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事实上,语文学科是一门思想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课文中的思想教育素材极为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就存在于每一篇文章之中,但它并不是以一个思想体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是随着不同的篇章分散、交错出现的。只要我们深入发掘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爱国主义素材,将语言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就不失为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一块沃土。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典雅精致、脍炙人口,从各方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认识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一、欣赏社会美,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社会是复杂的,对于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来说又是一个蒙上了一层面纱的神秘莫测的“谜”,语文这面生活的镜子则将其暴露无疑。可以说,学生认识社会及其美丑、善恶、是非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语文这面生活的镜子的。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真欣赏这面镜子所映照的社会情境,才能提高学生辨别美丑、善恶、是非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科学的人生观。
例如,我和学生在共同学习《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时候,首先引导学生理解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的意义在于:不忘旧社会的阴森可怕,才能感到今天幸福生活的可贵。然后再引导学生欣赏小说的思想力度:通过表现主人公祥子的悲惨命运,控诉了旧社会对劳动人民的压榨与残害,鞭挞了吃人的旧社会,同时也表达出劳动者无法单靠个人奋斗来摆脱不幸命运的观点。学生经过这样的引导,欣赏了这面“镜子”所映照的社会情景,自然流露出对当时丑恶社会的厌恶和痛恨,从而更加珍惜与热爱今天美好的生活。
二、感受人物美,感悟爱国主义情怀
人物形象是学生通过阅读能够直接感知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最容易打动学生单纯而又稚嫩的心灵。充分利用这些人物所具有的爱国情怀去感染、熏陶学生的心灵,是语文教学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一条捷径。
《过零丁洋》中的文天祥,那种为捍卫民族尊严、“不知南方不肯休”的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那种在国难当头,勇于担当的勇气,就是一曲响彻云霄的生活之歌、战斗之歌,学生了解了他的经历,欣赏了他的光辉形象,自然为他的精神所感染;“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将满腔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牢骚不平之气融入诗词之中,更激发起我们的爱国情怀;爱国民主人士闻一多先生,在白色恐怖中面对特务们的嚣张气焰,发表了义正辞严的《最后一次演讲》,使我们深刻地感知其凛然正气来源于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最终获得丰富、愉悦的心理体验。
三、领略自然美,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中学语文教材里还有不少描绘祖国壮丽山河的文章,这些文章则从另一个角度倾注了作家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不论是孟浩然笔下“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纯朴恬静的山村田园景色,还是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西湖风光;不论是范仲淹登岳阳楼所眺望到的浩瀚洞庭,还是李白极力渲染的雄奇险峻的庐山,无一不浸透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由衷热爱之情。我们可以用作者极尽笔墨描绘的山岚烟云、飞泉瀑布、古祠松柏等等所构成的奇伟景观,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和悠久文化传统的情感。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普遍的社会意义,去感染人、启发人、鼓舞人,使人在思想上得到提高、认识上得以深化,心理上得到愉悦,精神上得到陶冶,心灵上得到净化。中学语文课所独有的审美教育作用,使它在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教师在引导学生领悟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的同时,应将理性分析和感性熏陶结合起来,就能够很好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总之,语文学科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用真诚诱导每一位求知者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激发出爱国热情,这才是最终的目的。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典雅精致、脍炙人口,从各方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认识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一、欣赏社会美,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社会是复杂的,对于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来说又是一个蒙上了一层面纱的神秘莫测的“谜”,语文这面生活的镜子则将其暴露无疑。可以说,学生认识社会及其美丑、善恶、是非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语文这面生活的镜子的。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真欣赏这面镜子所映照的社会情境,才能提高学生辨别美丑、善恶、是非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科学的人生观。
例如,我和学生在共同学习《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时候,首先引导学生理解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的意义在于:不忘旧社会的阴森可怕,才能感到今天幸福生活的可贵。然后再引导学生欣赏小说的思想力度:通过表现主人公祥子的悲惨命运,控诉了旧社会对劳动人民的压榨与残害,鞭挞了吃人的旧社会,同时也表达出劳动者无法单靠个人奋斗来摆脱不幸命运的观点。学生经过这样的引导,欣赏了这面“镜子”所映照的社会情景,自然流露出对当时丑恶社会的厌恶和痛恨,从而更加珍惜与热爱今天美好的生活。
二、感受人物美,感悟爱国主义情怀
人物形象是学生通过阅读能够直接感知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最容易打动学生单纯而又稚嫩的心灵。充分利用这些人物所具有的爱国情怀去感染、熏陶学生的心灵,是语文教学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一条捷径。
《过零丁洋》中的文天祥,那种为捍卫民族尊严、“不知南方不肯休”的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那种在国难当头,勇于担当的勇气,就是一曲响彻云霄的生活之歌、战斗之歌,学生了解了他的经历,欣赏了他的光辉形象,自然为他的精神所感染;“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将满腔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牢骚不平之气融入诗词之中,更激发起我们的爱国情怀;爱国民主人士闻一多先生,在白色恐怖中面对特务们的嚣张气焰,发表了义正辞严的《最后一次演讲》,使我们深刻地感知其凛然正气来源于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最终获得丰富、愉悦的心理体验。
三、领略自然美,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中学语文教材里还有不少描绘祖国壮丽山河的文章,这些文章则从另一个角度倾注了作家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不论是孟浩然笔下“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纯朴恬静的山村田园景色,还是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西湖风光;不论是范仲淹登岳阳楼所眺望到的浩瀚洞庭,还是李白极力渲染的雄奇险峻的庐山,无一不浸透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由衷热爱之情。我们可以用作者极尽笔墨描绘的山岚烟云、飞泉瀑布、古祠松柏等等所构成的奇伟景观,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和悠久文化传统的情感。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普遍的社会意义,去感染人、启发人、鼓舞人,使人在思想上得到提高、认识上得以深化,心理上得到愉悦,精神上得到陶冶,心灵上得到净化。中学语文课所独有的审美教育作用,使它在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教师在引导学生领悟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的同时,应将理性分析和感性熏陶结合起来,就能够很好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总之,语文学科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用真诚诱导每一位求知者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激发出爱国热情,这才是最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