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新论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xianshengzh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园文化是在特定环境中创造的一种师生密切相关,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高校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和传播者,是接触异质文化的触角和通道。高校必须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创新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认真分析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扬弃那些不合时宜的陈旧观念与行为方式,通过各种途径形成富于创新意识的思想观念。
  [关键词]高校 校园文化 建设 创新
  [作者简介]黄治东(1970- ),男,安徽庐江人,淮海工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研究。(江苏 连云港 222005)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0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校生态德育研究”(项目编号:09SJB880080)和江苏省教育厅2008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08SJB8400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7-0167-02
  
  文化提高人的知识素养,塑造人的精神世界。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和情感归属,延续着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保证社会安定、国家富强的有力支撑。高校是传承文化的主渠道之一,是创造新文化的基地,是接触异质文化的触角和通道。①“高校校园文化沉淀了人类几千年的智慧,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养成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所大学其实是一种氛围,一种文化,一个学生进入大学能学到什么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受到文化的熏陶,被浸泡成一种人才。”②因此,分析和研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创新,已成为我们当前非常紧迫的任务。
  一、充分认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创新的重要性
  高校校园文化能对师生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道德水准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并能对其思想行为产生激励、诱导和规范的作用。
  1.高校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和熏陶大学师生。校园文化对学校的教风、学风及师生道德品德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校园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陶冶着大学生的心灵和情操,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影响。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先进的、科学的和生态的校园文化陶冶出高尚的道德情操,落后的、愚昧的和腐朽的校园文化将会培育出低劣品德。重视校园文化这一陶冶、熏陶功能,用高雅的、科学的校园文化来陶冶和熏陶学生,对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德具有重要意义。
  2.高校校园文化可以教育和引导大学师生。校园文化是校园主体人格的展现,表现为校园内师生员工对理想人格和自我完善的追求。高校校園文化体现和谐文化的前进方向,既服务于社会又引领大学前进,即代表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内容,对校园师生员工起着明显的教育导向作用,这是由我国大学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根本任务决定的。我国高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高等学校能否培养出大批合格人才,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程和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取胜。
  3.高校校园文化可以规范大学师生的言行。学校作为一个教育机构,离不开必要的管理组织和规章制度,各个学校的校园文化也总是与相应的组织制度及价值观念紧密相连,形成明显的高校制度文化。规章制度对于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校园文化对人的规范约束与制度的硬约束不同,它虽然也靠成文制度的硬性约束,但主要是靠不成文的风气、道德等软约束。这种软约束减弱了硬约束对成员心理的冲撞,能够产生更强大、更深刻、更持久的规范与约束效果,从而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和育人效果。
  4.高校校园文化可以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如何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满足大学生的集群需要和归属需要,可以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师生主动参与其中,有助于构筑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他们处于一种安定、愉快的人际环境中,始终保持高效率的信息接收状态,而这种良好的信息接收状态是校园主体接受和形成共同价值观的前提。
  5.高校校园文化能将和谐文化辐射到社会。校园文化不只在高校内部起作用,而且会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社会上。先进的校园文化通过毕业生进入社会或教师流动到其他行业而辐射到社会的各行各业。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将校园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作为群体的榜样,对群体的成员起到一种示范作用,从而达到传播先进、辐射群体的效果。高校培养出来的大批毕业生进入社会的各个行业和领域,他们的工作实践对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思潮的形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受重视不够,所处的宏观位置不适。目前,很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都由学生管理部门完成,着重强调其控制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以及改善生活、学习条件的物质功能。有的高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学生业余活动的开展,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上,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
  2.高校教育者过于现实,使得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产生游离。目前,很多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有所放松或流于表面。这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很多大学生都觉得思想政治课容易过关,不需要听,也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去背。教师强调理解,学生似乎也都无师自通,什么道理都明白,考试也是各有各的办法。这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和部分教师心中,似乎变成了“无意义”和“多余”的内容。这会对学生、国家的未来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3.高校忽视教育的自身特点,盲目或过多地与社会“接轨”。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和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在育人的过程中,高校如果一味地按照社会的需要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从长远来说,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当前,很多高校忽视了教育的自身特点,把学校看做一个小的社会环境,迎合上司、阳奉阴违等现象也经常出现在校园中。这种“文化”较多地存在于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思想层面上,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但危害巨大。
  4.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形式虽多,但缺乏新颖性。校园刊物是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刊物的内容偏向、发行数量、质量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文化的发展情况。然而,校园刊物数量少、质量不高,学生对刊物的兴趣不高,而学生自发组织的社团活动却非常受欢迎。大部分学生抱着锻炼交际能力、丰富文化生活的目的参与,其学术性、社会性、娱乐性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可。但缺乏自身特色、缺乏社会影响力是社团活动的问题所在。
  5.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不健全,在大学生中实施困难。高校在制度上的建设都能够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新生开学教育、校规、学生手册等一系列制度对于约束和规范学生行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尤其对于新生,这些制度有利于他们尽快熟悉并融入大学生活,使其产生归属感。但事实上,校规对学生的规范作用不能得到很好地体现,所起的作用不是很大。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创新的方法与途径
  如果不从根本上加强和创新高校校园文化,将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文化发展的方向。笔者认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创新有如下方法和途径:
  1.着力提升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环境是具有巨大作用的不可取代的“隐性教材”,凭借这本教材,大学生的和谐意识可以得到潜移默化的发展。因此,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地理区位、发展实际和办学特色,着力加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建设中,要体现自身特征,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风格,使校园物质文化散发出浓浓的生态文化气息,体现当代大学特有的文化精神和强烈的文化渗透力。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约束不良风气和行为,滋生蓬勃向上的力量,使学生在爱美、审美、创造美的过程中达到精神世界的升华。
  2.搭建丰富的高校宿舍文化平台。宿舍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大学生生活、休息、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思想交流、信息沟通和文化娱乐的综合性场所。宿舍文化是在宿舍环境中,由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以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课余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在这里能得到最直接的体现。不同地域、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组成的集体形成了一种别具特色的高校宿舍文化。积极的高校宿舍文化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对高校提高办学质量和主动适应高等教育改革有重要的意义。
  3.努力开拓校园广场文化阵地。高校校园广场文化就是在室外、露天场所举办的最广泛、最普遍的群众性文化活动。高校作为知识的聚集地,是先进的思想观念、科学技术、价值体系的发祥地。高校广场文化体现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对文明、高尚、和谐的追求,这无疑是对封建迷信和低俗文化现象的抵制和否定。高校广场文化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以其昂扬向上、健康有益的格调,体现了高校广场文化的品位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广大师生从繁忙的教学活动中解放出来,走向广场大舞台,亲自参加文化实践,陶冶情操,愉悦心情,锻炼身体,扩大交往,能夠充分展示新时期高校师生的精神风貌。雅俗共赏的广场文化,无论是参与者还是观赏者,两者之间的心理距离都被大大缩短,表演与欣赏融为一体,高校师生往往在欢快热烈的气氛中获得平常所得不到的情感交流和价值认同。
  4.全方位弘扬大学生社团文化。“高校社团文化,是指大学生社团在长期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是大学生社团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社团活动、社团形象、价值观、社团精神、社团品牌和文化产品等主要方面。”③高校学生社团文化作为产生在高校这一特定区域内的亚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主要代表,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及高校学生管理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学生社团文化作为大学生需要与实践的产物,随着大学生需要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作为高校校园文化晴雨表的校园社团,也开始转变活动方式,承载了高校校园文化。社团文化进社区,能组织和带动社团成员走出象牙塔,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完善自身。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中融入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在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为青年所接受。
  5.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节日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人们美好的希望和祝福,被历代文人墨客反复歌咏。传统节日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滋养着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推动着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第29条规定:发挥重要节庆和习俗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传统民族节庆的作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高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活动,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接受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念,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可以借助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缓解学生紧张压抑的精神,使其获得心灵的慰藉和寄托,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注释]
  ①许嘉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漫议[J].求是,2004(18):29.
  ②张爱琴.再论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8.
  ③何海兵.论高校社团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探索,2002(4):118.
其他文献
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1年国家将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大力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落实各项扶持政策
近年来,交通运输部海事局不断强化船舶检验监督管理和行业指导职能,守护着祖国航运事业的成长,保障了水上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为更好地服务祖国“一带一路”建设,为建设交通强
2008年Fabio等调查了全球临床试验和临床研究现状.在《Nm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撰文称亚洲临床研究最为活跃的城市依次为首尔、中国台北、中国香港、曼谷和新加坡.中国
目的以行为学和免疫组化为指标,探讨STZ在AD大鼠造模中的作用。方法 36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对照组、模型组。用水迷宫检测学习记忆,免疫组化法检测NGF及c-f
2019年底,江浙沪三地陆续完成深化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省级船检机构以新的面貌和新的组织架构呈现于世.进入历史新阶段,船检事业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上海海事局攻瓶颈
[摘要]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和工具理性的张扬,加剧了大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为了顺应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重塑大学的人文精神,大学应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建立科学、民主的制度文化;改革课程体系,建立有效的人文教育机制;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文化;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培养大学生的自觉诉求意识。  [关键词]大学 人文精神 重塑  [作者简介]樊瑞君(1968- ),女,陕
周毅、向明新著《陶行知传》,文笔流畅、形象生动、特色鲜明、有趣活泼,一个伟大教育家的身影,跃然纸上。  作者是陶行知的学生,其中第一作者周毅曾担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和广东省陶行知研究会的领导工作,二十多年来不仅通读了陶行知的诗、文、书信全部遗作,披阅全国各地出版社、报刊出版发表的研陶著作文章,而且十分重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获取了大量的、新鲜的第一手材料。她亲自走访了一百多人,包括陶行知的家人、同事
[摘要] 晚期产后出血是产褥期严重疾病,诊治不及时可导致产妇因失血过多,致严重贫困或失血性休克,因此对产褥期阴道出血病例要认真分析,仔细检查,正确处理。本例患者病史特点为“3年前有剖宫产史”,此次因头盆不称行剖宫产术,术后39 d内多次阴道反复出血致休克,行剖腹探查见子宫下段切口处组织薄,有瘢痕,弹性差。  [关键词] 产后出血;子宫切口缝合  [中图分类号] R714.46???[文献标识码]
本次金融危机似乎引爆了MBA热,很多人选择了辞职进MBA充电。MBA到底能学到什么?在MBA就读的日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滋味?这是很多想进MBA学习的人心中可能存在的疑问。而在这个时候,一本新书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这就是《我在北大读国际MBA》。  本书汇聚了数十位北大国际学子的学习经历与感受。作者记人叙事不渲染、不铺垫、不炫耀,不作惊人之语,词语不铺张,感情不外露,而是如实叙述,不转弯抹角,娓娓道来,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创新人才,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高职高专院校,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改变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营造创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