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员工持股”模式悄然出现,很多工人因此成为了企业财产的拥有者,“持股工人”成为一个飞速膨胀的新群体。但在目前的环境下,持股模式尚不成熟,也给这个群体带来诸多困惑。
2005年,一位叫大卫乔伊的员工受Facebook时任主席西恩·帕克雇佣,前往公司在美国加州帕洛艾洛第一个总部进行墙面装饰。作为报酬,帕克向乔伊提供了一个选择:要么收下数千美元现金,要么收下同等价值股票。尽管乔伊当时认为Facebook“荒谬且没有意义”,但仍然收下了股票。
这个选择足以改变乔伊的人生。2012年,Facebook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并创下当时科技公司最大规模IPO,大卫·乔伊因刷墙获得的那些股票,已经价值两亿美金。
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案例,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创新管理模式,员工持股风靡了全球,也包括中国——虽然国有企业员工持股还处在起步阶段,但私营企业的员工持股已经发展得如火如荼。据统计,在A股市场的2000多家上市公司中,已经有74%的上市公司施行了至少一次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计划)。
而在非上市公司领域,虽然没有明确的数据统计,但大家打开招聘网站,很多隶属于新兴产业的企业在招聘启事中都会重点提及“享受股权分红”、“高期权激励”字样。成为持股的职工群体中的一员,不但能够拿到工资,年底还有分红,如果公司上市,还有一夜暴富的可能。
但事情都是这么简单吗?
持股变味成集资
王敏在辽宁省沈阳市一家中型广告公司上班,专职工作是排版做图,工资3000多元,2014年7月,老板突然给80多名员工开会,说公司打算收购另一家广告公司,然后谋求到三板市场上市。在合并之前,给所有员工一项待遇——员工持股。
听说自己能够成为股东,王敏起初挺高兴,可随后才知道,员工持股不是白给,而是要员工掏钱买,2元钱一股,买10万元是最低门槛。她起初觉得,要动自己的钱还是别掺和为好。可随后,老板竟然找员工逐个谈话,内容大概是“买公司股票证明员工对公司未来有信心”、“不买股票的员工不是好员工”,话里话外,竟然是“不买就不适合在公司干了”。
为了保住工作,王敏交了10万元,成为一名“持股职工”。后来她听说,通过这次员工持股,老板总共圈走了1000多万,自己没花一分钱就把另一家广告公司给收购了。至于去三板上市,王敏找个明白人问了一下,三板市场和老百姓平时看的股市并不是一回事,只能算是个初级股票市场,交易很不活跃,一些公司的股票价格也就两三块钱。
2015年3月份,公司进行了一次分红,王敏只分到1000多元,这让她很伤心,因为这还赶不上银行利息多。
“公司的财务不透明的,我们与其说是股东,还不如说是参与了内部集资,而且还是超低利息的集资。”王敏说。
看不懂的协议书
媒体人赵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了自己所面临的困惑。早在2009年,赵先生所在的媒体将自身广告业务单独成立了一个公司(简称A公司),然后该媒体发起了员工持股,但持有的并不是这个媒体的股份,而是那家A公司的股份。
“领导带头买,我也跟着买了20万的。”赵先生说,这几年来,股票的分红很高,能达到15%,本金都快回来了。但之后不久,这家媒体被一家上市公司收购,上市公司和A公司签订了一个股权置换协议,协议表明,如果到2017年,A公司的净利润、经营额、负债率等一系列数据能够达到协议标准,就可以按照1:1.5的比例,将员工持有的A公司股票置换成上市公司股票。
看迷糊了吧,这还不是最迷糊的,赵先生所在媒体把这份换股协议给每位持股员工都发了一份,但这份协议长达400多页,包含了资产评估、业绩预估、双方股权结构等一系列内容,密密麻麻都是各种专业术语,赵先生等持股员工根本看不懂。
“现在大家都有点担心,有人找非常专业的人看了一遍这个协议,人家说这是一份对赌协议,如果达不到条件,我们员工的股份会被降到极低,但恐怕只有制定协议的少数高层能了解内情。我们这些人,只能看着如同天书一般的协议书叹气。”赵先生说,他所遭遇的员工持股计划太专业化了,里面有无猫腻,只能听天由命。
股权成鸡肋 员工去留两难
相比前两类遭遇,陈寰宇面临的麻烦更大。他在一家规模较小的动漫公司做动画师,刚来时,按照招聘条件,入职后他拥有一些公司的股份——虽然也是掏钱购买,但每股的价格只有0.1元(该公司每股净资产为1元),应该算是比较合算的。
可这家公司亏损。
陈寰宇连干了3年,一分钱分红没有,而且由于工资太低(一般肯给员工股份的公司,员工工资都略低于同行业),已经到了难以维持生活的地步。
陈寰宇打算去另一家公司做原画师,向更高一级迈进。但辞职时提到要把股票退出来,公司却不肯,说公司不回购,除非他自己找到买主。
“公司年年亏损,我卖给谁啊?”陈寰宇说,只后悔自己当初莽撞,买了15万的股票,实在太多了,如果离职,人不在公司了,钱却套到这里,想来想去,只好打消了辞职的念头。
“我得等有新员工来了,把手里股份卖给他才能走,可公司不景气,也不招人啊。”陈寰宇很发愁,他失去了一次难得的跳槽机会,绊住他的,竟然是当初最看中的股票。
类似的事例几乎每天都在各行各业中发生.在过去,职工是纯粹受雇佣的群体,需要考虑的只是工资待遇、发展空间;而一旦持有企业的股票,成为“持股员工”,就面临诸多新问题。员工持股看上去挺美,但真正接上地气,想让手中的股份惠及员工的生活,路还长着哪。工
2005年,一位叫大卫乔伊的员工受Facebook时任主席西恩·帕克雇佣,前往公司在美国加州帕洛艾洛第一个总部进行墙面装饰。作为报酬,帕克向乔伊提供了一个选择:要么收下数千美元现金,要么收下同等价值股票。尽管乔伊当时认为Facebook“荒谬且没有意义”,但仍然收下了股票。
这个选择足以改变乔伊的人生。2012年,Facebook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并创下当时科技公司最大规模IPO,大卫·乔伊因刷墙获得的那些股票,已经价值两亿美金。
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案例,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创新管理模式,员工持股风靡了全球,也包括中国——虽然国有企业员工持股还处在起步阶段,但私营企业的员工持股已经发展得如火如荼。据统计,在A股市场的2000多家上市公司中,已经有74%的上市公司施行了至少一次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计划)。
而在非上市公司领域,虽然没有明确的数据统计,但大家打开招聘网站,很多隶属于新兴产业的企业在招聘启事中都会重点提及“享受股权分红”、“高期权激励”字样。成为持股的职工群体中的一员,不但能够拿到工资,年底还有分红,如果公司上市,还有一夜暴富的可能。
但事情都是这么简单吗?
持股变味成集资
王敏在辽宁省沈阳市一家中型广告公司上班,专职工作是排版做图,工资3000多元,2014年7月,老板突然给80多名员工开会,说公司打算收购另一家广告公司,然后谋求到三板市场上市。在合并之前,给所有员工一项待遇——员工持股。
听说自己能够成为股东,王敏起初挺高兴,可随后才知道,员工持股不是白给,而是要员工掏钱买,2元钱一股,买10万元是最低门槛。她起初觉得,要动自己的钱还是别掺和为好。可随后,老板竟然找员工逐个谈话,内容大概是“买公司股票证明员工对公司未来有信心”、“不买股票的员工不是好员工”,话里话外,竟然是“不买就不适合在公司干了”。
为了保住工作,王敏交了10万元,成为一名“持股职工”。后来她听说,通过这次员工持股,老板总共圈走了1000多万,自己没花一分钱就把另一家广告公司给收购了。至于去三板上市,王敏找个明白人问了一下,三板市场和老百姓平时看的股市并不是一回事,只能算是个初级股票市场,交易很不活跃,一些公司的股票价格也就两三块钱。
2015年3月份,公司进行了一次分红,王敏只分到1000多元,这让她很伤心,因为这还赶不上银行利息多。
“公司的财务不透明的,我们与其说是股东,还不如说是参与了内部集资,而且还是超低利息的集资。”王敏说。
看不懂的协议书
媒体人赵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了自己所面临的困惑。早在2009年,赵先生所在的媒体将自身广告业务单独成立了一个公司(简称A公司),然后该媒体发起了员工持股,但持有的并不是这个媒体的股份,而是那家A公司的股份。
“领导带头买,我也跟着买了20万的。”赵先生说,这几年来,股票的分红很高,能达到15%,本金都快回来了。但之后不久,这家媒体被一家上市公司收购,上市公司和A公司签订了一个股权置换协议,协议表明,如果到2017年,A公司的净利润、经营额、负债率等一系列数据能够达到协议标准,就可以按照1:1.5的比例,将员工持有的A公司股票置换成上市公司股票。
看迷糊了吧,这还不是最迷糊的,赵先生所在媒体把这份换股协议给每位持股员工都发了一份,但这份协议长达400多页,包含了资产评估、业绩预估、双方股权结构等一系列内容,密密麻麻都是各种专业术语,赵先生等持股员工根本看不懂。
“现在大家都有点担心,有人找非常专业的人看了一遍这个协议,人家说这是一份对赌协议,如果达不到条件,我们员工的股份会被降到极低,但恐怕只有制定协议的少数高层能了解内情。我们这些人,只能看着如同天书一般的协议书叹气。”赵先生说,他所遭遇的员工持股计划太专业化了,里面有无猫腻,只能听天由命。
股权成鸡肋 员工去留两难
相比前两类遭遇,陈寰宇面临的麻烦更大。他在一家规模较小的动漫公司做动画师,刚来时,按照招聘条件,入职后他拥有一些公司的股份——虽然也是掏钱购买,但每股的价格只有0.1元(该公司每股净资产为1元),应该算是比较合算的。
可这家公司亏损。
陈寰宇连干了3年,一分钱分红没有,而且由于工资太低(一般肯给员工股份的公司,员工工资都略低于同行业),已经到了难以维持生活的地步。
陈寰宇打算去另一家公司做原画师,向更高一级迈进。但辞职时提到要把股票退出来,公司却不肯,说公司不回购,除非他自己找到买主。
“公司年年亏损,我卖给谁啊?”陈寰宇说,只后悔自己当初莽撞,买了15万的股票,实在太多了,如果离职,人不在公司了,钱却套到这里,想来想去,只好打消了辞职的念头。
“我得等有新员工来了,把手里股份卖给他才能走,可公司不景气,也不招人啊。”陈寰宇很发愁,他失去了一次难得的跳槽机会,绊住他的,竟然是当初最看中的股票。
类似的事例几乎每天都在各行各业中发生.在过去,职工是纯粹受雇佣的群体,需要考虑的只是工资待遇、发展空间;而一旦持有企业的股票,成为“持股员工”,就面临诸多新问题。员工持股看上去挺美,但真正接上地气,想让手中的股份惠及员工的生活,路还长着哪。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