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中的深情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wang12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著名散文家,人称“震川先生”的归有光有“明文第一人”的美誉。归有光散文源出司马迁之《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极为朴实,感情十分真切,被誉为“明文第一”的确是名至实归。
  归有光散文,常以日常生活细节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乃至主仆之间的深情。这一类散文,言近旨远,感情真挚,语言朴素,细节生动,画面优美。《项脊轩志》、《寒花葬志》等篇最能体现归有光散文的特点,其中尤其以《项脊轩志》最为感人至深。
  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通过写项脊轩这一间破屋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对项脊轩前后的异样感情,以及通过对与自己休戚相关的三个女人的言行等细节描写,于细微之处,传达出了作者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
  一间破屋项脊轩
  在作者笔下,自己少年时光读书用功的书房,即文章的描述对象项脊轩,也就是所谓的旧南阁子,在修葺前后,不仅面貌完全不同,从中更是体现了作者完全不同的感情。在修葺之前,作者描述项脊轩“室仅方丈”,只“可容一人居”,甚至在下雨天想把书桌换个地方也不可能,突出了书房之小。“百年老屋”,这是突出了书房之十分陈旧。“尘泥渗漉,雨泽下注”,说明了书房不仅陈旧,而且还很破漏。“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说明书房还很阴暗,是一间连阳光都难照到的破旧小屋。但就在这样的一间破屋里,归有光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光。
  等到稍为修葺之后,项脊轩这一间破旧小屋,在作者的眼里,就“亦遂增胜”了。不仅如此,作者还借书满架,偃仰啸歌,或冥然兀坐,并觉珊珊可爱。因为在读书人的心目中,有满架的书籍,有幽静的环境,有半墙的明月,有斑驳的桂影,这实在应该算得是一个好地方。在这里,作者以人“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的自由自在、自得其乐,鸟的“时来啄食,人之不去”的宁静幽雅,以及“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的优美诗意,表现了自己在修葺项脊轩之后的喜爱之情。
  不仅如此,在项脊轩这一间破屋中,最令作者产生感情的,还在于“妻子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这些生活细节。尤其是妻子归宁之后转述小妹语的卿卿我我中所体现出来的夫妻间的深情厚爱,全都是这间破屋作了见证。
  悲喜之情两重天
  就是项脊轩这一间小屋,因为重修,室始洞然,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这一段景物描写之中,倾注了作者多少的深情?字里行间,把作者年轻时项脊轩中读书生活的怡然自得表现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
  可惜,这样的喜悦之情太过短暂。同样是生活在这一间小屋之中,因为“诸父异爨,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作者心中的悲哀之情开始逐一流露出来。对于力争振兴大家庭的作者来说,“诸父异爨”,是何等沉重的打击。虽然“异爨”这一细节只表示叔伯的分家,但是对于追求儿孙满堂的大家庭生活的传统知识分子来说,所感受到的沉重悲哀之情,非现代人所能感同身受的。更何况“始为篱,已为墙”六个字的陈述之中,叔伯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也是作者心目中无可奈何之痛。
  作者心中之痛还不止于此。辜负了祖母阖门、持笏的关心、疼爱、期待之意,这是作者心中的第二个悲哀。少年丧母,早早失去了慈母之爱以及不得奉养慈母于眼前,这是作者心中的第三个悲哀。虽然夫妻恩爱婚姻美满,但是中年丧妻,娇妻西归,以至于百无聊赖之中,室坏不修,此为作者的第四个悲哀。而作者“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这一细节描写之中,更是包含了作者对项脊轩的无限深情。
  而“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一句,则更是悲从中来。所谓“人亡物在”“物是人非”也莫过于此了。当一切美好尽皆消逝,尤其是破屋尚在,娇妻早亡,则枇杷树生长得越高,作者心中的悲哀也就越深。这触景生情之下人亡物在的感慨,又怎不令作者心境悲凉?
  三个至情的女人
  在项脊轩中,归有光的生活中有三个至情的女人,即对自己充满了关爱之情的祖母,对自己充满了慈爱之情的母亲,以及与自己恩爱有加的妻子。祖母,母亲,妻子,生活中,这三个女人给作者所带来的或悲或喜之情,也无一不是通过细节得以充分的体现。
  祖母,一个对作者充满了关心、疼爱和期待之情的人。祖母到项脊轩中“过余”,“比去,以手阖门”,“顷之,持一象笏至”,对孙子的殷殷期待尽在不言之中。“比去,以手阖门”,祖母轻轻悄悄的动作之中体现不想打扰孙子读书的关爱之情;“顷之,持一象笏至”,表达了祖母在“吾家读书久不效”之后对于作者的深深期待。
  母亲,一个对儿女充满了慈爱的人。通过老妪之口描述的“以指扣门扉”后的“儿寒乎?欲食乎?”的问答,一位慈母的拳拳之心在这一叩一问中表露无遗。
  妻子,一个对自己充满了恩爱之情的女子。“从余问古事”,“凭几学书”,“述诸小妹语”,于平平淡淡的话语中,平淡无奇的动作中,渗透着妻子对丈夫无限的羡慕、浓情的蜜意,以及自己为有这样一位丈夫的骄傲与自豪。
  只是,昔日祖母的关爱,母亲的慈爱,妻子的恩爱,这一切到皆随岁月流逝,独有项脊轩还在,却再无人出入了。
  一间破屋,两样感情,三个女人,这就是《项脊轩志》所给予读者的全部。而这一切,无不通过最平淡无奇却又最感情深挚的细节中得以体现。通过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描写,归有光让破屋、感情、女人三者在文章里建立起自然而然的情感联系:破屋的存在,让自己的读书生活弥足珍贵;破屋的修葺,让自己有巨大的快乐;在修葺之后的项脊轩尽情读书,自己才格外满足、无比幸福;因为清贫的生活,祖母的关爱、母亲的慈爱、妻子的恩爱,才显得格外温暖。因为贫苦的生活,大家庭分离的“诸父异爨”格外悲凉;因为贫苦的生活,三个女人的去世更给自己沉重的感情打击,让自己无比悲哀,仿佛失去了整个世界和对为了的全部向往。修葺前后的项脊轩,诸父异爨的大家庭,走近自己又离开尘世的亲人,彼此之间的对比、衬托,让悲喜之情逐层推进,文章最后“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的深深感喟,形成了情绪喷发的高潮。
  妻之“死”与枇杷之“亭亭”,消逝与生长的细节对比,隐含了两个典故。《世说新语·言语》谓:“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庾信《枯树赋》云:“殷仲文风流儒雅,海内知名;世异时移,出为东阳太守;常忽忽不乐,顾庭槐而叹曰:此树婆娑,生意尽矣。”“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典故流露出的是强烈的生命意识,化用到《项脊轩志》,则是“人亡物在”的无尽悲伤和深深凄楚。况且“人亡”,对亡人的怀念依然。于是情绪中既有昔日疼爱、慈爱、恩爱的温馨余韵,又有今日孑孓一人的无限痛楚甚至绝望。清人梅曾亮评价此文“借一阁以记三世之遗迹,此神明其法者也”,“此种文字,直接《史记》,欧韩不能掩之”(《评校古文辞类纂》),林纾说“凡文人之有性情者,以文学感人,真有不能不动者”(《古文辞类纂杂记》),钱基博说“此意境人人所有,此妙笔人人所无,而所以成震川之文,开韩、柳、欧、苏未辟之境”(明代散文》),并非虚言。在《项脊轩志》中,喜与悲、希望与失落、温馨与绝望纠缠在一起,无穷无尽,都是因为归有光出色的细节描写,让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无限的情绪。
  作者单位:浙江余姚市第七中学。
其他文献
在西安杜陵苏武庙有这样一副对联:“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赢属国;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该联精辟地概括了西汉名臣苏武一生的业绩,传达了后人对苏武的景仰与赞美之情。千百年来,苏武“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民族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斗苦寒、耐寂寞的坚毅刚强,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观和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仁人志士建功立业不竭的精神动力。在今天
面对农村初中学生生活涉猎面、阅读面狭窄,作文素材匮乏的现实,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怎样突破这一困境呢?笔者着眼于发掘课本写作教学价值,探索启发学生作文的新路。  《那树》是人教版九下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是台湾当代散文家王鼎均的作品。这篇课文描述那树的经历,探究那树的命运,启发身处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快节奏中的人们去思考:怎样科学地可持续地协调好关于自然、物质、精神、传统、发展、人性、生命等问题。在初中语文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虚无主义者眼中的纯粹的个人。文学反映人的生活整体,也只有通过生活本身的形式,才能得到完满的表现。因此,在艺术作品中对人物形象分析的关键在于个别的环境。在鲁迅先生的《祝福》中,四婶这个人物形象是作为祥林嫂的“个别的环境”而存在的,她是祥林嫂生存世界的冰山一角。本文试图就四婶个体意识的三阶段解读,来剖析鲁镇社会深层的生存悲剧。  一、集体无意识中极
2014年9月苏教版语文教材进行了改编,必修一中“向青春举杯”专题删去《致青年公民》《十八岁和其他》《我的四季》《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以及《我的五样》,保留《沁园春·长沙》《相信未来》《六月,我们看海去》,增加舒婷《致橡树》、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法国诗人保尔·福尔《回旋舞》、戴望舒《雨巷》、卞之琳《断章》以及郑愁予《错误》,这九首中外现当代诗歌分为三个版块——吟诵青春、回旋舞、光阴的故
【摘 要】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一旦仕途不顺,便生发出种种的情愫,移情于田园山水,盡抒隐逸情怀,诗作体现出恬淡、宁静、闲适,王维首当其冲,而他诗中的恬淡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的衣食无忧,来源于他的坚实的物质保障。只有物质得到满足了,人才有更多的心力去追求精神上的享受。  【关键词】王维 山水田园诗 物质保障 恬淡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饱读诗书吟诗作赋,一方面为怡情养性,陶冶身心,另一方面则是为走上仕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从人文视角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细节涉及到高中语文教学的很多方面,比如通过细节导入课题、巧妙地应对突发事件、恰当挖掘教材内容、选材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一步提升高中课堂语文教学中对细节的运用等均是语文课堂教学细节的魅力所在。本文结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教学案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运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随机资源来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高中课堂教育教学中,把握细节往往可以使课堂教学更精彩,开出智慧的花朵。俗
南通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作文材料解读  1.材料类型  本次作文材料属于名人名言式。费孝通老先生在80寿辰聚会上,曾经意味深长地讲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
高三复习回归课本时,我让学生将《唐诗宋词选读》上的诗歌按照题材进行归类,学生提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好归类,不知道归在哪一类诗歌中。  我的回答是:这首诗应该归在送别诗。  只是学生不信服:判定诗歌的类型,我们可以参考诗歌的题目,送别诗的特点往往题目上有“送”、“别”等字样,如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李白的《送友人》等均在标题上有“送”、“别”字样,本诗题目中
《小狗包弟》是巴金散文集《随想录》中的名篇,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章讲述了作者家中一条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疯狂年代的惨无人道的现实;同时,作者借助这个故事,对包括自己在内的病态思想的人们为了自己而出卖良知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和毫不留情的解剖,表现了一位世纪伟人的良心和勇气。  文章题为《小狗包弟》,但作者并未直接从包弟写起,而是写了一条无名小狗与一位邻居艺术家的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