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这和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运用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进而将道德情感“渗透”至学生的心灵深处。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中学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说到底,语文教育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但是令人痛心的是长期以来,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智”为主,以“德”为辅,将智育教育和德育教育完全割裂开来了。然而在考试制度的调控下,传统的语文课堂成了知识的加工车间,语文教师则是熟练工人,切割打磨,轮番上阵,学生想像的翅膀被折断。学生过早地丢失了童趣。在威逼利诱下学习,成为一种学习的机器,一种随意被加工的产品,受教育者丧失了自主意识,沦为考试的奴隶,受教育者的情感意识和人文精神丧失,道德情感也几乎丧失殆尽。中学语文教育往往成为应试教育的一颗棋子,仅仅作为“授业、解惑”的单纯工具,其自身强大且具有感染力的德育功能往往被忽视了。
21世纪是个全球融合的世纪,21世纪的人才除须有专业知识以外,还须有健康健全的人格。由于独生子女自身的特有弱点以及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或处于不利的家庭处境,或由于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再加上当前西方后现代主义的视象化、浅表化、零散化的生活特征正在我国青少年一代(尤其是中学生)蔓延;同时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快餐文化”、“游戏文化”正在兴起及泛滥,中学生整体道德观、修养观正在滑坡;另一方面,社会上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六合彩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与此同时,伴随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的网络游戏就象“鸦片”正在毒害下一代,青少年沉迷游戏而荒废学业的问题十分突出。这都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和德育情感因素,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教育相互渗透的最佳结合点,从而使二者融为一体。用故事中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德育教育具有实效性。
在教育形式上应认真研究中学生的特点和规律,采取中学生喜闻乐见和生动活泼的方式。一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思想开放。教师应该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认识、观点,即便是错误的,也允许其充分地暴露出来,然后再加以肯定或者引导,这样既有利于营造畅所欲言、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又有利于体现教育的针对性。二是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校内向校外延伸。在语文课堂教育的同时,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学生的思想在活动中进一步得到体验,得到升华。
众所周知,中学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那一篇篇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童话、寓言、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构筑了一个个精致、丰富、生动、隽永的人文世界。这就需要我们创造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能激发灵气的,能碰撞精神世界的人文环境与氛围。在这里,不仅可以丰富师生的精神世界,健全学生的道德观与情感观以及想像力和形象思维的培养;而且让学生的灵魂受到洗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铸造修身立世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从面增强了抵制不良情绪的侵蚀与“摇头”文字的毒害的免疫力。
为更好地配合素质教育,加强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与审美光辉,教育部试验修订版《大纲》附录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据此出版了“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丛书。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游记》、《水浒传》、《骆驼祥子》、《雷雨》、《家》……这些名著本身包含哲理美、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等学价值,为学生提供了极富价值的审美源泉和丰富的精神食粮。不少作品一经问世,都曾轰动一时,造成很深远的社会影响,多少年来,它们一直深深地感染和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读者。
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学处理好课内必修课与课外文学名著选修课(或导读课)的关系,这既是为了培养学生分行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也是为了帮助我们开辟语文教学德育功能的“第二战场”更好地在学生当中营造正确的美学观、审美观、文学价值观。同时,还应帮助学生掌握处理“浏览、略读、精读”三者的关系,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范围地接触名著,从而积累一定的文学底蕴及增强一定的文学欣赏能力,并逐步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这既丰富了学生空闲的课余生活,也在文学形象及语言感染力的潜移默化中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抵制不良书刊杂志的诱惑或腐蚀。
总之,中学语文教师既要细心的钻研,吃透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在精神美,创造性地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别开生面的图画,从而让学生在体验中受到感染与教育。另外,还应具备较丰富的文学作品审美修养,加强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在指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让他们从中接受德育功能的影响及熏陶。
最后,以学者张玉能的一句话来结语:21世纪的中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及加强德育功能,以适应语文学科本身的审美本质,更好地培养建设“四有”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中学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说到底,语文教育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但是令人痛心的是长期以来,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智”为主,以“德”为辅,将智育教育和德育教育完全割裂开来了。然而在考试制度的调控下,传统的语文课堂成了知识的加工车间,语文教师则是熟练工人,切割打磨,轮番上阵,学生想像的翅膀被折断。学生过早地丢失了童趣。在威逼利诱下学习,成为一种学习的机器,一种随意被加工的产品,受教育者丧失了自主意识,沦为考试的奴隶,受教育者的情感意识和人文精神丧失,道德情感也几乎丧失殆尽。中学语文教育往往成为应试教育的一颗棋子,仅仅作为“授业、解惑”的单纯工具,其自身强大且具有感染力的德育功能往往被忽视了。
21世纪是个全球融合的世纪,21世纪的人才除须有专业知识以外,还须有健康健全的人格。由于独生子女自身的特有弱点以及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或处于不利的家庭处境,或由于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再加上当前西方后现代主义的视象化、浅表化、零散化的生活特征正在我国青少年一代(尤其是中学生)蔓延;同时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快餐文化”、“游戏文化”正在兴起及泛滥,中学生整体道德观、修养观正在滑坡;另一方面,社会上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六合彩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与此同时,伴随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的网络游戏就象“鸦片”正在毒害下一代,青少年沉迷游戏而荒废学业的问题十分突出。这都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和德育情感因素,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教育相互渗透的最佳结合点,从而使二者融为一体。用故事中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德育教育具有实效性。
在教育形式上应认真研究中学生的特点和规律,采取中学生喜闻乐见和生动活泼的方式。一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思想开放。教师应该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认识、观点,即便是错误的,也允许其充分地暴露出来,然后再加以肯定或者引导,这样既有利于营造畅所欲言、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又有利于体现教育的针对性。二是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校内向校外延伸。在语文课堂教育的同时,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学生的思想在活动中进一步得到体验,得到升华。
众所周知,中学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那一篇篇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童话、寓言、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构筑了一个个精致、丰富、生动、隽永的人文世界。这就需要我们创造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能激发灵气的,能碰撞精神世界的人文环境与氛围。在这里,不仅可以丰富师生的精神世界,健全学生的道德观与情感观以及想像力和形象思维的培养;而且让学生的灵魂受到洗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铸造修身立世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从面增强了抵制不良情绪的侵蚀与“摇头”文字的毒害的免疫力。
为更好地配合素质教育,加强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与审美光辉,教育部试验修订版《大纲》附录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据此出版了“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丛书。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游记》、《水浒传》、《骆驼祥子》、《雷雨》、《家》……这些名著本身包含哲理美、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等学价值,为学生提供了极富价值的审美源泉和丰富的精神食粮。不少作品一经问世,都曾轰动一时,造成很深远的社会影响,多少年来,它们一直深深地感染和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读者。
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学处理好课内必修课与课外文学名著选修课(或导读课)的关系,这既是为了培养学生分行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也是为了帮助我们开辟语文教学德育功能的“第二战场”更好地在学生当中营造正确的美学观、审美观、文学价值观。同时,还应帮助学生掌握处理“浏览、略读、精读”三者的关系,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范围地接触名著,从而积累一定的文学底蕴及增强一定的文学欣赏能力,并逐步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这既丰富了学生空闲的课余生活,也在文学形象及语言感染力的潜移默化中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抵制不良书刊杂志的诱惑或腐蚀。
总之,中学语文教师既要细心的钻研,吃透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在精神美,创造性地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别开生面的图画,从而让学生在体验中受到感染与教育。另外,还应具备较丰富的文学作品审美修养,加强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在指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让他们从中接受德育功能的影响及熏陶。
最后,以学者张玉能的一句话来结语:21世纪的中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及加强德育功能,以适应语文学科本身的审美本质,更好地培养建设“四有”的社会主义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