似这样的竞争,可以提高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互相提问。还可以鼓励学生提问难倒老师。学生受了这样的激励,对提问一定会更加积极的。
(五)学生提问常态化,让学生主动提问成为习惯。
学生主动提问这一教学策略要灌输到每一篇课文的学习上,要落实到每一堂课的教学上。这样学生的主动提问才会成为一种习惯,主动提问这种思维模式才会逐渐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可以布置学生在每堂课前都要准备一到两个问题,留到课堂上来交流,并且在课堂上留出几分钟时间来,请几位学生说出问题,并且集体讨论解决问题。还可以在每堂课最后留五分钟,请同学再次回顾本堂课所学的内容,并就没搞清楚的内容提出问题,大家一起解决。这样就让学生自然形成主动提问的好习惯了。
二、怎样让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有好有坏,参差不齐。有些问题游离于文章主题之外,和文章并无关系,有些提问本身不合逻辑,经不起推敲,等等。这些不好的问题当然最好不要放到课堂上来讨论。所以必须对学生的提问进行筛选。
(一)课前预习,提出问题。
请学生预习课文,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之上提出问题。提出来之后,先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看看哪些问题是可以在组内先解决的,实在不能在组内解决也可以寻求其他同学的帮助,尽量把问题解决在课前。有些不确定的问题,可以写在问题卡上,每个小组一张问题卡,课代表收齐之后交给老师,老师再整理汇总,交给课堂解决。我在教授《渔父》这篇课文时,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有课文内容上的问题,有文言知识部分的问题,经过学生组内解决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最后到我手上时就只有几个关于文章内容上的问题了,比如,问题1:文章既然是写屈原,为什么题目却是“渔父”呢?问题2:文章最后渔父为什么丢下屈原而去呢?这些问题都是比较高质量的问题,关系到文章的主旨。
(二)课上讨论,生成问题。
课上生成问题,不容易预设,形形色色的问题可能会打乱教学的计划。可以围绕某些问题请学生展开讨论,这样问题就会比较集中,就算有些出乎意料的问题,也是可以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回到主题本身,而且往往这些问题会成为课堂的新亮点。还是拿《渔父》为例,课堂最后请同学讨论屈原的为人,有同学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屈原是不是一个逃避现实的人?围绕这个问题,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对当时的背景和屈原的人格等进行了一番分析之后,最终大家认为屈原是一个把自我的生命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的爱国志士,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讨论中生成的问题,能关注课文内容,而且切合主旨。教师利用得好,可以成为课堂的亮点。
总之,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提问有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同时也符合当前达成高效课堂的基本要求。我相信,进一步努力实践和完善这种主动积极提问的教学策略,一定可以结出丰硕的教学成果。■
在具体实施的时候遇到了一些问题,以下是我针对问题采取的一些做法。
一、怎样让学生主动提问
(一)增强学生提问的自信心,让学生敢于提问。
高中生羞于提问原因有很多,自信心不够是主要的原因。长时间的应试教育,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失去了信心,上课时不敢直视教师,面对教师和成绩好的学生的时候表现出极度的不自信,这样的学生肯定不会主动去提出问题。这一部分学生占所有学生的90℅左右,所以让这一部分学生鼓起勇气主动积极提出问题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就非常重要了。
(二)教师积极地鼓励和暗示。
课堂上学生很在乎教师对自己的看法,所以教师要放下架子,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要积极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之所以不敢提问,可能就是羞于表达,害怕其他学生会笑话自己,针对这一心理,教师可以加以开导鼓励,比如说:“谁来说说呢?不要不好意思嘛,在自己家里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啊,顶多就是让大家开怀一笑嘛。”这样的开导可以让学生放下顾虑。还有就是怕自己的问题问得不好,对自己的问题缺少自信心,针对这种心理,教师可以这样来暗示:“同学们,我们对同一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当然也会有不一样的问题,每个问题都是对这个内容的有益的补充,所以每个问题只要提出来了,就是好的,大家踊跃提问啊。”这样说可以打消学生不自信的顾虑。
(三)教师要对学生的提问给予充分的肯定。
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之下提出了一些问题,可是这些问题可能是一些幼稚问题、无效问题或者是教师多次强调过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首先应该认真地回答问题,绝对不能取笑学生,然后可以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肯定。比如说:“这个问题虽然我们曾经讲过,但是,它确实是很重要,很有必要再讲一次,这个问题的提出是非常有价值的。”学生听了这样的鼓励之后肯定会很有自信的。
(四)创设提问情境,让学生乐于提问。
教师会发现在有些情况之下学生的提问会比较活跃,而有些情况之下学生的提问却不如人意。其实这和情境有关。课堂气氛严肃,学生很沉闷,此时学生肯定不会踊跃提问,而当课堂气氛活跃的时候,提问会相对踊跃。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可以创造一些情境来让学生提问。比如,可以让学生分组学习,然后组与组之间互相提问,互相竞争。答对对方题目的可以加一分,本组出的题目使其他组回答不出来的也可以加一分。通过类似这样的竞争,可以提高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互相提问。还可以鼓励学生提问难倒老师。学生受了这样的激励,对提问一定会更加积极的。
(五)学生提问常态化,让学生主动提问成为习惯。
学生主动提问这一教学策略要灌输到每一篇课文的学习上,要落实到每一堂课的教学上。这样学生的主动提问才会成为一种习惯,主动提问这种思维模式才会逐渐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可以布置学生在每堂课前都要准备一到两个问题,留到课堂上来交流,并且在课堂上留出几分钟时间来,请几位学生说出问题,并且集体讨论解决问题。还可以在每堂课最后留五分钟,请同学再次回顾本堂课所学的内容,并就没搞清楚的内容提出问题,大家一起解决。这样就让学生自然形成主动提问的好习惯了。
二、怎样让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有好有坏,参差不齐。有些问题游离于文章主题之外,和文章并无关系,有些提问本身不合逻辑,经不起推敲,等等。这些不好的问题当然最好不要放到课堂上来讨论。所以必须对学生的提问进行筛选。
(一)课前预习,提出问题。
请学生预习课文,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之上提出问题。提出来之后,先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看看哪些问题是可以在组内先解决的,实在不能在组内解决也可以寻求其他同学的帮助,尽量把问题解决在课前。有些不确定的问题,可以写在问题卡上,每个小组一张问题卡,课代表收齐之后交给老师,老师再整理汇总,交给课堂解决。我在教授《渔父》这篇课文时,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有课文内容上的问题,有文言知识部分的问题,经过学生组内解决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最后到我手上时就只有几个关于文章内容上的问题了,比如,问题1:文章既然是写屈原,为什么题目却是“渔父”呢?问题2:文章最后渔父为什么丢下屈原而去呢?这些问题都是比较高质量的问题,关系到文章的主旨。
(二)课上讨论,生成问题。
课上生成问题,不容易预设,形形色色的问题可能会打乱教学的计划。可以围绕某些问题请学生展开讨论,这样问题就会比较集中,就算有些出乎意料的问题,也是可以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回到主题本身,而且往往这些问题会成为课堂的新亮点。还是拿《渔父》为例,课堂最后请同学讨论屈原的为人,有同学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屈原是不是一个逃避现实的人?围绕这个问题,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对当时的背景和屈原的人格等进行了一番分析之后,最终大家认为屈原是一个把自我的生命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的爱国志士,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讨论中生成的问题,能关注课文内容,而且切合主旨。教师利用得好,可以成为课堂的亮点。
总之,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提问有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同时也符合当前达成高效课堂的基本要求。我相信,进一步努力实践和完善这种主动积极提问的教学策略,一定可以结出丰硕的教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