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 知道空气中是有水的。认识空气中的水是以水蒸气的形式存在的。经历假设与收集证据这一科学探究过程,感受科学探究推理的逻辑学。
2 能够设计实验证明空气中有水。能够观察水蒸汽在冷表面凝结的现象,并推断出水来自于空气。感受科学就在身边,增强学习科学的兴趣和信心。课堂教学实录部分
一、导入,引出研究问题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上一堂科学课。你们在科学课上最喜爱做什么?
生:做实验。
师:这节课,老师就是要和大家一起做实验。看到课桌上的一个铁罐了吗?(师板书:铁罐)如果我们在铁罐中放入冰块,你觉得可能会出现哪些现象?在实验报告单上写或画下你的想法。
生1:冰块会融化。
生2:罐子会漏出水。
师:罐子是漏的吗?先检查一下。(学生仔细的检查罐子,确信罐子是不漏的)
生3:罐子会变冷。
生4:冰变成水后可能会流出来。
师:水从哪里流出来呢?
生:水从瓶(铁罐)口跑出来。
(评:探究过程中,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生活经验的不同,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各种差异本身就是一种教学资源。)
师:到底会出现什么现象呢?请大家一会儿仔细观察,看谁发现得多,把你最惊奇的发现记录下来。
小组长到老师那里领取冰块,把冰块放人铁罐中并观察,教师各组巡视。(2分钟后)
师:观察好了吗?已经发现得足够多了?
生:对。
师:那就请大家来说说你的发现。
生1:杯子(铁罐)很冷。
生2:铁罐上有水。
师:铁罐的哪里有水?
生2:底部。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2:我去摸的。
师: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3:冰融化了一些。
师:刚才有一位同学发现了罐子底部有水,请大家也去摸摸,看有没有水。
学生用手摸铁罐。
师:都摸到罐底有水了,那有没有注意到铁罐的外壁上有水吗?
生:也有水的。
师:对于铁罐上出现的水你有什么问题?
生:水是从哪里来的?
二、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引领学生自主探究
1 分析铁罐外壁上的水可能是从哪里来的,学生提出假设。
师:谁来试着告诉他,铁罐外壁上的水可能是从哪里来的?
生1:水可能是从铁罐的裂缝中流出来的。
师:水只是在裂缝旁边吗?再看一看,想一想。其他同学,你们觉得可能会是从裂缝中流出来的吗?
生:不可能。
生2:可能是冰融化后从罐子口跑出来的。
生3:可能是冒冷气变出来的。
生4:可能是蒸发出来的。
师:水会是从空气中来的吗?有可能吗?
生:有。
师:还有其他可能吗?
生:没有了。
师:铁罐外壁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暂时,我们觉得有两种可能:一种认为水是从铁罐里面出来的,另一种觉得可能是从空气中来的。(师板书:铁罐中、空气中)
(评:让孩子们根据已有经验对此现象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
2 探究铁罐外壁的水是不是从铁罐中来的。
师:到底铁罐外壁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先看第一种可能,会是从铁罐中出来的吗?
生:不会。(说明:学生怀疑自己的判断,不敢肯定)
师:你有办法让大家知道铁罐外壁的水是不是从铁罐中来的?
生:用盖子把铁罐口盖起来,看外壁还有没有水。
师:也就是把口封起来,如果把口盖好了,铁罐外壁还有水,说明什么?
生:就说明铁罐外壁的水不是从铁罐中出来的。
师:这样吧,老师给大家一些时间,各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怎样做实验证明铁罐外壁水是不是从铁罐中来的,并制定简单的实验计划。
学生小组讨论。(4分钟)
(评:在科学探究中,开展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学习质量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相互协作、相互竞争中体验成功、获得进步)
师:下面请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准备怎么证明铁罐外壁水是不是从铁罐中来的。
生1:摸一摸,里面的水比外面的水冷。
师:会不会是水跑出来过程中变热了?能用其他具体的实验方法来证明吗?
生2:把铁管口盖起来,再把水擦干,看还有没有水出来。
生3:用玻璃盖在铁罐上。
生4:往罐子里放些颜料。
师:为什么要放颜料?
生4:如果放了颜料,外面冒出来的水也是那种颜料的颜色的话就说明水是从罐子里出来的。
师:这个想法好吗?
生:好。
师:老师今天没有准备颜料,只有红墨水,如果需要,一会儿可以向老师要。
师:那在使用红水时要注意些什么?谁来告诉他?
生:不能撒在桌子上。
生:不能撒在铁罐外壁上。
师:刚才有的组想到了把罐子口封起来,你有哪些方法?
生1:用这种“八宝粥”罐的盖子盖起来。
生2:用一张纸包好,再用胶布粘住。
师:那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2:如果水是从罐子中跑出来的,那张纸会湿掉。
师:在做实验前,老师有一个地方要提醒大家,别忘了先把铁罐外面的水擦干。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有红水、保鲜膜、透明胶带纸、橡皮筋、白色餐巾纸,还有一些冰块,各小组可以来取你们需要的材料。 学生取器材,分组实验。 (说明:在此过程中,不断有学生去取红水、胶带纸……甚至有的小组把烧杯中的红水都倒在了铁罐中,然后盖好盖子,再用胶带纸封得严严的,最后终于确信铁罐外壁的水不是从铁罐中来的。)6分钟后。
师:大家找到答案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生1:铁罐外壁的水不是从铁罐中来的。我把红水倒在罐子里,外面出现的水不是红色的。
生2:我们敢肯定铁罐外壁的水不是从铁罐中来的。我们在罐子里放了红水,还把口封住了,铁罐的外面还有水出来,而且水没有颜色。
师:刚才实验中有一位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来听听他的想法。
生:我的问题是:可以在罐子里加点盐,如果冒出来的水是咸的话,说明水是从罐子里面出来的。
师:那么通过刚才的实验,你们觉得罐子外壁出现的水会咸吗?
生:不会。
师:其实老师糖和盐都准备了,但是不给大家做这个实验,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用嘴尝,不太卫生。 师:对。不过这个想法非常好。 师小结:刚才大家通过实验可以确信,铁罐外壁的水不是从铁罐中来的。(教师把黑板上的“铁罐中”擦去)
三、联系生活。加深学生对水蒸气遇冷会变成水珠的理解
师:那水是从哪里来的?
生:空气中。
师:现在你认为空气中有水吗?(教师板书课题:空气中有水吗?) 生:有(齐)。
师:对。而且我们还想办法让水“跑”出来,出现在罐子的外壁上。
师:我们是怎样让水“跑”到罐子的外壁上的?
生:在罐子里放冰。
师:也就是在什么条件下罐子的外壁上会有水珠?
生:冷(降温)。
师:你们在生活中见到过“冷”了以后空气中的水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吗?
生:一瓶冰的雪碧从冰箱里拿出来后,瓶上会有小水珠。
教师随手拿出一瓶冰可乐。
师:这是老师刚从冰箱里拿出来不久的可乐,你觉得瓶的外壁有水珠吗?
生:有。
教师指名几个学生摸可乐瓶。
教师多媒体出示并介绍:
1 秋冬季节,家里窗户玻璃上的水珠。
2 露珠。
3 雾和云。
师:所以,空气中有水吗?
生:有(齐)。
师:那我们能看到空气中的水吗?
生:不能。
师:那你认为空气中的水是以什么状态存在的?
生:气体状态。
师:我们把气体状态的水称为:水蒸气。(教师板书:水蒸气)
(评:教师引导学生将得出的结论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空气中有水,以及水蒸气遇冷会变成水珠。)
四、拓展,将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外
师:空气中是有水的,也就是水蒸气。那水蒸气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齐)。
师:大家可以先猜想一下,然后跟刚才一样,自己想办法找到答案,好吗?
学生小组讨论,制定研究计划。
师:希望大家课后按照自己的研究计划,像今天课上一样去研究,把你们是怎么研究的,发现了什么,整理好,与老师交流。
总评:本课把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的探究上,让学生经历从有些疑问到坚信结论的探究过程。从课堂情况看,学生显然也是对自己猜测的“水可能是从铁罐中出来的”持怀疑态度,但又找不到更好的解释。通过多种方法不让罐子中的水“跑”出来,和区分罐内外水的不同,最后学生确信了,铁罐外壁的水不是从铁罐中来的,那只有是从空气中来的。学生通过实践,亲历体验,从中有所发现,并有所体会。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到的不仅是水蒸气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了解、经历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对学生来说,学习水蒸气的相关知识是有限的,但从获得知识的方法中受到的启发却是无穷的。正如有人说的“学到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如何学到的”。
责任编辑 李雪虹
1 知道空气中是有水的。认识空气中的水是以水蒸气的形式存在的。经历假设与收集证据这一科学探究过程,感受科学探究推理的逻辑学。
2 能够设计实验证明空气中有水。能够观察水蒸汽在冷表面凝结的现象,并推断出水来自于空气。感受科学就在身边,增强学习科学的兴趣和信心。课堂教学实录部分
一、导入,引出研究问题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上一堂科学课。你们在科学课上最喜爱做什么?
生:做实验。
师:这节课,老师就是要和大家一起做实验。看到课桌上的一个铁罐了吗?(师板书:铁罐)如果我们在铁罐中放入冰块,你觉得可能会出现哪些现象?在实验报告单上写或画下你的想法。
生1:冰块会融化。
生2:罐子会漏出水。
师:罐子是漏的吗?先检查一下。(学生仔细的检查罐子,确信罐子是不漏的)
生3:罐子会变冷。
生4:冰变成水后可能会流出来。
师:水从哪里流出来呢?
生:水从瓶(铁罐)口跑出来。
(评:探究过程中,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生活经验的不同,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各种差异本身就是一种教学资源。)
师:到底会出现什么现象呢?请大家一会儿仔细观察,看谁发现得多,把你最惊奇的发现记录下来。
小组长到老师那里领取冰块,把冰块放人铁罐中并观察,教师各组巡视。(2分钟后)
师:观察好了吗?已经发现得足够多了?
生:对。
师:那就请大家来说说你的发现。
生1:杯子(铁罐)很冷。
生2:铁罐上有水。
师:铁罐的哪里有水?
生2:底部。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2:我去摸的。
师: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3:冰融化了一些。
师:刚才有一位同学发现了罐子底部有水,请大家也去摸摸,看有没有水。
学生用手摸铁罐。
师:都摸到罐底有水了,那有没有注意到铁罐的外壁上有水吗?
生:也有水的。
师:对于铁罐上出现的水你有什么问题?
生:水是从哪里来的?
二、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引领学生自主探究
1 分析铁罐外壁上的水可能是从哪里来的,学生提出假设。
师:谁来试着告诉他,铁罐外壁上的水可能是从哪里来的?
生1:水可能是从铁罐的裂缝中流出来的。
师:水只是在裂缝旁边吗?再看一看,想一想。其他同学,你们觉得可能会是从裂缝中流出来的吗?
生:不可能。
生2:可能是冰融化后从罐子口跑出来的。
生3:可能是冒冷气变出来的。
生4:可能是蒸发出来的。
师:水会是从空气中来的吗?有可能吗?
生:有。
师:还有其他可能吗?
生:没有了。
师:铁罐外壁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暂时,我们觉得有两种可能:一种认为水是从铁罐里面出来的,另一种觉得可能是从空气中来的。(师板书:铁罐中、空气中)
(评:让孩子们根据已有经验对此现象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
2 探究铁罐外壁的水是不是从铁罐中来的。
师:到底铁罐外壁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先看第一种可能,会是从铁罐中出来的吗?
生:不会。(说明:学生怀疑自己的判断,不敢肯定)
师:你有办法让大家知道铁罐外壁的水是不是从铁罐中来的?
生:用盖子把铁罐口盖起来,看外壁还有没有水。
师:也就是把口封起来,如果把口盖好了,铁罐外壁还有水,说明什么?
生:就说明铁罐外壁的水不是从铁罐中出来的。
师:这样吧,老师给大家一些时间,各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怎样做实验证明铁罐外壁水是不是从铁罐中来的,并制定简单的实验计划。
学生小组讨论。(4分钟)
(评:在科学探究中,开展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学习质量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相互协作、相互竞争中体验成功、获得进步)
师:下面请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准备怎么证明铁罐外壁水是不是从铁罐中来的。
生1:摸一摸,里面的水比外面的水冷。
师:会不会是水跑出来过程中变热了?能用其他具体的实验方法来证明吗?
生2:把铁管口盖起来,再把水擦干,看还有没有水出来。
生3:用玻璃盖在铁罐上。
生4:往罐子里放些颜料。
师:为什么要放颜料?
生4:如果放了颜料,外面冒出来的水也是那种颜料的颜色的话就说明水是从罐子里出来的。
师:这个想法好吗?
生:好。
师:老师今天没有准备颜料,只有红墨水,如果需要,一会儿可以向老师要。
师:那在使用红水时要注意些什么?谁来告诉他?
生:不能撒在桌子上。
生:不能撒在铁罐外壁上。
师:刚才有的组想到了把罐子口封起来,你有哪些方法?
生1:用这种“八宝粥”罐的盖子盖起来。
生2:用一张纸包好,再用胶布粘住。
师:那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2:如果水是从罐子中跑出来的,那张纸会湿掉。
师:在做实验前,老师有一个地方要提醒大家,别忘了先把铁罐外面的水擦干。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有红水、保鲜膜、透明胶带纸、橡皮筋、白色餐巾纸,还有一些冰块,各小组可以来取你们需要的材料。 学生取器材,分组实验。 (说明:在此过程中,不断有学生去取红水、胶带纸……甚至有的小组把烧杯中的红水都倒在了铁罐中,然后盖好盖子,再用胶带纸封得严严的,最后终于确信铁罐外壁的水不是从铁罐中来的。)6分钟后。
师:大家找到答案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生1:铁罐外壁的水不是从铁罐中来的。我把红水倒在罐子里,外面出现的水不是红色的。
生2:我们敢肯定铁罐外壁的水不是从铁罐中来的。我们在罐子里放了红水,还把口封住了,铁罐的外面还有水出来,而且水没有颜色。
师:刚才实验中有一位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来听听他的想法。
生:我的问题是:可以在罐子里加点盐,如果冒出来的水是咸的话,说明水是从罐子里面出来的。
师:那么通过刚才的实验,你们觉得罐子外壁出现的水会咸吗?
生:不会。
师:其实老师糖和盐都准备了,但是不给大家做这个实验,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用嘴尝,不太卫生。 师:对。不过这个想法非常好。 师小结:刚才大家通过实验可以确信,铁罐外壁的水不是从铁罐中来的。(教师把黑板上的“铁罐中”擦去)
三、联系生活。加深学生对水蒸气遇冷会变成水珠的理解
师:那水是从哪里来的?
生:空气中。
师:现在你认为空气中有水吗?(教师板书课题:空气中有水吗?) 生:有(齐)。
师:对。而且我们还想办法让水“跑”出来,出现在罐子的外壁上。
师:我们是怎样让水“跑”到罐子的外壁上的?
生:在罐子里放冰。
师:也就是在什么条件下罐子的外壁上会有水珠?
生:冷(降温)。
师:你们在生活中见到过“冷”了以后空气中的水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吗?
生:一瓶冰的雪碧从冰箱里拿出来后,瓶上会有小水珠。
教师随手拿出一瓶冰可乐。
师:这是老师刚从冰箱里拿出来不久的可乐,你觉得瓶的外壁有水珠吗?
生:有。
教师指名几个学生摸可乐瓶。
教师多媒体出示并介绍:
1 秋冬季节,家里窗户玻璃上的水珠。
2 露珠。
3 雾和云。
师:所以,空气中有水吗?
生:有(齐)。
师:那我们能看到空气中的水吗?
生:不能。
师:那你认为空气中的水是以什么状态存在的?
生:气体状态。
师:我们把气体状态的水称为:水蒸气。(教师板书:水蒸气)
(评:教师引导学生将得出的结论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空气中有水,以及水蒸气遇冷会变成水珠。)
四、拓展,将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外
师:空气中是有水的,也就是水蒸气。那水蒸气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齐)。
师:大家可以先猜想一下,然后跟刚才一样,自己想办法找到答案,好吗?
学生小组讨论,制定研究计划。
师:希望大家课后按照自己的研究计划,像今天课上一样去研究,把你们是怎么研究的,发现了什么,整理好,与老师交流。
总评:本课把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的探究上,让学生经历从有些疑问到坚信结论的探究过程。从课堂情况看,学生显然也是对自己猜测的“水可能是从铁罐中出来的”持怀疑态度,但又找不到更好的解释。通过多种方法不让罐子中的水“跑”出来,和区分罐内外水的不同,最后学生确信了,铁罐外壁的水不是从铁罐中来的,那只有是从空气中来的。学生通过实践,亲历体验,从中有所发现,并有所体会。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到的不仅是水蒸气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了解、经历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对学生来说,学习水蒸气的相关知识是有限的,但从获得知识的方法中受到的启发却是无穷的。正如有人说的“学到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如何学到的”。
责任编辑 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