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师生言语互动是课堂交往的主要形式,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关涉课堂组织与调控的效能。教师积极、肯定、富于启发性的言语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消极、否定、带有注入式的言语却会阻碍学生优良思维品质的形成。可以说,“师生言语互动”的品质决定了课堂思维生活的品质,决定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幸福指数。其对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起着至关重要乃至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言语互动;课堂交往;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6-0035-05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互动”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强音,“师生互动”一直是教学与研修的重要课题。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中脑力劳动的效率”,“言语互动”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关涉组织与调控的效能,关乎学生语文素养,所以师生言语互动也就成为研修的主要技术之一。
从教师课堂语言中,我们可以窥探与洞察出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及对课堂与学生的理解。我们常常看到:有的课堂神采飞扬、气氛活跃,课堂上笑声不断;有的课堂黯然委靡,气氛沉闷,课堂上“鸦雀无声”。教师问得循循善诱,学生答得从容如流,课堂气氛似乎活跃和谐。但平心静气反思,你会发现“活跃”的课堂又有诸多的“不和谐”。新课程倡导“师生互动”,难道就是简单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吗?难道一切对话都应以教师为重心吗?难道学生的回答仅仅是为了揣摩教师的心理,迎合教师的需要吗?我们理解:有效的师生言语互动并不是简单地以师生对话的频繁为标志,也不是简单地以课堂气氛的活跃程度为标尺,而是将学生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作为核心参数。师生的言语互动应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最终目的。为了提高互动的有效性,教师的言语表达应体现出肯定性、发展性、引导性、启发性、激励性等优良品质,使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受到教益,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概括能力、思辩能力等等。可以这样说,师生言语互动的品质决定了课堂思维生活的品质,决定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幸福指数。
二、课例研究实践过程及发现
主要研修过程:原生态课由王老师独立备课、执教,第二、三次课在导师指导与同伴讨论后,改进课由冯老师执教,再次改进课由葛老师执教。表现出同文解读,接力执教,团队反思的特点。
(一)原生态课研讨与反思
执教者自述:课文是一篇神话故事,神奇的故事情节对学生很有吸引力。我虽只有四年多的教龄,却有三年教七年级的经验,课文是很熟悉的。借班上课,学生没有预习,但学生的领悟力较强,配合度较高。
〖发现的问题〗
1.教师的理答缺乏思维启迪。
【课堂实录】
教师:(拍手示意讨论结束)转过来,好的,看来已经有想法了,好,这位男同学。
学生1:人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
教师:(点头,示意其坐下)
学生2:人是由猩猩变来的……
教师:好!请坐。
学生3:人是盘古身上的皮肤……
教师:(微笑,点头示意)
学生4:人是外星人制造的机器人……
教师:(点头)
学生5:人是天上的星星变的……
教师:好。好象有这样一种说法,当我们的某个亲人去世的时候,就有一颗星星坠落。还有吗?
学生6:人是由陨石变来的……
教师:好,大家的想像力都很丰富,但是……
【同伴点评】以“点头微笑”“好”回应,展示老师和蔼的态度,但教师没有启迪思维的评价。
2.教学环节设置不尽合理。
【课堂实录】
(1)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让学生默读课文,在文中标出神话故事的内容。讨论整理归纳,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2)讨论: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②你也发挥自己的想像,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说给大家听听。
(3)探究品味,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① 讨论:说说你对女娲的认识。
结合文中想像的情节,体会女娲形象,完成句式:女娲是一个。
② 跳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讨论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同伴点评】教学流程清晰,但欠合理。学生只有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才能发散思维,进行想像。让学生发挥想像,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或放在最后,或放在导入。教学过程应调节为:(1)→(3)→(2)。课堂问题的设置应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应考虑知识结构内在的逻辑性。
3.师生缺少情感的共鸣。
【情景描述】学生在分析女娲形象时,感受到了人物的神奇与伟大,情绪逐渐变的高昂起来,而教师还是不温不火,没有融入学生的情感世界中。
【同伴点评】教师首先要重视对课文情感的理解,以自已真诚的爱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里师生互动缺乏共同对课文的愉悦感。
4.课堂过渡语生硬突兀
【课堂实录】
师:就这样天地有了,太阳、月亮有了,世间万物有了,但是就是没有……(学生:人类)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人是怎么来的,好,请大家翻开课本。
好,今天我们就来看袁珂的《女娲造人》,首先认识一下作者。
师:接下来呢,刚才同学们稍微预习了一下,接下来我们就来认一认这些字。
师:好,接下来我们就来看《女娲造人》的故事是怎样展开的。
师:好,作者其实是根据《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加上自己的想像写成的。接下来我们先来看这两则短文的译文。
师:应该说同学们讲了很多,都是课文丰富的内容。刚才其中有一个女娲造人的情节,那么这个过程是真的吗?
【同伴点评】拎起过渡语言,才知道多生硬突然。上一阶段还在故事情节中,下一步就进行人物分析,学生在思维上一下子转不过弯来,环节与环节之间缺少必然的联系。教学过程之间应体现出起承转合,这样才能使课堂生气灵动。
【课后反思】
课例的原生态课,对研修者来,都会有一种失败的感觉,我的感受亦然。首先教学设计只完成了三分之二,教学设计的问题没有较好落实。其次,教学过程脱离文本,而文本恰恰是根。第三,在教学中缺少对学生的关注,包括语言反馈、情感交流。我再次品味心理学的那句话“教师积极的情感对学生具有激励、陶冶和教育的作用,语言是沟通师生情感的纽带”,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好在同伴还可继续!
【改进思路】
对改进课教学,我们建议:
(1)简化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内容;
(2)根据教学目标重新设置环节,关注问题层次性;
(3)改进评价学生的语言,评价要清晰明了;
(4)教师放开情感,与学生、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
(二)改进课的研讨与反思
执教者自述:为期两个月的领雁工程培训,让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压力。临平三中小组第一次课例研究,我承担第二堂(改进课)教学。如经历过《教学引导语》课例的邹老师所言:这第二次课在“三实践二反思”过程中是最难捱的。我的准备时间只有一个下午和一个晚上,第二天上午就要上。挑战是巨大的,我心想: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挑战就没有超越。于是,这一个下午,这一个晚上,我像上了发条的齿轮,不停地转着。满脑子都是同伴们的建议和女娲造人的图象。唉,怎一个“苦”字了得!
〖二次实践与研讨〗
5.教学目标突出培养学生想像能力
【设计改进】
一、导入
让学生说说知道的神话故事,引出《女娲造人》。
二、读一读,写一写
学生读《风俗通》里关于“女娲造人”的短文,发挥想像,写扩充作文。
三、听一听,想一想
听故事,想想课文丰富了那些内容,哪里最能见出作者的想像力。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凝神细听。
四、划一划,品一品
请同学划出富有想像力的句子,念一念并在旁边写出理由和感受。
教师板书:想像的特点:既要大胆奇特,又要合情合理
五、试一试你的想像力
1.填空:一样的温柔,只多了些碧绿。西湖啊,你是海的么。(冰心《春水》)
老师明确:小妹妹
2.出示范例:蜡烛
正:宁可化为灰烬,也不弯下脊梁
反:站得不端正的,必然泪多命短
3.根据示例,请以“橡皮”为话题,从正反两个方面写两句话。
【同伴点评】改进课以“想像”为主线,一脉到底的设计让学生始终沉浸在想像的天地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力。
6.评价激活师生言语互动
在交流及点评学生的想像扩充作文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评价多而丰富,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
【课堂实录】
生1:(朗读习作)
师:请同学来点评一下。
生2:他写得有点模糊。
生3:他着重写了盘古开天辟地,而非女娲造人。
生4:(又朗读一习作)
师:他写得很多,谁能具体点评一下?
生:他写得很详细。
师:详细体现在哪里呢?
生:他把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写出来了,而且运用了语言描写等手法。
师:哦,真好!确实有一处细节描写:“孩子”落地就喊“妈妈”。就是很生动的语言描写。
师:有些同学思维真活跃,脑子转得飞快。
师:有写同学书上写得密密麻麻,已做了详细的批注了。
师:哦,同学们的知识真丰富,水平真好!甚至有的同学写得比老师还好!令老师佩服。
【同伴点评】王老师说:“据我观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鼓励和称赞,有25次之多,生生互评也不下10次,这种丰富的评价语言大大激活了课堂,使课堂始终处于亢奋的状态。”程老师说:“我看到冯老师经常弯下腰去倾听学生发言,这种积极的肢体语言是对学生的美好期待,让学生更乐意学,更乐意说。”
7.适时点拨促成课堂精彩生成
【课堂实录】
师:你想的是什么?
生:西湖啊,你是海的儿女么。
师:儿女?那么,到底是儿子还是女儿呢?儿女是一群的,而西湖只有一个,到底是什么?
生:女儿。
师:为什么填女儿比较好?
生:因为西湖比较柔情,很美丽。
师:哦,对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西湖给人的印象是个女子,填“儿子”味道就不对了。
【导师点评】班主任蒋老师说:“教师这一处的追问和引导促成了课堂高潮的出现,促成了课堂精彩的生成。”指导老师赵老师说:“教师适时恰当的点拨,最见教师的教学机智。这里冯老师很好地抓住了契机,课堂行进到这,给人轻松愉悦的感觉。”
8.多媒体书面语需表达精确
【多媒体呈现】在课堂推进到“划一划,品一品”时,PPT呈现出:请同学划出这些富有想像力的句子,念一念并在旁边写出理由和感受。
【同伴点评】多媒体呈现的语言,可以说是教师课堂语言中的书面语。书面语中问题的呈现指向性一定要明确。而PPT中呈现的“这些”指的是哪些呢?“写出理由和感受”是什么的“理由”和“感受”?是有“想像力”的“理由”,还是学生喜欢的“理由”?对学生的指令很不明确,这必然影响学生具体操作以及后面大班交流的发言水平和质量。
9.教师范读需带动学生朗读走进文本
【课堂回顾】教师说:“下面,由老师来给大家讲《女娲造人》的故事,请同学们合上课本,凝神细听。”于是,教师开始抑扬顿挫地给学生朗读全文。用时五分钟。
【同伴点评】鲍老师说:“老师从头至尾朗读课文给学生听,学生真正得到有多少呢?”喻国芳老师说:“老师让学生合上课本听老师读,其实是霸占了学生走进文本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师生互动体现在哪里?学生作为一个被动接受者,收效是甚微的。我认为,老师要读,学生更要读,师生互动才能铸就更精彩的课堂。”她们的话为第三堂课的趋于完美埋下了伏笔。
【执教者的感想与改进思路】
执教第二堂课以及课后大家研修活动,让我看到了课例研究的真实和艰难。蒋老师说:“课例研究的主题是不是把它改掉?改成与想像有关的主题。”她的话一抛出,学员们一脸地茫然。“这时候改还来得及吗?”俞头(我们给他的昵称,因为他姓俞,是我们课例研究小组的组长。)马上说。“别急,别急,待我们研讨之后再定。”程组长(另一课例研究小组的)马上接着说。同伴的互助是真实而真诚的,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也是真真切切。不管怎样,我得先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然后把执教接力棒传给葛老师:
(1)教学环节上还要关注言语互动性;
(2)课堂应有放有收,更要关注收的环节;
(3)教师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契机促成言语互动。
(三)第三次改进课的研讨与反思
执教者自述:经过同伴两堂课的实践传递,我逐渐意识到,课堂师生言语互动的有效关键在于教师能以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教师要把课上得有感染力、说服力,必须下苦功学习语言,锤炼教学用语,讲究语言艺术。这对我来说也是弱项和困惑,再加上前面这堂课冯老师的热情,我感到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我感觉自己也行走在能力极限的边缘。不过在同伴的共同研讨下,希望就在前方。
〖第三次实践与研讨〗
10.对比阅读和提问引导想像
【课堂实录】优美的风景,文人骚客会争相咏叹,丹青高手会争相描摹,而动人的故事也会被人们争相创作。课文后有《风俗通》中的两段短文,讲述的同样是女娲造人的故事。大家快速读一读,然后告诉我,课文和《风俗通》中的两段短文,课文丰富了哪些情节,哪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想像力。这些情节是怎么产生的?(学生顺着教师的引导马上找到了课文中丰富的情节)。
师:这些情节是怎么产生的呢?是在《风俗通》的基础上作者发挥了什么?
生:想像。
师:想像是不是凭空想像?
师:那在什么基础上想像的呢?比如女娲她有人的喜怒哀乐,有孤独感,会生气,又会满心欢喜,眉开眼笑等等。这是什么生活基础上发挥想像?
生:现实生活。
师:神话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有没有区别?区别在哪里?
生:神话里的想像超出人类,大胆奇特。
师:好,非常不错。那么这些想像合情合理吗?
【同伴点评】王老师说:对比阅读和教师的提问引导恰到好处地激发了学生对想像的理解。
11.师生言语互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回顾】在教学“试一试想像力”和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环节时,我是这样引导的:大胆而新奇的想像,就是神话的闪光点和魅力所在。其实,我相信你们个个都具有非凡的想像力。雨果说过,想像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黑格尔也说过,想像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谁的脑海中绽放的想像的花朵最美丽,谁具备这种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了,都想展现他们的奇思异想。)
【同伴点评】沈老师说:教师具有煽动力的引导,促成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12.在教学中抓住契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课堂实录】作者以神话的形式来叙述女娲造人的原因、方法,并加进女娲的情感、人的喜悦。这是作者的想像(板书:想像)。我们能不能以自己的想像来改编“女娲造人”的故事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如何改编这个故事。可就造人的原因、方法、情感等某一个方面来改编。(学生饶有兴趣地写了五、六分钟)
师:请同学叙述自己改编的故事。
生1:我改编的是女娲造人的原因:女娲看到大地上弱小的动物常受到强大动物的欺凌,所以决定来造一种生物来管理大地上的一切。于是就创造了人。
师:多新奇的想法啊!也可以看出你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
生2:我改编的是女娲造人的方法:女娲因为具有神通广大的本领(师插言:神力),她手一挥,池塘里的泥便像雨点一样落在大地上,泥点一落地,她吹一口气,便变成了人。
师(笑):你的想像真大胆,但也很合理。
生3:我改编的也是女娲造人的方法:女娲造出了第一批人后,教给这些人造人的方法,让他们帮着造。这样一批又一批的人被造出,一批又一批的人帮着她造。这样就会很快地将人类布满大地。(生笑)
师:这种方法也挺不错。
生4:我改编的是女娲造人的原因:女娲因为看到天上的神仙你争我斗,感到厌倦,便来到凡间,想在大地上也布满像神一样的生物,想让他们团结、友爱、善良,这便创造了人。(生齐鼓掌)
师(竖起大拇指):所以我们应该团结互助,不然就辜负了女娲的一片心意。(生齐笑)
师:我看到还有不少同学想说,但发言的机会太少了!这样吧,我们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就叫《女娲造人新编》,看谁的想像新奇、合理,大家说好不好?
生(齐):好。
【同伴点评】俞老师说:“这一课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想像的丰富与优美之后,让学生进行再造想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思维及想像能力。”
【三次课执教感言与反思】
课例研究不做不知道,做了吓一跳。这次课例研究让我们受益匪浅。课堂教学的实质就是师生言语的互动,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其中最多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语言交流来实现的。因此教师课堂语言基本功不可忽视。言语有效互动不仅仅靠预设细致而且还靠教师精炼的语言表达。通过这次课例研究再反思我以往的课堂语言,有点无地自容愧为人师的感觉。不过,经历做课例,我信心十足,相信目标就在前方。
三、课例研究形成的基本观点
(一)明确且具有研究价值的主题是做好课例的先决条件
这次课例研究,我们组一开始确立的研究主题是“课堂教学中师生言语互动有效性的研究”。大家都觉得不错,主题明确且具有研究价值,于是课例研究就紧锣密鼓地开展了。可当冯老师上好第一堂改进课后,由于课堂设计中“想像”的主线很明显,蒋老师就提出修改研究主题的意见,弄得大家不知所措。蒋老师自有她的道理,但是,大家一致认为:原先确立的主题更有研究价值。经历了小小的风波之后,我们小组课例坚定了研究的主题。今天,我们都感觉到,明确且具有价值的研究主题实在是做好课例先决条件。否则,课例研究将举步维艰。
(二)达成师生言语互动的有效性,精心设计的环节是基础因素
第一次改进课和原生态课相比较,突出的改进就是在教学环节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教学过程紧紧围绕培养学生想像力而设计,从而促进师生言语互动的氛围。课堂上教师大胆的预设,放手让学生的想像去自由驰骋,学生的思维积极而活跃。课堂中师生互动摇曳多姿、精彩纷呈。这正吻合了新课程中“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三)影响师生言语互动的有效性,教师提问的有效是直接因素
三堂课中教师的提问都存在随意、针对性不强或过于简单的现象。甚至像“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行不行”“能不能”之类的毫无启发意义的是非问充斥课堂,全班齐答了事,根本就没有调动学生的思维,直接影响了师生言语互动的有效性。这类问题,一方面把整体性教学内容肢解得支离破碎,大大降低了语言互动的效率;另一方面把师生言语互动简单化为师生的一问一答,表面上师生互动,实质是用提问的方式去“灌”。这样的提问是毫无价值和意义的。 因此,提高师生言语互动的有效性首先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四)提高师生言语互动的有效性,启迪思维的理答是关键因素
教师理答恰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积极探索、求知创造的氛围,建立愉快和谐、心灵相融的师生关系,从而大大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在原生态课中,王老师的理答单调乏味,敷衍其词。如,教师基本以一个“好”字或点头来肯定学生的答案,对学生的回答没有作出相应的评价。可以说,教师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引领着学生的课堂生活的方向和品质。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说:“教师的评价活动的本质在与激励学生的学习活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情绪,使他们充分获得成功的信心。”
(五)发展师生言语互动的有效性,教师过渡语是桥梁纽带
在课堂上起到衔接组合作用的过渡语如果说得好,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师生言语互动的有效性,必将起到有益的作用。在原生态课中,教学环节之间,缺乏过渡性的语言,让学生很突然,上一阶段还在故事情节中,下一步就进行人物分析,环节之间缺少了必要的联系,学生在思维上一下子转不过弯来。从而课堂中出现了“冷场”的现象。教学过程之间应体现出起承转合,这样才能使课堂生气灵动,虽然教师的过渡语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只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但它却是一个画龙点睛的细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细节。
(六)提升师生言语互动的有效性,培养思维能力是最终目的
新课程倡导语文教育应重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概括能力、思辩能力。有效的师生言语互动也应重在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改进课上,以“想像”为主线贯穿到底的教学设计,始终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在葛老师的课上,老师让学生讲故事、谈想像,运用想像力写《女娲造人新编》,既训练学生的想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甚至多得。只有学生的能力发展了,才能使课堂师生言语互动的生命之树常青!
四、课例研究的感想和认识
我们这个小小的团队,几次实践与研讨,对课堂师生语言互动的有效性,经历了一次从模糊到清晰,从感性到理性,从肤浅到深刻的过程。单从“有效的师生语言互动”的体验层面上讲,我们经历了从“模糊”到“失败”,进而到“明确”“有效”的过程。这不仅是课堂教学追求的境界,更是老师们教学理念与行为的一个质的提升过程。
为有效而教,是我们磨课的追求。在形式上我们采用了“多人多课”的方法,在反复比较中寻求提高课堂师生语言互动有效性的策略,第三次教学的课堂师生言语互动,确实较前两次有了新的突破,为此,说说我们的体会。
1.态度决定一切。每个老师心里都知道,课堂是否有效,重要的就是师生能否激发出思想的火花,而思想的交流需要的是语言。但是,第一次上课,不论是执教老师还是同伴都没有太当回事。讲话谁不会,老师就是靠嘴皮子吃饭的。观察结果让我们每个人都大吃一惊:导语未能完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问的针对性不强;理答方式单一;教师语言不能和学生形成情感共鸣……这些问题说得严重一点:我们都丧失了当老师的信心了。先前的态度让我们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但是我们并没有灰心,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反复观看实录,找出问题,提出修改意见。三位执教者更是投入巨大的精力:第一次课执教者王老师并没有因为自己上课不够理想而痛苦,积极投入到改进课的讨论中,用自己亲身经历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改进课执教者冯老师家里有一对双胞胎儿子都在上小学一年级,回家做好吃好饭后还要对他们的学习进行辅导,等两个孩子熟睡后,都已经10点多了,身心疲惫的她此时能够静下心来去处理同伴的意见,修改教案。这一修改就到了12点多。但是她没有任何的怨言,依然精神饱满地投入到研究中去;第三次执教者葛老师更是把各种意见反复研究,细心斟酌,甚至每个字怎么说都反复多次的比较。其他同伴也是不遗余力地给上课的老师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有一次,鲍老师在夜里11点多突然想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处理的方式:立即就给执教者打电话。正是这样把自己的姿态放到最低,正是孜孜不倦的精神,正是认真投入的态度,让我们最后的课趋于完美。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老师都从中获得了巨大的收获:态度决定一切!
2.学习指导实践。我们反复研究每个细节发现,很多细节性的东西很好改进,但是涉及到理念的问题就陷入了迷惘中,比如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虽然很多老师都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但是都显得有点苍白。最后不知道是谁说了一声:“我记得发的几本书里有关于语言互动的内容。”一语惊醒梦中人,我们每个人迅速拿出随身带的书,认真的阅读起来。一段悄无声息后,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可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越来越多的老师忽略了学习,缺少理论的支撑。而这次的课例研究让我们重新认识了理论和学习的魅力。
3.研修需要团队。在每次上课前,所有的老师都坦诚地把自己的意见提出来供执教者参考,教案完成后,每个老师都会仔细地看,再次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等到课后,所有的老师总是在第一时间聚集到一起,把自己的看法尤其是需要改进的地方向执教者交流,并给接下来上课的老师指出注意事项。正是这种毫无隐瞒、正是这种坦诚相待、正是这种积极参与的主人精神、正是这种不分彼此的团结,才筑成了最后的成功,如果说我们成功了的话。
总之,生活的充实是永无止境的,“做课例”研究也是永无止境的。作为对语文充满激情的人,作为对学生充满爱心的人,我们不会停止追逐我们的梦想。于是我们想起了关老师勉励自己的话:为了梦想,我们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肖锋,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
[3]林高明,课堂观察:顿悟的艺术.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
【关键词】语文教学;言语互动;课堂交往;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6-0035-05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互动”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强音,“师生互动”一直是教学与研修的重要课题。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中脑力劳动的效率”,“言语互动”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关涉组织与调控的效能,关乎学生语文素养,所以师生言语互动也就成为研修的主要技术之一。
从教师课堂语言中,我们可以窥探与洞察出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及对课堂与学生的理解。我们常常看到:有的课堂神采飞扬、气氛活跃,课堂上笑声不断;有的课堂黯然委靡,气氛沉闷,课堂上“鸦雀无声”。教师问得循循善诱,学生答得从容如流,课堂气氛似乎活跃和谐。但平心静气反思,你会发现“活跃”的课堂又有诸多的“不和谐”。新课程倡导“师生互动”,难道就是简单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吗?难道一切对话都应以教师为重心吗?难道学生的回答仅仅是为了揣摩教师的心理,迎合教师的需要吗?我们理解:有效的师生言语互动并不是简单地以师生对话的频繁为标志,也不是简单地以课堂气氛的活跃程度为标尺,而是将学生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作为核心参数。师生的言语互动应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最终目的。为了提高互动的有效性,教师的言语表达应体现出肯定性、发展性、引导性、启发性、激励性等优良品质,使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受到教益,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概括能力、思辩能力等等。可以这样说,师生言语互动的品质决定了课堂思维生活的品质,决定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幸福指数。
二、课例研究实践过程及发现
主要研修过程:原生态课由王老师独立备课、执教,第二、三次课在导师指导与同伴讨论后,改进课由冯老师执教,再次改进课由葛老师执教。表现出同文解读,接力执教,团队反思的特点。
(一)原生态课研讨与反思
执教者自述:课文是一篇神话故事,神奇的故事情节对学生很有吸引力。我虽只有四年多的教龄,却有三年教七年级的经验,课文是很熟悉的。借班上课,学生没有预习,但学生的领悟力较强,配合度较高。
〖发现的问题〗
1.教师的理答缺乏思维启迪。
【课堂实录】
教师:(拍手示意讨论结束)转过来,好的,看来已经有想法了,好,这位男同学。
学生1:人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
教师:(点头,示意其坐下)
学生2:人是由猩猩变来的……
教师:好!请坐。
学生3:人是盘古身上的皮肤……
教师:(微笑,点头示意)
学生4:人是外星人制造的机器人……
教师:(点头)
学生5:人是天上的星星变的……
教师:好。好象有这样一种说法,当我们的某个亲人去世的时候,就有一颗星星坠落。还有吗?
学生6:人是由陨石变来的……
教师:好,大家的想像力都很丰富,但是……
【同伴点评】以“点头微笑”“好”回应,展示老师和蔼的态度,但教师没有启迪思维的评价。
2.教学环节设置不尽合理。
【课堂实录】
(1)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让学生默读课文,在文中标出神话故事的内容。讨论整理归纳,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2)讨论: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②你也发挥自己的想像,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说给大家听听。
(3)探究品味,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① 讨论:说说你对女娲的认识。
结合文中想像的情节,体会女娲形象,完成句式:女娲是一个。
② 跳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讨论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同伴点评】教学流程清晰,但欠合理。学生只有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才能发散思维,进行想像。让学生发挥想像,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或放在最后,或放在导入。教学过程应调节为:(1)→(3)→(2)。课堂问题的设置应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应考虑知识结构内在的逻辑性。
3.师生缺少情感的共鸣。
【情景描述】学生在分析女娲形象时,感受到了人物的神奇与伟大,情绪逐渐变的高昂起来,而教师还是不温不火,没有融入学生的情感世界中。
【同伴点评】教师首先要重视对课文情感的理解,以自已真诚的爱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里师生互动缺乏共同对课文的愉悦感。
4.课堂过渡语生硬突兀
【课堂实录】
师:就这样天地有了,太阳、月亮有了,世间万物有了,但是就是没有……(学生:人类)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人是怎么来的,好,请大家翻开课本。
好,今天我们就来看袁珂的《女娲造人》,首先认识一下作者。
师:接下来呢,刚才同学们稍微预习了一下,接下来我们就来认一认这些字。
师:好,接下来我们就来看《女娲造人》的故事是怎样展开的。
师:好,作者其实是根据《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加上自己的想像写成的。接下来我们先来看这两则短文的译文。
师:应该说同学们讲了很多,都是课文丰富的内容。刚才其中有一个女娲造人的情节,那么这个过程是真的吗?
【同伴点评】拎起过渡语言,才知道多生硬突然。上一阶段还在故事情节中,下一步就进行人物分析,学生在思维上一下子转不过弯来,环节与环节之间缺少必然的联系。教学过程之间应体现出起承转合,这样才能使课堂生气灵动。
【课后反思】
课例的原生态课,对研修者来,都会有一种失败的感觉,我的感受亦然。首先教学设计只完成了三分之二,教学设计的问题没有较好落实。其次,教学过程脱离文本,而文本恰恰是根。第三,在教学中缺少对学生的关注,包括语言反馈、情感交流。我再次品味心理学的那句话“教师积极的情感对学生具有激励、陶冶和教育的作用,语言是沟通师生情感的纽带”,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好在同伴还可继续!
【改进思路】
对改进课教学,我们建议:
(1)简化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内容;
(2)根据教学目标重新设置环节,关注问题层次性;
(3)改进评价学生的语言,评价要清晰明了;
(4)教师放开情感,与学生、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
(二)改进课的研讨与反思
执教者自述:为期两个月的领雁工程培训,让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压力。临平三中小组第一次课例研究,我承担第二堂(改进课)教学。如经历过《教学引导语》课例的邹老师所言:这第二次课在“三实践二反思”过程中是最难捱的。我的准备时间只有一个下午和一个晚上,第二天上午就要上。挑战是巨大的,我心想: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挑战就没有超越。于是,这一个下午,这一个晚上,我像上了发条的齿轮,不停地转着。满脑子都是同伴们的建议和女娲造人的图象。唉,怎一个“苦”字了得!
〖二次实践与研讨〗
5.教学目标突出培养学生想像能力
【设计改进】
一、导入
让学生说说知道的神话故事,引出《女娲造人》。
二、读一读,写一写
学生读《风俗通》里关于“女娲造人”的短文,发挥想像,写扩充作文。
三、听一听,想一想
听故事,想想课文丰富了那些内容,哪里最能见出作者的想像力。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凝神细听。
四、划一划,品一品
请同学划出富有想像力的句子,念一念并在旁边写出理由和感受。
教师板书:想像的特点:既要大胆奇特,又要合情合理
五、试一试你的想像力
1.填空:一样的温柔,只多了些碧绿。西湖啊,你是海的么。(冰心《春水》)
老师明确:小妹妹
2.出示范例:蜡烛
正:宁可化为灰烬,也不弯下脊梁
反:站得不端正的,必然泪多命短
3.根据示例,请以“橡皮”为话题,从正反两个方面写两句话。
【同伴点评】改进课以“想像”为主线,一脉到底的设计让学生始终沉浸在想像的天地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力。
6.评价激活师生言语互动
在交流及点评学生的想像扩充作文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评价多而丰富,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
【课堂实录】
生1:(朗读习作)
师:请同学来点评一下。
生2:他写得有点模糊。
生3:他着重写了盘古开天辟地,而非女娲造人。
生4:(又朗读一习作)
师:他写得很多,谁能具体点评一下?
生:他写得很详细。
师:详细体现在哪里呢?
生:他把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写出来了,而且运用了语言描写等手法。
师:哦,真好!确实有一处细节描写:“孩子”落地就喊“妈妈”。就是很生动的语言描写。
师:有些同学思维真活跃,脑子转得飞快。
师:有写同学书上写得密密麻麻,已做了详细的批注了。
师:哦,同学们的知识真丰富,水平真好!甚至有的同学写得比老师还好!令老师佩服。
【同伴点评】王老师说:“据我观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鼓励和称赞,有25次之多,生生互评也不下10次,这种丰富的评价语言大大激活了课堂,使课堂始终处于亢奋的状态。”程老师说:“我看到冯老师经常弯下腰去倾听学生发言,这种积极的肢体语言是对学生的美好期待,让学生更乐意学,更乐意说。”
7.适时点拨促成课堂精彩生成
【课堂实录】
师:你想的是什么?
生:西湖啊,你是海的儿女么。
师:儿女?那么,到底是儿子还是女儿呢?儿女是一群的,而西湖只有一个,到底是什么?
生:女儿。
师:为什么填女儿比较好?
生:因为西湖比较柔情,很美丽。
师:哦,对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西湖给人的印象是个女子,填“儿子”味道就不对了。
【导师点评】班主任蒋老师说:“教师这一处的追问和引导促成了课堂高潮的出现,促成了课堂精彩的生成。”指导老师赵老师说:“教师适时恰当的点拨,最见教师的教学机智。这里冯老师很好地抓住了契机,课堂行进到这,给人轻松愉悦的感觉。”
8.多媒体书面语需表达精确
【多媒体呈现】在课堂推进到“划一划,品一品”时,PPT呈现出:请同学划出这些富有想像力的句子,念一念并在旁边写出理由和感受。
【同伴点评】多媒体呈现的语言,可以说是教师课堂语言中的书面语。书面语中问题的呈现指向性一定要明确。而PPT中呈现的“这些”指的是哪些呢?“写出理由和感受”是什么的“理由”和“感受”?是有“想像力”的“理由”,还是学生喜欢的“理由”?对学生的指令很不明确,这必然影响学生具体操作以及后面大班交流的发言水平和质量。
9.教师范读需带动学生朗读走进文本
【课堂回顾】教师说:“下面,由老师来给大家讲《女娲造人》的故事,请同学们合上课本,凝神细听。”于是,教师开始抑扬顿挫地给学生朗读全文。用时五分钟。
【同伴点评】鲍老师说:“老师从头至尾朗读课文给学生听,学生真正得到有多少呢?”喻国芳老师说:“老师让学生合上课本听老师读,其实是霸占了学生走进文本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师生互动体现在哪里?学生作为一个被动接受者,收效是甚微的。我认为,老师要读,学生更要读,师生互动才能铸就更精彩的课堂。”她们的话为第三堂课的趋于完美埋下了伏笔。
【执教者的感想与改进思路】
执教第二堂课以及课后大家研修活动,让我看到了课例研究的真实和艰难。蒋老师说:“课例研究的主题是不是把它改掉?改成与想像有关的主题。”她的话一抛出,学员们一脸地茫然。“这时候改还来得及吗?”俞头(我们给他的昵称,因为他姓俞,是我们课例研究小组的组长。)马上说。“别急,别急,待我们研讨之后再定。”程组长(另一课例研究小组的)马上接着说。同伴的互助是真实而真诚的,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也是真真切切。不管怎样,我得先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然后把执教接力棒传给葛老师:
(1)教学环节上还要关注言语互动性;
(2)课堂应有放有收,更要关注收的环节;
(3)教师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契机促成言语互动。
(三)第三次改进课的研讨与反思
执教者自述:经过同伴两堂课的实践传递,我逐渐意识到,课堂师生言语互动的有效关键在于教师能以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教师要把课上得有感染力、说服力,必须下苦功学习语言,锤炼教学用语,讲究语言艺术。这对我来说也是弱项和困惑,再加上前面这堂课冯老师的热情,我感到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我感觉自己也行走在能力极限的边缘。不过在同伴的共同研讨下,希望就在前方。
〖第三次实践与研讨〗
10.对比阅读和提问引导想像
【课堂实录】优美的风景,文人骚客会争相咏叹,丹青高手会争相描摹,而动人的故事也会被人们争相创作。课文后有《风俗通》中的两段短文,讲述的同样是女娲造人的故事。大家快速读一读,然后告诉我,课文和《风俗通》中的两段短文,课文丰富了哪些情节,哪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想像力。这些情节是怎么产生的?(学生顺着教师的引导马上找到了课文中丰富的情节)。
师:这些情节是怎么产生的呢?是在《风俗通》的基础上作者发挥了什么?
生:想像。
师:想像是不是凭空想像?
师:那在什么基础上想像的呢?比如女娲她有人的喜怒哀乐,有孤独感,会生气,又会满心欢喜,眉开眼笑等等。这是什么生活基础上发挥想像?
生:现实生活。
师:神话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有没有区别?区别在哪里?
生:神话里的想像超出人类,大胆奇特。
师:好,非常不错。那么这些想像合情合理吗?
【同伴点评】王老师说:对比阅读和教师的提问引导恰到好处地激发了学生对想像的理解。
11.师生言语互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回顾】在教学“试一试想像力”和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环节时,我是这样引导的:大胆而新奇的想像,就是神话的闪光点和魅力所在。其实,我相信你们个个都具有非凡的想像力。雨果说过,想像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黑格尔也说过,想像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谁的脑海中绽放的想像的花朵最美丽,谁具备这种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了,都想展现他们的奇思异想。)
【同伴点评】沈老师说:教师具有煽动力的引导,促成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12.在教学中抓住契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课堂实录】作者以神话的形式来叙述女娲造人的原因、方法,并加进女娲的情感、人的喜悦。这是作者的想像(板书:想像)。我们能不能以自己的想像来改编“女娲造人”的故事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如何改编这个故事。可就造人的原因、方法、情感等某一个方面来改编。(学生饶有兴趣地写了五、六分钟)
师:请同学叙述自己改编的故事。
生1:我改编的是女娲造人的原因:女娲看到大地上弱小的动物常受到强大动物的欺凌,所以决定来造一种生物来管理大地上的一切。于是就创造了人。
师:多新奇的想法啊!也可以看出你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
生2:我改编的是女娲造人的方法:女娲因为具有神通广大的本领(师插言:神力),她手一挥,池塘里的泥便像雨点一样落在大地上,泥点一落地,她吹一口气,便变成了人。
师(笑):你的想像真大胆,但也很合理。
生3:我改编的也是女娲造人的方法:女娲造出了第一批人后,教给这些人造人的方法,让他们帮着造。这样一批又一批的人被造出,一批又一批的人帮着她造。这样就会很快地将人类布满大地。(生笑)
师:这种方法也挺不错。
生4:我改编的是女娲造人的原因:女娲因为看到天上的神仙你争我斗,感到厌倦,便来到凡间,想在大地上也布满像神一样的生物,想让他们团结、友爱、善良,这便创造了人。(生齐鼓掌)
师(竖起大拇指):所以我们应该团结互助,不然就辜负了女娲的一片心意。(生齐笑)
师:我看到还有不少同学想说,但发言的机会太少了!这样吧,我们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就叫《女娲造人新编》,看谁的想像新奇、合理,大家说好不好?
生(齐):好。
【同伴点评】俞老师说:“这一课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想像的丰富与优美之后,让学生进行再造想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思维及想像能力。”
【三次课执教感言与反思】
课例研究不做不知道,做了吓一跳。这次课例研究让我们受益匪浅。课堂教学的实质就是师生言语的互动,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其中最多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语言交流来实现的。因此教师课堂语言基本功不可忽视。言语有效互动不仅仅靠预设细致而且还靠教师精炼的语言表达。通过这次课例研究再反思我以往的课堂语言,有点无地自容愧为人师的感觉。不过,经历做课例,我信心十足,相信目标就在前方。
三、课例研究形成的基本观点
(一)明确且具有研究价值的主题是做好课例的先决条件
这次课例研究,我们组一开始确立的研究主题是“课堂教学中师生言语互动有效性的研究”。大家都觉得不错,主题明确且具有研究价值,于是课例研究就紧锣密鼓地开展了。可当冯老师上好第一堂改进课后,由于课堂设计中“想像”的主线很明显,蒋老师就提出修改研究主题的意见,弄得大家不知所措。蒋老师自有她的道理,但是,大家一致认为:原先确立的主题更有研究价值。经历了小小的风波之后,我们小组课例坚定了研究的主题。今天,我们都感觉到,明确且具有价值的研究主题实在是做好课例先决条件。否则,课例研究将举步维艰。
(二)达成师生言语互动的有效性,精心设计的环节是基础因素
第一次改进课和原生态课相比较,突出的改进就是在教学环节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教学过程紧紧围绕培养学生想像力而设计,从而促进师生言语互动的氛围。课堂上教师大胆的预设,放手让学生的想像去自由驰骋,学生的思维积极而活跃。课堂中师生互动摇曳多姿、精彩纷呈。这正吻合了新课程中“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三)影响师生言语互动的有效性,教师提问的有效是直接因素
三堂课中教师的提问都存在随意、针对性不强或过于简单的现象。甚至像“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行不行”“能不能”之类的毫无启发意义的是非问充斥课堂,全班齐答了事,根本就没有调动学生的思维,直接影响了师生言语互动的有效性。这类问题,一方面把整体性教学内容肢解得支离破碎,大大降低了语言互动的效率;另一方面把师生言语互动简单化为师生的一问一答,表面上师生互动,实质是用提问的方式去“灌”。这样的提问是毫无价值和意义的。 因此,提高师生言语互动的有效性首先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四)提高师生言语互动的有效性,启迪思维的理答是关键因素
教师理答恰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积极探索、求知创造的氛围,建立愉快和谐、心灵相融的师生关系,从而大大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在原生态课中,王老师的理答单调乏味,敷衍其词。如,教师基本以一个“好”字或点头来肯定学生的答案,对学生的回答没有作出相应的评价。可以说,教师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引领着学生的课堂生活的方向和品质。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说:“教师的评价活动的本质在与激励学生的学习活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情绪,使他们充分获得成功的信心。”
(五)发展师生言语互动的有效性,教师过渡语是桥梁纽带
在课堂上起到衔接组合作用的过渡语如果说得好,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师生言语互动的有效性,必将起到有益的作用。在原生态课中,教学环节之间,缺乏过渡性的语言,让学生很突然,上一阶段还在故事情节中,下一步就进行人物分析,环节之间缺少了必要的联系,学生在思维上一下子转不过弯来。从而课堂中出现了“冷场”的现象。教学过程之间应体现出起承转合,这样才能使课堂生气灵动,虽然教师的过渡语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只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但它却是一个画龙点睛的细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细节。
(六)提升师生言语互动的有效性,培养思维能力是最终目的
新课程倡导语文教育应重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概括能力、思辩能力。有效的师生言语互动也应重在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改进课上,以“想像”为主线贯穿到底的教学设计,始终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在葛老师的课上,老师让学生讲故事、谈想像,运用想像力写《女娲造人新编》,既训练学生的想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甚至多得。只有学生的能力发展了,才能使课堂师生言语互动的生命之树常青!
四、课例研究的感想和认识
我们这个小小的团队,几次实践与研讨,对课堂师生语言互动的有效性,经历了一次从模糊到清晰,从感性到理性,从肤浅到深刻的过程。单从“有效的师生语言互动”的体验层面上讲,我们经历了从“模糊”到“失败”,进而到“明确”“有效”的过程。这不仅是课堂教学追求的境界,更是老师们教学理念与行为的一个质的提升过程。
为有效而教,是我们磨课的追求。在形式上我们采用了“多人多课”的方法,在反复比较中寻求提高课堂师生语言互动有效性的策略,第三次教学的课堂师生言语互动,确实较前两次有了新的突破,为此,说说我们的体会。
1.态度决定一切。每个老师心里都知道,课堂是否有效,重要的就是师生能否激发出思想的火花,而思想的交流需要的是语言。但是,第一次上课,不论是执教老师还是同伴都没有太当回事。讲话谁不会,老师就是靠嘴皮子吃饭的。观察结果让我们每个人都大吃一惊:导语未能完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问的针对性不强;理答方式单一;教师语言不能和学生形成情感共鸣……这些问题说得严重一点:我们都丧失了当老师的信心了。先前的态度让我们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但是我们并没有灰心,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反复观看实录,找出问题,提出修改意见。三位执教者更是投入巨大的精力:第一次课执教者王老师并没有因为自己上课不够理想而痛苦,积极投入到改进课的讨论中,用自己亲身经历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改进课执教者冯老师家里有一对双胞胎儿子都在上小学一年级,回家做好吃好饭后还要对他们的学习进行辅导,等两个孩子熟睡后,都已经10点多了,身心疲惫的她此时能够静下心来去处理同伴的意见,修改教案。这一修改就到了12点多。但是她没有任何的怨言,依然精神饱满地投入到研究中去;第三次执教者葛老师更是把各种意见反复研究,细心斟酌,甚至每个字怎么说都反复多次的比较。其他同伴也是不遗余力地给上课的老师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有一次,鲍老师在夜里11点多突然想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处理的方式:立即就给执教者打电话。正是这样把自己的姿态放到最低,正是孜孜不倦的精神,正是认真投入的态度,让我们最后的课趋于完美。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老师都从中获得了巨大的收获:态度决定一切!
2.学习指导实践。我们反复研究每个细节发现,很多细节性的东西很好改进,但是涉及到理念的问题就陷入了迷惘中,比如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虽然很多老师都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但是都显得有点苍白。最后不知道是谁说了一声:“我记得发的几本书里有关于语言互动的内容。”一语惊醒梦中人,我们每个人迅速拿出随身带的书,认真的阅读起来。一段悄无声息后,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可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越来越多的老师忽略了学习,缺少理论的支撑。而这次的课例研究让我们重新认识了理论和学习的魅力。
3.研修需要团队。在每次上课前,所有的老师都坦诚地把自己的意见提出来供执教者参考,教案完成后,每个老师都会仔细地看,再次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等到课后,所有的老师总是在第一时间聚集到一起,把自己的看法尤其是需要改进的地方向执教者交流,并给接下来上课的老师指出注意事项。正是这种毫无隐瞒、正是这种坦诚相待、正是这种积极参与的主人精神、正是这种不分彼此的团结,才筑成了最后的成功,如果说我们成功了的话。
总之,生活的充实是永无止境的,“做课例”研究也是永无止境的。作为对语文充满激情的人,作为对学生充满爱心的人,我们不会停止追逐我们的梦想。于是我们想起了关老师勉励自己的话:为了梦想,我们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肖锋,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
[3]林高明,课堂观察:顿悟的艺术.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