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作文教学;培养;留心,积累;
质疑;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7—0096—01
一、留心事物、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
文章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要写文章必须认识客观事物,占有丰富材料。要占有材料,就需热爱生活,留心观察生活。观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和起点。是获得写作材料的一种重要方法。孔子教育学生“多识草木鸟兽名”,鲁迅指出”第一须观察”。这些至理名言无不说明观察对写作的意义。观察越深刻、细致,写出的文章质量就越高。观察深刻,感受体验就深,就能触发写作动因,发现题材价值,进而以观察事物的原形作为参照,进行生动描写,从而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因此,作文教学要养成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锻炼学生有一双慧眼,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捕捉美。
怎样才能使作文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呢?出路有若干条,其中学会观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留心生活的习惯,是最为重要的途径。素材的积累可以取材于生活,鸟虫鱼兽、山水风光、花竹林木、社会风俗或者自己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慨都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曾说:“生活,无非是一堆细小情况,而最伟大的热情就受这些情况管制。”生活本身就是一个百花筒,今日的生活更是丰富多彩,充满七彩阳光。只要我们注意观察、感受一番,就会发现周围有许许多多的事物可以入文;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留心周围的生活,认真地想一想,就会发现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看似很不起眼儿的小事,但确确实实是很好的作文素材。
二、积累素材、养成取人之长的习惯
对于观察所得来的材料要勤于积累,抓住事物事件的明显特征识记、保留,供写作时提取选用。也可整理成书面文字记载下来,这是最可靠、最管用的积累材料的基本方法,时时处处留意聚集,养成用文字记载材料的习惯。材料积累好以后,就要善于选择材料,让学生多读范文,从众多的范文中吸取营养,博采众长,看别人如何选材,如何运用语言……从而做到取人之长。作文,虽无定法,但是积累的确是作文的基石,积累也好,模仿也罢,探索创新也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要从积累开始,这是不争事实。写作文首先要有素材,做到言之有物,切忌夸夸其谈。
欲流之长必浚其源,自己在平时要能多观察、多发现,提炼生活,就不愁写作时无话可写。还可以通过阅读来积累素材,若能养成阅读好习惯,不仅能开阔眼界,充实思想,还能丰富自己的阅历,但是阅读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要“于切要处下心力”深入思考,潜心理解,找出好词佳句,积累下来,取人之长,为我所用。再就是要注意语言的积累,这样做可使自己的文章言之有味。 积累最好的方法就是写日记,养成这个良好习惯,天天写、日日写,凭借日记这个良好载体,自己的遣词造句、行文谋篇的能力就会越来越高。
三、质疑问难、养成大胆创新的习惯
为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培养他们的独创精神,鼓励他们大胆地质疑问难,寻根究底。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要让学生会疑,主动探索,大胆怀疑前人之说。要鼓励学生敢于吹毛求疵,发现问题,通过讨论,辨明是非。还要在有疑处加以强化,激发学生认真质疑,然后因势利导地分析问题,从而达到增长知识、发展智力的目的。这就是说,学生要对任何问题都产生疑问,对任何事物都要做到“打破沙锅问到底”,对事物探究得越深,了解得就越深,写出的文章就越深刻,对事物的分析也就越透彻。如果要让学生以《松鼠》为题,写一篇文章,但学生对松鼠的生活习惯,生活范围等一概不知的话,学生肯定不会写出让人信服的文章。因此,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寻根问底,对任何事都要问为什么,这样,文章才会不失真实。
写得越多,积累在大脑中的经验就越多,写起文章来就会文思泉涌、得心应手,不至于提笔千斤,如蚁负重。在勤写的基础上,还要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清代著名学者李渔说,写作“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揭示了思考对于作文的意义。同时,在审题中要让学生开启思路,有新的认识、新的发现,“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宋·戴复古<论诗七绝》);不要老写别人写过的主题,重复别人走过的路。
编辑:刘於诚
质疑;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7—0096—01
一、留心事物、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
文章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要写文章必须认识客观事物,占有丰富材料。要占有材料,就需热爱生活,留心观察生活。观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和起点。是获得写作材料的一种重要方法。孔子教育学生“多识草木鸟兽名”,鲁迅指出”第一须观察”。这些至理名言无不说明观察对写作的意义。观察越深刻、细致,写出的文章质量就越高。观察深刻,感受体验就深,就能触发写作动因,发现题材价值,进而以观察事物的原形作为参照,进行生动描写,从而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因此,作文教学要养成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锻炼学生有一双慧眼,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捕捉美。
怎样才能使作文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呢?出路有若干条,其中学会观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留心生活的习惯,是最为重要的途径。素材的积累可以取材于生活,鸟虫鱼兽、山水风光、花竹林木、社会风俗或者自己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慨都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曾说:“生活,无非是一堆细小情况,而最伟大的热情就受这些情况管制。”生活本身就是一个百花筒,今日的生活更是丰富多彩,充满七彩阳光。只要我们注意观察、感受一番,就会发现周围有许许多多的事物可以入文;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留心周围的生活,认真地想一想,就会发现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看似很不起眼儿的小事,但确确实实是很好的作文素材。
二、积累素材、养成取人之长的习惯
对于观察所得来的材料要勤于积累,抓住事物事件的明显特征识记、保留,供写作时提取选用。也可整理成书面文字记载下来,这是最可靠、最管用的积累材料的基本方法,时时处处留意聚集,养成用文字记载材料的习惯。材料积累好以后,就要善于选择材料,让学生多读范文,从众多的范文中吸取营养,博采众长,看别人如何选材,如何运用语言……从而做到取人之长。作文,虽无定法,但是积累的确是作文的基石,积累也好,模仿也罢,探索创新也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要从积累开始,这是不争事实。写作文首先要有素材,做到言之有物,切忌夸夸其谈。
欲流之长必浚其源,自己在平时要能多观察、多发现,提炼生活,就不愁写作时无话可写。还可以通过阅读来积累素材,若能养成阅读好习惯,不仅能开阔眼界,充实思想,还能丰富自己的阅历,但是阅读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要“于切要处下心力”深入思考,潜心理解,找出好词佳句,积累下来,取人之长,为我所用。再就是要注意语言的积累,这样做可使自己的文章言之有味。 积累最好的方法就是写日记,养成这个良好习惯,天天写、日日写,凭借日记这个良好载体,自己的遣词造句、行文谋篇的能力就会越来越高。
三、质疑问难、养成大胆创新的习惯
为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培养他们的独创精神,鼓励他们大胆地质疑问难,寻根究底。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要让学生会疑,主动探索,大胆怀疑前人之说。要鼓励学生敢于吹毛求疵,发现问题,通过讨论,辨明是非。还要在有疑处加以强化,激发学生认真质疑,然后因势利导地分析问题,从而达到增长知识、发展智力的目的。这就是说,学生要对任何问题都产生疑问,对任何事物都要做到“打破沙锅问到底”,对事物探究得越深,了解得就越深,写出的文章就越深刻,对事物的分析也就越透彻。如果要让学生以《松鼠》为题,写一篇文章,但学生对松鼠的生活习惯,生活范围等一概不知的话,学生肯定不会写出让人信服的文章。因此,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寻根问底,对任何事都要问为什么,这样,文章才会不失真实。
写得越多,积累在大脑中的经验就越多,写起文章来就会文思泉涌、得心应手,不至于提笔千斤,如蚁负重。在勤写的基础上,还要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清代著名学者李渔说,写作“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揭示了思考对于作文的意义。同时,在审题中要让学生开启思路,有新的认识、新的发现,“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宋·戴复古<论诗七绝》);不要老写别人写过的主题,重复别人走过的路。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