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酥手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父召集徒弟开会。
  师父是小城极有威望的厨师,尤擅面点制作,他弟子遍天下。目前,在他手下学厨的就有十人。
  师父对徒弟们说,夫人六十大寿即到,我将闭关半月,设计一个新菜品作礼物送给她,到时请你们共同品鉴新菜品。
  师父德高望重,徒弟们打心眼儿里敬重他,但对师母,大家喜欢不起来。每次去师父家拜访,全是师父招待。师父端茶递水,给徒弟们做饭,忙里忙外;而师母,穿戴整齐,戴着精致的纱手套,坐在阳台的摇椅上,安逸地听收音机里的越剧,兴起时,还跟着唱上几句。一到冬季,师母就戴上毛绒手套,抱起热水袋,悠闲地窝在沙发上,看戏剧频道。
  徒弟们纳闷儿,以师父的能耐,完全可以找个贤惠能干的女人,照顾服侍他,怎么就找了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主儿呢?更令他们不解的是,师父对师母还挺好,从不说她半句不是。
  半月过去,师父走出工作室,一脸阳光灿烂。我设计的新菜品成功了,明天夫人的寿宴上,与你们共见分晓。
  第二天,徒弟们带着寿礼,赶到师父家。师母依然在看越剧。厨房大门紧闭,师父正在里面忙活,锅碗瓢盆,叮当作响。徒弟们轮番拍门,要进去给师父帮厨。师父不开门,在里头说,我要亲自动手,给夫人一个惊喜,也给你们一个惊喜。
  两个多小时过去,厨房的门终于打开。师父端着热气腾腾的餐盘,喜滋滋出来了。师父把餐盘放到桌子中央,徒弟们好奇地围上去。
  师父把师母从沙发上拉过来,推到桌边坐下。老头子,又搞什么名堂?师母笑得合不拢嘴。
  师父对徒弟们说,今天夫人六十大寿,感谢你们见证这重要时刻。说着,目光望向师母,夫人,我给你的寿礼,就在这餐盘中。
  又做了什么好东西给我吃?我啊,都被你养成肥猪了。师母脸上带着小姑娘的娇嗔。
  师父,赶紧揭晓谜底吧,我们都等不及了。徒弟们起哄。
  夫人,生日快乐!师父说着,揭开盖子,大家顿时目瞪口呆。盘中,是两只女人手,栩栩如生。一只手白嫩细腻,十指尖尖如嫩笋,美如脂玉;另一只手却红肿粗大,疮痍满目,分外丑陋。
  太逼真了,跟真手一样。师父用什么食材做的?徒弟们叹为观止。
  用面粉做成的,我做了无数次试验,单用面粉颜色太白,不像皮肤。我用过南瓜汁、柠檬汁、胡萝卜汁等汁液调色,都不好。我四处寻找食材,在乡下一个农庄,找到一种老品种的黄辣椒,用它榨汁调色,才达到了理想效果。
  师父指向那只丑陋的手。这手,多了风霜和皱纹,是我用巧克力汁一笔笔画出来的,手上的红疮,是用番茄肉沾上去的。所有的材料,全部采用天然食材。两只手,包着不同的馅。至于是什么,就要请夫人亲自品尝了。
  师父在那只嫩手上掰下一块,递给师母。师母放进嘴里,细细咀嚼起来。这味儿太熟悉了,里面有糟溜虾仁、梅干菜、醉鸡肉,都是家乡的特产。
  师父在那只丑陋的手上揪下一块,递给师母。师母尝尝,说,这里面全是我现在爱吃的,东北的粉条、蘑菇,还有肘子肉。
  师父选用食材,真是用心良苦啊!只是,为什么做两只手?徒弟们问。
  师父不语,拉起师母的手,取下她的手套,徒弟们惊呆了。这双手,皱纹横生,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冻疮。他们一直以为,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师母,拥有一双漂亮的手,和餐盘中那只白嫩的手一样,却没想到,师母的手和餐盘里那只丑陋的手一模一样。
  你们一定很奇怪,她的手怎么会是这样?师父说,说来话长。四十多年前,我在市里一个小餐馆做学徒,她从绍兴来东北旅游,到小餐馆吃饭。
  师母接过师父的话说,我点了饺子,他端来一盘五彩饺子。我说,饺子颜色鲜艳,加了色素吧?他说,我做的食物,不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坚持食物原本的味道。我不信,偷偷跟进厨房,发现他没说谎,他用西瓜汁、墨鱼汁、紫菜等和面,做成了五彩饺子。从厨房出来,我一口气吃完整盘饺子,那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好吃的饺子。后来,我天天去找他,天天吃他做的食物。半年后,我告訴他,我喜欢上他了。
  师父说,当时,我没有接受你们的师母,因为我看到了她的那双手,十指纤纤,白嫩如玉,而我的手由于常年做厨,粗糙如树皮,我觉得,我们是两个世界的人。
  师母说,后来,我找不到他了,我只好找到他家里,为了他,我什么事情都能做得出。
  师父说,为了躲她,我去了很远的南方去学艺。当我学成五年回来,回到家,竟然看到她,她如同女主人一般。她的手变得粗糙、沧桑,生满了冻疮,和从前天壤之别。原来,在我学艺的五年,她住进我家,帮我料理家事,一个怕冷的南方人,在寒冷的东北熬了整整五年,洗衣,做饭,种地,侍候我的老母亲……
  徒弟们听得热泪盈眶。师父,给这道菜取个菜名吧。
  叫“红酥手”吧,夫人的同乡陆游写过“红酥手”。
  师母念起来:红酥手,黄滕酒,满院春色宫墙柳……念着念着,一脸泪光。
  选自《小说月刊》
其他文献
在印度旅游,我选择了乘火车到首都新德里。但是,在距离目的地还有几十公里远的时候,火车居然罢工了,停在了一个荒郊野岭。“咣当”一声急刹车,晃得刚从卫生间出来的我没有站稳,身子一歪,脸直接贴在了车窗玻璃上。  我回到车厢坐好,耐着性子等了又等。同车厢有一批商务人士打扮的當地人,貌似颇有经验,其中几个推开窗户四下张望了一下,然后拎起行李就走。不需要交流,其余几个商务人士默契地跟着下了火车,动作敏捷得如同
期刊
立夏这天,河洛地区有很多习俗,比如饯春迎夏、尝新、斗蛋、吃鸡蛋、吃五色饭、祭火神等等,而最有趣的习俗,莫过于“立夏称人”。这个习俗由来已久,据说还跟阿斗有关系。  相传三国时刘备要出征,带着阿斗很不方便,就把阿斗由赵子龙护送去吴国,交给孙夫人抚养。到吴国时正好是立夏节。孙夫人一见白白胖胖的小阿斗,非常喜欢。但孙夫人也有顾虑,毕竟自己是后娘,万一有个差错,不仅夫君面上不好交代,在朝廷内外也会留下话柄
期刊
乾隆皇帝非常宠爱的香妃病逝之后,他终日郁郁寡欢。这天,乾隆睹物思人,悲从中来,便换上便装,手拿折扇,来到皇宫外的西清古鉴馆看字画。  按大清律,陰历八月十三日是入闱乡试之日,馆里的人都赴考去了,整个古鉴馆空荡荡的。乾隆在楼内走了一圈未见一人,触景生情又想起了香妃,不由叹道:“真是人去楼空啊……”话未落音,一个身材矮小的中年汉子不知从哪里走了出来,对乾隆一揖说:“这位先生是来看字画的吧?馆里的人都去
期刊
深夜,我和搭档拉里被记者杰克·班纳特的管家带到其家中。杰克·班纳特报道过不少社会改革家的事迹。  “说说为何报警?”  “今晚我本来休息,”管家说,“走之前,班纳特先生告诉我,他要工作到很晚,让我回来时敲下他书房的门,好让他知道。”  “然后呢?”  “刚才我回来了,看到班纳特先生的书房没有亮灯,还以为他已经休息了。但看了他的卧室,他并不在那儿,床也没有人睡过。”  “这不寻常吗?”  “是的。如
期刊
笑为快乐之举,何刑之有?  非也,张大头在盐区执政期间,偏偏创造出此种怪异的惩罚方式。它让人在欢笑声中去感受痛苦,接受制裁。乍一听,误认为是今天引发争议的安乐死,其实不然。安乐死是结束生命的一种非痛苦手段,而张大头使用的笑刑,则是违背个人意志的一种强迫欢笑,它比正常受刑更为残酷。  张大头乃一介武夫,做事没有章法,凡事由着他个人的性情来。遇到棘手的案件,他懒得升堂问罪,手中的“盒子”咔咔咔地一比画
期刊
落陷阱  巴斯卡是冰岛著名的猎手,他闯荡霍夫斯冰原已有30多年的时间了,巴斯卡打死过许多白狼、雪狐、雪角鹿,还打过几头体型巨大的北极熊。他有一手绝活儿,就是善于打雪角鹿,每次狩猎,雪角鹿只要被他碰上了,都逃不过他的手心。因此,别人给他送了一个外号──“雪角鹿克星”。  4月初,巴斯卡知道现在正是雪角鹿大迁徙的时间。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又进入冰原的山中狩猎,刚转过一个山头,他就发现有一头雪角鹿正在融雪
期刊
我是一个叫花子。  叫花子经常会遇见好心人。就如我,这次遇到的一个好心人是个女的,长眉细目,她一脸笑着对我道:“饿了吧?”  我忙点头,轻声告诉她,我已经一天没吃东西了。  她叹口气:“唉!”  她让我去家里吃饭,说时,还拉了一下我的手。她的手如棉花一样,拉得我心一跳一跳的。到了家,坐下,她拿出香蕉、苹果,我大口吃起来。她說:“空腹吃香蕉伤胃。”说完,又拿来面包和牛奶。我接过面包就吃,噎着了,嗝儿
期刊
他是搞摄影的,但更痴迷民间收藏。他去过很多地方,读过很多古籍,也结交了许多业内人士,对收藏很有一番见地。  这天,他在大山里采风,口渴得要命,忽然看见一个小村,村头有个小茶棚,他疾步上前,要了一碗茶,正欲喝时,忽然看见茶嫂一只手端着一只碗,另一只手拿着梳子,蘸着碗里的皂水梳头。直觉告诉他,那碗不是等闲之物,走近一看,果然是一件古物,一件很珍奇的瓷器。  茶嫂有些嗔怪:“女人梳头,有什么好看的?”他
期刊
一  1941年6月初的一天早晨,盐业银行董事兼上海分行总稽核张伯驹正在法租界亚尔培路168弄的家中享用夫人精心准备的早餐,突然间铃声大作,电话里有人告诉他,从北平来的朋友已经坐船抵达上海码头,要他前去接人。  电话里说的这位朋友姓卢,是张伯驹的同乡好友,见面不多,却素有来往。放下电话,张伯驹面露喜色,早餐也不吃了,收拾齐整,就要出门。夫人潘素将一只黑色公文包递到他手中,笑盈盈地说道:“今晚早些回
期刊
清朝年间,吴地出现了一个捕蛇能手葛里七。他年约四五十岁,蓬首垢面,身上穿着一件破旧不堪的蓝布袄,宽大无比,下面露出一双精光的脚,趿拉一双破鞋。乱蓬蓬的头发,披满一头,像是多年不曾剃过。右手短了两根手指,也不知是什么时候让人剁掉的。他被人传得甚是神奇,主要因为他拥有“如意钩”。  “如意钩”是王孙贵族、风流公子梦寐以求的好东西。原是一块难得的蚺蛇尾骨,若是将它含在嘴里,有意想不到的功效。这物事仅在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