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最古老的查加部落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jseg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查加部落
  
  
  在查加人的帐篷里,我又看到了可爱的太阳能节能灯。央登说,去年夏季,县政府送给查加部落每家每户1个太阳能节能灯。在央登家,我们不用担心把他们的牛奶喝光,因为他们有100多头牦牛。不过,这么多牛并不值得庆贺。今年的雪灾,全村死了1000多头牛,光他家就死了100多头。按每头牦牛平均200斤(石渠县的牦牛体形特别小)、每斤10元钱算,央登家现在至少还有20多万元的财富。
  央登家对头人刺勒充满了感激,说今年雪灾后,头人刺勒给他们发了衣服、粮食。显然,他们并不知道这些救济实际是县民政局发的。情有可原的是,这3位年轻人从来没有下过山,更没有上过学。我让普尔瓦告诉这3位牧牛人发救济的真相,他照做了。然后他对我说,他们认为,村支书、村长都是头人的助手。
  夜里下起了瓢泼大雨,黑帐篷里也下起了牛毛细雨,风依然不减凌厉之势,在帐篷里面“跑步”。穿上皮夹克,毛衣钻进羽绒睡袋里,还是觉得寒意透骨、难以入眠。这可是在盛夏啊,真不知道要靠着怎样顽强的意志,查加人才能在这里生存下来。
  
  部落的百年孤独
  
  8月1日下午4时许,在河边的一个黑色的大帐篷里,我见到了查加部落的第14代头人刺勒。
  刺勒身着一件黄色的T恤,瘦削、中等身材,眼型狭长,嘴角紧抿,以一种倨傲的眼光看着我们,透露出神秘、高贵的气质。他斜靠在帐篷内地势最高的地面的一床被子上,右手手肘撑地,随时准备应答我们的提问。藏语翻译普尔瓦恭敬地向刺勒转述了我的来意之后,略微沮丧地告诉我,头人对我这样的访客兴趣不大。近年来,每年夏季都有几拨游客或学者来拜访他,他们都答应将向政府或社会反映查加部落的困难,但最终都没什么结果。看来刺勒非常在意我们的访问能否带来实际利益。也许是看在我们奔波1000多公里、远道而来的份上,刺勒仍然耐心地为我们讲述查加部落沧桑的历史,他的妻子则在一旁不断把我们的碗斟满牛奶。
  8月1日至8月2日,我住在查加部落定居点的刺勒家里。定居点民房内的摆设都是统一的:长方形的房间,约100平米,3面靠墙摆砌着一圈土炕样式的床,一面墙摆柜子,房屋正中间是炉灶。一般的牧民是3个人共用一间房,刺勒家是两户人共用一间。一位60多岁的男性一直在精心伺候着刺勒。除负责炒菜做饭外,只需刺勒一个眼神或一个手势,他马上就为客人添茶倒水,或者做别的事。
  
  查加部落并非土著部落,而是于1957年来到石渠县境内。1910年代,查加部落还居住在今天的新龙县境内,在德格土司(解放前康区4大土司之一)的统治之下。那时,德格土司统治着44个部落和106个小部落,查加是其中最小的一个,全部落只有30多户人口。但就是这个最小的部落,却时常胆敢和土司作对,经常抵制包括修路在内的各种差役。
  有一年,刺勒的曾祖父、查加部落头人的女儿嫁给一个大头人的儿子。查加头人的女儿没有生育,大头人的儿子就娶了她的陪嫁丫头为妻,并把查加头人的女儿赶出了家门。刺勒的曾祖父把这件事情视为奇耻大辱,于是召集人马与大部落打了两次架,杀死了两个人。之后又到土司衙门打官司,官司又打输了。因自觉无法再在新龙生存,为防止被“灭族”,只好率部落迁徙到今天德格县的竹庆乡。之后又总是与当地部落发生冲突,所以一直在搬迁。离开竹庆后,先后到过石渠县与德格县交界的今天的国营牧场处,到过石渠县宜牛乡(也就是今天修建雅砻江上第一座水电站的地方),到过今天的县城尼嘎镇附近。
  搬到尼嘎镇后不久,正遇上1957年康区民主改革。这时刺勒还在妈妈肚子里没出生。在正常情况下,部落头人这一位置都是绝对世袭的。祖父和父亲死后,刺勒的舅舅暂时代任头人,直到刺勒长大成人。
  1968年,县政府为查加部落重新划定草场,将原属长须贡马部落、长须干马部落的翁马地和阿都沟之间的草场(毗邻青海省达日县)划给了他们。自此,逃亡、漂泊了半个世纪后,查加部落终于获得了法定的居住地。
  查加村所在山岭约呈西北至东南方向,海拔在4600至5500米之间,乱石、巨石占据了全村草场三分之二的面积(谷歌地图上可以清楚看到)。巴颜喀拉山属于昆仑山系,是昆仑山向东的延伸部分,查加村所在的山岭属于巴颜喀拉山山脉。查加村的缺氧与寒冷比石渠县城更甚,含氧量不足内地的46%,年均气温在零下1摄氏度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在零下30度左右。山脚下的草场,对于其他部落来说,只是他们的夏季牧场,到了冬天,他们就迁徙到海拔更低的地方过冬。而对于查加部落来说,其他部落的夏季牧场所在地却是他们的冬季牧场。
  在连灌木都无法生长的山岭上,查加人的生活完全依靠牦牛。尽管人均牦牛比山下得多(因为销售困难的原因),查加人的物质生活却差很多。查加人把寺庙建在约200平米的帐篷里,冬天用黑色的牦牛毛帐篷,夏天用白布帐篷。搬迁时,把帐篷和法器、摆设分成6份,由6户人保管。
  山下的人喝茶都是一块一块地掰下来煮,而查加人都是用木臼把砖茶捣成细细的粉末后再煮。当山下的人已经开始用小型家用机器分离牛奶和酥油的时候,查加人还在沿用最古老的方式:把新鲜牛奶装进一个长长的羊皮口袋里,通过用力甩打羊皮口袋来使酥油和牛奶分离。
  在诸多匮乏中,让头人刺勒最头痛的是医疗和教育的匮乏。平时,查加部落的人有个病痛都看不到医生,完全靠喇嘛念经驱鬼,听其自然。骑马从山岭边缘到乡政府卫生所要10个小时左右,这已是到达文明社会最近的距离了。至今,查加部落没有一个小学毕业生,也没有一个粗通汉话的人,包括刺勒在内。
  当地有一句谚语:“没有不属于部落的土地,没有不属于头人的百姓。”查加部落在分得草场的同时,也与周围部落发生了不和。当地一位名叫商周的长须干马部落的青年说,反正我们一看到查加人就觉得不舒服。商周还说了这样一件事情。在1980年代(当地人时间概念都不强,很多事情都无法得到准确的发生时间),长须干马部落的活佛一行人经过查加部落的地盘,却被查加人挡住了,说马被他们偷走了。双方争执不下直至发生械斗,活佛的头上被查加人砍了一刀。
  周围部落的怨恨和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把查加部落锁闭在苦寒的山岭之上。查加人一般不下山,下山都是远远绕其他部落的帐篷而过。因此,自1980年代开始,查加部落就不断向乡上、县上反映,要求政府为他们重新划分草场至公路沿线。由于害怕引起新的纠纷,县政府从来没有答复过这个要求。
  
  
  1971年,舅舅退位,14岁的刺勒继任部落头人,并任查加村村长。2000年,刺勒卸任村长,仅保留村调解委员会委员的职务。刺勒说,他今年51岁,虽然退了休,但是干的工作还是和以前一样,村里面的大小事情都要他拿主意。像哪家的牛混进别人家了,这样的纠纷刺勒也要处理。哪家女儿出嫁、儿子娶老婆,都得先经过刺勒的批准,例如:禁止贵族和低等级的部落民通婚;因为历史原因,禁止本部落的女子外嫁。
  8月2日早晨,在房间里,喝完奶茶,查加寺庙的一位络腮胡子的大喇嘛进来找刺勒议事,主要是讨论寺庙收支的问题。查加部落的人少,牧民手头的现金也少,因此在供养僧人方面显得捉襟见肘。在长须干马乡,牧民请僧人念经付10元1人1天,而查加寺僧人念经只收2元1人1天。眼下,查加寺又开始为13位学问较高的僧人每人修1间房屋,所以资金非常吃紧。所以大喇嘛一清早就来刺勒的房间与他商量,问是否要提高念经收费的价格。
  9点钟,小学校上课了。这所村小只有1个老师、1间教室、1个班、2个年级(1、2年级),共有39个学生。教室里面,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学习,老师更马看上去却心事重重——头发蓬乱、满脸憔悴。
  更马是查加村的第一位汉语老师,他曾经在山上的帐篷学校当过两年的老师。2005年秋从康定藏文校毕业后,更马与县教育局签了1年的合同,骑两天马来到了利山之上的黑帐篷学校。没有桌椅板凳,学校随着牛群迁徙,下大雨课本就会被打湿,每顿饭都要吃糌粑,这些更马都忍了下来。
  2007年10月,查加小学又开学了,师生们搬进了有墙、有屋顶的教室,更马非常高兴。今年初,石渠全县都发生了严重雪灾。寒风从教室的墙缝里一个劲地钻,没有取暖设备,室内温度达到零下20多度,学生冻得根本坐不住。更马花了自己1个月的工资,买来了棉布、塑料布钉在天花板和墙上挡风,总算能继续上课。如今,更马说,他内心很矛盾:因为是民办教师,他1个月的薪水只有800元。而包个摩托车去乡上就得花100元、去县城就要600元(石渠各乡到县城均无班车),他实在是太穷了。如果没有希望转正,他就准备回家借5万块钱买个小货车跑运输。
  更马是在查加部落呆得最久的一位教师了,他的情绪一直让刺勒忧心忡忡。头人刺勒也曾自己掏钱聘请老师。先后来了两个教师,一个在山上呆了10天,一个只呆了6天。其中一位老师还说,给我3000块钱一个月也不来查加村。
  在所有部落事务中,处理与周围部落的纠纷,一直是刺勒最头疼的事情。在当地藏族部落社会中,部落内人员与外部发生纠纷,其后果仍由部落集体来承担,实际上就是由头人代表部落来处理。1997年4月,查加部落与长须贡马部落有一次严重冲突。那一年发生了较大的雪灾,各村的人都来乡政府领取大米、青稞等救济物资。查加村的几位青年当晚在乡上借宿,结果与当地人打了起来,一位青年被刀捅成重伤。事后,乡政府组织两个部落的头人以及20多个年轻人开讲和会。双方的人互相把食指勾起来,以父母的生命赌咒,发誓今后再也不打架,这件事情才算了结。此后,该乡每逢召开重要会议,都要把该乡3个部落——翁波部落、长须贡马部落、查加部落的头人请来参与,借此让他们彼此沟通交流,免得久不见面产生隔阂。
  刺勒全力维护着部落的传统与尊严,为了部落的发展,他又非常谨慎地维持着与地方上各种势力之间的平衡关系。工作组的一位人员说:查加部落是最放心的。
  与别的部落头人不同,同样是施主,刺勒对寺庙的影响力大得多。有村民说,因为修建寺庙的资金是他争取来的。今年4月,县宗教局对查加寺庙的宗教人员进行照相、登记注册。听到消息后,即使远在高山牧场上的僧人也骑马赶回来照相,每一位僧人都对干部反复说,“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此外,查加寺庙还严格执行宗教政策,没有一位僧人年龄低于18岁。8月23日,查加村还将举行定居点竣工典礼,借以答谢给予过查加部落关照的各方领导和朋友。
  我也曾经问过刺勒对藏独的看法,刺勒的回答非常有意思:我们查加人又不是软骨头,谁也不能要我们做什么就做什么。我不希望中国像苏联一样分裂,我希望中国和平与发展,我们查加部落更加需要发展。假使藏区独立了,我们附近的部落之间又会重新开战,说不定我们查加部落就会被吞并掉。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朱勇钢拍摄)
其他文献
台湾夜色中的槟榔西施    台北或桃园一带的高速公路旁,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总能见到一些穿着单薄,甚至半裸的女孩子,坐在透明玻璃屋里的高脚椅上,翘首等待路过的汽车停下来,买一点自己手上的槟榔。这就是台湾著名的“槟榔西施”。  槟榔西施们大都浓妆艳抹,身体充满青春的活力,对经过此地的男人们散发出致命的诱惑。她们就如夜色中盛开的玫瑰,成为台北的一个另类风景。  一路看来,台北县的槟榔西施似乎长相最佳,槟
日本政界的居心叵测,引起了国际社会的警惕。这让美国想起了珍珠港之痛,从今年开始,过去总是支持日本的美国政界,批判日本的声音不绝于耳    12月15日,日本参议院顺利通过了防卫厅升级为防卫省的相关法案和《教育基本法》修正案,自民党上台以来,日本右翼逐步对战后和平体制作了内脏摘除手术,为日本走向“正常国家”全面扫清障碍。    和平宪法逐渐架空    战后和平体制的核心,是“民主主义”与“和平主义”
1972年的水门事件是美国历史上的一桩惊天大案。这一事件把声名狼藉的尼克松总统拉下马,并且让包括美国司法部长、白宫幕僚长在内的近40位总统幕僚锒铛入狱。在水门事件的报道中,有一个关键人物,亦即在报道过程中向记者伍德沃德提供绝密线报的线人“深喉”。伍德沃德在他的《秘密线人》一书的结尾这样写道:“他所提供的指导、情报和理解是‘水门事件’报道的精华。”  “深喉”的身份一直是個谜;伍德沃德对“深喉”的保
阿文从小学四年级起就是我同学,一直到高中毕业。我们学校是一个水泥厂中学,规模不大学生不多,大家都很熟。我至今还依稀记得阿文第一天到我们班上课的情形,老师介绍说他在原来的学校学习很好,字也写得很漂亮,后来看到他的字,的确很端正,很像课本上的印刷体。这对于他很不容易,因为他左手因小时候患小儿麻痹完全瘫痪,写字时得保持一定姿势,他爱把那只瘫痪的手也放在桌上,把钢笔笔帽插在手指中间。  我们两家住得不远,
奥运之后“鸟巢”的营运是极其重要的。我们把“鸟巢”构思为一座公共雕塑、一个城市景观,人们能上上下下,约会,跳舞,做那些在西方城市不可能做的幻想之事  这是为许多人而建的,它的设计是民主的,人们可以从各个方向进入,彼此接触,在里面,你不会有好位置差位置的感觉    与最初中标的设计方案相比,已竣工的“鸟巢”最大的变化是没有了可开启的顶盖。这是建筑师雅克·赫尔佐格和皮埃尔·德梅隆在漫长谈判中的让步。 
伊拉克虐囚事件以后,好莱坞至少已有10部以上电影触及到这个伤疤。2007年,英国拍了第一部关于英军虐囚的电影《该隐的记号》,也是迄今最深入的一部。我看的时候,山西黑砖窑事件刚刚曝光。开始5分钟,那位英国少校对士兵说,这场战争中,不会有人因不轨的行为而受到惩戒,“因为我们身上有该隐的记号”。我的心就痛了,我努力想那些黑窑的工头——他们也许不懂这个圣经典故,那么汉语文化可以给他们提供什么不要脸的说法呢
“这件事最后以这样的方式公诸于众,是个小概率事件”    简光洲戴着黑框眼镜憨笑的样子,连同“讲真话,办实事”六个大字,被做成5米多长、1米多宽的广告牌,纷纷地,立在这个冬天的上海街头。走过路过,看一看名下小字,“哦,三鹿奶粉”——2008,中国人的一次经历。  今年35岁的简光洲是江西九江人。他的父亲,是一位读过私塾的地主的后代。父子同游滕王阁,父亲能从头至尾吟诵《滕王阁序》,令本科中文系的儿子
陈水扁竞选时曾自称是“台湾之子”,连战则说江丙坤才是真正的“台湾之子”。一个赤贫农家子弟,依靠个人奋斗、才华和机遇,一步步成为台湾经济起飞的幕后推手之一,并在晚年达到人生的最高峰——台湾海基会董事长。两岸的和平未来,将部分取决于他和陈云林的努力    8月4日下午,在去往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办公室的电梯里,我们看到了分众传媒的电子广告屏。  历史似乎在这里有某种暗示:在去往台湾负责大陆事务最高机构的
北京缓堵治堵、停车立法、交通建设和背街小巷整治等问题备受关注。2018年,北京要下大力气治理“大城市病”,以法治為保障,以精治为手段,以共治为基础,积极构建有效的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如何让城市精细化管理深入人心,深入市民的日常生活?2018年,北京市将推进“百里长街”及其延长线环境景观提升,完成核心区615条背街小巷整治提升任务,像居家过日子一样悉心治理背街小巷,形成“共治、共管、共建、共享”局面。
这是两个救“坏人”的警察。把人救出来后,有两个任务:一是犯人不能跑,一是保住伤员的生命    最后的午餐    从2007年底到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之前,51岁的北川看守所狱警唐首才觉得自己迎来了人生中最为轻松的愉悦时光。他的女儿唐忻雅在2007年底跟德阳一家医院签下了工作协议,并将于7月份从川北医学院毕业。为了供女儿读书,收入并不高的他借债4万多元,这些钱如今已还清了。他下岗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