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4月9日,“希望的田野——脱贫攻坚 共享小康全国摄影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此次展览在策划、布展期间即备受关注,从作品的遴选、空间、视觉设计到文字都强调了观众的观展体验,空间呈现直接、不繁琐、注重互动表达,利用局部空间设计上的变化,让以平面化为特点的摄影展转化为立体化的互动展。
展览期间,《大众摄影》杂志社采访了中国国家博物馆英模陈列馆主任江琳以及策划、设计团队人员之一李迪,围绕此展览的展陈特点、空间、平面设计需求以及国家级场馆展览的标准化设定等全面解读展览。
脱贫攻坚展览照片的遴选,需要理性把握。为挑选展览中的照片定标准,首先要确定展览的结构。展览分为攻坚和圆梦两个部分,分别置于国博两个相连的展厅,攻坚体现了奋斗的历程,圆梦表达了扶贫的成果。
展览中穿插的黑白与彩色,昔日与时代的影像,始终贯穿展览,观众行走路线的尽头,展出具有视觉性和符号性的巨幅照片 ,让作品展陈更具有节奏感,张弛有度。观众在观看时视觉可以不断变换,避免审美疲劳。无论是黑白老照片还是巨幅照片,都对作品的制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照片的插值输出、环保乳胶打印机以及环保可移胶壁布,使得大尺幅喷绘作品视觉观看效果更好。
此次展览的装裱并不繁琐,除了大尺幅喷绘作品外,展墙的作品大部分用了无边框铝塑板,新旧对比作品则应用了铝合金拉丝窄边边框,类型用之有理,不滥用,不花哨。
本次展览特别邀请了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为展览撰写前言,中国书协主席孙晓云为展览题字,贾平凹、梁晓声等作家结合展出的摄影作品撰写了感言随想。展墙文字利用刻字方式上墙,照片置于文字旁边。无论是观看图像还是文字,墙体有效高度在3-3.5米之间。此次展览通过安装凸起板和灯带,有效地把国博原本过高的展墙分割出3 .5米高度的有效展墙,让观众更方便地进行文字阅读和图片欣赏,在真实的影像和诗意化的文字之间解读展览,分散在展览之中的策展人语起到引导观看的作用。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展览以文物展为主,展出方式更加立体化,而摄影展平面化更强,如何保留摄影展的特点,并且兼顾国博展览的开放性、互动性,把展览从平面向立体展示转化,是策展团队面临的挑战。
在悬崖村题材的展墙上,设计团队安装翻牌装置,让表现生活状态、村民精神面貌的新旧对比图片,分别置于两侧,观众走进可以亲手翻动装置,观看照片。作品中有一幅大尺寸孩子放飞纸飞机的照片前面悬挂了真实的纸飞机,让画面中的图像有效地延展到画面之外,形成与观众的互动,让展览真正从二维走向三维空间。展览结尾处金色的麦田实物利用花泥让其置于空间之中,烘托了展览进入高潮的热烈气氛,黄色的视觉元素延展到地面的喷绘麦穗作品,与生气勃勃的绿色墙体呼应,后排的多媒体触摸屏上展示了扶贫攻坚总成绩表,实物、多媒体层层表达,让观众一目了然,提高了展览的互动性。
根据展览内容需要,扶贫路上劳动英模焦裕禄和黄文秀的展墙前面,设计团队特别营造了具有纪念碑似的假山、绿地装置展陈,让观众走到这里缅怀英模的同时心生敬畏。
值得一提的是,在展览攻坚和圆梦的两个部分之间,也是两个展厅的衔接处,设计团队巧妙设计了镜面廊道,反射的效果让观众仿佛走进了时光隧道,伴随着攻坚路上的经典话语,观众走向了展览的圆梦部分。隧道尽头是一张鲜花烂漫的风景图片,当观众回头看时,脱贫路上虽然一路艰辛,但风景美好。
中国国家博物馆要求展陈灯光较暗,而摄影展要求灯光相对较亮,为了兼顾各方需求,展览中主要应用了色温4000K,瓦数35W的照画不照墙的切光灯。少量应用色温4000K,瓦数30W的洗墙灯提高墙体亮度,并且在展览中的装置部分,例如,结尾的麦田部分,保留了国博原有的色温3000K,瓦数30W的氛围灯。可谓是灯光合理分配,营造沉浸式体验感。
此次展览的部分展墙都是二次利用,因地制宜。例如,展览中栏栅式的立体展墙是旧墙改造而成,不仅节省了布展费用,也增强了展览的表现力,增加了空间的通透感,反而更具特色了。展览中的一间独特的新时代农村民房,不断吸引观众驻足留影,这个设计并没有改变原有展厅格局,而是巧妙地喷绘了一张村民在屋内休憩的场景图,置于后侧站墙上,前方摆放着“影像见证新时代 聚焦扶贫决胜期”的系列丛书。 关于832个脱贫县的竹简造型墻,设计团队最初想利用木质雕刻,但最终采用了半透纱的喷绘设计,节约成本的同时,达到了预想效果。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场所,有严格的展览分配体制,从2018年开始,把临时展览分为主题展览、精品文物展、历史文化展、考古发现展、地域文化展、科技创新展、经典美术展和国际交流展。展览必须具备综合性,兼顾观众对于文化的选择性和欣赏性,并且成立了展览审查委员会,专门对古代历史展览、近现代史展览以及艺术展览进行审核,确保展览的安全性。
当下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对于每个博物馆都是一种挑战,国博对于临时展览越来越重视普及性与互动性,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渗透到展览本身,展览中增加多媒体互动展示。更加多元化的信息,愉悦和舒服的观看体验,是策展人时刻关注的。
展览期间,《大众摄影》杂志社采访了中国国家博物馆英模陈列馆主任江琳以及策划、设计团队人员之一李迪,围绕此展览的展陈特点、空间、平面设计需求以及国家级场馆展览的标准化设定等全面解读展览。
插值输出昔日与时代影像穿插其中
脱贫攻坚展览照片的遴选,需要理性把握。为挑选展览中的照片定标准,首先要确定展览的结构。展览分为攻坚和圆梦两个部分,分别置于国博两个相连的展厅,攻坚体现了奋斗的历程,圆梦表达了扶贫的成果。
展览中穿插的黑白与彩色,昔日与时代的影像,始终贯穿展览,观众行走路线的尽头,展出具有视觉性和符号性的巨幅照片 ,让作品展陈更具有节奏感,张弛有度。观众在观看时视觉可以不断变换,避免审美疲劳。无论是黑白老照片还是巨幅照片,都对作品的制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照片的插值输出、环保乳胶打印机以及环保可移胶壁布,使得大尺幅喷绘作品视觉观看效果更好。
此次展览的装裱并不繁琐,除了大尺幅喷绘作品外,展墙的作品大部分用了无边框铝塑板,新旧对比作品则应用了铝合金拉丝窄边边框,类型用之有理,不滥用,不花哨。
照片与文字的“跨界合作”
本次展览特别邀请了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为展览撰写前言,中国书协主席孙晓云为展览题字,贾平凹、梁晓声等作家结合展出的摄影作品撰写了感言随想。展墙文字利用刻字方式上墙,照片置于文字旁边。无论是观看图像还是文字,墙体有效高度在3-3.5米之间。此次展览通过安装凸起板和灯带,有效地把国博原本过高的展墙分割出3 .5米高度的有效展墙,让观众更方便地进行文字阅读和图片欣赏,在真实的影像和诗意化的文字之间解读展览,分散在展览之中的策展人语起到引导观看的作用。
平面向立体展示方式转化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展览以文物展为主,展出方式更加立体化,而摄影展平面化更强,如何保留摄影展的特点,并且兼顾国博展览的开放性、互动性,把展览从平面向立体展示转化,是策展团队面临的挑战。
在悬崖村题材的展墙上,设计团队安装翻牌装置,让表现生活状态、村民精神面貌的新旧对比图片,分别置于两侧,观众走进可以亲手翻动装置,观看照片。作品中有一幅大尺寸孩子放飞纸飞机的照片前面悬挂了真实的纸飞机,让画面中的图像有效地延展到画面之外,形成与观众的互动,让展览真正从二维走向三维空间。展览结尾处金色的麦田实物利用花泥让其置于空间之中,烘托了展览进入高潮的热烈气氛,黄色的视觉元素延展到地面的喷绘麦穗作品,与生气勃勃的绿色墙体呼应,后排的多媒体触摸屏上展示了扶贫攻坚总成绩表,实物、多媒体层层表达,让观众一目了然,提高了展览的互动性。
根据展览内容需要,扶贫路上劳动英模焦裕禄和黄文秀的展墙前面,设计团队特别营造了具有纪念碑似的假山、绿地装置展陈,让观众走到这里缅怀英模的同时心生敬畏。
值得一提的是,在展览攻坚和圆梦的两个部分之间,也是两个展厅的衔接处,设计团队巧妙设计了镜面廊道,反射的效果让观众仿佛走进了时光隧道,伴随着攻坚路上的经典话语,观众走向了展览的圆梦部分。隧道尽头是一张鲜花烂漫的风景图片,当观众回头看时,脱贫路上虽然一路艰辛,但风景美好。
切光灯、洗墙灯、氛围灯,营造沉浸感观展体验
中国国家博物馆要求展陈灯光较暗,而摄影展要求灯光相对较亮,为了兼顾各方需求,展览中主要应用了色温4000K,瓦数35W的照画不照墙的切光灯。少量应用色温4000K,瓦数30W的洗墙灯提高墙体亮度,并且在展览中的装置部分,例如,结尾的麦田部分,保留了国博原有的色温3000K,瓦数30W的氛围灯。可谓是灯光合理分配,营造沉浸式体验感。
节俭办展,二次改造
此次展览的部分展墙都是二次利用,因地制宜。例如,展览中栏栅式的立体展墙是旧墙改造而成,不仅节省了布展费用,也增强了展览的表现力,增加了空间的通透感,反而更具特色了。展览中的一间独特的新时代农村民房,不断吸引观众驻足留影,这个设计并没有改变原有展厅格局,而是巧妙地喷绘了一张村民在屋内休憩的场景图,置于后侧站墙上,前方摆放着“影像见证新时代 聚焦扶贫决胜期”的系列丛书。 关于832个脱贫县的竹简造型墻,设计团队最初想利用木质雕刻,但最终采用了半透纱的喷绘设计,节约成本的同时,达到了预想效果。
展览应具备综合性,八大展览项目进国博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场所,有严格的展览分配体制,从2018年开始,把临时展览分为主题展览、精品文物展、历史文化展、考古发现展、地域文化展、科技创新展、经典美术展和国际交流展。展览必须具备综合性,兼顾观众对于文化的选择性和欣赏性,并且成立了展览审查委员会,专门对古代历史展览、近现代史展览以及艺术展览进行审核,确保展览的安全性。
愉悦、舒适的观看体验,国博展览更亲民
当下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对于每个博物馆都是一种挑战,国博对于临时展览越来越重视普及性与互动性,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渗透到展览本身,展览中增加多媒体互动展示。更加多元化的信息,愉悦和舒服的观看体验,是策展人时刻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