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这是《声律启蒙》中我们耳熟能详的句子,这是民国课堂中幼龄学童的启蒙读物,这些朗朗上口的句子,伴随着晨读暮诵印刻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成为了他们人生精神丰碑的基石!
朗读历来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遗憾的是今天,我们的语文课堂却是“这里黎明静悄悄”。我以自己的观察、思考与实践和大家一起交流语文课的朗读。
一、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老师的示范指导不够。我们老师往往认为自己读得不好(我以前也是这样),不敢做示范朗读,总是在分析、理解课文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把高兴地(悲伤地)语气读出来。”没有明确具体的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学生往往凭自我感觉读,觉得只要是声音洪亮就是有感情地朗读了。
第二,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常常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如“雁过无痕”“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老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种形式。
第三,参与朗读的同学少。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目的之一就是会读,特别是一些公开课上,老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生,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又怎么能达到会读呢?
第四,朗读只求形式不求实效。一节课朗读安排了许多次,但有朗读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或者是老师一味的为渲染课堂气氛,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大声、再大声点”,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学生喊叫着读,失去了文本之意,文章之美荡然无存。
二、我的尝试
第一,坚持范读课文。也许我的朗读不够优秀,也许我的声音不够动听,但我勇于挑战自我,敢于尝试,乐于朗读,更愿意亲身示范,我的朗读热情感染了学生,在我的带领下更多的学生爱上了朗读,爱上了语文,还有什么教育会比言传身教更有效!
第二,训练学生说一口过硬的普通话。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学生不习惯说普通话,大多数学生读课文还是一口方言或“半土半洋”,鉴于这种情况,我就利用各种机会训练学生说普通话,为语文课上的朗读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第三,要保证充分的读书时间。可以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特别是自学性课文,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不能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特别是初读课文,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还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激励学生,指出问题。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第四,指导学生朗读技巧。诵读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要注意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重音的处理、感情的把握。如《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掌握标点符号所表达的语调。如问号句末语气上扬,句号句末语气下降,叹号表示内心感受,感情比较强烈。
第五,提供音乐背景。适合朗诵的背景音乐能恰到好处的把文章的思想内涵表现出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第六,多种朗读形式并用。情境读,学生自由读,比赛读,分组读,读背结合。背诵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特别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多是历代名篇佳作,篇幅较短,富于节奏感,更易于背诵。
三、让学生做朗诵的表演者
把学生们的朗读变成优秀的节目,在语文课堂上,在第二课堂上,在文艺演出的舞台上,让孩子们尽情展示!如《明天更辉煌》这一课的朗读表演。
第一步:读出诗歌的韵味。这一环,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能做到,程度好的学生,甚至不需要点拨。
第二步:放声练习。让学生放出声音,痛痛快快的读!声音有了,气势有了,但不一定就美!人的声音可以通过调整变得好听些,发音时略靠后些,注意用腹腔的气和力量,想象在声带中含着一口水,使声音听起来圆润而洪亮,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但,练一次,总比不练好。通过练习,学生觉得很有收获的。
第三步:分配角色。既然是带有表演性的诗朗诵,就不可能是全体齐读,这篇课文我分了三个领诵,这也是一个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环节,谁都想上,那就抢吧,也许上好几个同学才确定下来由谁担当此重任,而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每一次都能有一些原本非常内向沉默的同学勇敢地上台,赢得大家的称赞,也为自己赢得永生难忘的自信。除了领诵,相关内容的朗读,这样更有感染力。
第四步:练站姿和眼神。我们可以长得不高大,不英俊,不太漂亮,但不可以不挺拨!有的同学眼神是定的,这是注意力很好的表现,但有的同学就是游移的,我就在教室前墙上找一个点,让他看着这个点就行了,那个点最好选他平视正前再往上一点,这样他的眼神就会给人以大而亮的感觉。
第六步:给学生排队形。因为是第二课堂,相比上课更随意一些,要让学生觉得有上台的感觉,把教室里的桌子凳子拉开,让学生按高低个排成半圆形。
第七步:表演!让孩子们想象下面坐满了观众,充满深情地朗诵!“斩荆棘,破巨浪,前进的步伐/不可挡。百年之梦/终相圆,拥抱时的泪水中/充满希望。回到母亲怀抱的香港啊,明天/更加美好、更加辉煌。”表演之后,所有的同学都会觉得很累,嗓子微疼,但很痛快,很愉悦。虽然没有观众,但每个人,都真正做了一回演员!
只是这样上课太累了,但我依然愿意,愿意和学生们一起享受朗读的酣畅淋漓!
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精;
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情感之切,意蕴之深;
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风格之新,手法之巧。
愿我们的语文课上多一些书声琅琅吧!
朗读历来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遗憾的是今天,我们的语文课堂却是“这里黎明静悄悄”。我以自己的观察、思考与实践和大家一起交流语文课的朗读。
一、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老师的示范指导不够。我们老师往往认为自己读得不好(我以前也是这样),不敢做示范朗读,总是在分析、理解课文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把高兴地(悲伤地)语气读出来。”没有明确具体的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学生往往凭自我感觉读,觉得只要是声音洪亮就是有感情地朗读了。
第二,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常常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如“雁过无痕”“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老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种形式。
第三,参与朗读的同学少。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目的之一就是会读,特别是一些公开课上,老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生,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又怎么能达到会读呢?
第四,朗读只求形式不求实效。一节课朗读安排了许多次,但有朗读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或者是老师一味的为渲染课堂气氛,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大声、再大声点”,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学生喊叫着读,失去了文本之意,文章之美荡然无存。
二、我的尝试
第一,坚持范读课文。也许我的朗读不够优秀,也许我的声音不够动听,但我勇于挑战自我,敢于尝试,乐于朗读,更愿意亲身示范,我的朗读热情感染了学生,在我的带领下更多的学生爱上了朗读,爱上了语文,还有什么教育会比言传身教更有效!
第二,训练学生说一口过硬的普通话。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学生不习惯说普通话,大多数学生读课文还是一口方言或“半土半洋”,鉴于这种情况,我就利用各种机会训练学生说普通话,为语文课上的朗读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第三,要保证充分的读书时间。可以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特别是自学性课文,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不能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特别是初读课文,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还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激励学生,指出问题。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第四,指导学生朗读技巧。诵读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要注意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重音的处理、感情的把握。如《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掌握标点符号所表达的语调。如问号句末语气上扬,句号句末语气下降,叹号表示内心感受,感情比较强烈。
第五,提供音乐背景。适合朗诵的背景音乐能恰到好处的把文章的思想内涵表现出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第六,多种朗读形式并用。情境读,学生自由读,比赛读,分组读,读背结合。背诵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特别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多是历代名篇佳作,篇幅较短,富于节奏感,更易于背诵。
三、让学生做朗诵的表演者
把学生们的朗读变成优秀的节目,在语文课堂上,在第二课堂上,在文艺演出的舞台上,让孩子们尽情展示!如《明天更辉煌》这一课的朗读表演。
第一步:读出诗歌的韵味。这一环,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能做到,程度好的学生,甚至不需要点拨。
第二步:放声练习。让学生放出声音,痛痛快快的读!声音有了,气势有了,但不一定就美!人的声音可以通过调整变得好听些,发音时略靠后些,注意用腹腔的气和力量,想象在声带中含着一口水,使声音听起来圆润而洪亮,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但,练一次,总比不练好。通过练习,学生觉得很有收获的。
第三步:分配角色。既然是带有表演性的诗朗诵,就不可能是全体齐读,这篇课文我分了三个领诵,这也是一个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环节,谁都想上,那就抢吧,也许上好几个同学才确定下来由谁担当此重任,而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每一次都能有一些原本非常内向沉默的同学勇敢地上台,赢得大家的称赞,也为自己赢得永生难忘的自信。除了领诵,相关内容的朗读,这样更有感染力。
第四步:练站姿和眼神。我们可以长得不高大,不英俊,不太漂亮,但不可以不挺拨!有的同学眼神是定的,这是注意力很好的表现,但有的同学就是游移的,我就在教室前墙上找一个点,让他看着这个点就行了,那个点最好选他平视正前再往上一点,这样他的眼神就会给人以大而亮的感觉。
第六步:给学生排队形。因为是第二课堂,相比上课更随意一些,要让学生觉得有上台的感觉,把教室里的桌子凳子拉开,让学生按高低个排成半圆形。
第七步:表演!让孩子们想象下面坐满了观众,充满深情地朗诵!“斩荆棘,破巨浪,前进的步伐/不可挡。百年之梦/终相圆,拥抱时的泪水中/充满希望。回到母亲怀抱的香港啊,明天/更加美好、更加辉煌。”表演之后,所有的同学都会觉得很累,嗓子微疼,但很痛快,很愉悦。虽然没有观众,但每个人,都真正做了一回演员!
只是这样上课太累了,但我依然愿意,愿意和学生们一起享受朗读的酣畅淋漓!
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精;
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情感之切,意蕴之深;
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风格之新,手法之巧。
愿我们的语文课上多一些书声琅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