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明确提出“注重运动技能学习,科学安排运动负荷,重视实践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逐步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教学模式”的要求,并通过提升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基本养成,运动技能和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升,规则意识、合作精神和意志品质显著增强”的目的。因此,要提高体育课的质量,就应该突出体育课“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特征,不能将体育课上成休闲课。体育课必须有适宜的运动负荷,这是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体育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进行动作方法及运动技术学习和进行相应的身体素质锻炼的过程。因此,体育课必须有一定的练习密度和练习强度,如果忽视了这一点,也就背离了体育学科的特性与体育教学的本质,也就失去了体育教学的意义。
《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建议》中有“体育课要保证必要的运动量和身体练习密度,而且要有合理的节奏。全课练习密度要达到30%~40%,主教材练习密度要达到25%左右。全课平均心率要达到120次/分~145次/分左右。课中要合理安排教学与练习、运动与休息的交替,使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有合理的量和节奏”的要求。由此,笔者对提高体育课的运动负荷策略建议如下:
一、准备活动充分化
《浙江省義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常态体育课“7个1”的要求中讲到,准备活动“专项兼体能,持续3~5分钟练习”,因为准备活动是体育教学中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各种身体练习,是人体由安静状态向兴奋状态逐渐过渡的一个过程。通过身体的活动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大脑皮层对运动的分析、判断的综合能力,以利于中枢神经对运动器官的有效调节,使动作完成得更加协调、准确,减少失误。
如,初中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的教学准备阶段,就应该安排各种集体运球练习、个人自主运球练习、运球急停急起练习、两人一组的运球对抗与控制球的游戏,有节奏地左右手交替运球练习等,教师采用各种方法与手段,熟悉球性,并让学生的注意力充分集中。
二、教学节奏合理化
课堂教学节奏是指课堂教学中相关环节张弛快慢、有规律地推进。体育课堂教学除了要符合教育认知规律之外,还需要符合体育教学特殊规律,即动作技能形成规律、生理机能变化规律等,还应该使各个教学环节清晰、时间分配合理、运动负荷科学、练习方法得当、教材搭配灵活、重难点学习突出、学习高潮把握须准确等。而教学节奏的合理化,关键要合理调节运动负荷,便于准确把握好学生的学习高潮。
运动负荷调节合理。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模式有单高峰型、双峰型、高峰偏前型、高峰偏后型等模式。单高峰型指运动负荷由小到大逐渐上升到一定水平,持续一定时间后再逐渐下降;双峰型指一节课学生承受两种运动负荷较高的练习;前高后低型主要指课的基本部分的前半部分运动负荷较大,后半部分较小。前低后高型则与前高后低型正好相反,运动负荷由小变大,如课的前半部分为新授教材—前滚翻,后半部分为复习教材—快速跑。不管采取哪种模式,运动负荷总的调节策略应是高低结合、动静交替。通常把正常学生取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心率区间确定为120~140次/分之间,一般来说,体操类项目的心率相对较低,跑步类项目的心率相对较高,也就说明了运动项目不同决定了运动心率的高低,高峰出现的时段也不同,所表现出的心率曲线图也就各异。下面列举四种课堂教学常见的心率曲线图(见图1):
三、教学过程厚实化
“厚实”这个词在古汉语里的意思有很多,这里取的意思是厚而不薄、实而不虚,意思是指教学内容与过程的设置上要有一定的厚度。常见的“虚”课首先是“龙头凤尾猪身”课:开始部分轰轰烈烈,甚至花了近15~20min;结束部分精彩纷呈,也有近10min;而基本部分“蜻蜓点水”式的学习,一带而过,典型的“重头尾轻躯干”课。其次是“五多”课,即教学中教师讲得多、集合多、示范多、调动队伍多、管理多的“五多”课,就一节课来讲,虽然设计了近25~30min基本部分时间,但学生真正练习的时间不到该部分总时间的25%,而我们一般要求练习时间至少占基本部分45%的时间。《纲要》第二条教学实施中的第11条指出的课堂教学结构包括准备、基本和结束三个阶段,活动时间分别为准备部分20%、基本部分70%、结束部分10%。这样整节课练习重点清晰,时间有保障。
以笔者初中七年级的《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正面下手发球》一课为例,总课时为45min,开始部分为8min,基本部分为33min(围绕垫球与发球各种学练方法、师生互动、组合练习、模拟比赛),结束部分为4min,其中主教材“正面双手垫球”练习时间不能够低于总上课时间的25%,即至少要12min左右,这样的设置比较合理。在《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正面下手发球》一课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垫球和发球技术,发展学生灵敏、反应能力,在基本部分设计了互抛互垫、一发(抛)一垫、移动互垫、组合练习以及游戏与拓展练习“发球 移动垫球 扣球”等多种形式的学练环节,教师没有苛求学生的发球和垫球动作如何标准精细,而是围绕“正面双手垫球”进行各种垫球的练习与实践运球练习,目的就是充分保障了主教材“正面双手垫球”的学习时间与内容。
四、学生学习自觉化
当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后,根据最近发展原则,设置学习及练习目标,目标具体化、标准化,努力避免“身顺而心违”及“强按牛头尺寸吃草”的行为,激发学生学习潜力和学习积极性,提高练习的强度和密度。同时,使课堂教学气氛紧张活泼,充满生机和活力。如,小学《前后滚动》一课,根据学生能力发展,设置“前后滚翻”3次站稳、5次站稳及8次站稳等练习,由此通过提升练习层次与目标要求提升课的运动负荷;又如,中学篮球课,通过“原地运球 篮下投篮”、“行进间运球5m 篮下投篮”、“防守环境下的行进间运球 投篮”等组合练习提高练习的负荷。在教学《篮球胸前双手传接球》一课中,可设置能力学习小目标:1.5m间隔传接球30s的次数、60s的次数;2.8m间隔传接球30s的次数、60s的次数等,通过练习时间、距离、次数、频率、质量等的练习标准化要求,激发学生不断挑战自己,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由此,不但合理提升了课的运动负荷,同时给了学生更多情绪发泄的途径与机会。 五、技能学习效益化
所谓技能学习效益化,即对技能教学质量的评价应该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技能学习过程中的教育价值(而不仅仅是最快掌握技能本身)的教学是最高效的教学。通过技能教学内容与练习的呈现方式、拓展方式、变化方式多样化,体现的“教育价值”应该包括除了掌握动作本身之外的动作或技术学练方法、技能的运用、体能的积累、情感的丰富等。由此,通过技术与动作方法的练习与运用,能有效调节与提高体育课的运动负荷。
1.配合技能学习,提高练习时间与次数。在技能形成巩固阶段,可通过反复与大量练习,提升练习密度,不仅能促进动力定型,还能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体能,由此形成既是技能学习又是体能发展的局面。例如,在教学“站立式起跑”時,“各种起跑”、“冲刺跑”等练习,同时在发展学生的动作速度、反应能力等素质。
2.依托教材价值,拓展教学内容,掌握学练方法。如,小学《肩肘倒立》一课中,通过各种形态的肩肘倒立类动作学习,包括两腿左右或前后分开、膝盖弯曲、身体不直等一些不“规范”动作学习,充分让每个孩子有成功体验同时,发展学生在非正常体位下的身体控制能力、平衡能力和腰腹肌力量。如,球类教材,可在球类活动的跑、跳、投等运动形式中,发展速度、力量和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并掌握相应练习方法;跳跃类教材中,可以开发各种跳跃性练习,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和下肢力量、跑跳结合能力并掌握相应练习方法等。
3.创设辅助练习,发展学生体能。辅助练习降低了技能学习难度,不仅能辅助动作技能的形成,还能有效避免因教材特点带来的练习运动负荷不足的弱点,凸显体育教学“身体活动性”特征。例如,《山羊分腿腾越》一课,主要是提高奔跑与支撑跳跃相结合的能力、身体的空间感知与身体控制能力等。在创设辅助练习时可以采用:身体姿势诱导练习,即体会俯卧直臂支撑和直腿蹦脚尖动作;前导性辅助练习,即支撑提臀练习、支撑提臀分腿练习;辅助性完整练习,即助跑跳背练习等。
除了上述策略之外,其他提高与调节体育课运动负荷的策略包括如精讲多练,多给技能练习次数、时间;优化教学组织,合理使用队列队形;充分利用场地、器材,做到“一场多用”、“一材多用”;关注运动项目的完整性练习与技术组合运用练习,激发学练兴趣与深度;加强体育活动规则教育,做到“令行禁止”,即规定统一的停止练习与开始练习的信号等,有良好课堂常规;组织游戏与比赛等活动关注全体同时参与身体活动;保护与帮助到位(支撑跳跃、单双杠等教材),使学生学习与活动没有恐惧感,积极投入,充分练习;“课课练”结合教材的单元与课时的巧妙搭配与实施等。
参考文献:
[1]余立峰等.浙江省义务教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S].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
[2]徐锡杰.课前准备活动的生理探讨[J].体育科技.2001.
[3]毛振明主编.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李启迪,周妍.教学方法与手段甄异[J].体育与科学.2012.11.
作者简介:
莫豪庆,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实验学校高级教师,杭州市江干区中小学体育学科特聘教研员,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杭州市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杭州市劳动模范、杭州市中小学名师,浙江省“浙派名师”培养对象,杭州师范大学体育健康学院兼职教授。有40余篇论文发表于省级、国家级专业刊物杂志。
《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建议》中有“体育课要保证必要的运动量和身体练习密度,而且要有合理的节奏。全课练习密度要达到30%~40%,主教材练习密度要达到25%左右。全课平均心率要达到120次/分~145次/分左右。课中要合理安排教学与练习、运动与休息的交替,使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有合理的量和节奏”的要求。由此,笔者对提高体育课的运动负荷策略建议如下:
一、准备活动充分化
《浙江省義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常态体育课“7个1”的要求中讲到,准备活动“专项兼体能,持续3~5分钟练习”,因为准备活动是体育教学中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各种身体练习,是人体由安静状态向兴奋状态逐渐过渡的一个过程。通过身体的活动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大脑皮层对运动的分析、判断的综合能力,以利于中枢神经对运动器官的有效调节,使动作完成得更加协调、准确,减少失误。
如,初中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的教学准备阶段,就应该安排各种集体运球练习、个人自主运球练习、运球急停急起练习、两人一组的运球对抗与控制球的游戏,有节奏地左右手交替运球练习等,教师采用各种方法与手段,熟悉球性,并让学生的注意力充分集中。
二、教学节奏合理化
课堂教学节奏是指课堂教学中相关环节张弛快慢、有规律地推进。体育课堂教学除了要符合教育认知规律之外,还需要符合体育教学特殊规律,即动作技能形成规律、生理机能变化规律等,还应该使各个教学环节清晰、时间分配合理、运动负荷科学、练习方法得当、教材搭配灵活、重难点学习突出、学习高潮把握须准确等。而教学节奏的合理化,关键要合理调节运动负荷,便于准确把握好学生的学习高潮。
运动负荷调节合理。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模式有单高峰型、双峰型、高峰偏前型、高峰偏后型等模式。单高峰型指运动负荷由小到大逐渐上升到一定水平,持续一定时间后再逐渐下降;双峰型指一节课学生承受两种运动负荷较高的练习;前高后低型主要指课的基本部分的前半部分运动负荷较大,后半部分较小。前低后高型则与前高后低型正好相反,运动负荷由小变大,如课的前半部分为新授教材—前滚翻,后半部分为复习教材—快速跑。不管采取哪种模式,运动负荷总的调节策略应是高低结合、动静交替。通常把正常学生取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心率区间确定为120~140次/分之间,一般来说,体操类项目的心率相对较低,跑步类项目的心率相对较高,也就说明了运动项目不同决定了运动心率的高低,高峰出现的时段也不同,所表现出的心率曲线图也就各异。下面列举四种课堂教学常见的心率曲线图(见图1):
三、教学过程厚实化
“厚实”这个词在古汉语里的意思有很多,这里取的意思是厚而不薄、实而不虚,意思是指教学内容与过程的设置上要有一定的厚度。常见的“虚”课首先是“龙头凤尾猪身”课:开始部分轰轰烈烈,甚至花了近15~20min;结束部分精彩纷呈,也有近10min;而基本部分“蜻蜓点水”式的学习,一带而过,典型的“重头尾轻躯干”课。其次是“五多”课,即教学中教师讲得多、集合多、示范多、调动队伍多、管理多的“五多”课,就一节课来讲,虽然设计了近25~30min基本部分时间,但学生真正练习的时间不到该部分总时间的25%,而我们一般要求练习时间至少占基本部分45%的时间。《纲要》第二条教学实施中的第11条指出的课堂教学结构包括准备、基本和结束三个阶段,活动时间分别为准备部分20%、基本部分70%、结束部分10%。这样整节课练习重点清晰,时间有保障。
以笔者初中七年级的《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正面下手发球》一课为例,总课时为45min,开始部分为8min,基本部分为33min(围绕垫球与发球各种学练方法、师生互动、组合练习、模拟比赛),结束部分为4min,其中主教材“正面双手垫球”练习时间不能够低于总上课时间的25%,即至少要12min左右,这样的设置比较合理。在《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正面下手发球》一课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垫球和发球技术,发展学生灵敏、反应能力,在基本部分设计了互抛互垫、一发(抛)一垫、移动互垫、组合练习以及游戏与拓展练习“发球 移动垫球 扣球”等多种形式的学练环节,教师没有苛求学生的发球和垫球动作如何标准精细,而是围绕“正面双手垫球”进行各种垫球的练习与实践运球练习,目的就是充分保障了主教材“正面双手垫球”的学习时间与内容。
四、学生学习自觉化
当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后,根据最近发展原则,设置学习及练习目标,目标具体化、标准化,努力避免“身顺而心违”及“强按牛头尺寸吃草”的行为,激发学生学习潜力和学习积极性,提高练习的强度和密度。同时,使课堂教学气氛紧张活泼,充满生机和活力。如,小学《前后滚动》一课,根据学生能力发展,设置“前后滚翻”3次站稳、5次站稳及8次站稳等练习,由此通过提升练习层次与目标要求提升课的运动负荷;又如,中学篮球课,通过“原地运球 篮下投篮”、“行进间运球5m 篮下投篮”、“防守环境下的行进间运球 投篮”等组合练习提高练习的负荷。在教学《篮球胸前双手传接球》一课中,可设置能力学习小目标:1.5m间隔传接球30s的次数、60s的次数;2.8m间隔传接球30s的次数、60s的次数等,通过练习时间、距离、次数、频率、质量等的练习标准化要求,激发学生不断挑战自己,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由此,不但合理提升了课的运动负荷,同时给了学生更多情绪发泄的途径与机会。 五、技能学习效益化
所谓技能学习效益化,即对技能教学质量的评价应该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技能学习过程中的教育价值(而不仅仅是最快掌握技能本身)的教学是最高效的教学。通过技能教学内容与练习的呈现方式、拓展方式、变化方式多样化,体现的“教育价值”应该包括除了掌握动作本身之外的动作或技术学练方法、技能的运用、体能的积累、情感的丰富等。由此,通过技术与动作方法的练习与运用,能有效调节与提高体育课的运动负荷。
1.配合技能学习,提高练习时间与次数。在技能形成巩固阶段,可通过反复与大量练习,提升练习密度,不仅能促进动力定型,还能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体能,由此形成既是技能学习又是体能发展的局面。例如,在教学“站立式起跑”時,“各种起跑”、“冲刺跑”等练习,同时在发展学生的动作速度、反应能力等素质。
2.依托教材价值,拓展教学内容,掌握学练方法。如,小学《肩肘倒立》一课中,通过各种形态的肩肘倒立类动作学习,包括两腿左右或前后分开、膝盖弯曲、身体不直等一些不“规范”动作学习,充分让每个孩子有成功体验同时,发展学生在非正常体位下的身体控制能力、平衡能力和腰腹肌力量。如,球类教材,可在球类活动的跑、跳、投等运动形式中,发展速度、力量和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并掌握相应练习方法;跳跃类教材中,可以开发各种跳跃性练习,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和下肢力量、跑跳结合能力并掌握相应练习方法等。
3.创设辅助练习,发展学生体能。辅助练习降低了技能学习难度,不仅能辅助动作技能的形成,还能有效避免因教材特点带来的练习运动负荷不足的弱点,凸显体育教学“身体活动性”特征。例如,《山羊分腿腾越》一课,主要是提高奔跑与支撑跳跃相结合的能力、身体的空间感知与身体控制能力等。在创设辅助练习时可以采用:身体姿势诱导练习,即体会俯卧直臂支撑和直腿蹦脚尖动作;前导性辅助练习,即支撑提臀练习、支撑提臀分腿练习;辅助性完整练习,即助跑跳背练习等。
除了上述策略之外,其他提高与调节体育课运动负荷的策略包括如精讲多练,多给技能练习次数、时间;优化教学组织,合理使用队列队形;充分利用场地、器材,做到“一场多用”、“一材多用”;关注运动项目的完整性练习与技术组合运用练习,激发学练兴趣与深度;加强体育活动规则教育,做到“令行禁止”,即规定统一的停止练习与开始练习的信号等,有良好课堂常规;组织游戏与比赛等活动关注全体同时参与身体活动;保护与帮助到位(支撑跳跃、单双杠等教材),使学生学习与活动没有恐惧感,积极投入,充分练习;“课课练”结合教材的单元与课时的巧妙搭配与实施等。
参考文献:
[1]余立峰等.浙江省义务教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S].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
[2]徐锡杰.课前准备活动的生理探讨[J].体育科技.2001.
[3]毛振明主编.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李启迪,周妍.教学方法与手段甄异[J].体育与科学.2012.11.
作者简介:
莫豪庆,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实验学校高级教师,杭州市江干区中小学体育学科特聘教研员,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杭州市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杭州市劳动模范、杭州市中小学名师,浙江省“浙派名师”培养对象,杭州师范大学体育健康学院兼职教授。有40余篇论文发表于省级、国家级专业刊物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