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合理的课堂提问不仅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开启学生心灵,激发学生思考,并为教师诊断学生学习情况、改进教法、调整教学进程提供借鉴。
课堂提问的角度是多样的,其最佳角度的选择,可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类型、课堂进程的不同阶段、教学所达的不同目的等区别对待,教师带有启发性的提问能不断活跃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可先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入手,引出话题:“元旦联欢会上,为活跃气氛,班长想让班级的每个同学自制一个小彩旗,可怎样才能使全班同学的彩旗形状、大小完全相同呢?”由学生尝试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即怎样画一个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全等。学生可能会提出:测出小旗三条边的长度或测出三个角的度数或测出一条边一个角等方案。老师不必急于评价,可通过提问引导大家分析各种方案的共同点:都想通过已知三角形的边、角的条件画出一个三角形与原三角形全等,不同点是所需条件的个数不同。由此学生思维发生碰撞:谁的想法可行呢?两个三角形全等究竟需要满足哪些条件?老师适时给予启发:“如果两个三角形满足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也对应相等这六个条件,那么这两个三角形重合吗?”答案是肯定的。但通过验证六个条件来说明全等确实很麻烦,如果两个三角形满足六个条件中的一个或两个,两个三角形是否一定全等呢?此时老师可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举出反例,并对反例进行分类,来说明已知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画出的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此时再趁热打铁:“满足六个条件中的三个,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通过学生共同参与,分析探究,实践验证,最终得出一般结论:根据三边、两边夹角、两角夹边和两角及一角对边对应相等,画出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必然全等。同时通过引导学生从英文单词的角度来为四种判定方法命名,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体会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要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在课堂提问时还要考虑学习主体——学生的智力、知识、能力水平,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如果问题太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用一次函数观点看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中,设计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同,教学效果就会不同,教师提问的方式直接会影响学生对问题的关注程度和思索的深度。请看下面的两种提问方式:(1)方程a x b = 0与函数y = a x b 有何关系?(2)方程a x b = 0 与当自变量x 为何值时,函数y = a x b 的值为0 有何关系? 方式(1)的问法较笼统,学生由于刚刚接触一次函数,对此问题的理解容易模糊并产生歧义,而方式(2)则由求解一元一次方程与函数值为0 时求x值相对比,提问角度清晰,学生较易理解与接受,并且通过对比、分析,使新旧知识得以融合、贯通,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
(责编 德瑞)
课堂提问的角度是多样的,其最佳角度的选择,可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类型、课堂进程的不同阶段、教学所达的不同目的等区别对待,教师带有启发性的提问能不断活跃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可先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入手,引出话题:“元旦联欢会上,为活跃气氛,班长想让班级的每个同学自制一个小彩旗,可怎样才能使全班同学的彩旗形状、大小完全相同呢?”由学生尝试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即怎样画一个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全等。学生可能会提出:测出小旗三条边的长度或测出三个角的度数或测出一条边一个角等方案。老师不必急于评价,可通过提问引导大家分析各种方案的共同点:都想通过已知三角形的边、角的条件画出一个三角形与原三角形全等,不同点是所需条件的个数不同。由此学生思维发生碰撞:谁的想法可行呢?两个三角形全等究竟需要满足哪些条件?老师适时给予启发:“如果两个三角形满足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也对应相等这六个条件,那么这两个三角形重合吗?”答案是肯定的。但通过验证六个条件来说明全等确实很麻烦,如果两个三角形满足六个条件中的一个或两个,两个三角形是否一定全等呢?此时老师可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举出反例,并对反例进行分类,来说明已知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画出的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此时再趁热打铁:“满足六个条件中的三个,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通过学生共同参与,分析探究,实践验证,最终得出一般结论:根据三边、两边夹角、两角夹边和两角及一角对边对应相等,画出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必然全等。同时通过引导学生从英文单词的角度来为四种判定方法命名,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体会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要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在课堂提问时还要考虑学习主体——学生的智力、知识、能力水平,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如果问题太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用一次函数观点看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中,设计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同,教学效果就会不同,教师提问的方式直接会影响学生对问题的关注程度和思索的深度。请看下面的两种提问方式:(1)方程a x b = 0与函数y = a x b 有何关系?(2)方程a x b = 0 与当自变量x 为何值时,函数y = a x b 的值为0 有何关系? 方式(1)的问法较笼统,学生由于刚刚接触一次函数,对此问题的理解容易模糊并产生歧义,而方式(2)则由求解一元一次方程与函数值为0 时求x值相对比,提问角度清晰,学生较易理解与接受,并且通过对比、分析,使新旧知识得以融合、贯通,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
(责编 德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