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矛盾不断上升,高校行政化现象日趋严重,因此学术权力回归是迫切的、必要的。本文从当前中国高校中出现的学术组织科层化和“双肩挑”两种突出现象出发,以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为视角,分析了学术权力回归的阻力,即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两种阻力,并尝试探索克服这些阻力:营造学术文化氛围;独立设置高校学术组织机构;缩小收入差距是学术权力回归的应循之路。
[关键词]学术权力 中国高校 传统文化
高等学校作为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学术性组织机构,学术权力是其最根本的权力,而以行政权力为主导中国高校,是以行政权管理为中心,行政权力制约着学术权力,进而导致高校行政化现象日趋严重,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矛盾不断上升,因此,各界学者对学术权力回归的呼声越来越高。由于中国大学产生与发展的特殊性,因此,政府制度与中国传统文化两种因素成为影响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关系格局的重要因素,但本文只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
学术权力回归的重要性、迫切性
自1996年高校扩招以后,教育质量日趋下滑,学术权力弱化,究其原因,应该从目前大学中出现的现象出发,对现行的管理制度进行分析。
现象一:学术组织科层化。中国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学术组织官僚化、科层化。等级性本应该是存在于行政组织中的,现实中却也出现在与学术组织特性不相符的学术管理中。这是因为学术组织运用行政管理理念,用科层式的管理方式处理学术事务。其中最主要也是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学术权力等级化。高校学术组织内部应该秉持自由平等、学术至上的原则,以促进学术发展,但是学术组织科层化的出现有悖于学术组织的特性,因此,学术权力回归是中国高校存在与发展的必循之路。
现象二:“双肩挑”现象普遍。一些学者已经具有教授职称,但仍然希望在行政岗位上获得一定的行政职位和权力,这便出现了“双肩挑”现象。学者本应该以知识的传递和科学研究为己任,但是由于现实中行政权力的强势地位和制度缺陷,动摇了学者原本的价值追求,使其更多地关注于行政管理工作。更多学者愿意一边从事科学研究,一边从事行政工作,这不失为解决学者内心价值冲突的一种有效途径,这种现象在我国高校非常普遍。由于学者这种价值取向和自我价值冲突上的矛盾,使得他们都陷入了多个目标的相互矛盾与冲突中,这是现代高校组织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从中国高校行政化最明显的两种现象出发,强调学术权力回归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解决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矛盾,重高校学学术文化氛围的必要条件。
学术权力回归阻力的根源因素分析
1.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自汉代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之后,儒家思想则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其核心就是明道。历代知识分子都是以求“善”为目标,不断进行自我完善,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这就形成了中国传统大学以道德为取向的价值追求。
孔子提出的“为政得人”,一方面提倡“礼贤下士”、“举贤才”,要求吸收和重用社会上已经有的贤能之士;另一方面,致力于通过教育培养士或君子。而君子的两项基本条件就是“德”,即修养自己;“才”,即有治国安民之术。这也就是孔子提出的“修己安人”,就是说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步骤进行自我完善,达到“贤”,再由内及外,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儒家思想提出的先“内圣”再而实现“外王”的结构特点,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难看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讲究“礼”,教育的目标和所学的知识都是与提高道德修养有关。这也就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对道德修养的追求,而不是知识本身的客观规律的探索,同时也就孱弱了学术文化。与西方的传统文化相比,差异甚大。
《大学》开篇即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民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完美的境界。中国传统大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达到“善”,儒家思想也确立了以“仁”和“知”为理想的双重品性。“仁”是追求一种完美的德性;“知”是在德性制约下的理性思考,两者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善”的品格。从大学理念的角度出发,中国基于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所形成的教育理念则是“止于至善”,反映的是人类对自身和外在社会的理想追求;西方现代大学最根本的理念就是“合理求是”,这反映了西方大学对人类自然奥秘的不断追求与探索。基于中西方大学理念的比较,揭示出中国传统大学的伦理取向,而非学术取向。
综上分析,中国传统文化更多的是追求道德修养,而不是对知识本身的探索与关注,因此,中国高等院校一直以来并没有形成专门的学术氛围,没有形成“求是”的价值追求,而是以伦理文化和政治文化为中心,形成的只是“求应该”的价值观。这种文化的影响对中国现代大学培养学术文化是非常不利的,对政治管理却有坚强的支撑。中国高校缺失学术与学术的“求是”精神,这使高校的功利化、行政化、浮躁化特征日益突出,影响着现实高校内部权力结构,制约着学者的求真精神与学术权力。
2.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和伦理文化关系非常紧密,是很难区分的。本文将两种文化分开,是为了更清楚地解释与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与政治是紧密相关的。“内圣外王”则就很好地表达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内圣”是前提,提高自身修养,不断学习,即学习中国传统的伦理性知识,达到“圣”的境界,推己及人,实现“外王”。想要弘扬道德,就得治理好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修养自己的品性,道德体现政治,政治寓于道德,政治与道德关系淋漓尽致的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
同时,中国传统社会“以吏为师”、“官师合一”是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知识分子经过科举被选出来之后,授予官职,而这些饱读诗书的官员,也会作为老师,收徒讲学,培养门徒。因此,中国传统社会官和师是很难区分的。一方面,教育作为上层建筑决定了统治者的统治手段,即通过教育对民众进行思想禁锢,“以吏为师”则把握了教育的方向;另一方面,教育管理机构没有从政治中脱离出来,无论是西周的“五学”,还是汉代的“太学”,再到隋唐的“国子监”,最后到清代的“学部”,实质上都是受控于政治。中国传统大学将政治和文化有力的相结合,实现了一体化的结构。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文化强化着中国高校的行政权力的地位。学术权力弱势与行政权力强势受两种文化的影响:一方面,是高校内部亚文化的行政文化;另一方面,是中国社会的强势政治文化。而中国高校内部的行政文化受到校内外政治文化的深刻影响,校内外这两种文化有力地结合在一起,维护着高校内部行政权力的地位,强化着行政力量对学校的控制权。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行政权力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当然,教育机构也不例外,高校内部的行政权力也会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因而,也就没有少人“以学术为志业”。
学术权力回归的应循之路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对高校内部权力结构的影响是深刻的,根深蒂固的。要打破现在中国高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强弱博弈的局面的,回归学术权力,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来克服这些阻力。首先,营造学术文化氛围。这就要求重新建立“学术本位”的价值观,逐渐取代“官本位”思想,建立学术成果评价体制。其次,独立设置高校学术组织机构,保障学术权力的顺畅运行。最后,缩小收入差距。大力发展经济,缩小上下级收入差距,削弱行政体制的干预,将教育从政治中脱离出来。
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积淀,要克服传统文化对大学权力结构的影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可以克服的,但需要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查永军.大学学术管理中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冲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蓝劲松.长善救失:大学办理理念的中国文化视角[J].深圳技术学院学报,2002(3).
[3]伯顿·克拉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20-137.
[4]睦依凡.大学庸俗化批判明[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3):38.
[5]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40.
[6]栗洪武,朱智斌.中国教育发展史[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1.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陕西宝鸡
[关键词]学术权力 中国高校 传统文化
高等学校作为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学术性组织机构,学术权力是其最根本的权力,而以行政权力为主导中国高校,是以行政权管理为中心,行政权力制约着学术权力,进而导致高校行政化现象日趋严重,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矛盾不断上升,因此,各界学者对学术权力回归的呼声越来越高。由于中国大学产生与发展的特殊性,因此,政府制度与中国传统文化两种因素成为影响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关系格局的重要因素,但本文只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
学术权力回归的重要性、迫切性
自1996年高校扩招以后,教育质量日趋下滑,学术权力弱化,究其原因,应该从目前大学中出现的现象出发,对现行的管理制度进行分析。
现象一:学术组织科层化。中国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学术组织官僚化、科层化。等级性本应该是存在于行政组织中的,现实中却也出现在与学术组织特性不相符的学术管理中。这是因为学术组织运用行政管理理念,用科层式的管理方式处理学术事务。其中最主要也是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学术权力等级化。高校学术组织内部应该秉持自由平等、学术至上的原则,以促进学术发展,但是学术组织科层化的出现有悖于学术组织的特性,因此,学术权力回归是中国高校存在与发展的必循之路。
现象二:“双肩挑”现象普遍。一些学者已经具有教授职称,但仍然希望在行政岗位上获得一定的行政职位和权力,这便出现了“双肩挑”现象。学者本应该以知识的传递和科学研究为己任,但是由于现实中行政权力的强势地位和制度缺陷,动摇了学者原本的价值追求,使其更多地关注于行政管理工作。更多学者愿意一边从事科学研究,一边从事行政工作,这不失为解决学者内心价值冲突的一种有效途径,这种现象在我国高校非常普遍。由于学者这种价值取向和自我价值冲突上的矛盾,使得他们都陷入了多个目标的相互矛盾与冲突中,这是现代高校组织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从中国高校行政化最明显的两种现象出发,强调学术权力回归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解决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矛盾,重高校学学术文化氛围的必要条件。
学术权力回归阻力的根源因素分析
1.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自汉代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之后,儒家思想则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其核心就是明道。历代知识分子都是以求“善”为目标,不断进行自我完善,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这就形成了中国传统大学以道德为取向的价值追求。
孔子提出的“为政得人”,一方面提倡“礼贤下士”、“举贤才”,要求吸收和重用社会上已经有的贤能之士;另一方面,致力于通过教育培养士或君子。而君子的两项基本条件就是“德”,即修养自己;“才”,即有治国安民之术。这也就是孔子提出的“修己安人”,就是说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步骤进行自我完善,达到“贤”,再由内及外,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儒家思想提出的先“内圣”再而实现“外王”的结构特点,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难看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讲究“礼”,教育的目标和所学的知识都是与提高道德修养有关。这也就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对道德修养的追求,而不是知识本身的客观规律的探索,同时也就孱弱了学术文化。与西方的传统文化相比,差异甚大。
《大学》开篇即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民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完美的境界。中国传统大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达到“善”,儒家思想也确立了以“仁”和“知”为理想的双重品性。“仁”是追求一种完美的德性;“知”是在德性制约下的理性思考,两者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善”的品格。从大学理念的角度出发,中国基于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所形成的教育理念则是“止于至善”,反映的是人类对自身和外在社会的理想追求;西方现代大学最根本的理念就是“合理求是”,这反映了西方大学对人类自然奥秘的不断追求与探索。基于中西方大学理念的比较,揭示出中国传统大学的伦理取向,而非学术取向。
综上分析,中国传统文化更多的是追求道德修养,而不是对知识本身的探索与关注,因此,中国高等院校一直以来并没有形成专门的学术氛围,没有形成“求是”的价值追求,而是以伦理文化和政治文化为中心,形成的只是“求应该”的价值观。这种文化的影响对中国现代大学培养学术文化是非常不利的,对政治管理却有坚强的支撑。中国高校缺失学术与学术的“求是”精神,这使高校的功利化、行政化、浮躁化特征日益突出,影响着现实高校内部权力结构,制约着学者的求真精神与学术权力。
2.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和伦理文化关系非常紧密,是很难区分的。本文将两种文化分开,是为了更清楚地解释与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与政治是紧密相关的。“内圣外王”则就很好地表达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内圣”是前提,提高自身修养,不断学习,即学习中国传统的伦理性知识,达到“圣”的境界,推己及人,实现“外王”。想要弘扬道德,就得治理好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修养自己的品性,道德体现政治,政治寓于道德,政治与道德关系淋漓尽致的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
同时,中国传统社会“以吏为师”、“官师合一”是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知识分子经过科举被选出来之后,授予官职,而这些饱读诗书的官员,也会作为老师,收徒讲学,培养门徒。因此,中国传统社会官和师是很难区分的。一方面,教育作为上层建筑决定了统治者的统治手段,即通过教育对民众进行思想禁锢,“以吏为师”则把握了教育的方向;另一方面,教育管理机构没有从政治中脱离出来,无论是西周的“五学”,还是汉代的“太学”,再到隋唐的“国子监”,最后到清代的“学部”,实质上都是受控于政治。中国传统大学将政治和文化有力的相结合,实现了一体化的结构。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文化强化着中国高校的行政权力的地位。学术权力弱势与行政权力强势受两种文化的影响:一方面,是高校内部亚文化的行政文化;另一方面,是中国社会的强势政治文化。而中国高校内部的行政文化受到校内外政治文化的深刻影响,校内外这两种文化有力地结合在一起,维护着高校内部行政权力的地位,强化着行政力量对学校的控制权。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行政权力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当然,教育机构也不例外,高校内部的行政权力也会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因而,也就没有少人“以学术为志业”。
学术权力回归的应循之路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对高校内部权力结构的影响是深刻的,根深蒂固的。要打破现在中国高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强弱博弈的局面的,回归学术权力,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来克服这些阻力。首先,营造学术文化氛围。这就要求重新建立“学术本位”的价值观,逐渐取代“官本位”思想,建立学术成果评价体制。其次,独立设置高校学术组织机构,保障学术权力的顺畅运行。最后,缩小收入差距。大力发展经济,缩小上下级收入差距,削弱行政体制的干预,将教育从政治中脱离出来。
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积淀,要克服传统文化对大学权力结构的影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可以克服的,但需要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查永军.大学学术管理中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冲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蓝劲松.长善救失:大学办理理念的中国文化视角[J].深圳技术学院学报,2002(3).
[3]伯顿·克拉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20-137.
[4]睦依凡.大学庸俗化批判明[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3):38.
[5]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40.
[6]栗洪武,朱智斌.中国教育发展史[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1.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陕西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