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天津小吃中最有名的是这四小样:“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煎饼果子”,过去到天津,不尝一下是遗憾。现在去天津,需要见识一下天津的“新四最”。它们或藏在洋房深处,或远离闹市,它们的名声渐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的眼神和味蕾。
集贤百悦——最体面
据说天津年轻人中流行这样一句话:你该请我去集贤了。如果打赌输了,输赢后也是去集贤,那里几乎成了天津人请客首选的地方。
为什么呢?很多人说,因为好吃,海鲜这里是一绝;因为很大,可同时容纳1700人就餐;因为这里装修豪华,可比五星级酒店。总之,在这里请客有足够的面子,更关键的是,还不太贵。
集贤百悦海鲜酒楼不在市中心,坐地铁在西横堤下,倒数第二站。位置虽远,但还是很方便,而且门前停车场宽阔无比。集贤占地很大,与其说是餐厅,其实进去的感觉,更像进了一个大饭店。集贤特别吸引人的是一楼的水幕厨房,玻璃围墙的厨房把厨师制作过程都呈现给顾客,客人能看到每道菜的制作过程,吃起来非常放心。
二楼全是包间,大到20人,小到4个人的都有,不过豪包不是随便能订上的,一定要提前。二楼的雪茄吧是一个风景点,几十甚至几百元一只的雪茄被精致地包装着,就连雪茄剪也要百元以上。客人可以在这里休息,从容而雍容。
这里虽以经营粤菜、海鲜为主,还兼营鲁菜和天津菜,比较对天津人的胃口。这里的厨师每个月都要拿出自己的创新菜,经过客人们的品尝,好则保留,不好则淘汰。所以来这里一定要点他们自己独创的菜,因为别处没有。有一道自创菜比较有新意:津味酿馅油条。想象着油条是有点过时的东西了,能好吃吗?端上来一看,很别致,油条做得小巧精致,里面的馅是用墨鱼做的。据说一斤墨鱼只能出3两馅,成本很高。这个菜很多顾客都喜欢点,一个月能卖出几百份,成了这里的当家菜。
这里的东坡肉太精巧了,只有一块酱豆腐那么大,用一根细小的草绳打个十字结捆住,再配上一根小小油菜,放在一个精巧小炉上端上来,用火温着。搭配一起上来的还有一块蚌壳状小饼,卷着肉吃,以防油腻。听一位厨师介绍,他们选肉很讲究,一定要那种肥瘦相间的下五花肉,用花雕酒焖,不加一点水,吃起来肥而不腻。这道菜的价格是16元,就是说一块肉卖16元!可是想想,其他餐厅一大碗东坡肉端上来,你又能吃几块呢?何况肉不应多吃。如此精致的行头,让请客的人挣足了面子。
不能想象的是,20年前,集贤还只是天津北辰地区的一个普通早点铺。那时,作为居民区的配套网点,集贤一开始还可以支撑下去。但后来越来越难以生存,往往一天的营业额只有二三十元,严重亏损。1986年,一个年仅23岁的小伙子,毛遂自荐当上了这家濒临倒闭的餐厅经理,他就是后来的董事长李连群。他上任初期,账面上的流动资金只有二十几元,他用这笔钱为每个职工买了一个饭盒。他要让职工在企业打饭,让他们把企业当作可以依赖的地方。现在很多商务宴请或婚宴都安排在这里,这里的婚宴已经预订到了2009年。看来,群众的眼睛还是雪亮的。
名轩51号——最精致
这个名字有点怪,但是你拆开就明白了。名轩是个连锁店的品牌,它在一些大都市如上海、北京都有连锁店,而且大都是开在老房子中。51号是指饭店的门牌号——台儿庄路51号,这个名字别致而好记。
现在,许多小洋楼成了开办餐馆的“风水宝地”。有人把洋房里开的餐厅叫“洋房菜”,它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菜品精致,即使只是一碗高汤,也必须要选择上等原料,经过细致精心烹制之后才呈现在宾客面前。天津名轩就开在一座德式老洋楼中,在海河旁边,原来的德国租界内。
来这里的客人一方面冲美味,一方面也冲着洋楼。
这是一幢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洋房,房子与五大道上的洋房比,宽敞了很多,而且周边也空旷了很多,现在几百平米的别墅感觉就大得不得了了,那时的洋房,动辄几千平米。而且楼层很高,花园很大,楼梯宽大气派。
1861年4月,一个英国基督教牧师殷森德来到天津,经过两年的时间,他用传教得来的布施纹银600两和英女王的驻津代表吉布逊签订了一份“转租”土地的《皇室租约》,在1863年的春天,购买了一块地,在上面建立了一处简易英式平房,作为货栈洋行、旅馆和饭店之用,被人称作“泥屋”、“老屋”。
1886年,殷森德集资将“泥屋”改建成一座具有英式古典建筑风格的三层豪华饭店,他按照自己姓氏的中文译音,把饭店命名为“利顺德饭店”,并巧妙的把中国孟子“利顺以德”的格言寓意其中。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饭店——利顺德饭店。
进饭店一定要从它过去的正门进,虽然门很小,但它是旋转门——中国最早的旋转门,可以想象当年人们看到这样的门时有多么惊奇。
右手边是泰晤士厅,当年赵四小姐的24岁生日就在这里设宴度过,她和张学良的浪漫史也发生在利顺德。
之后进入那个著名的马可·波罗西餐厅。餐厅是玻璃顶,用不大的长方形玻璃镶嵌,阳光洒进来,不可想象这是100年前的人设计建造的。四壁的麻墙也是那个时候的设计,现在看一点不过时。利顺德成了当时名流聚会的场所,也是他们开洋荤的场所。张学良和赵四,溥仪和婉容就在这里吃于他们可能是第一顿的正宗西餐,尝他们可能是第一口的冰激淋,因为当时只这里才有。菜单上写的是“冰搅淋”,似乎比“冰激淋”更确切些。地板弹性很好,跳舞一定脚感舒服,他们一定在这里跳了一场接一场的舞。溥仪和婉容跳舞用过的留声机还保留在饭店里。
如果上楼,可以绕道看看那个古老的电梯——中国第一部电梯,晃晃悠悠的电梯据说还能用,它没有门,只有铁栏,人在里面不封闭,而且要有专人当电梯司机。据说它成了拍电影最好的道具了。利顺德还是当时洋务运动的前沿和试验场,见证了近代中国引进西方先进文化和技术的发展,很多第一次都是在这里发生。利顺德是中国最早使用电灯、电话、电报、发电机设施的地方;中国的第一张大龙票也诞生在这里。
从原来的正门上楼,沿着楼梯是那些名人的画像。利顺德自1863年建造以来,经历了清王朝、北洋军阀、国民政府、日伪政权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等五个政权时期。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在此,许多历史名人也曾下榻于此。袁世凯、徐世昌、黎元洪、溥仪、孙中山、黄兴、宋教仁、张学良、溥仪、蔡锷、梁启超、袁世凯、段祺瑞等均曾在此驻留。他们在利顺德留下痕迹,以及那个时代的印记。
最后到那些著名的房间看看吧,有几间房不能不看。孙中山先生曾三次住过的208房,列为“总统套房”;梅兰芳先生每年来天津必住的332房间;1898年,后来的总统,当时只有24岁的美国青年胡佛来到天津利顺德饭店谋求职业,其间他参与经营开平煤矿和开滦煤矿。饭店将他长期居住过的房间列为“胡佛套房”。1954年冬季,十世班禅大师和十四世达赖喇嘛及众高僧来天津,利顺德饭店特设423房间为他们诵经讲经之地。据说这个房间至今佛气依旧。
老店员们记得当年那些名人的面容和他们的故事。梅兰芳大师每次来天津必定住在这里,他住了很长时间,他的书就是在这里写就的。他每次来都给他熟悉的服务员带礼物;每次走时,还要给每个照顾他的员工以小费。梅兰芳经常把自己的照片签上名字送给员工,当时他的追星族也不少呢。虽然那时饭店服务员清一色全是男性,送照片也在情理之中了。一位老店员把珍藏了半个多世纪的梅兰芳照片捐给了饭店,让大家得以瞻仰大师年轻时的风采。
看利顺德,能了解更多的天津历史,就像一本历史书,有点老,但是熟读它,能得到很多知识。
瓷房子——最疯狂
细致入微的笔画是贴瓷工作的巨大挑战。比如这幅鹰松图,鹰的羽毛蓬松乍开,瓷片也要按照原画的笔锋细腻展现,就需要在上万片瓷片中寻找合适的,有时棱角锋利了点就需要将它磨圆。最难的是,要表现一根根羽毛,那就要在瓷片上用机器磨出一条条粗细分明的线条,手心大的瓷片往往会刻上十余条线。一块小瓷片将其打磨成能入画用的材料,会耗费工匠们半小时。
瓷房子造价究竟有多高,房主人说连他自己也无法估算。用掉的瓷片不计其数,其中还不乏钧窑、汝窑等五大名窑的瓷片。瓷器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有晋代青瓷、唐三彩,宋代钧瓷、龙泉瓷,元明青花、清代纷彩等各个时代的精品。
侧门的门楣上还有用红釉瓷片拼贴出的“我爱祖国”四个字,字不大,斜斜地靠在小门的左上方。蜿蜒如龙体的字母右边,是用红釉瓷片做的三个端庄汉字:瓷房子,自上而下排列,稳健大气。龙体字母的左边,是高高伸向空中的一颗大大的五角星———这也是用红釉瓷拼贴而成。
瓷房子主人兼总设计师张连志二十多来醉心收藏,所收古董存货堆满了几个大仓库。有人问他把瓷片镶嵌在墙上不可惜吗?他却认为,收藏了许多东西,摆在家里自己欣赏有什么意思?他说要让大家都来关注中国文化,让大家都能意识到中国瓷器的魅力。”
张连志说,他的瓷片收藏,最初可以追溯到小的时候。文革期间,他曾亲眼目睹过红卫兵在抄家时整箱整箱地摔掉了邻居家完整的瓷器。一对老夫妇,俩人是清代末期曾经为皇家服务的“宫里人”,他们平时深居简出,最终还是被红卫兵查明了身世。“抄家时,两位老人看着一件件瓷器摔成了碎片,他们心疼地叫喊着。不久后,老人就相继去世了。”张连志偷偷地把这些散落在地上无人问津的碎片带回了家。
瓷片原本散落在田野里、集市上、海河里,如果不集合在一起,也都会四处废弃,最后灰飞烟灭。将它们收集在一起,贴在墙上,无疑赋予了古瓷片第二次生命。
因为疯狂,它已成为天津这座城市的一张靓丽“名片”,绝对的地标建筑。
集贤百悦——最体面
据说天津年轻人中流行这样一句话:你该请我去集贤了。如果打赌输了,输赢后也是去集贤,那里几乎成了天津人请客首选的地方。
为什么呢?很多人说,因为好吃,海鲜这里是一绝;因为很大,可同时容纳1700人就餐;因为这里装修豪华,可比五星级酒店。总之,在这里请客有足够的面子,更关键的是,还不太贵。
集贤百悦海鲜酒楼不在市中心,坐地铁在西横堤下,倒数第二站。位置虽远,但还是很方便,而且门前停车场宽阔无比。集贤占地很大,与其说是餐厅,其实进去的感觉,更像进了一个大饭店。集贤特别吸引人的是一楼的水幕厨房,玻璃围墙的厨房把厨师制作过程都呈现给顾客,客人能看到每道菜的制作过程,吃起来非常放心。
二楼全是包间,大到20人,小到4个人的都有,不过豪包不是随便能订上的,一定要提前。二楼的雪茄吧是一个风景点,几十甚至几百元一只的雪茄被精致地包装着,就连雪茄剪也要百元以上。客人可以在这里休息,从容而雍容。
这里虽以经营粤菜、海鲜为主,还兼营鲁菜和天津菜,比较对天津人的胃口。这里的厨师每个月都要拿出自己的创新菜,经过客人们的品尝,好则保留,不好则淘汰。所以来这里一定要点他们自己独创的菜,因为别处没有。有一道自创菜比较有新意:津味酿馅油条。想象着油条是有点过时的东西了,能好吃吗?端上来一看,很别致,油条做得小巧精致,里面的馅是用墨鱼做的。据说一斤墨鱼只能出3两馅,成本很高。这个菜很多顾客都喜欢点,一个月能卖出几百份,成了这里的当家菜。
这里的东坡肉太精巧了,只有一块酱豆腐那么大,用一根细小的草绳打个十字结捆住,再配上一根小小油菜,放在一个精巧小炉上端上来,用火温着。搭配一起上来的还有一块蚌壳状小饼,卷着肉吃,以防油腻。听一位厨师介绍,他们选肉很讲究,一定要那种肥瘦相间的下五花肉,用花雕酒焖,不加一点水,吃起来肥而不腻。这道菜的价格是16元,就是说一块肉卖16元!可是想想,其他餐厅一大碗东坡肉端上来,你又能吃几块呢?何况肉不应多吃。如此精致的行头,让请客的人挣足了面子。
不能想象的是,20年前,集贤还只是天津北辰地区的一个普通早点铺。那时,作为居民区的配套网点,集贤一开始还可以支撑下去。但后来越来越难以生存,往往一天的营业额只有二三十元,严重亏损。1986年,一个年仅23岁的小伙子,毛遂自荐当上了这家濒临倒闭的餐厅经理,他就是后来的董事长李连群。他上任初期,账面上的流动资金只有二十几元,他用这笔钱为每个职工买了一个饭盒。他要让职工在企业打饭,让他们把企业当作可以依赖的地方。现在很多商务宴请或婚宴都安排在这里,这里的婚宴已经预订到了2009年。看来,群众的眼睛还是雪亮的。
名轩51号——最精致
这个名字有点怪,但是你拆开就明白了。名轩是个连锁店的品牌,它在一些大都市如上海、北京都有连锁店,而且大都是开在老房子中。51号是指饭店的门牌号——台儿庄路51号,这个名字别致而好记。
现在,许多小洋楼成了开办餐馆的“风水宝地”。有人把洋房里开的餐厅叫“洋房菜”,它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菜品精致,即使只是一碗高汤,也必须要选择上等原料,经过细致精心烹制之后才呈现在宾客面前。天津名轩就开在一座德式老洋楼中,在海河旁边,原来的德国租界内。
来这里的客人一方面冲美味,一方面也冲着洋楼。
这是一幢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洋房,房子与五大道上的洋房比,宽敞了很多,而且周边也空旷了很多,现在几百平米的别墅感觉就大得不得了了,那时的洋房,动辄几千平米。而且楼层很高,花园很大,楼梯宽大气派。
1861年4月,一个英国基督教牧师殷森德来到天津,经过两年的时间,他用传教得来的布施纹银600两和英女王的驻津代表吉布逊签订了一份“转租”土地的《皇室租约》,在1863年的春天,购买了一块地,在上面建立了一处简易英式平房,作为货栈洋行、旅馆和饭店之用,被人称作“泥屋”、“老屋”。
1886年,殷森德集资将“泥屋”改建成一座具有英式古典建筑风格的三层豪华饭店,他按照自己姓氏的中文译音,把饭店命名为“利顺德饭店”,并巧妙的把中国孟子“利顺以德”的格言寓意其中。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饭店——利顺德饭店。
进饭店一定要从它过去的正门进,虽然门很小,但它是旋转门——中国最早的旋转门,可以想象当年人们看到这样的门时有多么惊奇。
右手边是泰晤士厅,当年赵四小姐的24岁生日就在这里设宴度过,她和张学良的浪漫史也发生在利顺德。
之后进入那个著名的马可·波罗西餐厅。餐厅是玻璃顶,用不大的长方形玻璃镶嵌,阳光洒进来,不可想象这是100年前的人设计建造的。四壁的麻墙也是那个时候的设计,现在看一点不过时。利顺德成了当时名流聚会的场所,也是他们开洋荤的场所。张学良和赵四,溥仪和婉容就在这里吃于他们可能是第一顿的正宗西餐,尝他们可能是第一口的冰激淋,因为当时只这里才有。菜单上写的是“冰搅淋”,似乎比“冰激淋”更确切些。地板弹性很好,跳舞一定脚感舒服,他们一定在这里跳了一场接一场的舞。溥仪和婉容跳舞用过的留声机还保留在饭店里。
如果上楼,可以绕道看看那个古老的电梯——中国第一部电梯,晃晃悠悠的电梯据说还能用,它没有门,只有铁栏,人在里面不封闭,而且要有专人当电梯司机。据说它成了拍电影最好的道具了。利顺德还是当时洋务运动的前沿和试验场,见证了近代中国引进西方先进文化和技术的发展,很多第一次都是在这里发生。利顺德是中国最早使用电灯、电话、电报、发电机设施的地方;中国的第一张大龙票也诞生在这里。
从原来的正门上楼,沿着楼梯是那些名人的画像。利顺德自1863年建造以来,经历了清王朝、北洋军阀、国民政府、日伪政权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等五个政权时期。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在此,许多历史名人也曾下榻于此。袁世凯、徐世昌、黎元洪、溥仪、孙中山、黄兴、宋教仁、张学良、溥仪、蔡锷、梁启超、袁世凯、段祺瑞等均曾在此驻留。他们在利顺德留下痕迹,以及那个时代的印记。
最后到那些著名的房间看看吧,有几间房不能不看。孙中山先生曾三次住过的208房,列为“总统套房”;梅兰芳先生每年来天津必住的332房间;1898年,后来的总统,当时只有24岁的美国青年胡佛来到天津利顺德饭店谋求职业,其间他参与经营开平煤矿和开滦煤矿。饭店将他长期居住过的房间列为“胡佛套房”。1954年冬季,十世班禅大师和十四世达赖喇嘛及众高僧来天津,利顺德饭店特设423房间为他们诵经讲经之地。据说这个房间至今佛气依旧。
老店员们记得当年那些名人的面容和他们的故事。梅兰芳大师每次来天津必定住在这里,他住了很长时间,他的书就是在这里写就的。他每次来都给他熟悉的服务员带礼物;每次走时,还要给每个照顾他的员工以小费。梅兰芳经常把自己的照片签上名字送给员工,当时他的追星族也不少呢。虽然那时饭店服务员清一色全是男性,送照片也在情理之中了。一位老店员把珍藏了半个多世纪的梅兰芳照片捐给了饭店,让大家得以瞻仰大师年轻时的风采。
看利顺德,能了解更多的天津历史,就像一本历史书,有点老,但是熟读它,能得到很多知识。
瓷房子——最疯狂
细致入微的笔画是贴瓷工作的巨大挑战。比如这幅鹰松图,鹰的羽毛蓬松乍开,瓷片也要按照原画的笔锋细腻展现,就需要在上万片瓷片中寻找合适的,有时棱角锋利了点就需要将它磨圆。最难的是,要表现一根根羽毛,那就要在瓷片上用机器磨出一条条粗细分明的线条,手心大的瓷片往往会刻上十余条线。一块小瓷片将其打磨成能入画用的材料,会耗费工匠们半小时。
瓷房子造价究竟有多高,房主人说连他自己也无法估算。用掉的瓷片不计其数,其中还不乏钧窑、汝窑等五大名窑的瓷片。瓷器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有晋代青瓷、唐三彩,宋代钧瓷、龙泉瓷,元明青花、清代纷彩等各个时代的精品。
侧门的门楣上还有用红釉瓷片拼贴出的“我爱祖国”四个字,字不大,斜斜地靠在小门的左上方。蜿蜒如龙体的字母右边,是用红釉瓷片做的三个端庄汉字:瓷房子,自上而下排列,稳健大气。龙体字母的左边,是高高伸向空中的一颗大大的五角星———这也是用红釉瓷拼贴而成。
瓷房子主人兼总设计师张连志二十多来醉心收藏,所收古董存货堆满了几个大仓库。有人问他把瓷片镶嵌在墙上不可惜吗?他却认为,收藏了许多东西,摆在家里自己欣赏有什么意思?他说要让大家都来关注中国文化,让大家都能意识到中国瓷器的魅力。”
张连志说,他的瓷片收藏,最初可以追溯到小的时候。文革期间,他曾亲眼目睹过红卫兵在抄家时整箱整箱地摔掉了邻居家完整的瓷器。一对老夫妇,俩人是清代末期曾经为皇家服务的“宫里人”,他们平时深居简出,最终还是被红卫兵查明了身世。“抄家时,两位老人看着一件件瓷器摔成了碎片,他们心疼地叫喊着。不久后,老人就相继去世了。”张连志偷偷地把这些散落在地上无人问津的碎片带回了家。
瓷片原本散落在田野里、集市上、海河里,如果不集合在一起,也都会四处废弃,最后灰飞烟灭。将它们收集在一起,贴在墙上,无疑赋予了古瓷片第二次生命。
因为疯狂,它已成为天津这座城市的一张靓丽“名片”,绝对的地标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