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数学课堂 教学 追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A-0075-01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问的方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追问就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进行的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是第四次提问。通过这样的追问,能提高学习的效果,让学生养成探究的习惯。
一、于粗浅处追问,指向思维的深度
法国教育家蒂斯多惠曾说:“课堂教学的本质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有效的追问,能激发学生思维,提升孩子们的数学修养。在同学们的思维处于粗浅层次时,老师可以通过有效的追问,引领他们发挥想象能力,不断深入思考,到达思维的更深处。
如,笔者在上《乘加乘减》的内容时,先让孩子们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看用乘法知识可以解决哪些现实问题。
生1:一辆车能坐5人,共有4辆这样的车,求一共能坐多少人?可以用5×4=20人,也可以用4×5=20人来计算。
生2:我们班有4大组,2、3、4三大组每组都有8张桌子,而1大组只有7张桌子,如果在第一大组再加一张桌子,就可以用4×8=32来计算了。
师:那么,按照现在的情况,你怎么用乘法来计算呢?
这样的追问引起了孩子们的思考,有的学生说,每组桌子不一样,没法计算;又有的学生说:3×8=24,24+7=31;还有的学生说:4×8=32,32-1=31。
对于同学们的思考,我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大大鼓舞了同学们的积极性。然后,我又说:我们能不能先从别的教室借一张桌子过来,然后再把这张桌子还回去,计算时把算式合并起来呢?
这时有一位同学说:4×8-1=31。
师:就是这个道理。
在教师的有效追问下,孩子们不断发挥创新思维,深入探究问题,到达问题的深处,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二、于出错点追问,抓住本质
课堂教学中,孩子们的错误其实是教学的重要资源,通过纠错能使孩子们走向真理。因此,在数学课上,当孩子们犯错时,教师可以通过及时追问,使他们主动探究,不断纠错,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
如,笔者在上《用字母表示数》的内容时,出示问题情境:小朋友们,2x=x2对不对啊?
这样的问题,很多同学都认为x2就是x×2,也有的同学想问题比较仔细和全面,认为是不对的。
针对同学们这样的情况,我追问道:那你们能不能用实例来证明呢?
生1:我想是对的,因为若x=0,那么2x=0,x2=0;若x=2,则2x=4, x2=4。
生2:不对的。若x=3,那么2x=6,x2=9;若x=4,则2x=8, x2=16。
……
师:看来大家观点不一致。那么,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不一致呢?
生3:2x的意思是2个x即2×x,而x2的意思是两个x相乘即x×x,两者表示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而刚才出现生1的情况,是这个方程式的特殊情况,并不能代表2x=x2。所以这个式子除了当x=0和2以外,其他情况下都不成立。
师:这位同学说得太好了。大家再举例子去验证一下他说的是否正确。
于是,同学们纷纷举例子进行验证,发现确实是这样的情况。
在这样的案例中,教师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或者是同学们容易犯错的地方,通过追问的方式,使同学们通过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的方式,引起孩子们的认识冲突,从而使学生真正抓住问题的本质,提高学习效率。
三、于生成点追问,促进生成
当在课堂上出现与老师课前的预设不一致时,往往也是课堂出现生成的时机。教师若能以自己的教学智慧,抓住这样的时机,进行有效追问,就能推动课堂的不断生成,实现有灵性的、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如,我在教学《认识立体图形》时,创设了以下情境展开教学:让孩子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圆柱体,在桌子上滚动,并指导他们仔细观察。同学们觉得很好玩,都在桌子上把圆柱体不停地滚来滚去。然后:
师:好了,请同学们说一说,刚才在滚动的过程中,你们发现圆柱体有什么特点?
生1:会向不同方向滚动,很好玩。
生2:用手轻轻一推,就能滚出去,好像摩擦力很小,不小心就掉地上了。
生3:我用书作为斜坡,能使圆柱体滚很远。
生4:但是我把圆柱体竖起来,就滚不动了。
……
孩子们回答得不亦乐乎,但与教师课前的预设却基本不搭边,而如果打断学生的这些思路,必然会打击孩子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这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灵活调整,适时追问,以促成生成。如,针对“我把圆柱体竖起来,就滚不动了”,我及时追问:“为什么呢?”学生说:“因为两头是平的。”而针对“圆柱体只要轻轻一推,就能滚出很远”,我又问道:“那是为什么呢?能从数学的角度解答吗?”这时,学生的思考方向便指向了圆柱体侧面的特点。
可见,在课堂中,教师通过追问,能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激发,促成课堂的不断生成。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追问,能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有效的激发。
(责编 罗永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A-0075-01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问的方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追问就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进行的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是第四次提问。通过这样的追问,能提高学习的效果,让学生养成探究的习惯。
一、于粗浅处追问,指向思维的深度
法国教育家蒂斯多惠曾说:“课堂教学的本质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有效的追问,能激发学生思维,提升孩子们的数学修养。在同学们的思维处于粗浅层次时,老师可以通过有效的追问,引领他们发挥想象能力,不断深入思考,到达思维的更深处。
如,笔者在上《乘加乘减》的内容时,先让孩子们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看用乘法知识可以解决哪些现实问题。
生1:一辆车能坐5人,共有4辆这样的车,求一共能坐多少人?可以用5×4=20人,也可以用4×5=20人来计算。
生2:我们班有4大组,2、3、4三大组每组都有8张桌子,而1大组只有7张桌子,如果在第一大组再加一张桌子,就可以用4×8=32来计算了。
师:那么,按照现在的情况,你怎么用乘法来计算呢?
这样的追问引起了孩子们的思考,有的学生说,每组桌子不一样,没法计算;又有的学生说:3×8=24,24+7=31;还有的学生说:4×8=32,32-1=31。
对于同学们的思考,我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大大鼓舞了同学们的积极性。然后,我又说:我们能不能先从别的教室借一张桌子过来,然后再把这张桌子还回去,计算时把算式合并起来呢?
这时有一位同学说:4×8-1=31。
师:就是这个道理。
在教师的有效追问下,孩子们不断发挥创新思维,深入探究问题,到达问题的深处,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二、于出错点追问,抓住本质
课堂教学中,孩子们的错误其实是教学的重要资源,通过纠错能使孩子们走向真理。因此,在数学课上,当孩子们犯错时,教师可以通过及时追问,使他们主动探究,不断纠错,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
如,笔者在上《用字母表示数》的内容时,出示问题情境:小朋友们,2x=x2对不对啊?
这样的问题,很多同学都认为x2就是x×2,也有的同学想问题比较仔细和全面,认为是不对的。
针对同学们这样的情况,我追问道:那你们能不能用实例来证明呢?
生1:我想是对的,因为若x=0,那么2x=0,x2=0;若x=2,则2x=4, x2=4。
生2:不对的。若x=3,那么2x=6,x2=9;若x=4,则2x=8, x2=16。
……
师:看来大家观点不一致。那么,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不一致呢?
生3:2x的意思是2个x即2×x,而x2的意思是两个x相乘即x×x,两者表示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而刚才出现生1的情况,是这个方程式的特殊情况,并不能代表2x=x2。所以这个式子除了当x=0和2以外,其他情况下都不成立。
师:这位同学说得太好了。大家再举例子去验证一下他说的是否正确。
于是,同学们纷纷举例子进行验证,发现确实是这样的情况。
在这样的案例中,教师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或者是同学们容易犯错的地方,通过追问的方式,使同学们通过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的方式,引起孩子们的认识冲突,从而使学生真正抓住问题的本质,提高学习效率。
三、于生成点追问,促进生成
当在课堂上出现与老师课前的预设不一致时,往往也是课堂出现生成的时机。教师若能以自己的教学智慧,抓住这样的时机,进行有效追问,就能推动课堂的不断生成,实现有灵性的、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如,我在教学《认识立体图形》时,创设了以下情境展开教学:让孩子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圆柱体,在桌子上滚动,并指导他们仔细观察。同学们觉得很好玩,都在桌子上把圆柱体不停地滚来滚去。然后:
师:好了,请同学们说一说,刚才在滚动的过程中,你们发现圆柱体有什么特点?
生1:会向不同方向滚动,很好玩。
生2:用手轻轻一推,就能滚出去,好像摩擦力很小,不小心就掉地上了。
生3:我用书作为斜坡,能使圆柱体滚很远。
生4:但是我把圆柱体竖起来,就滚不动了。
……
孩子们回答得不亦乐乎,但与教师课前的预设却基本不搭边,而如果打断学生的这些思路,必然会打击孩子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这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灵活调整,适时追问,以促成生成。如,针对“我把圆柱体竖起来,就滚不动了”,我及时追问:“为什么呢?”学生说:“因为两头是平的。”而针对“圆柱体只要轻轻一推,就能滚出很远”,我又问道:“那是为什么呢?能从数学的角度解答吗?”这时,学生的思考方向便指向了圆柱体侧面的特点。
可见,在课堂中,教师通过追问,能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激发,促成课堂的不断生成。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追问,能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有效的激发。
(责编 罗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