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美术课是可以培养学生设计意识能力的重要学科,这就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并且对设计意识能力培养的概念熟知与深入理解,能够运用正确的设计理念,展开正确的设计意识引导,增强学生设计能力。本文针对设计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进行简析,并针对如何在小学美术课程中培养学生设计意识能力展开分析,主要从建立正确的设计理念、掌握正确的引导教学方法、形成有效的评价模式以及增强教师设计素养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程;设计意识;学生;培养
加强小学生美术课程中的设计能力与应用能力,是新课改中针对美术课程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这一要求的有效实施,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做到学以致用,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共同发挥。美术课程中,重要的是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增强设计理念、设计意识、设计能力为目的,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针,以提升教师自我素养为前提,以加强设计的实用性为基本,以学生学会设计与应用为目的。
一、 小学美术课程中设计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设计意识是由教师不断深化对学生美术实践知识与设计理论知识的教育,促使学生不知不觉对设计生成一种自主应用的能力,在意识中对设计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与运用的认知。在小学美术课程中,设计意识培养注重的是通过灵感、想象、感觉等各种思维相融合,经过思考与分析而生成的一种新设计结果,并能够利用现实的描述方法将其展示出来,可以说设计意识能力是开启美术设计整个过程的第一步。
在小学美术新课程指标中,已经明确提出“设计与应用需要并存”,懂得设计与应用才是真正的学会,而设计与应用的教育内容,主要是以一定的物质为材料,采用科学的应用手段,以设定的目的与用途为核心,进行设计与制作。
事实上,设计与应用是美术课程中的重要学习领域,不容忽视,是信息交流的平台,为信息传递提供空间,感受生活与环境的变化,提高设计能力,增强实践能力,对提高小学美术教育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设计意识是促进设计、应用与实践能够从被动转变成主动的关键,因此,增强小学美术课程中学生设计意识能力培养尤为重要。
二、 小学美术课程中学生设计意识能力培养的关键策略
(一) 树立正确的设计理念,满足设计课程的要求
设计理念并不是简单地从思想中分析得来的,而是通过具有针对性的研究总结出来的。在美术课程中要不断对学习的需要进行研究,以满足美术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水平而完善设计理念。
实际上,设计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而进行的物质材料的创新设计,通过设计达到想要的效果,这也就是说,任何设计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是以围绕某种事物所需要设计的目的为设计核心,学生需要针对所制订的目的进行科学设计发挥。
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应该对所需要设计的物质材料展示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了解,了解到该材料的作用、用途以及功能等全部信息,并要求学生对其主动思考与解说,教师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能够对设计的目的加以了解,可以使学生在意识中主动建立正确的设计理念,而不是由教师强制地灌输设计理念。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主动性。
例如:在小学美术《多姿多彩的靠垫》课程中,需要学生设计出靠垫,若是由教师将设计理念、设计要求以及设计方法等直接告诉学生,并要求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制作,那么,学生就会处于被动状态,并且对所设计的靠垫没有作用与用途方面的了解,导致设计中存在不足,进而设计形式、设计结果大致相同,缺少独立的创作特点,而对事物的新奇感逐渐降低,对以后的创作发展是种影响。
教师可以根据教课内容,提前准备出几种不同的房间,从风格、格局、使用人群等方面进行不同的准备,让学生通过对房间的观察与了解,进行亲身体会,并针对某房间进行设计靠垫目的讲解,实现针对性、目的性的设计理念。
在设计过程中就会围绕所要设计的目的进行靠垫特质、材料、装饰等方面的考虑。靠垫设计完成后,教师应该让学生将所设计的靠垫在相应的房间内进行摆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设计的真正用意,感受到所设计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同时还能够从亲身体验中找到设计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为进一步完善设计找到改进途径,促进设计水平更好地提升。
(二) 采用课堂引导的教学方式,满足主动设计与应用的要求
在美术课程中,教师要掌握学生对设计意图的了解程度,并监督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针对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讲解与引导,以提高学生创意、保证设计合理为主要原则。
例如:在小学美术《杯子的设计》课程中,教师应该先对杯子的材料、形状、功能等方面进行简单介绍,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促进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找到正确的应用材料,对杯子形状以及功能的设计也更加合理化。
小学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的发展水平以及速度会存在不同,需要教师对学生设计能力进行了解,认识到个别差异,针对性加以引导。
(三) 形成有效的评价模式,满足设计实用性与美观性的要求
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使所设计的作品或者产品能够具备一定的应用价值,并且保证美观也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
所以在美术课程中,教师应该强调设计的实用性与美观性要求,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受物质材料的真正作用与用途,并将物质功能、外观的设计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考虑。制订评价模式,学生通过相互评价、自我评价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所设计的物质是否具备实用性与美观性特点。而评价的内容要有一定的研究性,例如:所完成的作品具备哪些功能、是否满足使用需求、作品的使用性是否有效可靠、作品是否安全、如何改进设计等方面进行评价,进一步完善设计水平。
(四) 加强教师的设计素养
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增强设计知识的科学性。教师自己理解透彻,教学时就会轻而易举地让学生明白。在新课改中,针对“设计与应用”学习领域不同学段的目标也有进一步的说明,从观察到尝试再到最后的体验,教师要明确每节课所讲的内容及其重点、难点,掌握每节课、每本教材之间的联系,掌握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达到了怎样的程度。
设计意识的培养其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阶段有相应的任务,教师要着重理解每个阶段的重点,在课堂上有所突出、有所强调,只有教师熟记于心,了解学生的水平,在授课时才会获得良好的效果。
在课堂上,很多知识是教材无法给予学生的,书本外的知识更需要教师认真地学习、领悟、体验,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能有的放矢。在学生的设计实践阶段,教师应该进行合理的教学评价,首先要思考优秀设计的标准是什么,这与教师的教学有直接关系。
如,杯子的基本功能是喝水,杯子方便携带、容易清洗等也是非常重要的。针对学生的设计,教师可以这样尝试:利用設计图和注释说明杯子设计的哪些部分体现了基本功能,是如何体现的;描述不同杯子的基本功能是以怎样的方式呈现的,为什么会形成这些差异;让学生描述自己设计的杯把有什么特点,体现了杯子的哪些功能。教师要明确在课堂上应该讲什么,讲到什么程度,对学生设计的评价要取得怎样的效果。
三、 结语
小学是学生们接触生活事物与知识,并对事物感觉特别新奇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事物会不知不觉充满幻想与假设,若是能够加强小学阶段美术课程中学生设计意识能力的培养与引导,将会对学生的创作能力有很大的提升。在小学美术课程中,教师要采用正确的教学方式,以引导教学来促进学生设计意识的形成,使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设计理念。
参考文献:
[1] 于筱晶.动画短片在中学美术设计课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D].鲁东大学,2014.
[2] 刘震.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设计——应用”能力的思考[J].大舞台,2015(7).
作者简介:杭晋柏,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实验小学。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程;设计意识;学生;培养
加强小学生美术课程中的设计能力与应用能力,是新课改中针对美术课程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这一要求的有效实施,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做到学以致用,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共同发挥。美术课程中,重要的是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增强设计理念、设计意识、设计能力为目的,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针,以提升教师自我素养为前提,以加强设计的实用性为基本,以学生学会设计与应用为目的。
一、 小学美术课程中设计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设计意识是由教师不断深化对学生美术实践知识与设计理论知识的教育,促使学生不知不觉对设计生成一种自主应用的能力,在意识中对设计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与运用的认知。在小学美术课程中,设计意识培养注重的是通过灵感、想象、感觉等各种思维相融合,经过思考与分析而生成的一种新设计结果,并能够利用现实的描述方法将其展示出来,可以说设计意识能力是开启美术设计整个过程的第一步。
在小学美术新课程指标中,已经明确提出“设计与应用需要并存”,懂得设计与应用才是真正的学会,而设计与应用的教育内容,主要是以一定的物质为材料,采用科学的应用手段,以设定的目的与用途为核心,进行设计与制作。
事实上,设计与应用是美术课程中的重要学习领域,不容忽视,是信息交流的平台,为信息传递提供空间,感受生活与环境的变化,提高设计能力,增强实践能力,对提高小学美术教育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设计意识是促进设计、应用与实践能够从被动转变成主动的关键,因此,增强小学美术课程中学生设计意识能力培养尤为重要。
二、 小学美术课程中学生设计意识能力培养的关键策略
(一) 树立正确的设计理念,满足设计课程的要求
设计理念并不是简单地从思想中分析得来的,而是通过具有针对性的研究总结出来的。在美术课程中要不断对学习的需要进行研究,以满足美术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水平而完善设计理念。
实际上,设计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而进行的物质材料的创新设计,通过设计达到想要的效果,这也就是说,任何设计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是以围绕某种事物所需要设计的目的为设计核心,学生需要针对所制订的目的进行科学设计发挥。
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应该对所需要设计的物质材料展示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了解,了解到该材料的作用、用途以及功能等全部信息,并要求学生对其主动思考与解说,教师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能够对设计的目的加以了解,可以使学生在意识中主动建立正确的设计理念,而不是由教师强制地灌输设计理念。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主动性。
例如:在小学美术《多姿多彩的靠垫》课程中,需要学生设计出靠垫,若是由教师将设计理念、设计要求以及设计方法等直接告诉学生,并要求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制作,那么,学生就会处于被动状态,并且对所设计的靠垫没有作用与用途方面的了解,导致设计中存在不足,进而设计形式、设计结果大致相同,缺少独立的创作特点,而对事物的新奇感逐渐降低,对以后的创作发展是种影响。
教师可以根据教课内容,提前准备出几种不同的房间,从风格、格局、使用人群等方面进行不同的准备,让学生通过对房间的观察与了解,进行亲身体会,并针对某房间进行设计靠垫目的讲解,实现针对性、目的性的设计理念。
在设计过程中就会围绕所要设计的目的进行靠垫特质、材料、装饰等方面的考虑。靠垫设计完成后,教师应该让学生将所设计的靠垫在相应的房间内进行摆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设计的真正用意,感受到所设计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同时还能够从亲身体验中找到设计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为进一步完善设计找到改进途径,促进设计水平更好地提升。
(二) 采用课堂引导的教学方式,满足主动设计与应用的要求
在美术课程中,教师要掌握学生对设计意图的了解程度,并监督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针对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讲解与引导,以提高学生创意、保证设计合理为主要原则。
例如:在小学美术《杯子的设计》课程中,教师应该先对杯子的材料、形状、功能等方面进行简单介绍,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促进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找到正确的应用材料,对杯子形状以及功能的设计也更加合理化。
小学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的发展水平以及速度会存在不同,需要教师对学生设计能力进行了解,认识到个别差异,针对性加以引导。
(三) 形成有效的评价模式,满足设计实用性与美观性的要求
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使所设计的作品或者产品能够具备一定的应用价值,并且保证美观也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
所以在美术课程中,教师应该强调设计的实用性与美观性要求,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受物质材料的真正作用与用途,并将物质功能、外观的设计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考虑。制订评价模式,学生通过相互评价、自我评价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所设计的物质是否具备实用性与美观性特点。而评价的内容要有一定的研究性,例如:所完成的作品具备哪些功能、是否满足使用需求、作品的使用性是否有效可靠、作品是否安全、如何改进设计等方面进行评价,进一步完善设计水平。
(四) 加强教师的设计素养
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增强设计知识的科学性。教师自己理解透彻,教学时就会轻而易举地让学生明白。在新课改中,针对“设计与应用”学习领域不同学段的目标也有进一步的说明,从观察到尝试再到最后的体验,教师要明确每节课所讲的内容及其重点、难点,掌握每节课、每本教材之间的联系,掌握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达到了怎样的程度。
设计意识的培养其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阶段有相应的任务,教师要着重理解每个阶段的重点,在课堂上有所突出、有所强调,只有教师熟记于心,了解学生的水平,在授课时才会获得良好的效果。
在课堂上,很多知识是教材无法给予学生的,书本外的知识更需要教师认真地学习、领悟、体验,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能有的放矢。在学生的设计实践阶段,教师应该进行合理的教学评价,首先要思考优秀设计的标准是什么,这与教师的教学有直接关系。
如,杯子的基本功能是喝水,杯子方便携带、容易清洗等也是非常重要的。针对学生的设计,教师可以这样尝试:利用設计图和注释说明杯子设计的哪些部分体现了基本功能,是如何体现的;描述不同杯子的基本功能是以怎样的方式呈现的,为什么会形成这些差异;让学生描述自己设计的杯把有什么特点,体现了杯子的哪些功能。教师要明确在课堂上应该讲什么,讲到什么程度,对学生设计的评价要取得怎样的效果。
三、 结语
小学是学生们接触生活事物与知识,并对事物感觉特别新奇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事物会不知不觉充满幻想与假设,若是能够加强小学阶段美术课程中学生设计意识能力的培养与引导,将会对学生的创作能力有很大的提升。在小学美术课程中,教师要采用正确的教学方式,以引导教学来促进学生设计意识的形成,使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设计理念。
参考文献:
[1] 于筱晶.动画短片在中学美术设计课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D].鲁东大学,2014.
[2] 刘震.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设计——应用”能力的思考[J].大舞台,2015(7).
作者简介:杭晋柏,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