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环境对人类个体的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行为与思想上的影响更为明显,人属于群居动物,从而经过长期积累,会形成一定的文化与艺术积累。本论文主要以地域环境为范围规定,通过分析、对比的手法来论述不同环境中文化与艺术的相互影响,从而为进一步探索文化与艺术的关系提供积累。
【关键词】地域环境;文化与艺术;影响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环境的不同,呈现的氛围有所差异,不同的环境下,人类居住的状况与人类活动会造就不同的文化与艺术,作为独立的个体,与周围的环境联系是无时不刻的,与周围的环境又是有所差距的,此情况下便会产生一系列的差异与联系。
一、环境的广义与侠义阐述
广义的环境既包括以大气、水、土壤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也包括以观念、制度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社会因素、非生命体形式、生命体形式。环境是相对于某个主体而言的,主体不同,环境的大小、内容等也就不同。
狭义上的环境:大部分的环境往往指相对于人类这个主体而言的一切自然环境要素的总和数。
二、地域环境中的因素对文化与艺术的影响
地域环境中的因素很多,对文化与艺术的影响也是不计其数,主要的因素分为两大类: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自然因素可简化为气候、地形、居住环境与劳动形式等,人文因素主要囊括为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等。
旧石器时代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发展阶段。原始社会人类主要使用的石器,通过石器的打磨等程序来进行社会活动,不同的技术造就了不同的使用产品。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劳动工具主要由石叶制作,有端刮器、雕刻器和钝背刀等,还出现了装饰品和绘画、雕塑等艺术品。由生产工具带来的生活习俗的变化产生了文化,由使用为目的的制造工具衍生到对审美需求的表达,这是文化与艺术的结合,而非洲的旧石器时代,在各地有发达的尖状器,这种工具的使用使得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得以对文化有所反映。
劳动工具的随之变化,文化与艺术的联系也愈来愈深,文化是一种虚拟物质,在文字图形等方式的记录呈现下得以传达给我们,艺术是抽象的、无法定义的,它存在于这些表达文化的媒介和最终给人的影响之中。
从人类开始对周围环境和自我认识有所欲望时,艺术便开始随影其行,劳动工具的不断变化为艺术的表达、文化的呈现提供了助力,不同的劳动工具导致生活方式的不同,产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同样使艺术也具有了不同的形式。在劳动工具的变化下,地域环境规范下的文化与艺术是相辅相成的。
在气候、地形、居住环境不同的自然条件下,文化与艺术又是有所区别的。地形的不同,人类居住环境也是不同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埃及,地理位置靠近尼罗河,河水是生命的维持养分,也对居住在周围的人类文化产生了种种影响,埃及多雨水,居民的生活环境形成了靠近河流的文化,这些可以从壁画与大量的雕刻中找到依据,而古代埃及国王之墓金字塔是建造在沙漠之中的,这也与地形有着重要的关系,沙漠的干旱为保存木乃伊提供了自然条件。国王向往死后的重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而作为死亡的艺术表达方式,耗尽无数人类生命的金字塔给了人类最好的诠释。
居住环境的不同,产生的文化与艺术也是不同的,在中国新疆,大多数是以牧民为主,从而他们的居住环境也是不固定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这些文化形成了不同的艺术形式,牧民们对大自然的崇拜通过不同的方式得以表达给世人,例如龟兹壁画,它是佛教艺术的一种表达,而其中人物的塑造上有着当地人的特色,不同的动作和服饰的表达,借用了现实生活中人的原型,这也是文化与艺术的一种互通。
人类发展时期,会产生不同的部落、国家等,统治者的意志使文化与艺术的发展受到了影响,民主的领导者,必定会带领着人类进入到一个和平的世界,形成稳定的文化,而好斗残暴的统治者必定会造成人类的混乱,产生反叛的文化。
秦始皇时期,为文化的标准制定了规矩,然而好战的意志并没有使得人们生活安稳,后来施行的政策使得文化开始扭曲,劳动者们对这种文化的艺术表达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抗着。
唐时期,李世民实行了各种管理国家的制度,使得贞观之治得以呈现,人民生活平稳,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绘画与诗歌的盛行,是对当时生活的一种反映,唐代是我国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
人类不同的意志产生不同的文化,总之都是当时文化的一种反映。
三、地域环境规范下的文化与艺术发展
地域环境的规范下,文化与艺术的发展相互影响,人类伊始,文化与艺术便发生了,人类、地域环境不断地更变,从而文化与艺术也在变化。
古埃及艺术被称作“死亡的艺术”,这与其地处环境的不同和生活习俗的不同、宗教的信仰等因素有关,埃及位于尼罗河畔,在当时是属于文化与艺术极度发达的地区,这些在岩画上有所体现。当时女性的地位偏低,统治者好战并且希望自我的形象可以保存下去,为后人所敬仰,就会使劳动人民为其刻画于岩石等材料之上,从某些壁画可以看出女性的地位确实是偏低于男性,家族中男性大部分是坐姿,而女性则捧食物于侧面站立。这是一种文化的表达,而正面律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得埃及壁画艺术在众多艺术之中显得很独特。
沙漠之中,金字塔凝聚着劳动者的智慧与统治者的残忍独断,其亦是当时埃及地区统治者与劳动人民的文化体现,是了解当时人类文化的一种媒介。
希腊优越的地理条件,为其文化与艺术的流通建立自然条件,希腊是一个自由文明的国度。在文化体系中,希腊是文化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也是艺术的一个高度发展时期。古希腊的雕塑是对当时文化的一种反映,人物的比例和外形塑造上,艺术家们追求着典雅、理想主义、质朴,这些是受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所影响的。取材上多是神话或者是当时人的身躯,这也与当时的文化影响有关,战争使得雕塑对象有了雄壮的身躯,它是对理想化战士的一种表达,对于神话题材的运用也是为了服从当时的社会环境,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企图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从而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这正如恩格斯所说的:“由于自然力被人格化,最初的神产生了。”
新疆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有着不一样的地方,它的地域环境影响了文化与艺术的发展,牧民的生活习俗,是自由、游走、广阔的,从而造就了他们对自由的一种向往,而自然条件的不同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环境,自古以来,游牧民族尤其信奉自然,维吾尔族对自然的崇拜体现在了他们的装饰纹样上,对巴达木纹的运用,对大自然赋予的食物的珍惜,这些都是地域環境下所产生的文化对于艺术呈现的一种影响。
壁画是对宗教艺术的一种呈现,新疆地区,是宗教多样的地区,伊斯兰教的信仰,在教义的指示下,人们善良、质朴、和谐,这也是一种文化,在对伊斯兰教的解读中,文字艺术与绘画艺术的相互助力,为艺术呈现提供了媒介,佛教的传入,也影响着这一地域的人们,在佛教的影响下,文化也在变化着发展着,从无数精美的洞窟壁画中,我们可以发现,艺术不仅仅只是单纯的文化反映,同时还继承了人们对美好的想象。
地域环境的因素有很多,对文化与艺术的发展都有所影响。
四、总述
地域环境规范下的文化与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仅仅只是从这些方面来论述是远远不够的,而这些只是一个开端。文化与艺术的魅力,是影响我们审美与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同地域环境下的文化与艺术的多样化给我们带来了无穷尽的想象,从人类开始出现到如今的人类发展,这期间的文化与艺术是一座庞大的宝藏,静静地等待我们去开凿,去仰望、去吸收。
作为一名艺术类研究生,现在所做的这些只是开始,我会继续努力,去探究文化与艺术的庞大魅力。
参考文献:
[1]李永强,闫爱华,苏阿嫦.美术鉴赏[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
[2]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编写组.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徐英.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工艺美术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戚明明(1990-),女,江苏省淮安市,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方向:美术学。
【关键词】地域环境;文化与艺术;影响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环境的不同,呈现的氛围有所差异,不同的环境下,人类居住的状况与人类活动会造就不同的文化与艺术,作为独立的个体,与周围的环境联系是无时不刻的,与周围的环境又是有所差距的,此情况下便会产生一系列的差异与联系。
一、环境的广义与侠义阐述
广义的环境既包括以大气、水、土壤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也包括以观念、制度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社会因素、非生命体形式、生命体形式。环境是相对于某个主体而言的,主体不同,环境的大小、内容等也就不同。
狭义上的环境:大部分的环境往往指相对于人类这个主体而言的一切自然环境要素的总和数。
二、地域环境中的因素对文化与艺术的影响
地域环境中的因素很多,对文化与艺术的影响也是不计其数,主要的因素分为两大类: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自然因素可简化为气候、地形、居住环境与劳动形式等,人文因素主要囊括为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等。
旧石器时代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发展阶段。原始社会人类主要使用的石器,通过石器的打磨等程序来进行社会活动,不同的技术造就了不同的使用产品。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劳动工具主要由石叶制作,有端刮器、雕刻器和钝背刀等,还出现了装饰品和绘画、雕塑等艺术品。由生产工具带来的生活习俗的变化产生了文化,由使用为目的的制造工具衍生到对审美需求的表达,这是文化与艺术的结合,而非洲的旧石器时代,在各地有发达的尖状器,这种工具的使用使得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得以对文化有所反映。
劳动工具的随之变化,文化与艺术的联系也愈来愈深,文化是一种虚拟物质,在文字图形等方式的记录呈现下得以传达给我们,艺术是抽象的、无法定义的,它存在于这些表达文化的媒介和最终给人的影响之中。
从人类开始对周围环境和自我认识有所欲望时,艺术便开始随影其行,劳动工具的不断变化为艺术的表达、文化的呈现提供了助力,不同的劳动工具导致生活方式的不同,产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同样使艺术也具有了不同的形式。在劳动工具的变化下,地域环境规范下的文化与艺术是相辅相成的。
在气候、地形、居住环境不同的自然条件下,文化与艺术又是有所区别的。地形的不同,人类居住环境也是不同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埃及,地理位置靠近尼罗河,河水是生命的维持养分,也对居住在周围的人类文化产生了种种影响,埃及多雨水,居民的生活环境形成了靠近河流的文化,这些可以从壁画与大量的雕刻中找到依据,而古代埃及国王之墓金字塔是建造在沙漠之中的,这也与地形有着重要的关系,沙漠的干旱为保存木乃伊提供了自然条件。国王向往死后的重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而作为死亡的艺术表达方式,耗尽无数人类生命的金字塔给了人类最好的诠释。
居住环境的不同,产生的文化与艺术也是不同的,在中国新疆,大多数是以牧民为主,从而他们的居住环境也是不固定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这些文化形成了不同的艺术形式,牧民们对大自然的崇拜通过不同的方式得以表达给世人,例如龟兹壁画,它是佛教艺术的一种表达,而其中人物的塑造上有着当地人的特色,不同的动作和服饰的表达,借用了现实生活中人的原型,这也是文化与艺术的一种互通。
人类发展时期,会产生不同的部落、国家等,统治者的意志使文化与艺术的发展受到了影响,民主的领导者,必定会带领着人类进入到一个和平的世界,形成稳定的文化,而好斗残暴的统治者必定会造成人类的混乱,产生反叛的文化。
秦始皇时期,为文化的标准制定了规矩,然而好战的意志并没有使得人们生活安稳,后来施行的政策使得文化开始扭曲,劳动者们对这种文化的艺术表达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抗着。
唐时期,李世民实行了各种管理国家的制度,使得贞观之治得以呈现,人民生活平稳,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绘画与诗歌的盛行,是对当时生活的一种反映,唐代是我国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
人类不同的意志产生不同的文化,总之都是当时文化的一种反映。
三、地域环境规范下的文化与艺术发展
地域环境的规范下,文化与艺术的发展相互影响,人类伊始,文化与艺术便发生了,人类、地域环境不断地更变,从而文化与艺术也在变化。
古埃及艺术被称作“死亡的艺术”,这与其地处环境的不同和生活习俗的不同、宗教的信仰等因素有关,埃及位于尼罗河畔,在当时是属于文化与艺术极度发达的地区,这些在岩画上有所体现。当时女性的地位偏低,统治者好战并且希望自我的形象可以保存下去,为后人所敬仰,就会使劳动人民为其刻画于岩石等材料之上,从某些壁画可以看出女性的地位确实是偏低于男性,家族中男性大部分是坐姿,而女性则捧食物于侧面站立。这是一种文化的表达,而正面律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得埃及壁画艺术在众多艺术之中显得很独特。
沙漠之中,金字塔凝聚着劳动者的智慧与统治者的残忍独断,其亦是当时埃及地区统治者与劳动人民的文化体现,是了解当时人类文化的一种媒介。
希腊优越的地理条件,为其文化与艺术的流通建立自然条件,希腊是一个自由文明的国度。在文化体系中,希腊是文化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也是艺术的一个高度发展时期。古希腊的雕塑是对当时文化的一种反映,人物的比例和外形塑造上,艺术家们追求着典雅、理想主义、质朴,这些是受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所影响的。取材上多是神话或者是当时人的身躯,这也与当时的文化影响有关,战争使得雕塑对象有了雄壮的身躯,它是对理想化战士的一种表达,对于神话题材的运用也是为了服从当时的社会环境,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企图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从而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这正如恩格斯所说的:“由于自然力被人格化,最初的神产生了。”
新疆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有着不一样的地方,它的地域环境影响了文化与艺术的发展,牧民的生活习俗,是自由、游走、广阔的,从而造就了他们对自由的一种向往,而自然条件的不同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环境,自古以来,游牧民族尤其信奉自然,维吾尔族对自然的崇拜体现在了他们的装饰纹样上,对巴达木纹的运用,对大自然赋予的食物的珍惜,这些都是地域環境下所产生的文化对于艺术呈现的一种影响。
壁画是对宗教艺术的一种呈现,新疆地区,是宗教多样的地区,伊斯兰教的信仰,在教义的指示下,人们善良、质朴、和谐,这也是一种文化,在对伊斯兰教的解读中,文字艺术与绘画艺术的相互助力,为艺术呈现提供了媒介,佛教的传入,也影响着这一地域的人们,在佛教的影响下,文化也在变化着发展着,从无数精美的洞窟壁画中,我们可以发现,艺术不仅仅只是单纯的文化反映,同时还继承了人们对美好的想象。
地域环境的因素有很多,对文化与艺术的发展都有所影响。
四、总述
地域环境规范下的文化与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仅仅只是从这些方面来论述是远远不够的,而这些只是一个开端。文化与艺术的魅力,是影响我们审美与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同地域环境下的文化与艺术的多样化给我们带来了无穷尽的想象,从人类开始出现到如今的人类发展,这期间的文化与艺术是一座庞大的宝藏,静静地等待我们去开凿,去仰望、去吸收。
作为一名艺术类研究生,现在所做的这些只是开始,我会继续努力,去探究文化与艺术的庞大魅力。
参考文献:
[1]李永强,闫爱华,苏阿嫦.美术鉴赏[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
[2]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编写组.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徐英.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工艺美术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戚明明(1990-),女,江苏省淮安市,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方向: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