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对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研究
志愿服务活动在世界各国源远流长,它直接源自西方宗教性的慈善活动。19世纪时,英国实行“推动社区改造计划”,参加这个计划的人员开始被称为“志愿服务者(volunteer)”。而从欧洲移民到北美大陆的人们为了克服面临的生存困难,需要相互帮助,又把这种互助的做法在美洲殖民地延续下去,使得志愿服务活动在欧美萌芽,并发展壮大。在我国,虽然在传统文化体系中极少见到“志愿服务”这类概念,但我国的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并不是凭空产生或者单纯的本来。儒家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最朴素的社会互助精神的体现。虽然由于历史、政治、宗教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各国对于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具体含义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总体来说,对志愿服务活动的本质的理解和认识还是比较一致的。
1.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定义
2001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安南在国际志愿者年的讲话中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内涵做了一个概括:“志愿服务活动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志愿服务精神是联合国精神的最终体现。”2006年,中国共青团中央在《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中融合中国传统思想,对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做了口号式的概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此外,各种组织和学者对志愿服务活动还有多种定义。虽然各自的表述不同,但其实质基本统一。本文采用丁元竹、江汛清在《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一书中对志愿服务活动所做的概念定义:“志愿工作(volunteer Servive)是指任何人愿意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
2.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特点
概括来说,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志愿性。志愿服务是志愿者基于自身的良知、信念和责任感而自觉自愿地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活动。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强求人们参加的服务活动不属于志愿服务活动的范畴。(2)非营利性。非营利性不是说志愿者的服务绝对没有任何报酬,而是指志愿服务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如果说政府或者某个社会组织为志愿者的花费提供了一定的补贴,为一些没有经济实力的人能够无后顾之忧地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或者说外一些职业从事志愿服务的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这些也都属于非营利性的范畴。目前,大多数国家都通过立法和制度建设对志愿者提供一些相应的物质保障。如日本政府给派往国外的志愿者发放一定的生活津贴、医疗费、保险费等;捷克于2002年制定的《志愿服务法(修正案)》规定,志愿者应当提交三个月内出具的治安证明和健康证明,当长期志愿服务每周平均时间超过20小时时,政府可为志愿者支付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3)公益性。志愿服务是出于维护社会和他人利益的目的而开展的活动。虽然志愿者本身也在服务的过程中受益,但这并无损于志愿服务活动本身的公益性。(4)组织性。志愿性质的活动自古有之,但分散、个体的行为一般被理解为民间互助活动。现代意义上的志愿服务是由自愿投身公益事业的志愿者结成的自治性组织实施的工作,是组织化的行为。1971年,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正式成立,将志愿服务活动正式纳入联合国进行人道主义援助计划、技术合作、改善人权、促进民主与和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给予了制度上的保证。我国也在1994年成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截止到2007年,在我国经过规范注册的志愿者已达251 1万多人。
3.我国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发展的概况
我国带有青年志愿者意义的活动由来已久。上世纪60年代开展的学雷锋活动就具有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雏形。但这类活动大多带有一定的政治运动色彩,并主要是分散、单一和个体形式的服务,没有达到组织化和规模化,也没有建立一套持久的机制。上世纪90年代,在共青团中央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铁路系统2万多名青年组成860多个队伍,在2400多公里的京广铁路沿线的120多个车站、33趟列车上开展了“铁路青年志愿者学雷锋迎春运志愿活动”,首先打出了“青年志愿者”的旗帜。这标志着中国具有志愿性、非营利性、公益性、组织性的青年志愿服务事业正式启动。1993年12月,共青团第十三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发展规划》,决定把实施“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和“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作为新时期青年工作的重点。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作为“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先行启动项目,迅速在全国开展起来。
1994年12月5日,共青团中央成立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和指导全国青年志愿者的服务活动。2006年,团中央制定了《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推广志愿者注册制度。规定年满14周岁,具有奉献精神,具备与所参加的支援服务项目及活动相应的素质和知识,按照一定程序在一个基层团组织或志愿服务组织注册登记,从事一定时间的志愿服务工作,就可以成为一名志愿者。这带动和促进了志愿服务的组织、项目、机制等各项建设整体发展。截至2007年12月,全国累计已有超过2.68亿人次在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环境保护、抢险救灾、大型活动等领域为社会提供了超过61亿小时的志愿服务。
4.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意义
1994年胡锦涛同志在致中国青年志愿协会成立大会的贺信中写道:“青年志愿者行动是适应时代呼唤和社会需要应运而生的。它作为共青团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和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时代新风,促进青年健康成长,都产生着积极作用”。随着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在我国深入、持续的发展,它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已远远超过了一般的活动,在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缓和社会矛盾等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1)青年志愿服务活动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不同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之间的了解和沟通,缓解由于社会群体分化所带来的矛盾,补救或预防某些社会问题的产生和恶化。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经济转型和体制转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竞争力和提高了经济建设的效率,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社会分化。据全国总工会统计,目前全国尚未享受到社会保障的人数约有4.3亿,全国约有700万下岗职工生活困难,在农村还有8000万的贫困人口。另外,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8897万,占总人口的6,96%。老年人、残疾人、孤儿、单亲家庭子女、下岗职工等有特殊困难的社会弱势群体需要得到社会的关心和帮助。
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志愿服务可以用两种方式参与补救和预防社会问题的发生与恶化:其一是通过直接补救的方式,比如救援抢险。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6月3日,中国共青团中央和各级团组织紧急招募338.7万名志愿者参与抗震救灾服务,在国家抢险救灾中承担了急难险重任务。 他们在医疗救护、义务献血、物资配送、心理调试、灾后重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防止了灾情蔓延和恶化,避免了社会经济的更大损失。其二是通过唤起社会良知,形成社会认同。通过宣传号召,从最广泛的层面上唤起社会群体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形成共识。从而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去解决。
(2)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创造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曾指出,在世界各地,志愿者的贡献中的经济因素往往被忽视。根据一些国家的统计,志愿服务工作能够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8%到14%左右。例如在美国,志愿者的服务相当于900万工作者的全时工作量,每年创造2550亿美元的经济价值。志愿服务活动既不需要政府较多的投入,又能够满足社会群体对服务的需求,并且有着较低的成本,能够创造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3)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国的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发展于社会变革时期,它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载体。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将分散的、个人的道德理性和道德热情融入到规范化、制度化的社会服务体系中,有效地承载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一历史重任。在实践中履行了传统美德的要求,在服务中实现了志愿者的诺言,在活动中切实贯彻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能促使整个社会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增强了社会的亲和度与凝聚力。不仅如此,志愿者本身在进行服务活动之后也更明确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了自己的精神境界。
二、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研究
1.人格与健康人格
对于人格,在心理学上有比较系统的研究。我国著名心理学者陈仲庚先生在综合各种关于人格的定义之后,认为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口’这一定义揭示出了人格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与马克思所说的“只有在自己的类存中,只有作为人们,才是人格的现实的理念”有着相同之处。在马克思看来,人格是人在某种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形成、并在其中表现出来的精神特质。综合心理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人格的界定,人格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诸方面综合的整体概念,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的总和,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自我。它是心身统一、内外统一的整体。它包括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如认知能力、行为动机、情绪反应、人际关系、态度信仰、道德价值、审美情趣等。
健康的人格则是指能全面体现人格的心身统一、内外统一的整体性与心理过程的全面性和稳定性的境界,是多种人格特征的完备结合与有机统一。“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提出健康人格应包括的一些方面:(1)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一方面能自我认可,接受属于自己的一切。从而形成对自己较积极的看法;另一方面能自我客体化,对自己的所有及所缺有较清晰的认识。(2)智能结构健全而合理。具有良好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和想象力,没有认知障碍,各种认识能力有机结合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3)能和谐处理好人际关系,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不断进行社会化活动。(4)乐意为社会服务,富有较强的事业心,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竞争意识。(5)良好的情绪和意志,情感饱满适度。有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不怕挫折,有毅力。(6)高品位的鉴赏力和高境界品味。能控制私欲,坦诚生活,不为物质生活所累,不为庸人俗事所扰”。
2.当代大学生的人格问题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社会变革的年代,社会的转型、时代的巨变对大学生的立身行事有着极大的影响。作为一个具有高智商和较丰厚知识的群体,大学生凭借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和信息优势,紧跟时代潮流,形成了自身的人格优势——健康、积极、向上,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同步。但也应该看到,大学生的人格在现实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浙江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全国人文社会科学名家黄学规教授与同事从2000年起对浙江财经学院的1020名大学生的人格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在他们的系列调查报告中得出的结论是:“大学生的人格现状不容乐观。”参照健康人格标准,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1)在人际关系处理上以自我为中心,关心他人和集体的时候少。理想信念缺失,唯利是图。功利色彩较重。(2)经受不住打击和挫折。一遇到失败就灰心丧气,难以调整心态,自暴自弃甚至一蹶不振,思想出现极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自己。(3)责任意识缺乏。例如一个大学生与几家用人单位签工作合同的事情时有发生,全然不顾合同的严肃性。还有大学生毕业多年不还银行的助学贷款的事情发生,这些都是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的表现。
三、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是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系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需要通过教育和舆论等各种形式把有关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相关原则、社会规范、道德标准等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则需要大学生自身在社会中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由被动到自觉,主动地追求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发展,克服自身发展中的不良倾向,使自己的人格发展符合社会的要求。相比课堂教育等传统形式,社会实践对大学生人格的培养有着更直接的影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
1.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和谐处理人际关系
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是一个有组织的活动,为了完成一个共同的志愿目标,它将不同的志愿者融合为一体。在这个从分散到集中的过程中,因为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大学生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团队归属感。从每一个志愿服务团队看,团队内部都有相应的分工,有分工就有协作,分工不协作,就会对整个团队的志愿服务工作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这就要参与志愿服务的每个大学生都要相互之间进行良好的协作,这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克服自我中心等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在实践中认识到协作精神的重要性,从而学习和谐处理人际关系。
2.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大学生磨练意志和坚定信念
大学生初涉社会实践这个大课堂,不可能一马平川、风平浪静,必然要遇到许多自己从未经历过的困难和从未遇过的问题,必然要碰到许多一时难以解决的棘手难题,甚至遭受暂时的挫折。这就需要他们以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去认识困难、解决困难、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实现自己当初所设定的目标。实践证明,在艰苦条件下,志愿服务活动培养了大学生独立、果断处事的能力和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磨练了大学生的意志,坚定了他们的信念,这是单一的课堂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3.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青年志愿服务的开展为大学生观察社会、了解国情提供了实践的沃土。大学生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为,了解到普通人生活的艰苦,使他们身临其境,受到教育和感染,由此使自己对于人生和世界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升华。为大学生提供了追求真理和正义、积极进取和创新、不断完善个人素质的巨大力量。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们自觉投身于“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时代洪流之中,“净化自己、照亮别人”,在志愿活动期间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情怀,从而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发展和完善自身,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结 语
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也是他们人格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标志的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对大学生的人格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充分调动了大学生对健康人格的自觉追求,强调为社会做贡献,百折不挠。它的开展使得大学生在助人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自助。
参考文献
[1]张敏杰,欧美志愿服务工作考察[M]青年研究,1997(4),
[2]陈仲庚,张雨新,人格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牟,
[4]阿历克斯·莫克尔斯,人的现代化素质探索[M],曹忠德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5]周和岭,医学。理学原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阜,
[6]曹卫洲,国外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概况[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
[7]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研究报告(续)[J]中国青年研究,2001(3)
志愿服务活动在世界各国源远流长,它直接源自西方宗教性的慈善活动。19世纪时,英国实行“推动社区改造计划”,参加这个计划的人员开始被称为“志愿服务者(volunteer)”。而从欧洲移民到北美大陆的人们为了克服面临的生存困难,需要相互帮助,又把这种互助的做法在美洲殖民地延续下去,使得志愿服务活动在欧美萌芽,并发展壮大。在我国,虽然在传统文化体系中极少见到“志愿服务”这类概念,但我国的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并不是凭空产生或者单纯的本来。儒家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最朴素的社会互助精神的体现。虽然由于历史、政治、宗教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各国对于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具体含义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总体来说,对志愿服务活动的本质的理解和认识还是比较一致的。
1.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定义
2001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安南在国际志愿者年的讲话中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内涵做了一个概括:“志愿服务活动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志愿服务精神是联合国精神的最终体现。”2006年,中国共青团中央在《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中融合中国传统思想,对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做了口号式的概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此外,各种组织和学者对志愿服务活动还有多种定义。虽然各自的表述不同,但其实质基本统一。本文采用丁元竹、江汛清在《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一书中对志愿服务活动所做的概念定义:“志愿工作(volunteer Servive)是指任何人愿意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
2.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特点
概括来说,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志愿性。志愿服务是志愿者基于自身的良知、信念和责任感而自觉自愿地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活动。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强求人们参加的服务活动不属于志愿服务活动的范畴。(2)非营利性。非营利性不是说志愿者的服务绝对没有任何报酬,而是指志愿服务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如果说政府或者某个社会组织为志愿者的花费提供了一定的补贴,为一些没有经济实力的人能够无后顾之忧地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或者说外一些职业从事志愿服务的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这些也都属于非营利性的范畴。目前,大多数国家都通过立法和制度建设对志愿者提供一些相应的物质保障。如日本政府给派往国外的志愿者发放一定的生活津贴、医疗费、保险费等;捷克于2002年制定的《志愿服务法(修正案)》规定,志愿者应当提交三个月内出具的治安证明和健康证明,当长期志愿服务每周平均时间超过20小时时,政府可为志愿者支付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3)公益性。志愿服务是出于维护社会和他人利益的目的而开展的活动。虽然志愿者本身也在服务的过程中受益,但这并无损于志愿服务活动本身的公益性。(4)组织性。志愿性质的活动自古有之,但分散、个体的行为一般被理解为民间互助活动。现代意义上的志愿服务是由自愿投身公益事业的志愿者结成的自治性组织实施的工作,是组织化的行为。1971年,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正式成立,将志愿服务活动正式纳入联合国进行人道主义援助计划、技术合作、改善人权、促进民主与和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给予了制度上的保证。我国也在1994年成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截止到2007年,在我国经过规范注册的志愿者已达251 1万多人。
3.我国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发展的概况
我国带有青年志愿者意义的活动由来已久。上世纪60年代开展的学雷锋活动就具有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雏形。但这类活动大多带有一定的政治运动色彩,并主要是分散、单一和个体形式的服务,没有达到组织化和规模化,也没有建立一套持久的机制。上世纪90年代,在共青团中央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铁路系统2万多名青年组成860多个队伍,在2400多公里的京广铁路沿线的120多个车站、33趟列车上开展了“铁路青年志愿者学雷锋迎春运志愿活动”,首先打出了“青年志愿者”的旗帜。这标志着中国具有志愿性、非营利性、公益性、组织性的青年志愿服务事业正式启动。1993年12月,共青团第十三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发展规划》,决定把实施“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和“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作为新时期青年工作的重点。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作为“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先行启动项目,迅速在全国开展起来。
1994年12月5日,共青团中央成立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和指导全国青年志愿者的服务活动。2006年,团中央制定了《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推广志愿者注册制度。规定年满14周岁,具有奉献精神,具备与所参加的支援服务项目及活动相应的素质和知识,按照一定程序在一个基层团组织或志愿服务组织注册登记,从事一定时间的志愿服务工作,就可以成为一名志愿者。这带动和促进了志愿服务的组织、项目、机制等各项建设整体发展。截至2007年12月,全国累计已有超过2.68亿人次在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环境保护、抢险救灾、大型活动等领域为社会提供了超过61亿小时的志愿服务。
4.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意义
1994年胡锦涛同志在致中国青年志愿协会成立大会的贺信中写道:“青年志愿者行动是适应时代呼唤和社会需要应运而生的。它作为共青团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和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时代新风,促进青年健康成长,都产生着积极作用”。随着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在我国深入、持续的发展,它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已远远超过了一般的活动,在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缓和社会矛盾等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1)青年志愿服务活动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不同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之间的了解和沟通,缓解由于社会群体分化所带来的矛盾,补救或预防某些社会问题的产生和恶化。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经济转型和体制转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竞争力和提高了经济建设的效率,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社会分化。据全国总工会统计,目前全国尚未享受到社会保障的人数约有4.3亿,全国约有700万下岗职工生活困难,在农村还有8000万的贫困人口。另外,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8897万,占总人口的6,96%。老年人、残疾人、孤儿、单亲家庭子女、下岗职工等有特殊困难的社会弱势群体需要得到社会的关心和帮助。
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志愿服务可以用两种方式参与补救和预防社会问题的发生与恶化:其一是通过直接补救的方式,比如救援抢险。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6月3日,中国共青团中央和各级团组织紧急招募338.7万名志愿者参与抗震救灾服务,在国家抢险救灾中承担了急难险重任务。 他们在医疗救护、义务献血、物资配送、心理调试、灾后重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防止了灾情蔓延和恶化,避免了社会经济的更大损失。其二是通过唤起社会良知,形成社会认同。通过宣传号召,从最广泛的层面上唤起社会群体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形成共识。从而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去解决。
(2)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创造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曾指出,在世界各地,志愿者的贡献中的经济因素往往被忽视。根据一些国家的统计,志愿服务工作能够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8%到14%左右。例如在美国,志愿者的服务相当于900万工作者的全时工作量,每年创造2550亿美元的经济价值。志愿服务活动既不需要政府较多的投入,又能够满足社会群体对服务的需求,并且有着较低的成本,能够创造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3)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国的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发展于社会变革时期,它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载体。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将分散的、个人的道德理性和道德热情融入到规范化、制度化的社会服务体系中,有效地承载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一历史重任。在实践中履行了传统美德的要求,在服务中实现了志愿者的诺言,在活动中切实贯彻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能促使整个社会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增强了社会的亲和度与凝聚力。不仅如此,志愿者本身在进行服务活动之后也更明确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了自己的精神境界。
二、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研究
1.人格与健康人格
对于人格,在心理学上有比较系统的研究。我国著名心理学者陈仲庚先生在综合各种关于人格的定义之后,认为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口’这一定义揭示出了人格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与马克思所说的“只有在自己的类存中,只有作为人们,才是人格的现实的理念”有着相同之处。在马克思看来,人格是人在某种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形成、并在其中表现出来的精神特质。综合心理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人格的界定,人格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诸方面综合的整体概念,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的总和,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自我。它是心身统一、内外统一的整体。它包括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如认知能力、行为动机、情绪反应、人际关系、态度信仰、道德价值、审美情趣等。
健康的人格则是指能全面体现人格的心身统一、内外统一的整体性与心理过程的全面性和稳定性的境界,是多种人格特征的完备结合与有机统一。“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提出健康人格应包括的一些方面:(1)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一方面能自我认可,接受属于自己的一切。从而形成对自己较积极的看法;另一方面能自我客体化,对自己的所有及所缺有较清晰的认识。(2)智能结构健全而合理。具有良好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和想象力,没有认知障碍,各种认识能力有机结合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3)能和谐处理好人际关系,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不断进行社会化活动。(4)乐意为社会服务,富有较强的事业心,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竞争意识。(5)良好的情绪和意志,情感饱满适度。有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不怕挫折,有毅力。(6)高品位的鉴赏力和高境界品味。能控制私欲,坦诚生活,不为物质生活所累,不为庸人俗事所扰”。
2.当代大学生的人格问题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社会变革的年代,社会的转型、时代的巨变对大学生的立身行事有着极大的影响。作为一个具有高智商和较丰厚知识的群体,大学生凭借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和信息优势,紧跟时代潮流,形成了自身的人格优势——健康、积极、向上,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同步。但也应该看到,大学生的人格在现实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浙江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全国人文社会科学名家黄学规教授与同事从2000年起对浙江财经学院的1020名大学生的人格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在他们的系列调查报告中得出的结论是:“大学生的人格现状不容乐观。”参照健康人格标准,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1)在人际关系处理上以自我为中心,关心他人和集体的时候少。理想信念缺失,唯利是图。功利色彩较重。(2)经受不住打击和挫折。一遇到失败就灰心丧气,难以调整心态,自暴自弃甚至一蹶不振,思想出现极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自己。(3)责任意识缺乏。例如一个大学生与几家用人单位签工作合同的事情时有发生,全然不顾合同的严肃性。还有大学生毕业多年不还银行的助学贷款的事情发生,这些都是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的表现。
三、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是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系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需要通过教育和舆论等各种形式把有关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相关原则、社会规范、道德标准等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则需要大学生自身在社会中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由被动到自觉,主动地追求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发展,克服自身发展中的不良倾向,使自己的人格发展符合社会的要求。相比课堂教育等传统形式,社会实践对大学生人格的培养有着更直接的影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
1.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和谐处理人际关系
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是一个有组织的活动,为了完成一个共同的志愿目标,它将不同的志愿者融合为一体。在这个从分散到集中的过程中,因为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大学生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团队归属感。从每一个志愿服务团队看,团队内部都有相应的分工,有分工就有协作,分工不协作,就会对整个团队的志愿服务工作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这就要参与志愿服务的每个大学生都要相互之间进行良好的协作,这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克服自我中心等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在实践中认识到协作精神的重要性,从而学习和谐处理人际关系。
2.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大学生磨练意志和坚定信念
大学生初涉社会实践这个大课堂,不可能一马平川、风平浪静,必然要遇到许多自己从未经历过的困难和从未遇过的问题,必然要碰到许多一时难以解决的棘手难题,甚至遭受暂时的挫折。这就需要他们以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去认识困难、解决困难、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实现自己当初所设定的目标。实践证明,在艰苦条件下,志愿服务活动培养了大学生独立、果断处事的能力和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磨练了大学生的意志,坚定了他们的信念,这是单一的课堂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3.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青年志愿服务的开展为大学生观察社会、了解国情提供了实践的沃土。大学生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为,了解到普通人生活的艰苦,使他们身临其境,受到教育和感染,由此使自己对于人生和世界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升华。为大学生提供了追求真理和正义、积极进取和创新、不断完善个人素质的巨大力量。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们自觉投身于“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时代洪流之中,“净化自己、照亮别人”,在志愿活动期间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情怀,从而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发展和完善自身,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结 语
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也是他们人格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标志的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对大学生的人格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充分调动了大学生对健康人格的自觉追求,强调为社会做贡献,百折不挠。它的开展使得大学生在助人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自助。
参考文献
[1]张敏杰,欧美志愿服务工作考察[M]青年研究,1997(4),
[2]陈仲庚,张雨新,人格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牟,
[4]阿历克斯·莫克尔斯,人的现代化素质探索[M],曹忠德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5]周和岭,医学。理学原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阜,
[6]曹卫洲,国外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概况[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
[7]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研究报告(续)[J]中国青年研究,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