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姓起源说
中国绝大部分的何姓是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才出现的。据《姓纂》记载:“周成王弟唐叔虞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江淮间音,以韩为何,遂为何氏。”这证明何氏得姓是十分偶然的。发源地江淮流域,韩与何的发音十分接近,韩姓后代怀着亡国之痛,也就将错就错,从此以何为姓。
又据《海阳水木记》载:何姓初祖名,为韩王支子。韩国灭亡后,与妻姜氏流寓庐江,操舟为业。后秦始皇在博浪沙间为人所击,大索不得,疑是六国公子所为,乃下令潜访六国后裔,欲尽屠害之。秦吏循令遣胥,登舟问姓,“未知秦胥,适天寒,因戏指水以应曰:此为吾姓。意以水寒喻韩也。韩寒同音,实非有所隐也。胥不悟曰:是河姓耶?祖漫应之:氏必从人,岂从水耶!胥乃籍何而去”。后乃知秦令,大骇而叹曰:岂非天启,吾家幸免于刀斧者,乃拜何字之赐。遂以何姓,定籍庐江。明朝何不偕《不去庐集》中有诗一首,云:“扁舟来往织溪津,一字荒唐已避秦;翻觉桃源人更拙,举家何用绝交亲。”
关于何姓起源还有一种说法。据《安徽省宿松县何姓受姓源流考》记载,何姓始祖韩庶,字自修,其父信公,为汉文帝时河东太守。按此说法何氏受姓要比指河为姓的韩晚百年。另据《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的姓始一章记述,韩国灭亡后,公子允惧祸乃遁迹闾巷,因手有“何”字纹,遂改姓为何,故安徽潜山旧谱以允公为始祖。以上这些说法有一共同点,即何姓是由韩姓转变而来。
何氏在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郡望出自庐江(安徽庐江)、东海(山东郯城)、陈郡(河南淮阳)三个地方,故何氏宗祠有“东海家声远,庐江世泽长”之联语。
何氏入闽祖先考
相传何氏入闽最早为汉武帝时,江西九江何氏兄弟九人,因知其父参与淮南王阴谋叛乱,故偕逃入闽,于仙游九鲤湖飞升,世人称为九仙祖。泉州城郊马甲双髻山有专庙奉祀,又称大仙公。但此说无文献依据。
据《邵武何氏族谱》记载:其先光州固始人,东晋末避乱入闽,居邵武小溪(今邵武东区七台)。《台北县何氏族谱》记载:先祖何嗣韩,世居庐江(今属安徽),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年),跟随陈元光戍闽,后定居于闽。
由以上谱牒可知,入闽庐江何氏始祖是何嗣韩,名德,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唐高宗时从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平乱,据传何德公为陈部后勤军需官,卒葬惠安青林山舍利院,后来家遭变乱,后裔世系不明。唐昭宗时,河南光州固始县人王潮率起义军初抵福建,恐当地百姓不服从,就敦请固始人先世有功于闽者,协助安定社会。嗣韩公裔孙何衍庆助其分田划地,安插闽人。因为衍庆公后裔世系有较详细的记载,故一般旧谱都将其作为何氏入闽的一世祖(初祖)。其子子绎公开基于龙溪县白石乡,即今漳州龙海市角美镇杨厝村,子孙兴盛,后裔建有白石开基大宗祠。至南宋末,边陲汹乱,祖祠焚毁,族人分迁各地。此祖祠几经重修,至今仍然完好。
嗣韩公又称德公,衍庆公又称京公或者衍公、衍解公等。甚至许多明清旧谱把这些名讳统统混在一起,即把初唐与五代相差两百多年的嗣韩、衍庆二公合为一人,称为安抚公。在《中国人姓谱》这本书中,又把安抚公当成人名,称五代的衍庆公为何安抚。以笔者看法,安抚公只是安抚节度使这个官名的简称,正如白石开基始祖,讳成字子绎,官授指挥昭信校尉,世称为指挥公一样。至于安抚节度使,笔者认为后世追认的可能性大。原因之一,此种官衔在唐初尚未出现。原因之二,若本身做过安抚节度使这样的大官,在正史或地方志里不可能没有传记。既然是后世追认,所以初唐的嗣韩公与五代的衍庆公均可称为安抚公,因此才会造成后世互相承袭把两位祖先合为一人的错误。而追认的年代可能是在五代,因为那时节度使正是一个热门的官衔。另外也有其政治原因,即闽王是中原人,需要捧出固始人祖先有功于闽者,以收买人心。
综上所述,庐江何氏入闽始祖是何德嗣韩公,尊号安抚公。该派系以闽南为发祥地,其后裔扩展到兴化、福州、闽东、闽北及浙江、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台湾以至世界各地,繁衍了几十万人。闽南地区各个重要支派有同安东澳、泉州浔尾、晋江好德、漳浦何浔、平和何地、龙溪何潭、惠安埔崎、龙岩县口、南安溪尾、兴化莆田、延平顺昌、闽北光泽等,繁衍可谓繁盛,蔚然成为望族。
在泉州地区,何氏聚居的村落主要有洛江区城东镇浔尾村,惠安县螺阳镇埔崎村,石狮市永宁镇浯沙村,晋江市磁灶镇砌田村、罗山镇张前村等。泉州庐江何氏尊逖基公为始祖。逖基公是衍庆公的第十五世孙,讳普成字正献,宋理宗淳间(1241~1252年),自万安徙螺阳又迁温陵浔江居住。
何氏迁居台湾记载
据台湾文献会考证,何氏入台早在明末天启年间(1621~1627年),有一位何斌又名何廷斌者,泉州南安水头人,在台经商数十年,以干事练达,善言辩,长交际,懂得番语,受当时占据台湾的荷兰官商信任,在东印度公司任通事(翻译)。何斌设法探测水陆形势,制成地图,秘密献给在福建高举反清复明旗帜的郑成功,助其渡海攻取台湾,赶走了荷兰人。
另据文献记载,清初到台湾开基立业的先后有何光、何义兴、何佑、何积善、何替仔等。清代在凤山、基隆、士林、内双溪、台中、东势以及新竹宝山乡都有何氏的足迹。
据台湾有关资料显示, 目前在台何氏总计在十六七万人左右,分布最多的是台北、嘉义、台中等县市。近几年来,台湾何氏族人不断回福建祖籍地寻根谒祖、洽谈贸易,投资办厂,体现了台湾同胞对唐山故土的真挚情感。
(作者单位:泉州闽台关系史博物馆)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中国绝大部分的何姓是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才出现的。据《姓纂》记载:“周成王弟唐叔虞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江淮间音,以韩为何,遂为何氏。”这证明何氏得姓是十分偶然的。发源地江淮流域,韩与何的发音十分接近,韩姓后代怀着亡国之痛,也就将错就错,从此以何为姓。
又据《海阳水木记》载:何姓初祖名,为韩王支子。韩国灭亡后,与妻姜氏流寓庐江,操舟为业。后秦始皇在博浪沙间为人所击,大索不得,疑是六国公子所为,乃下令潜访六国后裔,欲尽屠害之。秦吏循令遣胥,登舟问姓,“未知秦胥,适天寒,因戏指水以应曰:此为吾姓。意以水寒喻韩也。韩寒同音,实非有所隐也。胥不悟曰:是河姓耶?祖漫应之:氏必从人,岂从水耶!胥乃籍何而去”。后乃知秦令,大骇而叹曰:岂非天启,吾家幸免于刀斧者,乃拜何字之赐。遂以何姓,定籍庐江。明朝何不偕《不去庐集》中有诗一首,云:“扁舟来往织溪津,一字荒唐已避秦;翻觉桃源人更拙,举家何用绝交亲。”
关于何姓起源还有一种说法。据《安徽省宿松县何姓受姓源流考》记载,何姓始祖韩庶,字自修,其父信公,为汉文帝时河东太守。按此说法何氏受姓要比指河为姓的韩晚百年。另据《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的姓始一章记述,韩国灭亡后,公子允惧祸乃遁迹闾巷,因手有“何”字纹,遂改姓为何,故安徽潜山旧谱以允公为始祖。以上这些说法有一共同点,即何姓是由韩姓转变而来。
何氏在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郡望出自庐江(安徽庐江)、东海(山东郯城)、陈郡(河南淮阳)三个地方,故何氏宗祠有“东海家声远,庐江世泽长”之联语。
何氏入闽祖先考
相传何氏入闽最早为汉武帝时,江西九江何氏兄弟九人,因知其父参与淮南王阴谋叛乱,故偕逃入闽,于仙游九鲤湖飞升,世人称为九仙祖。泉州城郊马甲双髻山有专庙奉祀,又称大仙公。但此说无文献依据。
据《邵武何氏族谱》记载:其先光州固始人,东晋末避乱入闽,居邵武小溪(今邵武东区七台)。《台北县何氏族谱》记载:先祖何嗣韩,世居庐江(今属安徽),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年),跟随陈元光戍闽,后定居于闽。
由以上谱牒可知,入闽庐江何氏始祖是何嗣韩,名德,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唐高宗时从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平乱,据传何德公为陈部后勤军需官,卒葬惠安青林山舍利院,后来家遭变乱,后裔世系不明。唐昭宗时,河南光州固始县人王潮率起义军初抵福建,恐当地百姓不服从,就敦请固始人先世有功于闽者,协助安定社会。嗣韩公裔孙何衍庆助其分田划地,安插闽人。因为衍庆公后裔世系有较详细的记载,故一般旧谱都将其作为何氏入闽的一世祖(初祖)。其子子绎公开基于龙溪县白石乡,即今漳州龙海市角美镇杨厝村,子孙兴盛,后裔建有白石开基大宗祠。至南宋末,边陲汹乱,祖祠焚毁,族人分迁各地。此祖祠几经重修,至今仍然完好。
嗣韩公又称德公,衍庆公又称京公或者衍公、衍解公等。甚至许多明清旧谱把这些名讳统统混在一起,即把初唐与五代相差两百多年的嗣韩、衍庆二公合为一人,称为安抚公。在《中国人姓谱》这本书中,又把安抚公当成人名,称五代的衍庆公为何安抚。以笔者看法,安抚公只是安抚节度使这个官名的简称,正如白石开基始祖,讳成字子绎,官授指挥昭信校尉,世称为指挥公一样。至于安抚节度使,笔者认为后世追认的可能性大。原因之一,此种官衔在唐初尚未出现。原因之二,若本身做过安抚节度使这样的大官,在正史或地方志里不可能没有传记。既然是后世追认,所以初唐的嗣韩公与五代的衍庆公均可称为安抚公,因此才会造成后世互相承袭把两位祖先合为一人的错误。而追认的年代可能是在五代,因为那时节度使正是一个热门的官衔。另外也有其政治原因,即闽王是中原人,需要捧出固始人祖先有功于闽者,以收买人心。
综上所述,庐江何氏入闽始祖是何德嗣韩公,尊号安抚公。该派系以闽南为发祥地,其后裔扩展到兴化、福州、闽东、闽北及浙江、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台湾以至世界各地,繁衍了几十万人。闽南地区各个重要支派有同安东澳、泉州浔尾、晋江好德、漳浦何浔、平和何地、龙溪何潭、惠安埔崎、龙岩县口、南安溪尾、兴化莆田、延平顺昌、闽北光泽等,繁衍可谓繁盛,蔚然成为望族。
在泉州地区,何氏聚居的村落主要有洛江区城东镇浔尾村,惠安县螺阳镇埔崎村,石狮市永宁镇浯沙村,晋江市磁灶镇砌田村、罗山镇张前村等。泉州庐江何氏尊逖基公为始祖。逖基公是衍庆公的第十五世孙,讳普成字正献,宋理宗淳间(1241~1252年),自万安徙螺阳又迁温陵浔江居住。
何氏迁居台湾记载
据台湾文献会考证,何氏入台早在明末天启年间(1621~1627年),有一位何斌又名何廷斌者,泉州南安水头人,在台经商数十年,以干事练达,善言辩,长交际,懂得番语,受当时占据台湾的荷兰官商信任,在东印度公司任通事(翻译)。何斌设法探测水陆形势,制成地图,秘密献给在福建高举反清复明旗帜的郑成功,助其渡海攻取台湾,赶走了荷兰人。
另据文献记载,清初到台湾开基立业的先后有何光、何义兴、何佑、何积善、何替仔等。清代在凤山、基隆、士林、内双溪、台中、东势以及新竹宝山乡都有何氏的足迹。
据台湾有关资料显示, 目前在台何氏总计在十六七万人左右,分布最多的是台北、嘉义、台中等县市。近几年来,台湾何氏族人不断回福建祖籍地寻根谒祖、洽谈贸易,投资办厂,体现了台湾同胞对唐山故土的真挚情感。
(作者单位:泉州闽台关系史博物馆)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