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60天里,他在当地枪店买了4把枪,又在网上买了6000发子弹,一把AR-15半自动步枪,1把雷明顿霰弹枪,1把手枪。穿戴防暴头盔、防毒面具、防弹背心、防弹绑腿、战术手套。我们发现在他的住所里,布满爆炸物、化学物品、引线,现场情况复杂,我们在积极处理。”科罗拉多州枪击案之后,影院所在地的奥罗拉市市长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凶手詹姆斯?霍姆斯的装备,同时也发布了霍姆斯案潜在的威胁。
在《蝙蝠侠》的首映式上,全副武装的霍姆斯背对着《蝙蝠侠》,向观众开枪。他还在步枪上装上了弹箍,一分钟可打出60发子弹。在他停在电影院门口的白色轿车里,警察发现了更多的子弹和第4把枪。但霍姆斯承认,更大的威胁在5英里外,他的住所里。
而这个“更大的威胁”,也就是警方所说的“现场情况复杂”,指可能存在的陷阱。凯瑟琳,住在霍姆斯楼下,她说枪击案发生当晚,霍姆斯家音乐震天。她上楼敲门,发现房门没锁。由于平日里和霍姆斯接触不多,她没有贸然推门进入。凯瑟琳后来说:“我现在想,假如当时推开门,是不是会引爆一屋子的炸药?”
而就在科罗拉多州影院枪击案刚刚过去两周时间,北京时间8月5日晚上,美国再度发生一起枪击惨案。这一次的地点位于威斯康星州的一座锡克教庙。根据《密尔沃哨兵报》报道,有20至30人在此次事件中中枪,至少有7人被枪杀。枪械杀戮的阴霾再度笼罩在美国社会上空。
杀人者合法持枪
翻开霍姆斯的履历,没有任何犯罪记录;他所有的枪支弹药都是合法持有。这不禁让人想起13年前同样发生在科罗拉多州的科伦拜恩枪击案的两名凶手同样也是合法持枪。
1999年4月20日,两名手持自动武器的高中生闯进科伦拜恩高中大开杀戒,13人在这场杀戮中死亡,23人受伤。凶手埃里克?哈里斯18岁,迪伦?克莱伯德17岁。科伦拜恩枪击案后,科罗拉多州加强了枪支管理力度。但在全美范围内,地处山区的科罗拉多州仍有枪支管理相对松散的地区。根据丹佛警察局网站上的信息,想携带隐蔽武器的人需要申请许可,申请人只要符合没有重罪记录,精神正常等条件,再付上152.5美元,有关部门就不得予以拒绝。网站上唯一一句红色的警句写着:在前来填写申请表的时候,请不要携带武器。
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二条:管理良好的民兵是保障自由州的安全所必需的,因此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侵犯。两百多年前,公民合法持枪的权利被写进美国宪法。但如今,美国社会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这条法令给美国社会带来的潜在威胁。一位科伦拜恩枪击案死者父亲曾说:“这个国家有问题,一个孩子那么容易就能拿到枪,将一发子弹射进别人的脸,就像射我儿子那样。”时隔13年,同样罪恶的子弹又射向无辜的人们,将科罗拉多的伤口再次撕裂。美国总统奥巴马闻讯后在电视讲话中动情地说道:“我相信很多父母和我感受相同,如果坐在影院里的是我的女儿,将会是什么样的场景。米歇尔和我在这个周末更紧地拥抱了我们的孩子,我相信你们也会这么做的。”但在这个惊心动魄的周末过后,还有更多周末一样看似平凡,一样暗藏杀机。因为现实中充斥着泛滥的枪支和暴力文化,却没有拯救世界的蝙蝠侠。
如果说9?11恐怖袭击事件引发了一场关于应对恐怖袭击的广泛讨论,那么大规模枪击案又引出了一系列问题:枪击案犯出于何种动机?该如何有效防范枪击事件再次发生?话题过于沉重,不予置评?政客们是怎么想的?事实上,凡是涉及枪械控制的严肃话题,负责武器管控的全美步枪协会便绝口不谈。或许,这不过是冰山一角,可想而知,却又让人失望至极。
针对此次枪击事件,总统奥巴马呼吁:“我们需要深刻反思,如何能够阻止这种对国家造成巨大损害、愚蠢暴力的行径。”此话何解?白宫新闻发言人杰伊卡尔尼自圆其说:“总统认为我们需要采取一定措施,让那些在现行法律下不具备持枪条件的人远离枪支。”但是,没有任何迹象表明现行美国法律可以阻止此次科罗拉多枪击案罪犯霍姆斯持枪施暴。
无独有偶,罗姆尼对此事的论调与奥巴马大同小异,不过他更偏向于整件事的细节。他说:“今天,除了感动悲痛,我们还感受到了空前的无助。但是,我们可以采取一些行动。给予我们身边那些遭遇该事件的人们安慰,跟他们一同哀悼,为逝者祈祷。”
对于两位总统候选人在此次枪击事件上隔靴搔痒式的表态,纽约市市长布隆伯格的批评无疑是一针见血:“冠冕堂皇的话谁都会说,但对于两位志在竞选美国总统的人来说,是时候表明立场,告诉我们他们上任后对于枪击事件如何防范于未然了。”
没有枪支管理法案,甚至没有限制性措施来有效阻止类似的枪击事件。但是,在奥罗拉、图森、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枪击事件后,政客们不该逃避严肃讨论授权枪支管理附加限制措施。2004年攻击性武器禁令期满失效,尽管漏洞百出,但至少限制使用AR-15型半自动步枪;2008年总统竞选期间,奥巴马表示支持出台新禁令,但自其当选后便将此事抛之脑后;罗姆尼也曾一度支持枪支禁令,却最终抛弃这一立场。这不禁让人想问:明知枪支之害,却为何难以禁枪?
持枪权,美国根本
理查德?罗蒂、丹尼尔?卡内曼和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都告诉我们,在你企图把很多人的思想同时放到自己的脑袋中时,他们的思想根本就没有意义。一个人们倾向于抱有无意义的想法的领域是有关权利的。比如,许多美国人相信他们有的是来自上帝或者是生而为人的天然权利。正如保罗?莱恩在对奥巴马医改法案讨论中所说的,美国人不相信人有力量创造新的权利;权利是来自上帝或者与生俱来的。而这些权利早在几百年前就由《独立宣言》和宪法划定好了,这其中就包括了不可轻忽的拥有武器的权利。
众所周知,作为英国移民北美的后裔,美国人在定居美洲大陆之初,就镌刻下不列颠的文化气息。狩猎法案,可以视作美国人持枪权的法理根源。最初作为英国贵族保护狩猎运动的一项法案,随着英国移民被一起带到了如今的美国,在独立战争和美国内战的演化和催生下,形成了美国人独有的一套枪支价值观。从莱克星顿的枪声开始,美国人就以自发组织的民兵队伍来维系自我社会秩序、与强权政治抗衡。当英国政府不断增加印花税、打压北美的出口贸易时,北美13个殖民地的民兵果断地拿起火枪,与宗主国进行了英勇的抗争,并取得了民族和国家的独立;当南方的大种植园奴隶主不满林肯政府的废奴运动时,他们再一次拿起了武器,与联邦政府对抗。而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北方政府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也依旧没有为难南方“叛乱”的始作俑者,更没有发布像丰臣秀吉在统一日本后施行的“狩刀令”,收缴民众枪支。 其实早在麦迪逊起草《权利法案》之前,13个独立州中就有一些已经制定了自己的权利法案,其中就包括有关武器和民兵的条款,如宾夕法利亚州的法案规定:“人民有权拥有和携带武器,以保护自身和州的安全,常备军在和平时期对自由有害,不应维持。应保持民兵组织。” 当时一些著名人物对此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美国的开国元勋、《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杰斐逊在为弗吉尼亚州起草宪法时曾强调:“不能禁止任何自由人在其土地及房屋内使用武器,只有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被随时提醒,人民保留有反抗的精神,这个国家才能保持自由。”从北美拓荒时代抵御法国人和印第安人的侵扰,到摆脱英国宗主国的统治。这一系列历史事件让美国人认识到“一枪在手,权利无忧”。作为一个崇尚自由、民主、共和思想的民族,在枪支的问题上,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枪不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权利的象征。即使在当代美国,枪已经失去其历史含义,但它作为一种权利的象征是绝对不能被禁止的,因为人民持有武器是防止政府走向专制、腐败的最佳办法。
利益集团的纠葛
应该肯定,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的制定,对于美国人防止犯罪,保护自身生命财产安全,以及防止政府权力无限扩张与有可能发生的异化曾起了积极的作用。就像最近热播的《新闻编辑室》中一位女性所说:“如果我晚上在曼哈顿的街上走着,有人胆敢骚扰我,我就会用手枪打爆他。”但是如今,枪支在美国已经泛滥成灾。科罗拉多州科伦拜恩枪击案的凶手曾对同学说:“买枪和雷管就像买激光唱片一样容易。”个人持枪权也已经超出了它应有的历史含义,达到“滥用”的地步,美国人的安全受到严重的挑战。这就促使越来越多的人重新审视宪法第二修正案。这些人聚集起来形成了一个新的派别,他们主张修宪,彻底禁枪。
然而在美国目前的宪政体系下,通过修改宪法以达到禁枪的目的是很难实现的。根据美国宪法第五条对修改宪法的种种规定:应由参众两院2/3的议员或2/3州议会提出,必须经3/4州议会或3/4州制宪会议通过。国会还规定批准修正案的时限为7年。据统计,美国立国200多年来,国会提出的修正案超过万件,通过的仅有34条。就第二修正案提出的修正案都不下100多个,均未获通过,修改宪法的难度可想而知。
再有,经济利益也是禁枪难以实现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在美国现实政治中,除了政府之外,还有一种非政府的利益集团对政府的法律政策制定有着很大的影响。美国存在为数众多、名目繁杂的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集团在首都华盛顿设有专门的机构,通过游说参众两院的议员来施加影响。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例就是“美国步枪协会”。这个成立于1871年的协会,控制着美国50个州内的许多下属组织以及1000多个地方性武装俱乐部,拥有300万会员,人多势众,财大气粗。这一组织一贯反对枪支管制。一方面,他们通过政治献金,不断拉拢国会议员,以推动有关法令的制定与通过;另一方面,对禁枪的声音,他们则通过黑名单记录予以报复,毕竟300万名会员的选票不是任何政治家可以掉以轻心的。
此外,美国的军工企业与军火商集团也是一股不可小视的势力。他们为了确保庞大的国内市场,不惜一切代价去操控国会的立法进程,以阻止枪支管控法案的通过。而在两党政治中,代表着大财团(尤其是军火商)利益的共和党竭力反对管控枪支,无论执政与否,都会自觉屏蔽枪支管控的呼声。科伦拜恩枪击案发生之后,在全国上下严管枪支的呼声四起的大好形势下,共和党人依然以一票的优势成功地阻击了民主党人提出的枪支管制法。而在正常情形下,这样的法案根本就没有胜算。
尽管如此,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美国社会对枪支管控的声音会愈发高涨,美国国会还是有可能制订并通过更为严厉的枪支管制法案。但我们必须看到,枪支的危害并非一种孤立的现象。在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之下,美国社会隐藏着各种社会不稳因素。此次的《蝙蝠侠》枪击案中就有暴力美学的影子。这些弊端与枪支犯罪结合在一起,使得枪支管制日趋艰难。杀人者终非兵也,要想真正遏制这样的隐患,恐怕还得从美国整个社会体系的道德和精神世界入手。
在《蝙蝠侠》的首映式上,全副武装的霍姆斯背对着《蝙蝠侠》,向观众开枪。他还在步枪上装上了弹箍,一分钟可打出60发子弹。在他停在电影院门口的白色轿车里,警察发现了更多的子弹和第4把枪。但霍姆斯承认,更大的威胁在5英里外,他的住所里。
而这个“更大的威胁”,也就是警方所说的“现场情况复杂”,指可能存在的陷阱。凯瑟琳,住在霍姆斯楼下,她说枪击案发生当晚,霍姆斯家音乐震天。她上楼敲门,发现房门没锁。由于平日里和霍姆斯接触不多,她没有贸然推门进入。凯瑟琳后来说:“我现在想,假如当时推开门,是不是会引爆一屋子的炸药?”
而就在科罗拉多州影院枪击案刚刚过去两周时间,北京时间8月5日晚上,美国再度发生一起枪击惨案。这一次的地点位于威斯康星州的一座锡克教庙。根据《密尔沃哨兵报》报道,有20至30人在此次事件中中枪,至少有7人被枪杀。枪械杀戮的阴霾再度笼罩在美国社会上空。
杀人者合法持枪
翻开霍姆斯的履历,没有任何犯罪记录;他所有的枪支弹药都是合法持有。这不禁让人想起13年前同样发生在科罗拉多州的科伦拜恩枪击案的两名凶手同样也是合法持枪。
1999年4月20日,两名手持自动武器的高中生闯进科伦拜恩高中大开杀戒,13人在这场杀戮中死亡,23人受伤。凶手埃里克?哈里斯18岁,迪伦?克莱伯德17岁。科伦拜恩枪击案后,科罗拉多州加强了枪支管理力度。但在全美范围内,地处山区的科罗拉多州仍有枪支管理相对松散的地区。根据丹佛警察局网站上的信息,想携带隐蔽武器的人需要申请许可,申请人只要符合没有重罪记录,精神正常等条件,再付上152.5美元,有关部门就不得予以拒绝。网站上唯一一句红色的警句写着:在前来填写申请表的时候,请不要携带武器。
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二条:管理良好的民兵是保障自由州的安全所必需的,因此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侵犯。两百多年前,公民合法持枪的权利被写进美国宪法。但如今,美国社会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这条法令给美国社会带来的潜在威胁。一位科伦拜恩枪击案死者父亲曾说:“这个国家有问题,一个孩子那么容易就能拿到枪,将一发子弹射进别人的脸,就像射我儿子那样。”时隔13年,同样罪恶的子弹又射向无辜的人们,将科罗拉多的伤口再次撕裂。美国总统奥巴马闻讯后在电视讲话中动情地说道:“我相信很多父母和我感受相同,如果坐在影院里的是我的女儿,将会是什么样的场景。米歇尔和我在这个周末更紧地拥抱了我们的孩子,我相信你们也会这么做的。”但在这个惊心动魄的周末过后,还有更多周末一样看似平凡,一样暗藏杀机。因为现实中充斥着泛滥的枪支和暴力文化,却没有拯救世界的蝙蝠侠。
如果说9?11恐怖袭击事件引发了一场关于应对恐怖袭击的广泛讨论,那么大规模枪击案又引出了一系列问题:枪击案犯出于何种动机?该如何有效防范枪击事件再次发生?话题过于沉重,不予置评?政客们是怎么想的?事实上,凡是涉及枪械控制的严肃话题,负责武器管控的全美步枪协会便绝口不谈。或许,这不过是冰山一角,可想而知,却又让人失望至极。
针对此次枪击事件,总统奥巴马呼吁:“我们需要深刻反思,如何能够阻止这种对国家造成巨大损害、愚蠢暴力的行径。”此话何解?白宫新闻发言人杰伊卡尔尼自圆其说:“总统认为我们需要采取一定措施,让那些在现行法律下不具备持枪条件的人远离枪支。”但是,没有任何迹象表明现行美国法律可以阻止此次科罗拉多枪击案罪犯霍姆斯持枪施暴。
无独有偶,罗姆尼对此事的论调与奥巴马大同小异,不过他更偏向于整件事的细节。他说:“今天,除了感动悲痛,我们还感受到了空前的无助。但是,我们可以采取一些行动。给予我们身边那些遭遇该事件的人们安慰,跟他们一同哀悼,为逝者祈祷。”
对于两位总统候选人在此次枪击事件上隔靴搔痒式的表态,纽约市市长布隆伯格的批评无疑是一针见血:“冠冕堂皇的话谁都会说,但对于两位志在竞选美国总统的人来说,是时候表明立场,告诉我们他们上任后对于枪击事件如何防范于未然了。”
没有枪支管理法案,甚至没有限制性措施来有效阻止类似的枪击事件。但是,在奥罗拉、图森、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枪击事件后,政客们不该逃避严肃讨论授权枪支管理附加限制措施。2004年攻击性武器禁令期满失效,尽管漏洞百出,但至少限制使用AR-15型半自动步枪;2008年总统竞选期间,奥巴马表示支持出台新禁令,但自其当选后便将此事抛之脑后;罗姆尼也曾一度支持枪支禁令,却最终抛弃这一立场。这不禁让人想问:明知枪支之害,却为何难以禁枪?
持枪权,美国根本
理查德?罗蒂、丹尼尔?卡内曼和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都告诉我们,在你企图把很多人的思想同时放到自己的脑袋中时,他们的思想根本就没有意义。一个人们倾向于抱有无意义的想法的领域是有关权利的。比如,许多美国人相信他们有的是来自上帝或者是生而为人的天然权利。正如保罗?莱恩在对奥巴马医改法案讨论中所说的,美国人不相信人有力量创造新的权利;权利是来自上帝或者与生俱来的。而这些权利早在几百年前就由《独立宣言》和宪法划定好了,这其中就包括了不可轻忽的拥有武器的权利。
众所周知,作为英国移民北美的后裔,美国人在定居美洲大陆之初,就镌刻下不列颠的文化气息。狩猎法案,可以视作美国人持枪权的法理根源。最初作为英国贵族保护狩猎运动的一项法案,随着英国移民被一起带到了如今的美国,在独立战争和美国内战的演化和催生下,形成了美国人独有的一套枪支价值观。从莱克星顿的枪声开始,美国人就以自发组织的民兵队伍来维系自我社会秩序、与强权政治抗衡。当英国政府不断增加印花税、打压北美的出口贸易时,北美13个殖民地的民兵果断地拿起火枪,与宗主国进行了英勇的抗争,并取得了民族和国家的独立;当南方的大种植园奴隶主不满林肯政府的废奴运动时,他们再一次拿起了武器,与联邦政府对抗。而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北方政府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也依旧没有为难南方“叛乱”的始作俑者,更没有发布像丰臣秀吉在统一日本后施行的“狩刀令”,收缴民众枪支。 其实早在麦迪逊起草《权利法案》之前,13个独立州中就有一些已经制定了自己的权利法案,其中就包括有关武器和民兵的条款,如宾夕法利亚州的法案规定:“人民有权拥有和携带武器,以保护自身和州的安全,常备军在和平时期对自由有害,不应维持。应保持民兵组织。” 当时一些著名人物对此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美国的开国元勋、《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杰斐逊在为弗吉尼亚州起草宪法时曾强调:“不能禁止任何自由人在其土地及房屋内使用武器,只有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被随时提醒,人民保留有反抗的精神,这个国家才能保持自由。”从北美拓荒时代抵御法国人和印第安人的侵扰,到摆脱英国宗主国的统治。这一系列历史事件让美国人认识到“一枪在手,权利无忧”。作为一个崇尚自由、民主、共和思想的民族,在枪支的问题上,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枪不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权利的象征。即使在当代美国,枪已经失去其历史含义,但它作为一种权利的象征是绝对不能被禁止的,因为人民持有武器是防止政府走向专制、腐败的最佳办法。
利益集团的纠葛
应该肯定,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的制定,对于美国人防止犯罪,保护自身生命财产安全,以及防止政府权力无限扩张与有可能发生的异化曾起了积极的作用。就像最近热播的《新闻编辑室》中一位女性所说:“如果我晚上在曼哈顿的街上走着,有人胆敢骚扰我,我就会用手枪打爆他。”但是如今,枪支在美国已经泛滥成灾。科罗拉多州科伦拜恩枪击案的凶手曾对同学说:“买枪和雷管就像买激光唱片一样容易。”个人持枪权也已经超出了它应有的历史含义,达到“滥用”的地步,美国人的安全受到严重的挑战。这就促使越来越多的人重新审视宪法第二修正案。这些人聚集起来形成了一个新的派别,他们主张修宪,彻底禁枪。
然而在美国目前的宪政体系下,通过修改宪法以达到禁枪的目的是很难实现的。根据美国宪法第五条对修改宪法的种种规定:应由参众两院2/3的议员或2/3州议会提出,必须经3/4州议会或3/4州制宪会议通过。国会还规定批准修正案的时限为7年。据统计,美国立国200多年来,国会提出的修正案超过万件,通过的仅有34条。就第二修正案提出的修正案都不下100多个,均未获通过,修改宪法的难度可想而知。
再有,经济利益也是禁枪难以实现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在美国现实政治中,除了政府之外,还有一种非政府的利益集团对政府的法律政策制定有着很大的影响。美国存在为数众多、名目繁杂的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集团在首都华盛顿设有专门的机构,通过游说参众两院的议员来施加影响。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例就是“美国步枪协会”。这个成立于1871年的协会,控制着美国50个州内的许多下属组织以及1000多个地方性武装俱乐部,拥有300万会员,人多势众,财大气粗。这一组织一贯反对枪支管制。一方面,他们通过政治献金,不断拉拢国会议员,以推动有关法令的制定与通过;另一方面,对禁枪的声音,他们则通过黑名单记录予以报复,毕竟300万名会员的选票不是任何政治家可以掉以轻心的。
此外,美国的军工企业与军火商集团也是一股不可小视的势力。他们为了确保庞大的国内市场,不惜一切代价去操控国会的立法进程,以阻止枪支管控法案的通过。而在两党政治中,代表着大财团(尤其是军火商)利益的共和党竭力反对管控枪支,无论执政与否,都会自觉屏蔽枪支管控的呼声。科伦拜恩枪击案发生之后,在全国上下严管枪支的呼声四起的大好形势下,共和党人依然以一票的优势成功地阻击了民主党人提出的枪支管制法。而在正常情形下,这样的法案根本就没有胜算。
尽管如此,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美国社会对枪支管控的声音会愈发高涨,美国国会还是有可能制订并通过更为严厉的枪支管制法案。但我们必须看到,枪支的危害并非一种孤立的现象。在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之下,美国社会隐藏着各种社会不稳因素。此次的《蝙蝠侠》枪击案中就有暴力美学的影子。这些弊端与枪支犯罪结合在一起,使得枪支管制日趋艰难。杀人者终非兵也,要想真正遏制这样的隐患,恐怕还得从美国整个社会体系的道德和精神世界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