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文《项脊轩志》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归有光所写,通过对生活琐事的描写和对庭院、屋宇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内心对家道衰落的惋惜之情。而人物的刻画,又抒发出作者对死去的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之情。文中的悲情犹然可见,可是作者的“可喜”之情,也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表达了对家族没落、失去亲人之悲,对兴旺家族满怀憧憬而喜。
一、借景抒情
归有光初写这篇《项脊轩志》时才16岁,一个少年以一间百年的旧屋作为抒发情感的衬布,对“南阁子”的每一句描述,都饱含了深沉的思考,思考的背后是隐藏于心底的复杂情感。对破败的旧屋并无嫌弃,而是无奈受之,借景感慨衰落的家族就如此间旧屋一般,旧景萧条、蔽日无光,悲情昭然可见。然而作者并没有因为旧景的破败而放弃、堕落,而是通过自己的作为,去修葺旧屋,也是对家族兴旺的一种期望和暗喻。
中国明代亦有很多文人,不得志时会借物壮志,或豪迈、或志存高远,表达满腔的抱负。而归有光的情感表达却截然不同,他用质朴的描写手法,娓娓道来,把项脊轩作为情感宣泄的载体,一物一事看似平淡无奇,可是每一句都蕴含着饱满的情感。文中第一段:“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这简单的一句话看似描写了项脊轩泥土外露,雨水下流,移动桌案,回头看却没有放置的地方,实则表达出了作者当时的心境。作者的内心独白亦可是:家族百年,凋零落败,置身于族中,安身亦有所愧,表达了对衰落家族的惋惜,又抒发了自己未能得志的困苦。不使用惊词险句,轻描淡写地就把充沛的情感灌注于文章之中。
而作者并没有完全沉浸在失落的悲情里,通过对项脊轩的修葺,让房子不再漏土漏雨。又向前面开了四扇窗子,阳光通过矮墙折射进屋,让项脊轩充满了暖意。在庭院中种植了草木等,让项脊轩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色。这时的作者坐拥满屋书籍,仰头高声吟诵诗歌,已经是由“悲”转“喜”的体现,喜从自身而来,喜从书籍中来,喜从希望中来。希望自己的勤学苦读,能为家族带来荣誉,能让家族兴旺昌盛起来。第一段最后一句:“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作者眼里的月圆之夜如此动人、可爱,昭示出对取得功名的渴望,对功成名就后光耀门楣的憧憬。细致的描写、含蓄的表达,让作者的情感抒发更加淋漓尽致,也给予读者更多的遐想空间,未曾言情,情义却绵绵留长。
二、叙事抒情
作者通过对项脊轩的描写抒发了自己的家国情怀,而笔锋一转,由物转事,通過对项脊轩中发生事物的描写,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之情。作者以第三者的身份对老妪的介绍,把读者带入了与作者相同的情感之中,作者年幼丧母,母亲的事又悉数从老妪口中说出,相当于与读者分享了项脊轩内发生的旧事,这样的描写手法让人感同身受。而作者又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思念之情,情到深处,“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朴实无华的长段叙事,让思旧的情感积攒到了一触即发的程度,此刻终于如泉涌般从作者的内心迸发出来,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
作者通过叙事抒发情感,对情感的抒发做了递进式的描写,先叙述了庭院经过几次的变故,叔伯分居于前后院,且“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一句话就表现出曾经统一聚合的的大宅,已经分割而居。作者是用分居的景象来反衬出家族衰落的现状。而“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则是对分割而居的景象又递进了一层,不仅仅是分居如此,狗把原来住在同一庭院的人都当做陌生人,客人吃饭要经过厨房,鸡在厅堂里栖息,俨然已经没有了大户人家的规矩,不难看出作者内心的酸楚之情。
接下来作者介绍了本文中的第一个人物——老妪,老妪以介绍的方式出场,让读者与作者站在了同一个阵营,以老妪为介质,顺理成章地带出了祖母、母亲和姐姐,由老妪口述出当年母亲和她的对话,慈母的音容笑貌立现于前,作者重温旧时情景,不禁潸然泪下,悲戚之情溢于言表。而文中祖母的出现更是戳中了作者的痛处,祖母对作者关爱有加,又满怀期望,拿出象笏那一刻,表现出了祖母对作者寄予了厚望。明朝官员只有五品以上才能使用象笏觐见,把祖父的象笏赠予作者,作者在祖母的关爱中又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思念之情与发奋之心叠加,就像是压在作者心头的最后一根稻草,让作者嚎啕大哭起来。
三、用典抒情
项脊轩是作者苦读于此的书斋,前后遭遇了四次火灾而并未焚毁,作者戏称大概有神灵保护,实则有不屈不挠、埋头苦读、实现愿望的寓意。这一段对“悲情”做了进一步补充,又让“长号不自禁”的情绪得到缓冲,简单的表述,寓情于景,情感表达苍劲有力。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两个典故,一个是秦始皇为清寡妇筑“女怀清台”作为纪念,另一个则是诸葛亮由务农出而建功立业,在作者的心里觉得它们是有共同之处的,都是从平平无奇走上了人生巅峰的典范,而作者一句反问“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又映射出了作者内心对自己境地堪忧,言外之意:“那我呢?”随即作者就对自己所处的境地进行了阐述,称自己把破屋当成奇景异致,自得其乐。随后又拿自己开起了玩笑,“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自嘲的心态表现出了作者豁达的心胸和与世不争的格局。
文章末尾两段是作者多年后补写,这时的作者心性更加成熟,似乎看淡了往昔的“悲”与“喜”,反而对人的思念尤甚,用近似乎唠家常的语气,叙述自己与妻子相处的时光,言语间流露出自己对妻子的爱慕之情和对相聚时光的怀念。相知相爱的场景还未来得及让读者回味,作者话锋一转,“其后六年,吴妻死,室坏不修”。这以后的六年,妻子去世了,项脊轩破败也没有修葺,作者仿佛一下子从天堂跌入了深渊,前一秒还其乐融融,后一秒就分崩离析,强烈的反差,可以感受到作者深深的哀恸和戚戚的思妻之情。而作者怀着伤心的情绪卧病两年,没有什么可以慰藉自己的,所以又派人重修了项脊轩,格局和之前稍有不同。这次重修项脊轩,作者与文章开头时修葺项脊轩时已经是两种心境,没有了文章开头的踌躇满志的状态。文章开头借修屋来抒发自己奋发读书、争取功名的求胜心态,可是结尾再修项脊轩仿佛看透了世态炎凉,修葺屋舍只为了抚慰内心对妻子的怀念。
这篇散文不到800字,却表达出了作者复杂而深厚的情感。从文章开头,作者就表达着自己的情感,不使用华丽的辞藻,用最质朴的语言、最简单的描写,却把自己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悲”与“喜”的转换之间,把全文的情感线贯穿起来。是那个特定的时代赋予了作者独特的思想,也是那个特定的时代成就了一代文学巨匠——归有光。
一、借景抒情
归有光初写这篇《项脊轩志》时才16岁,一个少年以一间百年的旧屋作为抒发情感的衬布,对“南阁子”的每一句描述,都饱含了深沉的思考,思考的背后是隐藏于心底的复杂情感。对破败的旧屋并无嫌弃,而是无奈受之,借景感慨衰落的家族就如此间旧屋一般,旧景萧条、蔽日无光,悲情昭然可见。然而作者并没有因为旧景的破败而放弃、堕落,而是通过自己的作为,去修葺旧屋,也是对家族兴旺的一种期望和暗喻。
中国明代亦有很多文人,不得志时会借物壮志,或豪迈、或志存高远,表达满腔的抱负。而归有光的情感表达却截然不同,他用质朴的描写手法,娓娓道来,把项脊轩作为情感宣泄的载体,一物一事看似平淡无奇,可是每一句都蕴含着饱满的情感。文中第一段:“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这简单的一句话看似描写了项脊轩泥土外露,雨水下流,移动桌案,回头看却没有放置的地方,实则表达出了作者当时的心境。作者的内心独白亦可是:家族百年,凋零落败,置身于族中,安身亦有所愧,表达了对衰落家族的惋惜,又抒发了自己未能得志的困苦。不使用惊词险句,轻描淡写地就把充沛的情感灌注于文章之中。
而作者并没有完全沉浸在失落的悲情里,通过对项脊轩的修葺,让房子不再漏土漏雨。又向前面开了四扇窗子,阳光通过矮墙折射进屋,让项脊轩充满了暖意。在庭院中种植了草木等,让项脊轩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色。这时的作者坐拥满屋书籍,仰头高声吟诵诗歌,已经是由“悲”转“喜”的体现,喜从自身而来,喜从书籍中来,喜从希望中来。希望自己的勤学苦读,能为家族带来荣誉,能让家族兴旺昌盛起来。第一段最后一句:“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作者眼里的月圆之夜如此动人、可爱,昭示出对取得功名的渴望,对功成名就后光耀门楣的憧憬。细致的描写、含蓄的表达,让作者的情感抒发更加淋漓尽致,也给予读者更多的遐想空间,未曾言情,情义却绵绵留长。
二、叙事抒情
作者通过对项脊轩的描写抒发了自己的家国情怀,而笔锋一转,由物转事,通過对项脊轩中发生事物的描写,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之情。作者以第三者的身份对老妪的介绍,把读者带入了与作者相同的情感之中,作者年幼丧母,母亲的事又悉数从老妪口中说出,相当于与读者分享了项脊轩内发生的旧事,这样的描写手法让人感同身受。而作者又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思念之情,情到深处,“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朴实无华的长段叙事,让思旧的情感积攒到了一触即发的程度,此刻终于如泉涌般从作者的内心迸发出来,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
作者通过叙事抒发情感,对情感的抒发做了递进式的描写,先叙述了庭院经过几次的变故,叔伯分居于前后院,且“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一句话就表现出曾经统一聚合的的大宅,已经分割而居。作者是用分居的景象来反衬出家族衰落的现状。而“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则是对分割而居的景象又递进了一层,不仅仅是分居如此,狗把原来住在同一庭院的人都当做陌生人,客人吃饭要经过厨房,鸡在厅堂里栖息,俨然已经没有了大户人家的规矩,不难看出作者内心的酸楚之情。
接下来作者介绍了本文中的第一个人物——老妪,老妪以介绍的方式出场,让读者与作者站在了同一个阵营,以老妪为介质,顺理成章地带出了祖母、母亲和姐姐,由老妪口述出当年母亲和她的对话,慈母的音容笑貌立现于前,作者重温旧时情景,不禁潸然泪下,悲戚之情溢于言表。而文中祖母的出现更是戳中了作者的痛处,祖母对作者关爱有加,又满怀期望,拿出象笏那一刻,表现出了祖母对作者寄予了厚望。明朝官员只有五品以上才能使用象笏觐见,把祖父的象笏赠予作者,作者在祖母的关爱中又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思念之情与发奋之心叠加,就像是压在作者心头的最后一根稻草,让作者嚎啕大哭起来。
三、用典抒情
项脊轩是作者苦读于此的书斋,前后遭遇了四次火灾而并未焚毁,作者戏称大概有神灵保护,实则有不屈不挠、埋头苦读、实现愿望的寓意。这一段对“悲情”做了进一步补充,又让“长号不自禁”的情绪得到缓冲,简单的表述,寓情于景,情感表达苍劲有力。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两个典故,一个是秦始皇为清寡妇筑“女怀清台”作为纪念,另一个则是诸葛亮由务农出而建功立业,在作者的心里觉得它们是有共同之处的,都是从平平无奇走上了人生巅峰的典范,而作者一句反问“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又映射出了作者内心对自己境地堪忧,言外之意:“那我呢?”随即作者就对自己所处的境地进行了阐述,称自己把破屋当成奇景异致,自得其乐。随后又拿自己开起了玩笑,“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自嘲的心态表现出了作者豁达的心胸和与世不争的格局。
文章末尾两段是作者多年后补写,这时的作者心性更加成熟,似乎看淡了往昔的“悲”与“喜”,反而对人的思念尤甚,用近似乎唠家常的语气,叙述自己与妻子相处的时光,言语间流露出自己对妻子的爱慕之情和对相聚时光的怀念。相知相爱的场景还未来得及让读者回味,作者话锋一转,“其后六年,吴妻死,室坏不修”。这以后的六年,妻子去世了,项脊轩破败也没有修葺,作者仿佛一下子从天堂跌入了深渊,前一秒还其乐融融,后一秒就分崩离析,强烈的反差,可以感受到作者深深的哀恸和戚戚的思妻之情。而作者怀着伤心的情绪卧病两年,没有什么可以慰藉自己的,所以又派人重修了项脊轩,格局和之前稍有不同。这次重修项脊轩,作者与文章开头时修葺项脊轩时已经是两种心境,没有了文章开头的踌躇满志的状态。文章开头借修屋来抒发自己奋发读书、争取功名的求胜心态,可是结尾再修项脊轩仿佛看透了世态炎凉,修葺屋舍只为了抚慰内心对妻子的怀念。
这篇散文不到800字,却表达出了作者复杂而深厚的情感。从文章开头,作者就表达着自己的情感,不使用华丽的辞藻,用最质朴的语言、最简单的描写,却把自己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悲”与“喜”的转换之间,把全文的情感线贯穿起来。是那个特定的时代赋予了作者独特的思想,也是那个特定的时代成就了一代文学巨匠——归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