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教育是和高等本科教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
育,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一线实用性人才为目标,从理论上说,高职教育正迎合了中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但实际上,社会并不认可高职教育,高职教育的吸引力也很弱。本文从高职教育的现状出发,分析了高职教育吸引力弱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教育 吸引力 对策
1 高职教育的现状
高职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层次,是和高等本科教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和本科教育强调学科性不同,它是按照职业分类,根据一定职业岗位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培养第一线实用性人才。这种教育更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能力的培养,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十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把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据统计,2011年全国高职学校数量1276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0%;招生数325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47.7%。如今,高职教育已迅猛发展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设备不断更新换代,企业对既有“学历文凭”又有“职业资格证”的技术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从理论上说,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正是适应了这种社会需求。
但是,令人困惑的是,社会对高职教育不认可,一方面,高职教育被视为二流的教育,大部分报考职业院校的学生都是本科落榜后不得已的选择,一些家庭条件较好的落榜生一般也不会选择职业院校,据统计,高职院校的学生中父母为工人、农民的占调查人数的80%,高职教育简直成了“平民教育”的代名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本身似乎也存在不认可职业教育的嫌疑,很多职业院校把职教的出路寄托在升格和学历上升方面,千方百计地希望跻身本科行列,这种错误的定位会导致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越来越弱,正如纪宝成所说:“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理解为一场职校升格运动的话,将把职教带入歧途。世界上没有哪所小学办得好就办初中,哪所高中办得好就办大学的。”
然而,高职教育吸引力不足似乎是个世界难题,即使在德国这样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高职教育的吸引力依然不如普通高等教育。但是,高职教育的吸引力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吸引力越大,发展动力也就越足,高职教育也就发展得越好,相反,吸引力不足,高职教育缺乏内在的发展动力,其发展就越来越难。归根结底,要想推动高职教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要探究其缺乏吸引力的原因,最终找到解决的对策。
2 高职教育缺乏吸引力的原因
2.1 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低 由于高职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人们尚缺乏对其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绝大多数人认为读了高职院校以后就只能做“低人一等”的技术工人,而在当今“远离劳动,拥抱资本”的社会意识形态下,大部分家长都不愿意孩子接受他们认为的“二流教育”,而是期望子女能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从而能够找个“坐办公室”的好工作而不是到一线从事艰苦的劳动岗位。加之我国现阶段的招生制度不够科学,一般高职院校是排在本科院校录取批次后进行录取,这就使得社会公众认为职业院校只能录取分数很低的学生,就读高职院校的学生要么是学习很差、要么是家庭贫困的学生,从而在客观上强化了人们鄙薄高职教育,视高职教育为“二流教育”的观念。由此可见,高职教育对民众的吸引力之弱。
2.2 政府政策对职业教育的歧视 在这个盲目崇尚高学历的社会,学历成了高职学生求职中很难跨越的门槛,企业将学历视为聘用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不管需要与否,都希望招聘到高学历的人才,劳动力市场表现了对高职毕业生的明显歧视,比如在众多企业的招聘条件中可见“985”或“211”重点院校毕业的要求。不仅如此,在国家招考公务员的时候,很多岗位要求报考者必须具有全日制本科学历,而职业院校的学生都是专科学历,这样,在没有任何面试的情况下直接把高职毕业生挡在了门外,从而大大减少了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机会,这种不平等的就业机会对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来说就是一种缺憾,而对于即将面临选择普通教育还是职业的教育的学生来说更是有种放弃后者选择前者的动力。
2.3 职业教育本身的质量不高 在我国,除了东部发达地区外,广大中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投入明显不足,办学条件差,教学设备、实训实施的建设严重滞后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再加上高职教育扩招以后,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没能相应的提高,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尤为短缺,从而导致职业教育缺乏个性化的特征,照搬普通教育的办学模式,在课堂上以教师讲授课本知识为主,学生动手操作为辅,从而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应力较差,完全背离了高职教育的初衷,致使到工作岗位的高职毕业生因知识和技能的欠缺而不能胜任技术含量高的岗位,而对于技术含量低的岗位一般的社会劳动力也可以胜任,这种状况大大削弱了高职毕业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也完全背离了高职教育的初衷,最终会导致高职教育的吸引力越来越弱。
2.4 技能型人才的未来预期偏低 由于我国没有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大多数劳动力市场并未对就业者提出必须具有某类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从而导致用人单位为了节约成本而去雇佣大量的未经任何职业培训的廉价劳动力上岗。即使高职毕业生能够顺利上岗,但是就业岗位的薪酬和晋升速度远远赶不上其他从业者,其社会地位也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人们从事技术工作的积极性。再加上高职院校的学生没有普通本科院校学生那样多的继续深造机会,为数不多的“专升本”名额也被限定在较低层次的本科院校,总让人觉得职业教育走不出“终结性教育”的阴影,据统计,高职学生能够升入本科的比例大约5%左右,约47%的家长认为让子女上高职就是断送孩子进高等学府学习的机会,这些不好的未来预期,将会影响到他们选择职业教育。
3 增强高职教育吸引力的对策 3.1 转变传统思想,提高社会认知度 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提升,企业对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然而,要改变现阶段我国劳动者文化素质不高,技能不精的状况,就必须改变轻视职业教育的思想,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尚。由此,各界应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利用的宣传力度,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并缩小职业之间的差距,提高技术工人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倡导“能力重于学历”的理念,建立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新型的人才衡量标准和企业晋升制度,唯有这样,才能改变社会对高技能人才固有的偏见,最终大大提升高职教育的地位,从而促进高职教育良好地发展。
3.2 明确培养目标,优化教学体制 首先职业教育应明确自己的培养目标,根据《职业教育法》的规定,职业教育应培养适应我国现代化发展要求,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从事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想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就应当深化教学改革,推进“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其次,高职教育在深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加强校企合作,根据企业岗位的需要制定适宜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坚持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以实际工作流程为主线,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留足学生实习实训的时间,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其岗位的适应性。最后,高职院校应建立与所设专业相适应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并完善现代化教学所需的硬件设施和设备;要提高教育质量,除了硬件配备以外,最重要的是需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因此,院校应借助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安排教师参加企业的生产实践,从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3 加强制度保障,促进校企合作 高职教育的良好持续地发展,需要政府的制度保障,政府不仅需要对现有的高职歧视政策进行修订,而且还应出台《高等职业教育法》,明确高职教育的地位。比如,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规范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对未接受职业教育就获取相关资格证书的行为视为违法;另外,政府应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并出台相关的措施给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一定的优惠,同时通过政策支持的手段引导企业完善用人制度、薪酬福利制度和晋升制度,从而建立完善的技能型人才的社会保障制度。
总之,高职教育的良性持续的发展,需要社会、政府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只有高职教育发展好了,高职教育的吸引力才能增强,其招生和就业才不会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
参考文献:
[1]艾华武.我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姜大源,王文模.欧亚一些国家职业教育的新举措[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
[3]南海,汉刚.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
[4]北地.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基本措施[J].西北职教,2010.
[5]石伟平,唐智彬.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9.
作者简介:谢宏(1979-),男,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陈杨(1980-),女,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育,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一线实用性人才为目标,从理论上说,高职教育正迎合了中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但实际上,社会并不认可高职教育,高职教育的吸引力也很弱。本文从高职教育的现状出发,分析了高职教育吸引力弱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教育 吸引力 对策
1 高职教育的现状
高职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层次,是和高等本科教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和本科教育强调学科性不同,它是按照职业分类,根据一定职业岗位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培养第一线实用性人才。这种教育更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能力的培养,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十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把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据统计,2011年全国高职学校数量1276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0%;招生数325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47.7%。如今,高职教育已迅猛发展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设备不断更新换代,企业对既有“学历文凭”又有“职业资格证”的技术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从理论上说,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正是适应了这种社会需求。
但是,令人困惑的是,社会对高职教育不认可,一方面,高职教育被视为二流的教育,大部分报考职业院校的学生都是本科落榜后不得已的选择,一些家庭条件较好的落榜生一般也不会选择职业院校,据统计,高职院校的学生中父母为工人、农民的占调查人数的80%,高职教育简直成了“平民教育”的代名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本身似乎也存在不认可职业教育的嫌疑,很多职业院校把职教的出路寄托在升格和学历上升方面,千方百计地希望跻身本科行列,这种错误的定位会导致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越来越弱,正如纪宝成所说:“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理解为一场职校升格运动的话,将把职教带入歧途。世界上没有哪所小学办得好就办初中,哪所高中办得好就办大学的。”
然而,高职教育吸引力不足似乎是个世界难题,即使在德国这样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高职教育的吸引力依然不如普通高等教育。但是,高职教育的吸引力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吸引力越大,发展动力也就越足,高职教育也就发展得越好,相反,吸引力不足,高职教育缺乏内在的发展动力,其发展就越来越难。归根结底,要想推动高职教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要探究其缺乏吸引力的原因,最终找到解决的对策。
2 高职教育缺乏吸引力的原因
2.1 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低 由于高职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人们尚缺乏对其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绝大多数人认为读了高职院校以后就只能做“低人一等”的技术工人,而在当今“远离劳动,拥抱资本”的社会意识形态下,大部分家长都不愿意孩子接受他们认为的“二流教育”,而是期望子女能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从而能够找个“坐办公室”的好工作而不是到一线从事艰苦的劳动岗位。加之我国现阶段的招生制度不够科学,一般高职院校是排在本科院校录取批次后进行录取,这就使得社会公众认为职业院校只能录取分数很低的学生,就读高职院校的学生要么是学习很差、要么是家庭贫困的学生,从而在客观上强化了人们鄙薄高职教育,视高职教育为“二流教育”的观念。由此可见,高职教育对民众的吸引力之弱。
2.2 政府政策对职业教育的歧视 在这个盲目崇尚高学历的社会,学历成了高职学生求职中很难跨越的门槛,企业将学历视为聘用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不管需要与否,都希望招聘到高学历的人才,劳动力市场表现了对高职毕业生的明显歧视,比如在众多企业的招聘条件中可见“985”或“211”重点院校毕业的要求。不仅如此,在国家招考公务员的时候,很多岗位要求报考者必须具有全日制本科学历,而职业院校的学生都是专科学历,这样,在没有任何面试的情况下直接把高职毕业生挡在了门外,从而大大减少了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机会,这种不平等的就业机会对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来说就是一种缺憾,而对于即将面临选择普通教育还是职业的教育的学生来说更是有种放弃后者选择前者的动力。
2.3 职业教育本身的质量不高 在我国,除了东部发达地区外,广大中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投入明显不足,办学条件差,教学设备、实训实施的建设严重滞后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再加上高职教育扩招以后,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没能相应的提高,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尤为短缺,从而导致职业教育缺乏个性化的特征,照搬普通教育的办学模式,在课堂上以教师讲授课本知识为主,学生动手操作为辅,从而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应力较差,完全背离了高职教育的初衷,致使到工作岗位的高职毕业生因知识和技能的欠缺而不能胜任技术含量高的岗位,而对于技术含量低的岗位一般的社会劳动力也可以胜任,这种状况大大削弱了高职毕业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也完全背离了高职教育的初衷,最终会导致高职教育的吸引力越来越弱。
2.4 技能型人才的未来预期偏低 由于我国没有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大多数劳动力市场并未对就业者提出必须具有某类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从而导致用人单位为了节约成本而去雇佣大量的未经任何职业培训的廉价劳动力上岗。即使高职毕业生能够顺利上岗,但是就业岗位的薪酬和晋升速度远远赶不上其他从业者,其社会地位也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人们从事技术工作的积极性。再加上高职院校的学生没有普通本科院校学生那样多的继续深造机会,为数不多的“专升本”名额也被限定在较低层次的本科院校,总让人觉得职业教育走不出“终结性教育”的阴影,据统计,高职学生能够升入本科的比例大约5%左右,约47%的家长认为让子女上高职就是断送孩子进高等学府学习的机会,这些不好的未来预期,将会影响到他们选择职业教育。
3 增强高职教育吸引力的对策 3.1 转变传统思想,提高社会认知度 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提升,企业对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然而,要改变现阶段我国劳动者文化素质不高,技能不精的状况,就必须改变轻视职业教育的思想,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尚。由此,各界应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利用的宣传力度,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并缩小职业之间的差距,提高技术工人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倡导“能力重于学历”的理念,建立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新型的人才衡量标准和企业晋升制度,唯有这样,才能改变社会对高技能人才固有的偏见,最终大大提升高职教育的地位,从而促进高职教育良好地发展。
3.2 明确培养目标,优化教学体制 首先职业教育应明确自己的培养目标,根据《职业教育法》的规定,职业教育应培养适应我国现代化发展要求,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从事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想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就应当深化教学改革,推进“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其次,高职教育在深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加强校企合作,根据企业岗位的需要制定适宜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坚持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以实际工作流程为主线,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留足学生实习实训的时间,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其岗位的适应性。最后,高职院校应建立与所设专业相适应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并完善现代化教学所需的硬件设施和设备;要提高教育质量,除了硬件配备以外,最重要的是需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因此,院校应借助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安排教师参加企业的生产实践,从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3 加强制度保障,促进校企合作 高职教育的良好持续地发展,需要政府的制度保障,政府不仅需要对现有的高职歧视政策进行修订,而且还应出台《高等职业教育法》,明确高职教育的地位。比如,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规范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对未接受职业教育就获取相关资格证书的行为视为违法;另外,政府应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并出台相关的措施给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一定的优惠,同时通过政策支持的手段引导企业完善用人制度、薪酬福利制度和晋升制度,从而建立完善的技能型人才的社会保障制度。
总之,高职教育的良性持续的发展,需要社会、政府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只有高职教育发展好了,高职教育的吸引力才能增强,其招生和就业才不会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
参考文献:
[1]艾华武.我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姜大源,王文模.欧亚一些国家职业教育的新举措[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
[3]南海,汉刚.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
[4]北地.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基本措施[J].西北职教,2010.
[5]石伟平,唐智彬.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9.
作者简介:谢宏(1979-),男,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陈杨(1980-),女,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