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理性文章的写作能力是大学生乃至于各种研究专业人员必备的能力,但是目前大学生的理性写作能力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跨越中学-大学教育的角度提出,高考语文设题上的偏颇,是导致学生理性写作能力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逐渐改变高考语文的题型和分值权重。
【关键词】存在的问题 问题的原因 解决的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65-02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的“理性写作”,又称为应用写作,是指与感性的文学写作相对立的一种写作方式。在大学,理性写作一般包括论文写作、专业评论文章的写作、各种图表的概括与总结。从目前情况看,大学生理性写作的能力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可以统称为理性写作能力的缺失,具体表现在:
1.词语错误
词语错误的表现是多方面的,集中在不分情感色彩这一点上。
2.语句错误
语句错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不会写严谨的、大信息量的长句子,另一方面是出现大量病句和歧义的句子。
第二种情况更加频繁,就是各种病句的出现,比如,“(1)成功与读书没有关系,与成功之后就有关系了”,“(2)在谭睿跳下水去救人的一瞬间,什么也没想”,“(3)这些闲散人员每天站在街头,看到对道路不熟悉的司机,就过去收费引路,成为交通隐患”,“(4)至于那本书的内容,我记得有些模糊”。第(1)个句子是主客颠倒,应该是“读书与成功没有关系……”,第(2)个句子是主语缺失,应该是“谭睿在跳下水救人的一瞬间……”,第(3)个句子是偷换主语,应该是“……这一行为成为交通隐患”,第(4)个句子是歧义,究竟是“我记得那本书的内容写得不是很清楚,有些模糊”呢?还是“那本书的内容我记不清楚了”呢?
3.行文风格不对
理性写作应该是干净、严谨的写作,不应该有任何个人情绪化的句子,但是许多学生把口语化、情绪化的语句写到论文中,使得文章风格杂乱。比如,“谈到韩国电视剧,那当然是我的最爱啦,中国电视剧怎么比得上呢”,这种充满女生情绪的语句根本就不应该出现在论文中,准确的表达是,“与中国的某些电视剧相比,韩国电视剧更具有独特的魅力,更受广大女性观众的欢迎”。还有一些排比句、抒情句、口号式的语句也经常出现,这里不再一一赘举。
二、问题的所在
大学生理性写作能力如此低下,问题何在?如何解决?有的人提出加大《应用文写作》课程的课时,有人建议开设《大学语文》等课程。但笔者认为,问题根本不在大学,而是在高中,准确说在于高考——高考语文试卷的整体设计,文学化、抒情化有余而理性化、严谨化不足,这是导致大学生理性写作能力缺失的根本原因。
汉语文教育一直是中小学教育中的重头戏,从小学开始,语文课的课时就多于数学课课时;到了初高中之后,语文课更是远远超过英语和文综、理综的课时,与数学持平略高于数学。但是问题不在这里,中小学的语文教育对大学理性写作不起决定性作用,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高考语文的试卷,准确而通俗的说,高考语文考什么,学生最后就突击复习什么;高考语文不考的,学生绝对不会复习。比如,从2011年天津卷开始考查“文学常识”一项,于是老师开始给学生复习“文常”,而之前十几年没有考过,自然也不复习;近几年很少考过“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所以学生都不在这一项上下功夫;再比如从2010年北京卷开始有一项类似于读后感的“知识拓展题”,北京学生都在这一题上下足了工夫,而外地卷没有这个考点,外地学生根本不会复习。
也就是说,高考语文试卷的考点决定着中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最后掌握,而这个最后的掌握对进入大学后的语言素养,尤其是写作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高考语文试卷的问题何在?笔者认为,存在如下问题:
1.文学化知识所占的分值过大。所谓文学化知识包括:文学常识(3分)、名篇名句填空(6-8分)、诗歌赏析(5-10分)、现代散文阅读(22-25分),以及语言运用的对联和仿句之类(2-4分)。在150分的试卷中,文学化知识所占的分值为38-50分,约1/3左右。
2.作文题目整体趋向于文学化,比如《我有双隐形的翅膀》(2009北京卷)、《提篮春光看妈妈》(2007安徽卷)、《总有一种期待》(2012四川)、《踮起脚尖》(2009湖南卷),即便是非文学化的题目,由于受多年导向的影响,学生也会自觉地写成文学化的文章,大量的排比句、抒情句、唐诗宋词、名人名言等等出现在文章中。而我们反观国外的高考作文题,就会发现差异:《假如一个平常的日子被加了4小时35分钟,你将会做什么不同的事?》(美国芝加哥大学)、《直到你目前的生活,你的什么具体的成功给你带来了最大的满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3.理性化考题过少。高考语文试卷中涉及理性阅读的考题只有社科/科技文阅读(分值9-10分)和语言运用中的图表概括或总结(分值3-5分)两项,总体分值在12-15分之间,远远低于文学化考题。因为分值低,所以无论文理科学生,都不是很重视。2009年广东卷,有一道表格总结题,据说有13万考生没有得分,这道被戏称为“13万考生都做不出的题”,不过是一份调查报告填充题,分值6分。原题如下:“2005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女性通过电视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高于男性,不同年龄的群体通过电视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也有差异,__A__,其中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高达95.9%,;家政人员是电视科普节目的观众主体,而高校教师的比例相对较低,可见__B__。上面的分析结果告诉我们,如果__C__,电视科普节目将会更有针对性。”其实面对表格,对照原文的提示,很容易得出,“A文化程度越低,比例越高”,“B工作性质与此有很大关系”,“C对文化程度和工作性质多做一些考虑”。但是很多学生居然一句都回答不出或者回答不对。 三、应对问题的措施
1.缩减可以混编的考题题型,节约出分值划拨给理性阅读题、写作题。比如,字音和错字一项,完全可以混编为一道题;词语填空与语句连贯性质相似,也可以混编为一道题,这样可以节约出6分,用来加大社科/科技文阅读的分值权重。
2.一些过于纯粹的文学题型可以删除,典型的是“文学常识”和“名篇名句填空”两项。因为对于非中文系学生来说,进入大学后,纯粹的文学常识和文学作品只能作为选修课来完成,而中文系的学生还要从头学起。这样就可以节约出9-11分,同样用来加大社科/科技文的分值。
3.在加大社科/科技文阅读分值的同时,增加表格描述/总结之类的题型,尤其是表格总结,非常能够锻炼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严谨准确的表达能力,比如下面这道题:
“到哪里去买休闲装?”记者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四大城市做了调查,下面是调查的结果,请你就表格提供的数字,写出两条总结(不得出现数字)(3分):
答案应该是:第一,在国内专卖店购买休闲装,不受收入高低的影响(1分);第二,在国外专卖店购买休闲装与收入关系很大,收入越高,比例越高(2分)。
4.作文题的题目尽量理性化,甚至可以出两道题,以备学生选择,引导学生写严谨的、含有大信息量的语句,逐渐杜绝动辄写排比句、抒情句,动辄引用名人名言的写作模式;而每年推出的“满分(优秀)作文”,也应该相应的多推荐理性文章而不是文学化过强的美文甚至故事,因为和全国考生相比,最后能够考取中文专业的学生毕竟是少数。
总之,高考语文是中学语文的风向标,是中学教师和学生的指挥棒,在目前自主招生还不可能大面积推广的情况下,高考语文的性质是不会改变的;高考语文连接着中学语文学习的重点,也是进入大学学习的重要接力点。所以,适当且逐渐的改变高考语文的命题模式,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理性写作能力的培养,而且也从根本上杜绝了那种平时语文成绩一般,靠上补习班也能获得一个不错的成绩的现象出现——这才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视和尊重!
参考文献:
[1]《高考将把语文教学带向何方?》.梅笑.《北京文学》.2006年第10期
[2]《一个语文教师对高考的感受》.刘文发.《北京文学》.2006年第11期
[3]《2001年全国高考语文卷批判》.孙绍振.《粤海风》.2001年第5期
[4]《标准答案还是荒谬答案——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研究点滴》.孙绍振.《名作欣赏》.2002年第2期
【关键词】存在的问题 问题的原因 解决的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65-02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的“理性写作”,又称为应用写作,是指与感性的文学写作相对立的一种写作方式。在大学,理性写作一般包括论文写作、专业评论文章的写作、各种图表的概括与总结。从目前情况看,大学生理性写作的能力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可以统称为理性写作能力的缺失,具体表现在:
1.词语错误
词语错误的表现是多方面的,集中在不分情感色彩这一点上。
2.语句错误
语句错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不会写严谨的、大信息量的长句子,另一方面是出现大量病句和歧义的句子。
第二种情况更加频繁,就是各种病句的出现,比如,“(1)成功与读书没有关系,与成功之后就有关系了”,“(2)在谭睿跳下水去救人的一瞬间,什么也没想”,“(3)这些闲散人员每天站在街头,看到对道路不熟悉的司机,就过去收费引路,成为交通隐患”,“(4)至于那本书的内容,我记得有些模糊”。第(1)个句子是主客颠倒,应该是“读书与成功没有关系……”,第(2)个句子是主语缺失,应该是“谭睿在跳下水救人的一瞬间……”,第(3)个句子是偷换主语,应该是“……这一行为成为交通隐患”,第(4)个句子是歧义,究竟是“我记得那本书的内容写得不是很清楚,有些模糊”呢?还是“那本书的内容我记不清楚了”呢?
3.行文风格不对
理性写作应该是干净、严谨的写作,不应该有任何个人情绪化的句子,但是许多学生把口语化、情绪化的语句写到论文中,使得文章风格杂乱。比如,“谈到韩国电视剧,那当然是我的最爱啦,中国电视剧怎么比得上呢”,这种充满女生情绪的语句根本就不应该出现在论文中,准确的表达是,“与中国的某些电视剧相比,韩国电视剧更具有独特的魅力,更受广大女性观众的欢迎”。还有一些排比句、抒情句、口号式的语句也经常出现,这里不再一一赘举。
二、问题的所在
大学生理性写作能力如此低下,问题何在?如何解决?有的人提出加大《应用文写作》课程的课时,有人建议开设《大学语文》等课程。但笔者认为,问题根本不在大学,而是在高中,准确说在于高考——高考语文试卷的整体设计,文学化、抒情化有余而理性化、严谨化不足,这是导致大学生理性写作能力缺失的根本原因。
汉语文教育一直是中小学教育中的重头戏,从小学开始,语文课的课时就多于数学课课时;到了初高中之后,语文课更是远远超过英语和文综、理综的课时,与数学持平略高于数学。但是问题不在这里,中小学的语文教育对大学理性写作不起决定性作用,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高考语文的试卷,准确而通俗的说,高考语文考什么,学生最后就突击复习什么;高考语文不考的,学生绝对不会复习。比如,从2011年天津卷开始考查“文学常识”一项,于是老师开始给学生复习“文常”,而之前十几年没有考过,自然也不复习;近几年很少考过“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所以学生都不在这一项上下功夫;再比如从2010年北京卷开始有一项类似于读后感的“知识拓展题”,北京学生都在这一题上下足了工夫,而外地卷没有这个考点,外地学生根本不会复习。
也就是说,高考语文试卷的考点决定着中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最后掌握,而这个最后的掌握对进入大学后的语言素养,尤其是写作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高考语文试卷的问题何在?笔者认为,存在如下问题:
1.文学化知识所占的分值过大。所谓文学化知识包括:文学常识(3分)、名篇名句填空(6-8分)、诗歌赏析(5-10分)、现代散文阅读(22-25分),以及语言运用的对联和仿句之类(2-4分)。在150分的试卷中,文学化知识所占的分值为38-50分,约1/3左右。
2.作文题目整体趋向于文学化,比如《我有双隐形的翅膀》(2009北京卷)、《提篮春光看妈妈》(2007安徽卷)、《总有一种期待》(2012四川)、《踮起脚尖》(2009湖南卷),即便是非文学化的题目,由于受多年导向的影响,学生也会自觉地写成文学化的文章,大量的排比句、抒情句、唐诗宋词、名人名言等等出现在文章中。而我们反观国外的高考作文题,就会发现差异:《假如一个平常的日子被加了4小时35分钟,你将会做什么不同的事?》(美国芝加哥大学)、《直到你目前的生活,你的什么具体的成功给你带来了最大的满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3.理性化考题过少。高考语文试卷中涉及理性阅读的考题只有社科/科技文阅读(分值9-10分)和语言运用中的图表概括或总结(分值3-5分)两项,总体分值在12-15分之间,远远低于文学化考题。因为分值低,所以无论文理科学生,都不是很重视。2009年广东卷,有一道表格总结题,据说有13万考生没有得分,这道被戏称为“13万考生都做不出的题”,不过是一份调查报告填充题,分值6分。原题如下:“2005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女性通过电视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高于男性,不同年龄的群体通过电视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也有差异,__A__,其中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高达95.9%,;家政人员是电视科普节目的观众主体,而高校教师的比例相对较低,可见__B__。上面的分析结果告诉我们,如果__C__,电视科普节目将会更有针对性。”其实面对表格,对照原文的提示,很容易得出,“A文化程度越低,比例越高”,“B工作性质与此有很大关系”,“C对文化程度和工作性质多做一些考虑”。但是很多学生居然一句都回答不出或者回答不对。 三、应对问题的措施
1.缩减可以混编的考题题型,节约出分值划拨给理性阅读题、写作题。比如,字音和错字一项,完全可以混编为一道题;词语填空与语句连贯性质相似,也可以混编为一道题,这样可以节约出6分,用来加大社科/科技文阅读的分值权重。
2.一些过于纯粹的文学题型可以删除,典型的是“文学常识”和“名篇名句填空”两项。因为对于非中文系学生来说,进入大学后,纯粹的文学常识和文学作品只能作为选修课来完成,而中文系的学生还要从头学起。这样就可以节约出9-11分,同样用来加大社科/科技文的分值。
3.在加大社科/科技文阅读分值的同时,增加表格描述/总结之类的题型,尤其是表格总结,非常能够锻炼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严谨准确的表达能力,比如下面这道题:
“到哪里去买休闲装?”记者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四大城市做了调查,下面是调查的结果,请你就表格提供的数字,写出两条总结(不得出现数字)(3分):
答案应该是:第一,在国内专卖店购买休闲装,不受收入高低的影响(1分);第二,在国外专卖店购买休闲装与收入关系很大,收入越高,比例越高(2分)。
4.作文题的题目尽量理性化,甚至可以出两道题,以备学生选择,引导学生写严谨的、含有大信息量的语句,逐渐杜绝动辄写排比句、抒情句,动辄引用名人名言的写作模式;而每年推出的“满分(优秀)作文”,也应该相应的多推荐理性文章而不是文学化过强的美文甚至故事,因为和全国考生相比,最后能够考取中文专业的学生毕竟是少数。
总之,高考语文是中学语文的风向标,是中学教师和学生的指挥棒,在目前自主招生还不可能大面积推广的情况下,高考语文的性质是不会改变的;高考语文连接着中学语文学习的重点,也是进入大学学习的重要接力点。所以,适当且逐渐的改变高考语文的命题模式,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理性写作能力的培养,而且也从根本上杜绝了那种平时语文成绩一般,靠上补习班也能获得一个不错的成绩的现象出现——这才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视和尊重!
参考文献:
[1]《高考将把语文教学带向何方?》.梅笑.《北京文学》.2006年第10期
[2]《一个语文教师对高考的感受》.刘文发.《北京文学》.2006年第11期
[3]《2001年全国高考语文卷批判》.孙绍振.《粤海风》.2001年第5期
[4]《标准答案还是荒谬答案——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研究点滴》.孙绍振.《名作欣赏》.200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