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中师生要实现平等对话,教师就必须在思考问题、思考时间等方面给予学生平等的准备。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切实保证学生拥有平等的发言权,甚至对持不同“意见”的学生的观点,也应或以理服人,或求同有存异。唯如此才能确保师生对话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平等;对话
在高中新课程实验中,语文教学应如何理解和实施“平等对话”呢?
一、学生要有平等的准备
语文教师在探讨何种话题上,享有了决定和主动权;在准备上,时间充裕;在信息的占有、知识和方法的拥有优势上更是学生所无以伦比的。如果学生在以上几方面缺少相应的准备的话,那师生间的对话也就根本没有平等可言,这样,就会严重影响对话的质量与效果。因此,要保证对话的质量与效果,就必须让学生在对话前能有平等的准备。
1.给学生精当的思考问题
有的语文教师以为,提倡对话教学就是要问答不断,于是,一节课中设计的问题多而不当。结果大多都是教师有备而来,滔滔不绝,而仓促之下,学生即使有反应,也往往只有浅见。试问,这样的对话何来平等?这样的对话何来价值?故此,要确保对话有平等的前提:给学生精当的思考问题,让他们也为这个对话题材作充分的准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集中精力阅读文本,更深入地探究、认识问题,为高质量的对话打好基础。
2.给学生平等的准备时间
语文教师既有专业的知识,又有充足的备课时间。而以学生的水平,如不给予他们充足的准备时间,那对话就难有平等,更别指望他们有什么真知灼见。然而,有的教师只随便给学生三五分钟去阅读,就急着开展人物形象、作品主题分析,看个电影片段就要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这样强迫出来的答案认识有多深?这样“拷问”下的回答价值有多高?大家可想而知。
恰恰相反,现行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给予学生思考、准备的时间就相当充分,一周,一月,一学期,一学年……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进行充分的实践、思考、总结,得到深刻而有价值的认识。而事实证明,凡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准备,常常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方法援助
学生与教师的水平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尤其在相关知识的占有和方法的掌握上,这不但影响了师生对话的平等,更影响了对话的质量和效果。为了能在一定范畴内去缩减这些差距,我常以必要的相关知识或方法去援助学生,垫高他们在某些问题上的知识水平,尽可能地使他们能站在与文本、作者、教师等同一平台上作平等对话。例如,对于一些学生必须了解却又无从知晓的资料,我就一定进行补充说明。在讲《陈情表》一文时,我就先介绍课文没有交代的写作背景:“李密原是蜀国旧臣,新主不计前嫌,诏他入朝为官,他却辞不上任。”这样,学生才有可能明白李密是多么担心晋武帝怀疑他有二心(顾念旧朝而不从命),才会如此诚惶诚恐,竭力陈情。
总之,教师要备课,也得让学生作平等的准备。这样,才有可能进行平等的对话,使对话达至理想的效果。
二、学生要有平等的发言权
由于传统与文化的影响,教师大都有意无意地成了课堂霸主,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忽视了学生的存在,剥夺了学生的发言权,改变了学生的意志。因此,要保证对话的平等,就必须有相应的措施来“监督”对话,以求能切实保证学生的发言权。在教学中,我的做法如下:
1.让每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①营造气氛,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民主、平等的氛围是搭建平等交流平台的最佳元素。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为了营造民主自由的气氛,我常常先不表态,而让学生把各种见解都说出来,然后再与他们一一分析。
②采用“特别提问”“轮值发言”等辅助手法,以此来保证那些欠主动的同学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让各种意见都有表达的机会。
2.确保不同对象之间对话的平等,让学生及其观点都受到尊重。
这是平等对话最重要的“售后服务”。因为教师,除了是一位平等的参与者外,更是一名维护平等的人。所以,让学生及其观点都受到尊重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职责。具体上,我从以下几方面去贯彻:
①确保教师与每个学生个体之间对话的平等。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位学生的观点,不但体现出教师的公信,更是教师对学生个体及其所持观点的尊重。然而,由于人力与时间限制,在一定时间内,教师不可能与每位学生都能发生语言上的对话,这时,我常常采用布置、批改书面作业的形式,小的可以是一张便条,大的可运用作文,经我的阅读、批注或讲评,每位学生便均有了与我平等对话的机会。
②确保教师与学生集体之间对话的平等。教师与学生集体对话,这是课堂上运用最多的对话形式,所以,保证这种对话的平等是极其重要的。如何保证呢?我想,首要的应有师生平等的理念;此外,我还经常运用“师生换位思考”(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或让学生以教师的立场想问题),或“师生轮换问答”(让学生问,教师答)等形式来进一步完善对话的平等性。
③确保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的平等。同学之间的交流也是学生个体受益的重要途径,要保证他们相互对话的畅顺、有效,就得先要确保他们人格上的平等。在学生自认为不受尊重的情况下,他能有的只是沉默、敌对甚至反抗,所以,尊重他们各自不同的观点,尽最大的努力让不同的体验都有平等的交流机会,是我们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与预定不同的观点要得到平等的“待遇”
对话内容具有非预期性,因而,对话的结果往往会得出新的知识或观点,而这些又常常不是我们所预设的目标,这时,我们不仅不能单凭主观的好恶,把一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而是要善待这些新观点。这不是说对什么观点都说好,而是要让这些新观点都享有被客观实际检验的平等权利。实践中,我这样处理:
1.即使是对错误的观点,也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这既是对这种观点的尊重,也是对持该观点的人的尊重,更是对事实的尊重。能这样做,学生有时即使答错,也不会气馁;相反,若一言略过,甚至置之不理,就会挫伤学生对话的热情。
2.在一定原则下,允许与预设不同又未有定论的观点暂时保留。与预设不同的结论绝非都是错误的,相反,它们有可能是比预设更为先进、科学的观点,因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答案也有时不是绝对单一的。就如对《项链》中玛蒂尔德的评价,原有的旧观点都是批判她贪慕虚荣;但现在,人们却陆续发现出她值得赞扬的地方。这就是时代在变,观点在变。另外,本着对教学的最终负责,我们也不能主观臆断什么,因此,对那些还未有定论的新观点,我们要允许其暂时保留,以待深入探讨。
3.对虽未有定论,却有价值的观点,继续组织学生去探究。就如《失街亭》中,辩论“失街亭,谁之过”时,有同学始终坚持“孔明要负最主要的责任”。这虽与课本的观点不同,但我觉得这对于弄清全文情节、训练学生思维无疑是有好处的。于是我就组织他们继续深究下去。结果,学生真有精辟的论述:“若果你用鸡蛋去碰石头,鸡蛋烂了,你能怪责鸡蛋不够硬吗?同样,孔明明知马谡言过其实还重用他,是孔明严重的失误……”这种见解虽不是评论界的主流,但这样的论证却也叫人难以驳倒。而更可喜的就是,通过这样的探讨,我与学生都对领袖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之,对话前,学生要有平等的准备;对话中,学生要有平等的发言权;对话后,与预定不同结论要得到的平等的对待。唯有这样,才能确保对话的真正平等;也只有这样平等地去对话,才能确保对话的质量和效果,使对话教学更具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平等;对话
在高中新课程实验中,语文教学应如何理解和实施“平等对话”呢?
一、学生要有平等的准备
语文教师在探讨何种话题上,享有了决定和主动权;在准备上,时间充裕;在信息的占有、知识和方法的拥有优势上更是学生所无以伦比的。如果学生在以上几方面缺少相应的准备的话,那师生间的对话也就根本没有平等可言,这样,就会严重影响对话的质量与效果。因此,要保证对话的质量与效果,就必须让学生在对话前能有平等的准备。
1.给学生精当的思考问题
有的语文教师以为,提倡对话教学就是要问答不断,于是,一节课中设计的问题多而不当。结果大多都是教师有备而来,滔滔不绝,而仓促之下,学生即使有反应,也往往只有浅见。试问,这样的对话何来平等?这样的对话何来价值?故此,要确保对话有平等的前提:给学生精当的思考问题,让他们也为这个对话题材作充分的准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集中精力阅读文本,更深入地探究、认识问题,为高质量的对话打好基础。
2.给学生平等的准备时间
语文教师既有专业的知识,又有充足的备课时间。而以学生的水平,如不给予他们充足的准备时间,那对话就难有平等,更别指望他们有什么真知灼见。然而,有的教师只随便给学生三五分钟去阅读,就急着开展人物形象、作品主题分析,看个电影片段就要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这样强迫出来的答案认识有多深?这样“拷问”下的回答价值有多高?大家可想而知。
恰恰相反,现行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给予学生思考、准备的时间就相当充分,一周,一月,一学期,一学年……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进行充分的实践、思考、总结,得到深刻而有价值的认识。而事实证明,凡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准备,常常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方法援助
学生与教师的水平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尤其在相关知识的占有和方法的掌握上,这不但影响了师生对话的平等,更影响了对话的质量和效果。为了能在一定范畴内去缩减这些差距,我常以必要的相关知识或方法去援助学生,垫高他们在某些问题上的知识水平,尽可能地使他们能站在与文本、作者、教师等同一平台上作平等对话。例如,对于一些学生必须了解却又无从知晓的资料,我就一定进行补充说明。在讲《陈情表》一文时,我就先介绍课文没有交代的写作背景:“李密原是蜀国旧臣,新主不计前嫌,诏他入朝为官,他却辞不上任。”这样,学生才有可能明白李密是多么担心晋武帝怀疑他有二心(顾念旧朝而不从命),才会如此诚惶诚恐,竭力陈情。
总之,教师要备课,也得让学生作平等的准备。这样,才有可能进行平等的对话,使对话达至理想的效果。
二、学生要有平等的发言权
由于传统与文化的影响,教师大都有意无意地成了课堂霸主,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忽视了学生的存在,剥夺了学生的发言权,改变了学生的意志。因此,要保证对话的平等,就必须有相应的措施来“监督”对话,以求能切实保证学生的发言权。在教学中,我的做法如下:
1.让每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①营造气氛,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民主、平等的氛围是搭建平等交流平台的最佳元素。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为了营造民主自由的气氛,我常常先不表态,而让学生把各种见解都说出来,然后再与他们一一分析。
②采用“特别提问”“轮值发言”等辅助手法,以此来保证那些欠主动的同学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让各种意见都有表达的机会。
2.确保不同对象之间对话的平等,让学生及其观点都受到尊重。
这是平等对话最重要的“售后服务”。因为教师,除了是一位平等的参与者外,更是一名维护平等的人。所以,让学生及其观点都受到尊重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职责。具体上,我从以下几方面去贯彻:
①确保教师与每个学生个体之间对话的平等。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位学生的观点,不但体现出教师的公信,更是教师对学生个体及其所持观点的尊重。然而,由于人力与时间限制,在一定时间内,教师不可能与每位学生都能发生语言上的对话,这时,我常常采用布置、批改书面作业的形式,小的可以是一张便条,大的可运用作文,经我的阅读、批注或讲评,每位学生便均有了与我平等对话的机会。
②确保教师与学生集体之间对话的平等。教师与学生集体对话,这是课堂上运用最多的对话形式,所以,保证这种对话的平等是极其重要的。如何保证呢?我想,首要的应有师生平等的理念;此外,我还经常运用“师生换位思考”(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或让学生以教师的立场想问题),或“师生轮换问答”(让学生问,教师答)等形式来进一步完善对话的平等性。
③确保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的平等。同学之间的交流也是学生个体受益的重要途径,要保证他们相互对话的畅顺、有效,就得先要确保他们人格上的平等。在学生自认为不受尊重的情况下,他能有的只是沉默、敌对甚至反抗,所以,尊重他们各自不同的观点,尽最大的努力让不同的体验都有平等的交流机会,是我们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与预定不同的观点要得到平等的“待遇”
对话内容具有非预期性,因而,对话的结果往往会得出新的知识或观点,而这些又常常不是我们所预设的目标,这时,我们不仅不能单凭主观的好恶,把一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而是要善待这些新观点。这不是说对什么观点都说好,而是要让这些新观点都享有被客观实际检验的平等权利。实践中,我这样处理:
1.即使是对错误的观点,也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这既是对这种观点的尊重,也是对持该观点的人的尊重,更是对事实的尊重。能这样做,学生有时即使答错,也不会气馁;相反,若一言略过,甚至置之不理,就会挫伤学生对话的热情。
2.在一定原则下,允许与预设不同又未有定论的观点暂时保留。与预设不同的结论绝非都是错误的,相反,它们有可能是比预设更为先进、科学的观点,因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答案也有时不是绝对单一的。就如对《项链》中玛蒂尔德的评价,原有的旧观点都是批判她贪慕虚荣;但现在,人们却陆续发现出她值得赞扬的地方。这就是时代在变,观点在变。另外,本着对教学的最终负责,我们也不能主观臆断什么,因此,对那些还未有定论的新观点,我们要允许其暂时保留,以待深入探讨。
3.对虽未有定论,却有价值的观点,继续组织学生去探究。就如《失街亭》中,辩论“失街亭,谁之过”时,有同学始终坚持“孔明要负最主要的责任”。这虽与课本的观点不同,但我觉得这对于弄清全文情节、训练学生思维无疑是有好处的。于是我就组织他们继续深究下去。结果,学生真有精辟的论述:“若果你用鸡蛋去碰石头,鸡蛋烂了,你能怪责鸡蛋不够硬吗?同样,孔明明知马谡言过其实还重用他,是孔明严重的失误……”这种见解虽不是评论界的主流,但这样的论证却也叫人难以驳倒。而更可喜的就是,通过这样的探讨,我与学生都对领袖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之,对话前,学生要有平等的准备;对话中,学生要有平等的发言权;对话后,与预定不同结论要得到的平等的对待。唯有这样,才能确保对话的真正平等;也只有这样平等地去对话,才能确保对话的质量和效果,使对话教学更具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