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我国教育长期存在的学习被动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可起到一定的破解作用,这将可能成为促进我国学生形成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笔者认为,当前我们可以着眼新知学习的角度,发掘智力和非智力等因素,通过“三个循环,掌握新知”等策略,实施有效的引导和启发,激发学习潜力和不断学习的动力。
关键词:三个循环;新知;施教策略
课堂上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讲课是为了帮助学生认知,怎样让“教”更好地帮助学生认知?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我们提出了“三个循环,掌握新知”的施教策略,经多年的实践和完善,这个策略已形成了三个原则,现将其操作要领与大家分享。
“三个循环,掌握新知”策略有下列三个原则性要领:
(一) 讲重点
是指教师要讲清楚重点和难点。
目前我国中小学的教材大多有课时内容要求,一堂课学生能否顺利学完,时常取决于教师能否讲清楚重点和难点。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时要把重点和难点内容占比一半以上,要以重点为线索设计一个主问题,在施教时引领学生。现在,教育界公认课堂上的一些内容学生能看懂教师不必讲,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理顺思路,解决重点和难点。
“启蒙三学”是孩子启蒙教育的重点内容。学拼音的第一课,aoe是当天启蒙的重点,教师要重点读、学生要重点跟着读,学生会自己读了,重点教学任务就完成了。今天的拼音内容到了明天就不是学习的重点,明天可以复习,但明天有明天的重点。写汉字、学数数的每一个内容也如此。
关于学科上重点内容的教学,以《价格变动的影响》一课为例,“价格变动对生活消费的影响”的本节内容的重点,教学中笔者以
四组情境作为材料:
情境一:洛阳高级中学食堂的一份套餐由8元涨至10元。
情境二:洛阳高级中学食堂的一份套餐由8元跌至6元。
情境三:你所梦寐以求的苹果Iphone7由7,000元涨至9,000元。
情境四:你所梦寐以求的苹果Iphone7无锁版由6,000元跌至1000元。
让学生选择了“套餐和苹果Iphone6价格变化对需求量产生的影响相同吗?为什么?”作课题(主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和学习,阅读学习后把问题导向“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与学生交流,或讲解或探究,得出结论,然后用2个习题应用训练,完成认知。
(二) 学三遍
所谓“三个循环”,是指对一个重点或难点内容的学习普遍要重复三次左右,这是考虑了班级授课制、学生个体差别和课时内容等情况下的一般要求。3~4遍的学习规律不仅适用于动作和技能的练习,也适用于单字、词语和新知的学习,教孩子学一个新词时让孩子重复3~4遍效果最好,课堂上学重点和难点当然也要遵循这个规律。
怎样来进行学三遍,这是有讲究的,常见的组合情况有下列几种:
三个循环模式
学生行为
教师行为
教—教—学
读—读—练
或听—听—练
领—领—导或
讲—讲—导
教—学—教
听—阅—听
讲—导—讲
学—教—教
阅—听—练
导—讲—导
学—教—学
阅—听—用
导—讲—导
学—学—学
阅—讲—用
导—导—导
注意上述《价格变动的影响》一课“讲重点”例,有三个教学活动:一是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和学习,二是阅读学习后把问题导向“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与学生交流,或讲解或探究,得出结论,三是用2个习题应用训练,施教者通过这三个活动帮助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三个循环学习。
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教学中,会出现一个词教了3~4遍还有部分学生没学会的情况,这是正常情况,因为班级授课中有时会受到学生个体差异的影响较明显,有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者较为顽劣,没有用心学导致没学会。不过这不要紧,可以先让学生做些别的活动,过段时间再让他重复3~4遍,如果还不行,可在课后再来重复3~4遍,如果今天不行那就明天继续,一定要相信智力正常的学生一般都能学会这个新词。
教师们常通过指导“学习法”来对学生学习习惯作培养,这也要遵循“三个循环”策略,当然有时也可以进行四个循环,总之,一天有一天的“重点”任务,那是要“三个循环”的。
“三个循环”,长期坚持必有奇效,教师也会有自己的心得,在操作上一般会形成自己擅长的方面。但要做到坚持按照“三个循环”的策略实施教学,却是不容易的。实践中,我们总能发现:总有一些课会出现三轮循环时间不充裕的情况,总有一些教师会以这样那样的理由来说服自己不必按照“三个循环”施教。青年教师们不用怀疑这样的事情是否真实,还请你在实践中好自为之。
(三) 获新知
“获新知”的主体是学生,教师通过教要让学生摘下新知识,仔细探究,弄明白它的来龙去脉,获得新的认识,进而重建其知识结构。
为什么要教师施教?因为那是新知识,学生目前认知水平达不到,不仅感到陌生而且还不理解。要让学生够得着新知识,办法有二,其一是让学生跳起来,其二是把新知识简单化放下来,这就需要教师的教。(这里讲的教,是指办法一,让学生跳起来获得新知。)
施教原来是为了帮助学生认知新内容。之所以要强调重点,要“三个循环”,就是因为这是新内容。我们按这样的策略帮助学生学习新内容,有利于学生把它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可能较为繁杂,学习材料时常需要通过演绎来呈现,一些专业语言也具有抽象性,但这不可怕,只要我们抓住新知识这个纲,哪怕涉及的面很广,需识记的要点很多,都可以暂时忽略,我们抓住新知识的关键点不放松,先分解后归纳,最大的困难不过是曾经的一个新知识。
综合以上情况,“三个循环,获得新知”的策略,在教师施教时是易于应用和变通的。在实践中,我们还发现在配套下列三个步骤来体现“三个循环,获得新知”策略时,比较适合于七年级以上的高年级学生,也有利于教师形成自己善于操作的施教模式:
①问题引导,学生阅读;
②学生探究,讲解重点;
③应用练习,新知转化。
基于孩子学习能力的无限可能,笔者认为:孩子的学习品质和能力可趋向于不断提高。好奇心、兴趣和目标追求等,时常成为学生刻苦学习的动力源泉,教师要从认知的角度,帮助学生获得新知的技巧,并激發好奇心、兴趣和目标追求等因素,获得学习的持续动力源,为学生的未来获得良好的起点。
作者简介:宣建英,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高级中学。
关键词:三个循环;新知;施教策略
课堂上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讲课是为了帮助学生认知,怎样让“教”更好地帮助学生认知?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我们提出了“三个循环,掌握新知”的施教策略,经多年的实践和完善,这个策略已形成了三个原则,现将其操作要领与大家分享。
“三个循环,掌握新知”策略有下列三个原则性要领:
(一) 讲重点
是指教师要讲清楚重点和难点。
目前我国中小学的教材大多有课时内容要求,一堂课学生能否顺利学完,时常取决于教师能否讲清楚重点和难点。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时要把重点和难点内容占比一半以上,要以重点为线索设计一个主问题,在施教时引领学生。现在,教育界公认课堂上的一些内容学生能看懂教师不必讲,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理顺思路,解决重点和难点。
“启蒙三学”是孩子启蒙教育的重点内容。学拼音的第一课,aoe是当天启蒙的重点,教师要重点读、学生要重点跟着读,学生会自己读了,重点教学任务就完成了。今天的拼音内容到了明天就不是学习的重点,明天可以复习,但明天有明天的重点。写汉字、学数数的每一个内容也如此。
关于学科上重点内容的教学,以《价格变动的影响》一课为例,“价格变动对生活消费的影响”的本节内容的重点,教学中笔者以
四组情境作为材料:
情境一:洛阳高级中学食堂的一份套餐由8元涨至10元。
情境二:洛阳高级中学食堂的一份套餐由8元跌至6元。
情境三:你所梦寐以求的苹果Iphone7由7,000元涨至9,000元。
情境四:你所梦寐以求的苹果Iphone7无锁版由6,000元跌至1000元。
让学生选择了“套餐和苹果Iphone6价格变化对需求量产生的影响相同吗?为什么?”作课题(主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和学习,阅读学习后把问题导向“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与学生交流,或讲解或探究,得出结论,然后用2个习题应用训练,完成认知。
(二) 学三遍
所谓“三个循环”,是指对一个重点或难点内容的学习普遍要重复三次左右,这是考虑了班级授课制、学生个体差别和课时内容等情况下的一般要求。3~4遍的学习规律不仅适用于动作和技能的练习,也适用于单字、词语和新知的学习,教孩子学一个新词时让孩子重复3~4遍效果最好,课堂上学重点和难点当然也要遵循这个规律。
怎样来进行学三遍,这是有讲究的,常见的组合情况有下列几种:
三个循环模式
学生行为
教师行为
教—教—学
读—读—练
或听—听—练
领—领—导或
讲—讲—导
教—学—教
听—阅—听
讲—导—讲
学—教—教
阅—听—练
导—讲—导
学—教—学
阅—听—用
导—讲—导
学—学—学
阅—讲—用
导—导—导
注意上述《价格变动的影响》一课“讲重点”例,有三个教学活动:一是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和学习,二是阅读学习后把问题导向“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与学生交流,或讲解或探究,得出结论,三是用2个习题应用训练,施教者通过这三个活动帮助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三个循环学习。
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教学中,会出现一个词教了3~4遍还有部分学生没学会的情况,这是正常情况,因为班级授课中有时会受到学生个体差异的影响较明显,有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者较为顽劣,没有用心学导致没学会。不过这不要紧,可以先让学生做些别的活动,过段时间再让他重复3~4遍,如果还不行,可在课后再来重复3~4遍,如果今天不行那就明天继续,一定要相信智力正常的学生一般都能学会这个新词。
教师们常通过指导“学习法”来对学生学习习惯作培养,这也要遵循“三个循环”策略,当然有时也可以进行四个循环,总之,一天有一天的“重点”任务,那是要“三个循环”的。
“三个循环”,长期坚持必有奇效,教师也会有自己的心得,在操作上一般会形成自己擅长的方面。但要做到坚持按照“三个循环”的策略实施教学,却是不容易的。实践中,我们总能发现:总有一些课会出现三轮循环时间不充裕的情况,总有一些教师会以这样那样的理由来说服自己不必按照“三个循环”施教。青年教师们不用怀疑这样的事情是否真实,还请你在实践中好自为之。
(三) 获新知
“获新知”的主体是学生,教师通过教要让学生摘下新知识,仔细探究,弄明白它的来龙去脉,获得新的认识,进而重建其知识结构。
为什么要教师施教?因为那是新知识,学生目前认知水平达不到,不仅感到陌生而且还不理解。要让学生够得着新知识,办法有二,其一是让学生跳起来,其二是把新知识简单化放下来,这就需要教师的教。(这里讲的教,是指办法一,让学生跳起来获得新知。)
施教原来是为了帮助学生认知新内容。之所以要强调重点,要“三个循环”,就是因为这是新内容。我们按这样的策略帮助学生学习新内容,有利于学生把它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可能较为繁杂,学习材料时常需要通过演绎来呈现,一些专业语言也具有抽象性,但这不可怕,只要我们抓住新知识这个纲,哪怕涉及的面很广,需识记的要点很多,都可以暂时忽略,我们抓住新知识的关键点不放松,先分解后归纳,最大的困难不过是曾经的一个新知识。
综合以上情况,“三个循环,获得新知”的策略,在教师施教时是易于应用和变通的。在实践中,我们还发现在配套下列三个步骤来体现“三个循环,获得新知”策略时,比较适合于七年级以上的高年级学生,也有利于教师形成自己善于操作的施教模式:
①问题引导,学生阅读;
②学生探究,讲解重点;
③应用练习,新知转化。
基于孩子学习能力的无限可能,笔者认为:孩子的学习品质和能力可趋向于不断提高。好奇心、兴趣和目标追求等,时常成为学生刻苦学习的动力源泉,教师要从认知的角度,帮助学生获得新知的技巧,并激發好奇心、兴趣和目标追求等因素,获得学习的持续动力源,为学生的未来获得良好的起点。
作者简介:宣建英,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