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颂歌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奇的自然界为夜宿在松林中的“我”提供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多幕戏剧:路逢牛车、露宿松林、夜半醒来欣赏繁星点点、享受微风拂面、倾听过路人的歌、欣赏晨曦创造的天空妙景和感受万物复苏的气息……虽是轻描淡写,但作者对每一场景的两三语形容足以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沉浸在作者勾勒的时而寂静空灵时而瞬息万变的自然之中,很容易让我们产生对陶渊明与世隔绝的“桃花源”的心驰神往,联想到梭罗的《瓦尔登湖》中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古往今来,许多作家不吝笔墨,抒发对自然或是自然所代表的某种神秘力量的崇敬与歌颂。这是因为人类的一切都来源于自然的无私馈赠,生命在自然中得到孕育,灵魂在自然的抚慰中归于安宁。而想要做个快乐的心灵成长者,又离不开与自然的沟通。这也是作者秉持的自然观。
  真性情成就好文章,作者不厌其烦地把松林一夜的生活完整地展现给我们,字里行间流露出贴近自然的欣喜和惬意。自然赐予“我”的远不止生动如画的夜景,对于身处喧嚣尘世的人类来说,自然中蕴含的宁静的力量最能洗净心灵的纤尘,抚平内心的创伤,而这宁静来自于自然的万籁俱寂或生机盎然的景象……与作者生活在同一世纪的美国作家梭罗孤独地在瓦尔登湖畔住了两年多,每日心领神会地欣赏平静的湖面,他的心绪也同样平静。“只有在野外露宿的人才可能有恬适的睡眠……即使是大自然憩息的时候,她仍然在活动,在微笑”,“不过晨曦确实使一切焕发出生命的元气,带来一种安宁的气息,使我在心情上感受到一种未曾体验过的振奋”。作者穿插在文中的这些议论性语言透露出他对自然由衷的感激和依赖,如果说这些语言是作者的真性情的直接流露的话,那么,长篇的景物描写就是这种心情的间接写照。无论是直接议论还是描摹自然景物,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对自然的无限崇敬和热爱之心。
  作者用记述日记的方式记录了松林一夜的奇妙生活,并未落入写“流水账”的窠臼,而是独辟蹊径,将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等多重感觉融入到记叙和描写中,把一个丰富多彩的夜晚呈现在我们眼前。全文景物描写井然有序,语言明白优美,犹如湖水清澈,鱼游细石,直视无碍。
  大文学家歌德曾经说过,自然和艺术,好像总是互相躲避,避免来往。但是,在人们还没有想清楚这句话之前。它们却又相遇在一起了。这篇散文就是自然和艺术融合的佳作。
其他文献
落花,在难以计数的古代诗篇里,在许多诗家的笔下,总是频繁出现。这样那样的“落花”,不仅是视觉上的。而且具有独特的内在意蕴,它们是物象与心绪的有机组合。下面,我们就用心灵的眼睛去探视落花那诸多的内蕴,以获得高层次的审美享受。    一、借“落花”表达诗人的伤别之感    “诗圣”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我们都很熟悉: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尾句中的“落花时节”,
期刊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三篇课文都呈现给读者一个封闭的空间。  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以青山绿水为背景,描绘了一个令人向往的和平安乐的社会空间,在那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美好的空间封闭于外面世界的打打杀杀、混浊污秽,这空间寄寓了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式的社会理想。在阶级社会中,这种理想当然不可能实现。  《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
期刊
高考散文阅读题是高考语文试卷中难度很大的试题,历来得分率很低,考生都把它戏称为高考语文试题“失分的黑洞”,答题时都望而却步。究其原因有两个:一是大家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高考阅读题基本上还属于理解性阅读,而鉴赏性阅读只占很少一部分),二是缺少操作性强的规范答题的解题技巧,只知道盲目地大量做题,却不深入探讨题型特点及相应的答题规律,经常出现虽然理解到位却不能准确简明表述答案的“语言痛苦”现象,这
期刊
著名的诗人一般都写有很多诗,这些诗有的名闻天下,有的则汲汲无闻,有的甚至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研究一位诗人的生活状况时,我们往往会以这位诗人闻名天下的诗作为依据,这样就会产生以偏概全的错误,以致对这位诗人产生误读,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就是其中一例。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而愤然辞去彭泽县令的职务,隐居山林,开始了独善其身的隐士生涯。在后人的心目中,隐居后的陶渊明是一直过着“悠然见
期刊
在高考作文中,写记叙文的人一般不多。因此,如果我们能把记叙文写好,那我们的高考作文一定会出类拔萃。而写人物的记叙文,其动作细节描写,尤其能让人物鲜活起来。  让我们先来品读两则经典的人物细节刻画:  (1)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
期刊
有人爱山,有人爱水,我却爱城。  在爱城的人中,有人爱都市,有人爱小镇——这于我都是无所谓的。我爱的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城市亦是可以被人格化的。科技可以赋予一座城市以它所愿意的任何外表,正如人可以选择任何他喜爱的衣装。但这样的城市是不真实的。我想到了帕斯卡尔。在空间和时间的轴上,城市和人都被湮没为一个质点,但如笛卡尔所言“我思故我在”,若有了思想和灵魂,一座城市亦可以包含整个宇宙。而城市的灵魂,
期刊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唐代诗人韩愈的名句。诗句的意思是说。在滋润如酥的初春细雨中。春草发芽,远远望去。一片淡淡的绿色,可是走近后。却只见到极为稀疏的草芽。绿色反而感觉不到了。诗句的意境是美的。隐含的哲理也很丰富,它使我们领悟到: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受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
期刊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  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  胡锦涛、温家宝等党政军领导人迅速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  十多万解放军、武警和公安民警,各省市的救援队、医疗队、工程抢修队迅速进入灾区。港台救援队和国际救援队飞抵灾区。志愿者从四面八方汇聚灾区,救援物资从水陆空源源不断运进灾区。  一位中学教师
期刊
宋诗入选高考古诗词曲鉴赏题已形成一种态势:2004年北京、重庆、福建三家选用了三首宋诗,2005年全国卷Ⅲ、天津、辽宁、浙江、山东、江西、广东七家选用了八首宋诗,2006年辽宁、江西、四川三家选用了三首,2007年重庆、辽宁、广东、湖南、福建、四川、宁夏七家选用了七首,2008年全国卷Ⅰ、全国卷Ⅱ、上海、广东、安徽、江西、宁夏等七家选用了八首宋诗作为命题材料。宋诗鉴赏题可采用解答古诗词曲鉴赏题的一
期刊
一    “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维特根斯坦就这样以神秘的朦胧诗一般的语言结束了他的《逻辑哲学论》。就是这本不到十万字的格言体著作,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哲学流派,扭转了20世纪哲学的方向。它是20世纪享有盛誉的哲学团体“维也纳小组”的“圣经”,在学术聚会与学术沙龙上被逐字逐句地朗诵和讨论,而维特根斯坦本人却以他特有的高傲多次拒绝成为这个著名小组的成员。  美国著名哲学史家W·考夫曼曾经说过,一个伟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