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卡尔·施米特无疑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最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政法学家。因为他所涉研究领域的纷繁复杂,理论观点和政治观点的频繁变动,以及与政治现实的密切关系,所以他总是被其同代人和后代人所反复解读和误读。我们唯有进入其时代背景和政法理论内部的发展脉络,方才可以理解其理论观点和政治观点背后所潜藏的一致性,即施米特一直焦虑地试图为'无根的''现代性-虚无主义'世界寻求一个'根'。他的这种一致性不仅可以解释他前期理论——'决断论'、'总统合宪专政'和'具体秩序'——的发展,而且同时也可以解释他的一
【机 构】
: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杭州310007
【基金项目】
: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德国法治国观念研究”(批准号:16CZX039)的阶段性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卡尔·施米特无疑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最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政法学家。因为他所涉研究领域的纷繁复杂,理论观点和政治观点的频繁变动,以及与政治现实的密切关系,所以他总是被其同代人和后代人所反复解读和误读。我们唯有进入其时代背景和政法理论内部的发展脉络,方才可以理解其理论观点和政治观点背后所潜藏的一致性,即施米特一直焦虑地试图为'无根的''现代性-虚无主义'世界寻求一个'根'。他的这种一致性不仅可以解释他前期理论——'决断论'、'总统合宪专政'和'具体秩序'——的发展,而且同时也可以解释他的一系列实际行动。施米特的这种表现其实是近现代德国智识界对自身不能安适于现代世界的一种'症候群'。从这个视角出发,我们才能进一步实现对他的'祛魅'以及内在的批判。
其他文献
编者按:中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诞生了众多以区域文化为背景、以地域名称而命名的学术文化.这些地域性学术彼此交融互鉴、共荣共生,在中华文化的核心内涵与思想价值上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识."浙学"作为一种极富活力的地域学术形态,以其思想原创性强、历史影响广泛、地域特色鲜明,融汇彰显于广阔的中华学术传统之中,并通过与其他地域学术之间的学习互鉴、交融互动,孕育出更为丰富而深邃的学术思想,共同推动中国的学术文化向更新的形态和更高的阶段发展演化.
主持人语:在消费文化、网络文学等通俗文化形式不断冲击既有文学与文化观念的当下,重写文学史、重构文学理论的追求应当呼应发展新的文学批评理论的需要,服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不应只是简单重复西方立场与方法,而应立足中国大地、体现中国立场、弘扬家国情怀、呼应中国文学与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为此,本刊特刊发三篇论文,它们分别从新时代文艺精神和文学原理重塑、当代现实主义理论话语创新、反思19世纪文学思潮并"重返"19世纪等角度,对外国文学研究如何体现中国立场与理
主持人语: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沐甚雨、栉急风",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富有成效的党内治理.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治理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且富有成效的内部治理模式.在领导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等实践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借助常规化(制度化)与非常规化(运动化)治理手段,从各个方面、领域和角度开展党组织建设与治理安排,以塑造组织权威与政权(执政)正当性、合法性,提高党组织系统凝聚力、向心力,维系政党人民性和先进性.
主持人语:中国当代文学在历经70多年的今天,有无必要突破固有的"批评化"理路,启动研究的"历史化"与史料工作呢?对此,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也许会有不同的解读甚至得出不尽相同的结论.但如果从自身提升和发展尤其是从学科建设角度来考察,可能就会多一份理解与体认.
近年来,国内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人才争夺战"以制定实施"人才新政"为主要载体,本质上是一场人才政策的创新扩散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地方"人才新政"的制定发生了一系列偏差,出现了政策设计"碎片化"、政策内容"同质化"、政策创新"浅表化"等"制定失灵"现象.从制度分析的视角来看,组织协作中的结构摩擦力、地方竞争中的需求和路径同构、纵向代理中的逐级发包困境等三个制度性因素是诱致这些"制定失灵"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基于中国公共政策过程的独特属性,可以通过创新运用"高位推动"机
20世纪80年代中叶兴起的村志编修,出现了全新的人人入村志现象,主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引谱入志",另一种是增加"村民录".在三十余年的探索中,"引谱入志"、村民录中隐含的"人人入志"理念越来越清晰,呈现出公众史学的色彩."引谱入志"有合编与分编两种方式,分编的方式更能突出村志对"人"的关注.村民录可细分为三种,兼顾了村内村外、本土与移民."引谱入志"使家谱由一姓之谱而百姓之谱,实现人人入志,增强了村志的人文性与可读性,宜大力提倡.
吉登斯的生活政治理论,从个人生活的感性内容出发去构造政治理念,为现代性条件下政治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本文通过对吉登斯的解放政治和生活政治的分析考察,揭示了其理论的内在内容、基本特征和思考逻辑。并从理性的政治到理性和情感统一的政治,从抽象的政治到生活方式的政治,从应当的政治到反射性政治,从他人的政治到对话民主等方面揭示了吉登斯政治哲学的基本线索,展示其生活政治理论在现代社会中建立合作包容的新型社会关系、团结各方政治力量等方面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王充在《论衡·问孔》篇中批评了孔子思想,指出《论语》有"不知难问""意沉难见""上下多相违"等问题。其实,这是不明《论语》原始语录体特征而造成的误读。在原始语录体中,语录意义是由句义加上具体语境和涉及的特定对象才形成的。其原本只对于话语涉及的对象有意义,而且为在场者所知,记述时自然可以作省略处理。所谓"难见""相违"的问题,在进入语录产生的场景后并不存在。不过,这种误读中所呈现的逻辑性、系统性的思想方式意义巨大,对于大一统经学的批判精神也极为可赞。
本文从庄子、王弼施加魏晋玄学之影响谈起,说明两人在"论"体发展史上的地位,阐明刘勰对文学语言、哲学语言不同特质之洞见,并依据《文心雕龙·论说》对郭象、裴頠所下断语,进一步分析《庄子注》《崇有论》在本体论探索上的逻辑论理缺失,分析导致缺失的思想史原因。文章指出,刘勰所谓"徒锐偏解,莫诣正理",击中了郭、裴两人思想缺陷之要害,所论对后世学术思想史评论也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