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全面推行的情况下,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要进行怎样的教学,才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呢?尽管很多老师经过了一些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培训,但是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还是沿用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没有对新课标精神进行认真的体会和执行,这是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下面结合的思考选取几点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注重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历史,就是我们的人类社会成长进步的历史,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感人的事迹和人物,这些都是可以作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不可多得的素材。因此,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我们不能只是在自己的教学中,去关注考试分数,而忽略了历史学科育人的功能,忽略了利用历史学科特殊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培养的契机。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部分历史教师未能正确处理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的辩证关系,教学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以期考试得高分,却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养成教育和建塑,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人格缺陷,或缺乏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或畏惧困难,或抗挫心理能力差等等。这些人格缺陷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抑制了内在潜能的发挥,也影响了历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费尼克斯说过:不经学问的陶冶是不可能形成稳定健康的人格的。借助于知识的点滴积累,才能培养起稳定健康持续的人格。离开了具体的知识和环境,人格教育只能变成空洞的说教,而无法收到应有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推动学生建塑和完善人格。比如结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牺牲我一个,幸福后来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等咏志诗句的教学,通过秦桧、慈禧太后、贝当、李完用等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而遗臭万年的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生往往崇拜名人、崇拜英雄,因而可充分发挥优秀人物的人格感染力以感染之。如介绍司马迁、罗斯福身残志坚事迹,帮助学生养成矢志不移的顽强意志;介绍布鲁诺、居里夫人、李大钊等人事迹,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和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求知态度;介绍哥伦布、麦哲伦等人事迹,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品质;介绍邓小平、彭德怀等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帮助学生树立笑对挫折、胸怀坦荡的意志品格。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指导加强历史事件的纵横向联系和比较,准确理解和把握历史材料和人物言论的深层含义,拓宽思维的广度,加深思维的深度。
二、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一些历史教师学识丰富,一上课就滔滔不绝的讲这讲那,没有给学生留下多少思考和自学的空间,这是有悖于新课标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中学阶段的历史学科的知识内容已经大大减少,所涉及到的历史知识绝大多数是基础性的、普及性的,其难度大为降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达到一定程度的了解和理解。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往往愿意不厌其烦地进行讲解、分析、强调,这恰恰违背了新课程注重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要求能够让学生"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没有能够发挥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的自主性,也没有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某种角度上讲,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很难让学生的困惑之处主动地表现出来,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眉毛胡子一把抓,始终不能让学生摆脱被动学习的状态而体现学习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及时使学生学习的状况表现出来,更不能有针对性地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或困难。
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参与到制定一定的学习目标、学习进度等,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理解、掌握的情况能够比较迅速地反馈给教师,同时也避免了教师大量的重复的或无谓的讲解。这样通过自主学习辅以教师的指导、强调,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信息掌握的效率要高得多。
三、注重理解能力的培养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理解能力的培养,但是有的历史教师认为历史教科书中的文句写得清清楚楚,认为学生学习历史的难点不是理解能力而是记忆能力,因此,忽略了理解能力的培养,在备课的时候也没有把这个环节考虑进去。因而其教学效果也不是很理想。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要充分的认识到,理解能力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能力之一,理解不了也就难以应用。我在教学中注重讲清基本的历史概 念和史学理论,同时注意各学科知识间的渗透,引导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分析思考,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使其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如何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呢?首先,教师要讲清基本概念。如在讲授君主制、民主制、共和制、君主立宪制;民主革命、民族革命、资产 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论述、叙述、评述、分析;改革、变革、沿革等基本概念时,就必须将其内涵讲清 。世纪,前后中期,×届×中会议,×大,×届人大等也要同样讲清。平时也应该让学生区分历史概念的内涵 ,如试题里要求回答某一历史事件的后果,这就要指导学生分析后果与结果、成果的不同。并且在具体问题的 指导下,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
其次,要让高中学生知道一点历史理论。在日常教学中,必须给学生讲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 层建筑,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个性与共性,原则与策略,必然与偶然等的辩证关系。 像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尺度,人民和英雄人物的作用,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应该在教师举例说明后 ,让学生再举同类例子加以说明以巩固基本理论。第三,引导学生将各学科知识互相渗透,以促进历史课的学习。现代的考试是大文科和大理科的考查,一 科试题也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语文课本中大部分课文,如《五人墓碑记》、《改造我们的学习》、《 最后一课》、《母亲》等都可加深对历史相关知识的理解等。
在历史教学中,不仅是以上问题还没有引起有的教师的充分重视,还有诸如探究性学习、开展历史课外活动等等,都还没有纳入到有的教师的案头上,很多教师只是单一的注意到了高考考分的重要性,注重历史知识的背诵等,而忽略了学好历史综合能力的培养,这都不利于历史学科的教学,我们一定要通过学习、探究努力改变这种现状,来提升高中历史整体的教学质量。
一、注重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历史,就是我们的人类社会成长进步的历史,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感人的事迹和人物,这些都是可以作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不可多得的素材。因此,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我们不能只是在自己的教学中,去关注考试分数,而忽略了历史学科育人的功能,忽略了利用历史学科特殊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培养的契机。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部分历史教师未能正确处理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的辩证关系,教学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以期考试得高分,却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养成教育和建塑,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人格缺陷,或缺乏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或畏惧困难,或抗挫心理能力差等等。这些人格缺陷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抑制了内在潜能的发挥,也影响了历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费尼克斯说过:不经学问的陶冶是不可能形成稳定健康的人格的。借助于知识的点滴积累,才能培养起稳定健康持续的人格。离开了具体的知识和环境,人格教育只能变成空洞的说教,而无法收到应有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推动学生建塑和完善人格。比如结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牺牲我一个,幸福后来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等咏志诗句的教学,通过秦桧、慈禧太后、贝当、李完用等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而遗臭万年的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生往往崇拜名人、崇拜英雄,因而可充分发挥优秀人物的人格感染力以感染之。如介绍司马迁、罗斯福身残志坚事迹,帮助学生养成矢志不移的顽强意志;介绍布鲁诺、居里夫人、李大钊等人事迹,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和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求知态度;介绍哥伦布、麦哲伦等人事迹,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品质;介绍邓小平、彭德怀等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帮助学生树立笑对挫折、胸怀坦荡的意志品格。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指导加强历史事件的纵横向联系和比较,准确理解和把握历史材料和人物言论的深层含义,拓宽思维的广度,加深思维的深度。
二、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一些历史教师学识丰富,一上课就滔滔不绝的讲这讲那,没有给学生留下多少思考和自学的空间,这是有悖于新课标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中学阶段的历史学科的知识内容已经大大减少,所涉及到的历史知识绝大多数是基础性的、普及性的,其难度大为降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达到一定程度的了解和理解。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往往愿意不厌其烦地进行讲解、分析、强调,这恰恰违背了新课程注重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要求能够让学生"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没有能够发挥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的自主性,也没有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某种角度上讲,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很难让学生的困惑之处主动地表现出来,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眉毛胡子一把抓,始终不能让学生摆脱被动学习的状态而体现学习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及时使学生学习的状况表现出来,更不能有针对性地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或困难。
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参与到制定一定的学习目标、学习进度等,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理解、掌握的情况能够比较迅速地反馈给教师,同时也避免了教师大量的重复的或无谓的讲解。这样通过自主学习辅以教师的指导、强调,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信息掌握的效率要高得多。
三、注重理解能力的培养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理解能力的培养,但是有的历史教师认为历史教科书中的文句写得清清楚楚,认为学生学习历史的难点不是理解能力而是记忆能力,因此,忽略了理解能力的培养,在备课的时候也没有把这个环节考虑进去。因而其教学效果也不是很理想。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要充分的认识到,理解能力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能力之一,理解不了也就难以应用。我在教学中注重讲清基本的历史概 念和史学理论,同时注意各学科知识间的渗透,引导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分析思考,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使其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如何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呢?首先,教师要讲清基本概念。如在讲授君主制、民主制、共和制、君主立宪制;民主革命、民族革命、资产 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论述、叙述、评述、分析;改革、变革、沿革等基本概念时,就必须将其内涵讲清 。世纪,前后中期,×届×中会议,×大,×届人大等也要同样讲清。平时也应该让学生区分历史概念的内涵 ,如试题里要求回答某一历史事件的后果,这就要指导学生分析后果与结果、成果的不同。并且在具体问题的 指导下,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
其次,要让高中学生知道一点历史理论。在日常教学中,必须给学生讲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 层建筑,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个性与共性,原则与策略,必然与偶然等的辩证关系。 像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尺度,人民和英雄人物的作用,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应该在教师举例说明后 ,让学生再举同类例子加以说明以巩固基本理论。第三,引导学生将各学科知识互相渗透,以促进历史课的学习。现代的考试是大文科和大理科的考查,一 科试题也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语文课本中大部分课文,如《五人墓碑记》、《改造我们的学习》、《 最后一课》、《母亲》等都可加深对历史相关知识的理解等。
在历史教学中,不仅是以上问题还没有引起有的教师的充分重视,还有诸如探究性学习、开展历史课外活动等等,都还没有纳入到有的教师的案头上,很多教师只是单一的注意到了高考考分的重要性,注重历史知识的背诵等,而忽略了学好历史综合能力的培养,这都不利于历史学科的教学,我们一定要通过学习、探究努力改变这种现状,来提升高中历史整体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