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育家汪广仁说:“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这明确地要求人们不管做什么事情必须讲究方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程改革向学生提出了“不断地提问题,不断地解决题”的学习方法和要求。不难看出,课改者扪是想通过学习方法的改变来根除传统教育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一些顽疾,达到全面提升学生能力与学习效率的目的。这显然要求教师在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的同时,必须为学生的学法养成搭建一个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自觉地把思考这一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落实到整学习的过程中去,从而达到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教学境界。
怎样把“不断地提问题和不断地解决问题”落实到不同的具体教学中去?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文体的特点来确定不同的教法与学法。小说这种文体的教与学都是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为最终目的的,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快速、准确地也分析人物性格呢?我认为,只有认真地作好小说情节的概括,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因为人物性格的表现除受环境的制约外,还有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由情节来展示的。高尔基说的“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明证。因此,让学生在熟读文本内容的同时,认真思考所读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话作好故事情节的概括就成了我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
具体做法是,教师先对小说一部分内容做概括示范,并当场另抽一内容让学生们模仿,教师适时点拨,然后让学生们边读边勾划、概括,自己得出结论。
《项链》:主人公天生丽质,自以为这是本钱,应结识上流人物,过体面日子。但处境贫寒,屈嫁小职员,为此苦闷心酸……结识上流人物的机会来临,反倒悲苦万分,原无体面衣衫,借东借西,在舞会上把门面撑,哭闹撒娇,逼大夫割爱,把衣服搞定……
《林黛玉进贾俯》:林弃舟上轿,见外祖母家三等奴仆如母所说,甚是不俗,又见贾府外观雄伟堂皇,内部房屋结构与摆设非同寻常,原是奉敕所造,为此订下“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规章……王熙风来迟,言行穿着与众人异,地位特别,见黛玉,关怀备至,时有肉麻语,善逢迎,工心计,深讨贾母欢喜……
从以上节选的情节概括可以看出,学生不但熟悉了文体内容,还了解了人物性格。学生对内容做了认真的思考,归纳概括能力与运用语言的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为分析人物性格提供了保证。
下面我们就以《林冲风雪山神庙》情节概括和由此作的人物性格分析来印证情节概括对分析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情节为:林冲沧州遇旧,互道来此缘由。对仇敌,称俺太尉,不骂高俅。小二设宴谢恩,并提出要林常住的请求。一天店里来了客,拿出银子摆酒席要请差拔管营把事议,小二要烫酒服侍遭拒绝。又听说他们说到高太尉,叫老婆去偷听,老婆却说让林冲来辨认。小二怕林惹事不准,老婆听不清,只听得好歹结果他性命。不久林冲到店里,小二对他讲了刚才的情景。林冲边听边问详情,知道是陆谦来索命,怒火中烧,上街买刀寻仇人。几天不遇,渐熄了愤怒。管营按奸计,让林冲到草料场管事。林冲犯疑,不但不害我,反给好差事。到了草料场,老军向林冲交代有关事项。林冲见草房在狂风中摇荡,担心过不了冬,想找泥水匠修房。又觉身上冷,去市上买酒。途中遇到古庙,许愿来烧香。老板见葫芦,请林喝酒吃肉套近乎。迎着北风回,见草厅被雪压跨为一堆。怕着火,探身去摸,知火已灭,无处托身只好到庙里。想心事,放行李,又将酒肉慢喝慢吃。外面突传火爆声,一看是草料火起。心想去把火救,又听见说话脚步声奔来庙里,忙把门紧抵。只听三人观火直夸是好计,真象大白。林冲怒火犹如火山爆发,提枪而出,大呼“贼人哪里去”,一枪搠差拔,冲上去向富安猛刺,踢翻陆谦骂之,尖刀向其心剜去。三贼人顷刻命丧。林冲即提刀奔梁山去。
学生们又是怎样紧扣情节对人物性格做出分析的呢?
学生分析林冲性格如下:
林冲沧州遇旧,他与店小二的对话,从侧面表明林冲的正直、善良、仗义、嫉恶如仇。面对高俅迫害,反应冷淡,说明他的软弱、逆来顺受,仍心存幻想,认为有朝一日能重获旧日荣华,对敌人缺乏清醒的认识。知道陆谦来此索命则怒火中烧,买刀寻敌则是其血气方刚,反抗性格的体现。一旦危及生命,绝不任人宰割则是证明。寻敌不遇,稍久则怒气泯灭,和对派他管草料场一事的犯疑,除了体现他“软”的性格外,也说明他具有一定的警惕性。但到草料场后,准备修房安心服役,说明他随遇而安,丢掉上来时的警觉,可见软弱、逆来顺受的性格又占了主导地位。他的性格制约着他的言行,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他产生如此性格的原因怎样来的?经过探究,知道这和他所处的地位和小说提供的背景是相关的。如果不是后来草料场垮塌,在山神庙看到火烧和亲耳听到三个贼人的阴谋,林冲也许还会认命,到死也不知原因。这是他可悲的一面。然而铁的事实让他清醒。这时他愤怒之强烈,反抗之彻底,性格达到升华,得以脱胎换骨,一个新的林冲跃然纸上。这使我们为之高兴,同时也让我们明白小说反映的时代是一个官逼民反的时代,这个时代太黑暗了。通过林冲这一形象,我们知道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道理。
小说在情节的安排上注意了一波三折的手法,这让我们读起来更能认识到情节的发展实际上孕育着人物性格的形成,而人物的性格又制约着情节的发展。如果林冲没有软弱、逆来顺受的性格,就不会有到沧州服役和对迫害反应冷淡的情节,也不会有寻敌不遇的怒火熄灭,到草料场的随遇而安,准备修房的情节。如果没有林冲嫉恶如仇、血气方刚、不满现实的反抗性格,也不会出现买刀杀敌,投奔梁山的情节。同时,也可看出,正是林冲的软弱、逆来顺受,才遭到对方的再三迫害。正是这种情书上的巧妙安排才让他逐步认清了这个社会和敌人的本质,并最终走上了反抗道路,完成了性格的转变。
因此,人物性格的形成要靠情节的发展来展示,情节的发展要受人物性格的制约。在阅读时,紧扣文本,从情节和文本入手,适度概括提炼,认真思考领悟,定能通过小说的叙述来达到对人物的真切理解。把思想贯于整个阅读过程,定能使学生阅读、概括、运用语言的能力得以提高,能更好地解决学习小说分析人物性格这一重要的问题。故不失为一种学习小说的好方法。
这种方法对叙事性强的中国古典小说的解读具有一定的作用,因为古典章回小说是给平常的百姓看的,在情节的安排上具有追求离奇的情节的叙事风格。这与十八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品的风格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中国古典小说团圆结局的思维与西方小说侧重于环境描写、心理描写方面的细致刻画有所区别。与现当代作品不重视情节的安排而着意于心理的流动、表现手法的奇异、淡化主题的手法有所区别,更与作品的主题具有多义性、暗示性有所区别。因此,我们在解读作品的情节时应有更为广泛的视野,要从文本着手,用心去解读小说给我们提供的特殊趣味和形式。这或许才是用新课程的理念对小说文本理解的正确方法吧。
(作者简介:张昆龙,生于1952年4月,男,重庆南川人,中学语文一级教师职称,大专学历,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担任高中语文教学30年来,他一直把叶老的“教是为了不教”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把培养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作为自己的施教前提和想达到的目的,历届的高考成绩证明了他的确是一个明智者。联系电话:023-71448269)
怎样把“不断地提问题和不断地解决问题”落实到不同的具体教学中去?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文体的特点来确定不同的教法与学法。小说这种文体的教与学都是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为最终目的的,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快速、准确地也分析人物性格呢?我认为,只有认真地作好小说情节的概括,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因为人物性格的表现除受环境的制约外,还有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由情节来展示的。高尔基说的“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明证。因此,让学生在熟读文本内容的同时,认真思考所读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话作好故事情节的概括就成了我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
具体做法是,教师先对小说一部分内容做概括示范,并当场另抽一内容让学生们模仿,教师适时点拨,然后让学生们边读边勾划、概括,自己得出结论。
《项链》:主人公天生丽质,自以为这是本钱,应结识上流人物,过体面日子。但处境贫寒,屈嫁小职员,为此苦闷心酸……结识上流人物的机会来临,反倒悲苦万分,原无体面衣衫,借东借西,在舞会上把门面撑,哭闹撒娇,逼大夫割爱,把衣服搞定……
《林黛玉进贾俯》:林弃舟上轿,见外祖母家三等奴仆如母所说,甚是不俗,又见贾府外观雄伟堂皇,内部房屋结构与摆设非同寻常,原是奉敕所造,为此订下“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规章……王熙风来迟,言行穿着与众人异,地位特别,见黛玉,关怀备至,时有肉麻语,善逢迎,工心计,深讨贾母欢喜……
从以上节选的情节概括可以看出,学生不但熟悉了文体内容,还了解了人物性格。学生对内容做了认真的思考,归纳概括能力与运用语言的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为分析人物性格提供了保证。
下面我们就以《林冲风雪山神庙》情节概括和由此作的人物性格分析来印证情节概括对分析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情节为:林冲沧州遇旧,互道来此缘由。对仇敌,称俺太尉,不骂高俅。小二设宴谢恩,并提出要林常住的请求。一天店里来了客,拿出银子摆酒席要请差拔管营把事议,小二要烫酒服侍遭拒绝。又听说他们说到高太尉,叫老婆去偷听,老婆却说让林冲来辨认。小二怕林惹事不准,老婆听不清,只听得好歹结果他性命。不久林冲到店里,小二对他讲了刚才的情景。林冲边听边问详情,知道是陆谦来索命,怒火中烧,上街买刀寻仇人。几天不遇,渐熄了愤怒。管营按奸计,让林冲到草料场管事。林冲犯疑,不但不害我,反给好差事。到了草料场,老军向林冲交代有关事项。林冲见草房在狂风中摇荡,担心过不了冬,想找泥水匠修房。又觉身上冷,去市上买酒。途中遇到古庙,许愿来烧香。老板见葫芦,请林喝酒吃肉套近乎。迎着北风回,见草厅被雪压跨为一堆。怕着火,探身去摸,知火已灭,无处托身只好到庙里。想心事,放行李,又将酒肉慢喝慢吃。外面突传火爆声,一看是草料火起。心想去把火救,又听见说话脚步声奔来庙里,忙把门紧抵。只听三人观火直夸是好计,真象大白。林冲怒火犹如火山爆发,提枪而出,大呼“贼人哪里去”,一枪搠差拔,冲上去向富安猛刺,踢翻陆谦骂之,尖刀向其心剜去。三贼人顷刻命丧。林冲即提刀奔梁山去。
学生们又是怎样紧扣情节对人物性格做出分析的呢?
学生分析林冲性格如下:
林冲沧州遇旧,他与店小二的对话,从侧面表明林冲的正直、善良、仗义、嫉恶如仇。面对高俅迫害,反应冷淡,说明他的软弱、逆来顺受,仍心存幻想,认为有朝一日能重获旧日荣华,对敌人缺乏清醒的认识。知道陆谦来此索命则怒火中烧,买刀寻敌则是其血气方刚,反抗性格的体现。一旦危及生命,绝不任人宰割则是证明。寻敌不遇,稍久则怒气泯灭,和对派他管草料场一事的犯疑,除了体现他“软”的性格外,也说明他具有一定的警惕性。但到草料场后,准备修房安心服役,说明他随遇而安,丢掉上来时的警觉,可见软弱、逆来顺受的性格又占了主导地位。他的性格制约着他的言行,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他产生如此性格的原因怎样来的?经过探究,知道这和他所处的地位和小说提供的背景是相关的。如果不是后来草料场垮塌,在山神庙看到火烧和亲耳听到三个贼人的阴谋,林冲也许还会认命,到死也不知原因。这是他可悲的一面。然而铁的事实让他清醒。这时他愤怒之强烈,反抗之彻底,性格达到升华,得以脱胎换骨,一个新的林冲跃然纸上。这使我们为之高兴,同时也让我们明白小说反映的时代是一个官逼民反的时代,这个时代太黑暗了。通过林冲这一形象,我们知道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道理。
小说在情节的安排上注意了一波三折的手法,这让我们读起来更能认识到情节的发展实际上孕育着人物性格的形成,而人物的性格又制约着情节的发展。如果林冲没有软弱、逆来顺受的性格,就不会有到沧州服役和对迫害反应冷淡的情节,也不会有寻敌不遇的怒火熄灭,到草料场的随遇而安,准备修房的情节。如果没有林冲嫉恶如仇、血气方刚、不满现实的反抗性格,也不会出现买刀杀敌,投奔梁山的情节。同时,也可看出,正是林冲的软弱、逆来顺受,才遭到对方的再三迫害。正是这种情书上的巧妙安排才让他逐步认清了这个社会和敌人的本质,并最终走上了反抗道路,完成了性格的转变。
因此,人物性格的形成要靠情节的发展来展示,情节的发展要受人物性格的制约。在阅读时,紧扣文本,从情节和文本入手,适度概括提炼,认真思考领悟,定能通过小说的叙述来达到对人物的真切理解。把思想贯于整个阅读过程,定能使学生阅读、概括、运用语言的能力得以提高,能更好地解决学习小说分析人物性格这一重要的问题。故不失为一种学习小说的好方法。
这种方法对叙事性强的中国古典小说的解读具有一定的作用,因为古典章回小说是给平常的百姓看的,在情节的安排上具有追求离奇的情节的叙事风格。这与十八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品的风格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中国古典小说团圆结局的思维与西方小说侧重于环境描写、心理描写方面的细致刻画有所区别。与现当代作品不重视情节的安排而着意于心理的流动、表现手法的奇异、淡化主题的手法有所区别,更与作品的主题具有多义性、暗示性有所区别。因此,我们在解读作品的情节时应有更为广泛的视野,要从文本着手,用心去解读小说给我们提供的特殊趣味和形式。这或许才是用新课程的理念对小说文本理解的正确方法吧。
(作者简介:张昆龙,生于1952年4月,男,重庆南川人,中学语文一级教师职称,大专学历,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担任高中语文教学30年来,他一直把叶老的“教是为了不教”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把培养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作为自己的施教前提和想达到的目的,历届的高考成绩证明了他的确是一个明智者。联系电话:023-7144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