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视“落花”那诸多的内蕴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qiang_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落花,在难以计数的古代诗篇里,在许多诗家的笔下,总是频繁出现。这样那样的“落花”,不仅是视觉上的。而且具有独特的内在意蕴,它们是物象与心绪的有机组合。下面,我们就用心灵的眼睛去探视落花那诸多的内蕴,以获得高层次的审美享受。
  
  一、借“落花”表达诗人的伤别之感
  
  “诗圣”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我们都很熟悉: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尾句中的“落花时节”,既点明了老友重逢的时间,又是对两人自身不幸的慨叹。歌唱家李龟年、大诗人杜甫当年享誉京都,风华正茂,而今都漂泊江南,宏大抱负无法施展,看到纷纷的“落花”,顿生隔世之感。“落花时节”还包含着诗人对唐王朝昔盛今衰的慨叹:开元盛世已成为历史陈迹,安史之乱已给人们造成巨大的灾难和难以抹灭的心灵创伤。总之。两位老友的身世之悲、家国兴亡之叹。尽在“落花时节”之中。
  南唐后主李煜的《浪淘沙》,结语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意思是说,水流逝了,花凋谢了,春天过去了,与“无限江山”永久相隔了。由此可知,这位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家国之恨,真是肝肠寸断,遗恨无涯。
  
  二、以“落花”自喻,表现诗人的情怀与骨气
  
  近代著名诗人龚自珍以“落花”自喻身世,借落花抒发自己坦荡的胸怀和积极的精神。他在《己亥杂诗(五)》中高唱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俨然是“落花”的代言人。作者用形象的比喻,拟人的手法,倾吐了自己的心曲。尽管一生备受压抑,却始终不甘寂寞消沉,为变革中国社会而奔走呼号,为改革和振兴中华奉献自己的毕生精力乃至生命。这两句诗也表达了诗人崇高的献身精神。
  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在《卜算子·咏梅》结句说:“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虽然梅花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纷纷凋落了,被践踏进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但它的香味一丝一毫都没有改变!“只有香如故”,诗人的坚贞骨气由此可见一斑。
  
  三、借“落花”烘托人物的心情
  
  宋代诗人梅尧臣的《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开首四句云: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这四句诗,作者从对方着笔,写欧阳秀才即将启程出游。先说秀才心中如草木发芽一样,产生了出游的愿望,再说他的心随着落花飞向西江。诗中的“落花”,飞举飘扬,充满生机,既表现了秀才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包含了诗人的深长怀念。写别情没有丝毫的伤感,还烘托出了欧阳秀才的游兴,真是情致绵邈,意味无穷。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写景兼写时令,表达凋零之感和离别之恨;次句“闻道龙标过五溪”,写贬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四、用“落花”营造特定的氛围,表现诗人的某种情趣
  
  唐代山水诗人王维的《鸟鸣涧》,营造了春山之夜的幽寂氛围。其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两句,是说诗人的内心十分清闲,周围环境非常幽静,除了可以看到桂花在晚风中徐徐飘落之外,什么声响也没有,更使诗人感到夜的寂静和山林的空旷。这两句诗用“桂花落”这种极细微的动态来表达作者心境的平静悠然和环境的寂静。
  同样,李白的《山中问答》以“桃花”与“流水”构成一幅美丽和谐的画图。该诗云: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窗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诗作虽写了桃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伤感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一种美来渲染、赞叹,具有天然、宁静之美的碧山与“人间”形成了鲜明对比,表现了诗人酷爱自由、热爱自然的人生追求和美好情趣。
  落花有意,诗人有情。在我国浩瀚的古典诗词海洋中,“落花”还有哪些内蕴,仍需要我们在不断的阅读中,去发掘,去积累。
其他文献
留白,本是一种绘画技法。画家在画中留下空白,欣赏者借助联想、想象去补充那些“空白”。领悟画家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十里出山泉”,都是有名的“布白”之作。文学作品中同样有“藏不尽之意于言外”的空白地带。巴尔扎克说过,作家要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表现最大量的思想。“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正是对文学作品“空白”之美的最好诠释。大音稀声,大爱无言,归有光的《项脊轩
期刊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学论丛》一书中说:“欲通中国文学,最先当读《诗经》”,又说:“若使一聪慧之高中生,年龄在十七八左右,获得良师指导,可以不费甚大功力,而对于此两千五百年以前之一部最高文学,约可以诵习其四分之一,当无困难”。出于此种考虑,笔者将自己平时研读《诗经》的片言只语辑录成文,充当一“导游”的角色,愿同学们因此而进入《诗经》这片美丽的大花园。且触发许多新兴趣。好了,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诗经
期刊
《故乡在远方》是一篇写故乡的散文。但与一般写思念故乡的抒情散文不同。张抗抗的文章借助自己对几个故乡情感的体悟,表达了自己对于“故乡”的一种理解,一种更深意义上的探求。  这种探求在文章的开篇就得以表现,作者说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漂泊不定、浪迹天涯。“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问题是作者思绪的开始,当我们为这样不合常理的疑问感到困惑时,便也不自觉地跟随着作者走上了探索的历程。 
期刊
偶尔会有一瞬,他的形象如同恍惚了年岁的飞檐,于雾霭迷茫中翘起一角,在眼前形成幻象。青衣白衫慢慢地在古旧的宣纸上渲染开来,一个手握书卷的青年雅士,飘逸卓然。  不同于当时许多满人骨子里的暴戾,他是喜爱汉学的。他爱极了汉家笔下的烟雨江南。无端端的,浣衣女子的吴依软语就轻易入了梦。没来由的,昭示春逝的几片飞花就轻易染了愁。  渌水亭外飞雨绵绵,他许是手握一卷书,不知是兵法修略还是治世之道,桌上定是沏好了
期刊
乔安娜应门时手上仍然抓着那封信。当她看到站在门口的那位笑容满面的年轻人时,原本挂在脸上的忧虑煞时一扫而光了。  理查是一位顶尖摄影师,他所拍的照片曾登上许多本书的封面,也是《风尚》、《浮华世界》和《哈泼时尚》等流行杂志的常客。虽然他常是富商名流的座上宾,也在高级的第五大道上拥有一个工作室,但他的穿着看来像是个贫穷的艺术家。在圣诞节前几周的那个寒冷的十二月的晚上,他穿的是一条牛仔裤,厚针织毛衣下穿了
期刊
圣·埃克苏佩里在他那本无与伦比的《小王子》里说,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孩子。不幸的是,作为大人的语文老师们差不多已经忘记了这一点,而正在成为大人的中学生又在竭力抹杀那残存的孩子身份。我们似乎在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富有思想,越来越对丰富的表象不屑一顾。面对头顶浩瀚的星空,还有多少人会发出康德式的惊叹?小王子曾经骄傲地向外人宣称“我拥有一朵花和三座火山”,在大人或准大人的眼里只不过是一句稚气未消的玩笑话
期刊
与其说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不如说是一篇用散文笔调写成的心灵的诗。无论是文章唯美的语言。还是作者灵动的心绪,都让我们在诗情画意中感受良多。  文章开篇就将我们的视线指向村庄。指向村庄里的“茅草、镰刀、乌鸦和月亮,一叶瓦,半块砖,数缕轻薄的寒烟,几棵擎天的大树”。只是作者和这些栖满了心灵诗意的事物已经隔了多年的光阴,再也回不去了。这心灵的诗意究竟是什么,作者并不急于回答。而是用回忆的笔饱蘸深情的墨,为
期刊
欧·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被誉为“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的作品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而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二十年以后》就是其中一篇。  欧·亨利的作品绝大多数描写美国城市小市民的生活,既描写这些小人物在贫困中的挣扎。又写这些小人物在困顿中的奋争,也表现他们的良知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爱之情。《二十年以后》描写了鲍勃按二十年前约定好的时间、地
期刊
这篇文章写得很有味道。尤其是对秋天的感受更为独特。作者写秋天,不是登山远眺或临岸感怀。决不同于在秋景之中赏秋,见一叶落而知秋色。作者的意图是写秋天的况味,写秋天的味道。这很像欧阳修的《秋声赋》,足不出户,尽知秋韵。这不能不说是为文的上品。  作者对秋天,是在吸烟时感受到的。由香烟那温煦的暖气想到秋天的况味。作者是以丰富的联想来展示出心中那独特的秋天的。  秋天的况味是什么呢?是“其色淡。叶多黄,有
期刊
巴西作家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1908~1967)以其代表作《广阔的腹地:条条小路》和短篇小说集《萨加拉纳》名世,他从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对小说文体、主题和语言等方面进行了革新。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广东卷现代文阅读所选的《河的第三条岸》便是其作品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小说以孩子的视角。通过清晰而单纯的叙述,渐次展开了一幅图画,无论是“远观”还是“亵玩”,都满蕴着悠长的意味。  “尽职、本分、坦白”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