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子说过,一个人应该每天三省己身,才能实现人格的完美。我们做教师的,如果也能从自身的职业特点出发,常常三思而后教,未尝不是一种完善之道。
课前思:备课充分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新,我们教师更应该在自己的学科内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探索发掘。而最基本也最主要的就是在上课之前要对所要讲授的内容做到胸有成竹。这并不代表仅仅孤立的把某一课的内容、知识点烂熟于心,更要站在单元的角度、整册书的角度甚至整个教学阶段的角度,尽量把学生需要的知识融会贯通,既能自然承接以前所学知识,做到“温故而知新”,也能为学生将来的学习留有悬念或做好铺垫。
只有准备充分了,我们才能将自己的课堂气贯如虹、游刃有余的生成,而不必因为任何半路杀出的拦路虎惊慌失措,甚至满头大汗。也只有资源储备丰厚了,我们才能更好的随机应变,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彰显自己的教学个性,让学生对我们的课堂兴趣十足。
课中思:目标有效达成否
在备课充分的前提下,我们底气十足地走上课堂。但是我们的课堂并不能只是教案的生搬硬套。计划只能作为指导,而不是全部。我们充分备课的目的是能以“不变”的教案应“万变”的课堂。
一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效果取决于很多因素。除了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还和学生的兴趣、生活体验以及教师的引导等等有很大关系。所以,课堂之上,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思考,以调整课堂节奏。既不能讲课没有目标,更不能生硬的强制实行目标,也不能完成预设的目标就不再前进。而是应该因势利导,积极促成目标的有效实现,做到既不浪费课堂时间,也不对学生拔苗助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奏响课堂的和谐之音。
课后思:查缺补漏,反复探究
有时候,也许我们的备课完美的无懈可击,我们的讲授也意趣横生。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的课堂能有踏实的收获。就像稗草生于谷田,却是滥竽充数一样。有些学生,也许看起来听讲很认真,笔记做得也一板一眼,但实际上,未必可以真正完全消化吸收。这也正是我们常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有些学生看起来很用功,可是为什么成绩就不好呢?”应该说现在的学生,存在的智力差距不能说没有,但绝对不是影响成绩的主要因素。我们不应该忽视“遗忘定律”的存在。所以,我们不要奢求有些知识讲一遍学生就会牢牢记住,也不要奢求一个错字我们纠正了一遍学生就决不再错。
同时,我们的课堂结束了,一定不会总是没有遗憾。即使,遗憾不常有,那么也一定有可以下次借鉴或者有待探讨的地方吧!
所以,无论从巩固学生的知识掌握还是从我们教师的长远发展方面考虑,我们一定不能忽略这课后的反思。我们应该在每一课之后、每一单元之后、每一学期之后,不断且及时的给学生、也给自己的教学查缺补漏,以一种螺旋式的“反复探究”状态,实现教学成绩和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
三思而后教,课前胸有成竹,课中生智慧,课后会研究。三思的过程相辅相成、相生相息。为师者,若能长此以往,相信一定“教”有所成。
课前思:备课充分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新,我们教师更应该在自己的学科内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探索发掘。而最基本也最主要的就是在上课之前要对所要讲授的内容做到胸有成竹。这并不代表仅仅孤立的把某一课的内容、知识点烂熟于心,更要站在单元的角度、整册书的角度甚至整个教学阶段的角度,尽量把学生需要的知识融会贯通,既能自然承接以前所学知识,做到“温故而知新”,也能为学生将来的学习留有悬念或做好铺垫。
只有准备充分了,我们才能将自己的课堂气贯如虹、游刃有余的生成,而不必因为任何半路杀出的拦路虎惊慌失措,甚至满头大汗。也只有资源储备丰厚了,我们才能更好的随机应变,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彰显自己的教学个性,让学生对我们的课堂兴趣十足。
课中思:目标有效达成否
在备课充分的前提下,我们底气十足地走上课堂。但是我们的课堂并不能只是教案的生搬硬套。计划只能作为指导,而不是全部。我们充分备课的目的是能以“不变”的教案应“万变”的课堂。
一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效果取决于很多因素。除了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还和学生的兴趣、生活体验以及教师的引导等等有很大关系。所以,课堂之上,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思考,以调整课堂节奏。既不能讲课没有目标,更不能生硬的强制实行目标,也不能完成预设的目标就不再前进。而是应该因势利导,积极促成目标的有效实现,做到既不浪费课堂时间,也不对学生拔苗助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奏响课堂的和谐之音。
课后思:查缺补漏,反复探究
有时候,也许我们的备课完美的无懈可击,我们的讲授也意趣横生。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的课堂能有踏实的收获。就像稗草生于谷田,却是滥竽充数一样。有些学生,也许看起来听讲很认真,笔记做得也一板一眼,但实际上,未必可以真正完全消化吸收。这也正是我们常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有些学生看起来很用功,可是为什么成绩就不好呢?”应该说现在的学生,存在的智力差距不能说没有,但绝对不是影响成绩的主要因素。我们不应该忽视“遗忘定律”的存在。所以,我们不要奢求有些知识讲一遍学生就会牢牢记住,也不要奢求一个错字我们纠正了一遍学生就决不再错。
同时,我们的课堂结束了,一定不会总是没有遗憾。即使,遗憾不常有,那么也一定有可以下次借鉴或者有待探讨的地方吧!
所以,无论从巩固学生的知识掌握还是从我们教师的长远发展方面考虑,我们一定不能忽略这课后的反思。我们应该在每一课之后、每一单元之后、每一学期之后,不断且及时的给学生、也给自己的教学查缺补漏,以一种螺旋式的“反复探究”状态,实现教学成绩和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
三思而后教,课前胸有成竹,课中生智慧,课后会研究。三思的过程相辅相成、相生相息。为师者,若能长此以往,相信一定“教”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