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校课堂教学方法改革,需要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来推进。但高校师资队伍现状堪忧,与高水平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不能满足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高校教师应该站在时代的制高点,系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智力结构,根据市场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不断将大学教育向前推进。
关键词: 高校教师 教学改革 素质要求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先生在首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指出:“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来推进,因此,我们要重视教师培养,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掌控者,是教学方法的执行者,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实施者。那么,我国高校教师的现状如何,高水平教师的具体要求又怎样,教师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应从何着手呢?
一、高校教师的素质现状
当今高校教师队伍其主流是好的,“双高”教师(学历高、职称高)不在少数,整体素质结构优良。但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少问题:(1)重学历不重学力、重职称不重学识的现象十分普遍。正如且东先生所言:“大学在乎的就是学历,整个中国认的也是学历。现在即使有钱穆和沈从文那样的人,恐怕也同样是无业游民,大学是不会破格邀请他们做教师的。”[1]这些人的学历职称上去了,但其实际水平并没有上去。正如一教授自嘲为“驴粪蛋”(外面溜溜光,里头一包糠)一样,这种现象虽非全体,但也并非个别。当今高校“拥有教师头衔的人也是满天飞舞,可是他们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实在让人不敢恭维”,[2]这是不争的事实。连中学、小学都教不好的教师,从没站过讲台的行管人员都可以给大学生上课,只要他有一张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因为现在高校的公共选修课多,且随意性大,而专业教师往往都不愿上,所以学校对任课老师的任教资格的审查力度并不是很大。另外,学校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不断开设新专业、新课程,教非所学、教非所研的现象并非个别。(2)部分教师专业相对陈旧,知识面相对狭窄。尤其是他们的知识结构没有及时更新,除了所教专业,其他门类的知识则知之甚少或一概不知。(3)重科研不重教学的现象比比皆是。大部分教师把时间和精力用在了能给他们带来实际好处的科研上,教学则只要能对付得过去就行。所以现在的高校,全身心投入教学,认真研究教学,潜心教学改革的教师少之又少。(4)部分教师教育教学理论严重缺失。在当今的高校,不论是一线教师,还是教育行政领导,学习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思想的风气是越来越淡薄了。师范教育出身的,还靠多年以前所学的那些残缺而浅薄陈旧的教育教学理论支撑;非师范出身的,则完全凭经验、凭个人的理解和主观意愿来行事。(5)大部分教师对市场社会缺乏了解。他们不知道学校以外的世界,不了解社会的发展变化,不了解社会的人才需求,学校教育完全是闭门造车,严重与社会脱节。(6)部分教师负担过重,工作压力过大,而责任心不强。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总的说来,高校教师队伍鱼龙混杂,参差不齐,现状堪忧,教师队伍的建设任重道远。
二、教学改革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1.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教师具有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在当今社会中,尤其是部分高校中,不少人简单地认为,一个人只要懂什么、会什么就可以教什么,教师不过是“吃开口饭”而已,没什么了不起。这种认识实在可悲,更可悲的是一些已经做了教师的和准备做教师的人也有这一类糊涂认识。自己知、自己会的与将其转化为他人知、他人会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完全是两码事。这之间有一个如何有效地转化的问题,有一个如何促进人发展的问题,有一个如何遵循与尊重人的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的问题,有一个如何保证受教育者的身心愉快和正当权益不受侵害的问题。[3]事实正是如此,正如张楚廷先生所说:“即使是硕士、博士,如果不是教育专业方向的,那么,他们并没有受到过教学的专门训练,没有相关的教育学知识。然而,大学教师基本职能的教学(教师职业的主要工作),是可以不必接受这种专门的职业训练就可进行的吗?教学本身并无特别的原理、原则和技巧可学吗?它的职业性不值得被关注吗?回答都应当是:不一定!”[4]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从科学的层面讲,它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问,是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与原则的;从艺术的层面讲,它具有很强的方法性与技巧性,独特性与个性化的东西很多,内涵很深,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挖掘。同时,“教学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教学过程是一个创造过程。你懂得某一个学科并不等于你能教好这一学科”。[5]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系统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循章办事,依法从教。否则,就很难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教师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
一个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与引领的,教学同样如此。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邢永富教授认为:“教育思想能够认识和把握教育过程的本质和规律,能够揭示教育发展和变化的未来趋势。”“人们一旦掌握了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就可以改变教育实践中的某种被动状态,获得教育实践的自由。”[6]“就可以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少受挫折,从而科学合理地开展教育活动,保证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7]“人们学习和研究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用科学的教育思想包括教育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等,自觉地分析、评价和指导我们的教育行为及活动——这是提高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水平、管理的水平及质量的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径。”[8]“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促进人们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总结等,使教育者客观而理性地分析和评价自己的教育行为及结果,从而增强自己的自我教育意识,学会自我调整教育目标、改进教育策略完善教育技能等,最终由一个自发的教育者变成一个自觉而成熟的教育者。大量事实表明,一个人由教育外行变成教育行家,都需要一种自我反思的意识、能力和素养,这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内在根据和必要条件。”[9]“理想的和优秀的教师必须拥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能够以此统率文化知识的传授、驾驭教育教学技能和方法。实际上就是能够用教育思想感召人、启发人、激励人、引导人、升华人。缺乏教育思想,教育活动就成为没有灵魂、没有内涵、没有精神、没有人格、没有价值的过程,也就很难说是真正的人的教育。”[10]
教学方法的改革,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作指导,没有现代人才观、价值观、发展观,没有市场意识、服务(社会市场学生)意识,就不会有时代感、责任感、使命感。当代社会需要的是智能型人才(而不是知识型人才)、高素质人才(而不是书呆子)、实践型人才、创新型人才,而传统的注入式、灌输式课堂教学是无法培养出这些人才的。为了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人才培养使命,教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启发式、主体式及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等教学思想,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研究,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思维开发,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鉴于此,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研究和掌握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并始终把这些思想与理念贯穿落实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去。只有这样,教学方法的改革才有实际性、针对性与时代性,也才能收到应有的成效。
3.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教师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
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需要教师付出很大的努力、花费很多的时间去思考、去探索、去实验、去实施。如果教师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没有对所教专业的热爱、没有对学生的挚爱,没有高度的责任感与起码的良心,对教学不能做到全身心投入,而只是将它作为一种谋生手段,那么教学中就会采取敷衍应付的态度,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就会是一句空话。在现在的教师队伍中,在外办公司的、搞投资的、设工作室的、从事第二第三职业的人可谓比比皆是,跑课题跑职称跑官成风、休闲娱乐成风,对教学、教改则少有人问津,对课堂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前途出路和未来发展则基本没放在心上。且东先生在《大困惑》一书中引述他人之言说:“在市场欲望蛊惑下的欺骗性教育里,我们除了残次品和市侩外,我们还能向社会输送什么?在学校迅速脱贫奔向小康的路上,我们看到的是大学教育被金钱强奸后的奄奄一息,是理想被践踏过的尸横遍野。”[11]此语虽然尖刻,却是鞭辟入里、一针见血、催人警醒。
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教师们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认真敬业的职业态度、高度的职业责任、应有的职业道德心、饱满的职业热情、无私的奉献精神;也需要教师们严谨治学,廉洁从教,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如果教师想到的只是去挣钱,只是去搞科研,只是去搞学历搞职称,而对课堂教学敷衍了事,不去认真研究教学,不去努力改革教学方法,那么,不仅会戕害学生,亵渎自己,教育也会因此而步入歧途,走向末路,甚至误国误民。
4.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教师具有独特的创新意识。
所谓创新,就是破除旧的,建设新的。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陈旧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倡导并使用自主、合作、探索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教师具有开拓进取的个性特征,勇于探索的冒险精神和永不满足的求新求变品格。正如扈中平先生在《现代教育学》一书中所言:“积极进取和创新的精神是教师在履行职责时所应具有的活动取向,包括不断变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教学内容、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以及充实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等不断超越自己的愿望和冲动。创新精神是教师的专业精神的重要体现,只有具有创造性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生,因此,教师要成为具有创造性的实践者。”[12]由此可见,创新精神对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新时代的教师,如果没有创新意识、创新思想、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没有不满现状、不落窠臼、无私无畏的人格品质,没有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的胆识与豪气,就会因循守旧、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就不会大刀阔斧地去改革,他就不会勇敢地去破旧立新、标新立异。因而也就不可能有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同时也就不可能培养出时代与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所以,高校教师一定要树立创新教育理念,积淀创新教育素质,贯彻创新教育精神,研究创新教育方法,推动创新教育发展,争做创新教育的实践者与先行军。
5.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教师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新时代的大学教师,不仅要是专家,同时还应是杂家。这是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首先,广博的知识结构可以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挥洒自如,不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而且深化学生的理性思考,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其次,在学生的学习探讨中,对学生各种质疑的引导解答,教师均可以做到应对自如,给予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恰到好处的指点;最后,还能增强教师的威信,赢得学生的尊重,等等。但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高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地方,教师的学识修养应该是专、精、深、尖,应该是心无旁骛,“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这种认识从某种角度来说,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在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面对科学日新月异的事实,我们不能不说尚存不足。扈中平先生在《现代教育学》一书中指出:“认为教师不需要什么宽厚广博的知识——因为教师不可能把自己掌握的知识都教给学生——这种看法未免有些浅薄。知识广博的教师与知识面狭窄的教师,知识深厚的教师与知识浅薄的教师,学历高的教师与学历低的教师,受过严格学术训练的教师与没受过严格训练的教师,其层次、境界、眼光、思维,乃至其人格魅力,肯定不在一个层次上,对学生潜移默化和深刻持续的影响肯定是有区别的。”[13]现代社会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一日千里,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学科间的融合等早已不是什么新鲜概念,如果教师不去学习研究、没有深入了解,就不能做到由博返约、厚积薄发。
大学教师,对所教专业有全面深入的研究和透彻详尽的把握,是很必要的,同时也是取得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刘献君教授曾说:“大师级学者陈寅恪在西南联大讲授隋唐史,开讲前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14]要达到陈寅恪先生这样的境界,没有对专业研究的通盘了解和透彻把握,是绝对做不到的。但是这还不够,当今教师除了应具有渊博的专业学识以外,还应熟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例如,你不懂教育学,就不了解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不懂心理学,就不懂得去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学习需求;不懂学科教学法,就不了解学科教学的特殊性;不懂社会学与市场学,就不了解现在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不懂未来学,就不了解未来教育的发展走向及未来人才之素养要求与培养方向;不懂方法学,就不了解方法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不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站到哲学的高度,运用辩证的、联系的、发展的哲学思维去考察教育,从而培养出具有哲学思想的思辨型人才,等等。可以说,课堂教学方法改什么、怎么改、为什么要改,既与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密切相关,又与教师的学识是否渊博、眼界是否开阔、思想是否深邃、思维是否活跃密不可分。
6.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
黑格尔说,方法学是所有学问中最高明的学问。课堂教学有效方法的研究改革,是关乎人的教育、培养及其发展的学问,既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又涉及思维学、方法学、社会学与未来学;既是方法技巧问题,又是理念原则问题;既是学校教育问题,又涉及市场人才需求问题;既是课堂教学效率问题,又是学校教学质量问题;既是教师的教学问题,又关乎学生的前途出路与持续发展问题;既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又不能脱离学生课堂学习的实际。问题既复杂,涵盖面又广,待探讨的东西又多,如果教师没有一定的聪明才智,没有较高的智力水平,教学方法的改革只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举步维艰,难有成效。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有闻其言、察其色、观其情、知其心的敏锐观察力,有敏捷的感知力与随机应变的反应力,有丰富的想象力,有深邃开阔灵动的思维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发现问题,有效掌握教学第一手资料,并及时作出调整;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不断反思每次课堂教学方法的成与败、得与失、有效与无效,并针对具体实际进行研究,从而作出改进。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教学方法的改革,无论是开场白的设计、教学程序教学步骤的安排、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为何学)、问题的讨论设计,还是技能的训练、板书的设计及作业的布置,都需要教师开动脑筋去思考、去研究;至于教学中是以教师讲为主,还是以学生学为主,师生如何配合、怎样协调,采用什么方法才能实现有效互动与和谐沟通,建立什么教学模式才能达到高质优效,等等,都离不开教师的比较思维、辩证思维与发散思维等思维方式。因此,课堂教学方法改革需要教师高度重视自我智力的培养,不断完善自己的智能结构,不断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深谋远虑,出奇制胜,常教常新。
除此之外,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还需要教师具有对市场与社会的深入了解。大学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大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是服务社会,为社会培养输送符合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为达此目的,高校教师应该而且必须走向社会,深入社会实际,全面了解当今社会对各类人才的层次要求,明确认识当今社会需要的已不是过去那种单一的知识型书生型人才,而是能力型人才、创新型人才、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而过去那种填鸭式、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是无法培养出这样的人才的,只有面向社会、贴近市场,彻底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把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学有所用、学而能用,学生离开学校以后才能迅速适应社会,熟练开展工作,在社会上站稳脚跟。过去那种高校与社会严重脱离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否则,高校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其生存与发展也只能是痴人说梦。
高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还需要教师具有自由、民主、开放的思想与态度。自由精神是大学教育的灵魂,民主开放是自由精神的集中体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突出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与中心地位。书让学生自己看,问题让学生自己提,思考讨论由学生自己组织;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主选择学习的组织形式,自主拓展学习空间,自主组织学习效果的评价考察;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大胆探求,不断创新,勇于提出不同见解,发表不同看法。那种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书本的奴隶、应试的玩偶做法完全违背了大学教育的初衷,必须坚决废止。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素养的高低、认识的正误、态度的积极与否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着教学方法改革的成败。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事关教育的生存发展,事关人才的培养,事关国计民生。故此,高校教师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鞭策自我、激励自我,大胆学习,努力提升自我素质,大刀阔斧地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把高等教育不断向前推进,以不负人民和社会的重托。
参考文献:
[1][2][11]且东.大困惑——当代教育何去何从[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6,(11),第1版:97-96-95.
[3][12][13]扈中平等.现代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第2版:212-211-213.
[4]张楚廷.大学教学学[M].长沙:湖南师大出版社,2002,(12),第1版:60.
[5][14]刘献君.大学之思与大学之治[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4),第1版:18.
[6][7][8][9][10]邢永富.现代教育思想[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4):11-13-13,14-14-15.
此文为“2009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之研究论文。
关键词: 高校教师 教学改革 素质要求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先生在首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指出:“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来推进,因此,我们要重视教师培养,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掌控者,是教学方法的执行者,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实施者。那么,我国高校教师的现状如何,高水平教师的具体要求又怎样,教师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应从何着手呢?
一、高校教师的素质现状
当今高校教师队伍其主流是好的,“双高”教师(学历高、职称高)不在少数,整体素质结构优良。但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少问题:(1)重学历不重学力、重职称不重学识的现象十分普遍。正如且东先生所言:“大学在乎的就是学历,整个中国认的也是学历。现在即使有钱穆和沈从文那样的人,恐怕也同样是无业游民,大学是不会破格邀请他们做教师的。”[1]这些人的学历职称上去了,但其实际水平并没有上去。正如一教授自嘲为“驴粪蛋”(外面溜溜光,里头一包糠)一样,这种现象虽非全体,但也并非个别。当今高校“拥有教师头衔的人也是满天飞舞,可是他们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实在让人不敢恭维”,[2]这是不争的事实。连中学、小学都教不好的教师,从没站过讲台的行管人员都可以给大学生上课,只要他有一张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因为现在高校的公共选修课多,且随意性大,而专业教师往往都不愿上,所以学校对任课老师的任教资格的审查力度并不是很大。另外,学校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不断开设新专业、新课程,教非所学、教非所研的现象并非个别。(2)部分教师专业相对陈旧,知识面相对狭窄。尤其是他们的知识结构没有及时更新,除了所教专业,其他门类的知识则知之甚少或一概不知。(3)重科研不重教学的现象比比皆是。大部分教师把时间和精力用在了能给他们带来实际好处的科研上,教学则只要能对付得过去就行。所以现在的高校,全身心投入教学,认真研究教学,潜心教学改革的教师少之又少。(4)部分教师教育教学理论严重缺失。在当今的高校,不论是一线教师,还是教育行政领导,学习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思想的风气是越来越淡薄了。师范教育出身的,还靠多年以前所学的那些残缺而浅薄陈旧的教育教学理论支撑;非师范出身的,则完全凭经验、凭个人的理解和主观意愿来行事。(5)大部分教师对市场社会缺乏了解。他们不知道学校以外的世界,不了解社会的发展变化,不了解社会的人才需求,学校教育完全是闭门造车,严重与社会脱节。(6)部分教师负担过重,工作压力过大,而责任心不强。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总的说来,高校教师队伍鱼龙混杂,参差不齐,现状堪忧,教师队伍的建设任重道远。
二、教学改革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1.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教师具有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在当今社会中,尤其是部分高校中,不少人简单地认为,一个人只要懂什么、会什么就可以教什么,教师不过是“吃开口饭”而已,没什么了不起。这种认识实在可悲,更可悲的是一些已经做了教师的和准备做教师的人也有这一类糊涂认识。自己知、自己会的与将其转化为他人知、他人会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完全是两码事。这之间有一个如何有效地转化的问题,有一个如何促进人发展的问题,有一个如何遵循与尊重人的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的问题,有一个如何保证受教育者的身心愉快和正当权益不受侵害的问题。[3]事实正是如此,正如张楚廷先生所说:“即使是硕士、博士,如果不是教育专业方向的,那么,他们并没有受到过教学的专门训练,没有相关的教育学知识。然而,大学教师基本职能的教学(教师职业的主要工作),是可以不必接受这种专门的职业训练就可进行的吗?教学本身并无特别的原理、原则和技巧可学吗?它的职业性不值得被关注吗?回答都应当是:不一定!”[4]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从科学的层面讲,它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问,是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与原则的;从艺术的层面讲,它具有很强的方法性与技巧性,独特性与个性化的东西很多,内涵很深,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挖掘。同时,“教学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教学过程是一个创造过程。你懂得某一个学科并不等于你能教好这一学科”。[5]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系统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循章办事,依法从教。否则,就很难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教师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
一个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与引领的,教学同样如此。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邢永富教授认为:“教育思想能够认识和把握教育过程的本质和规律,能够揭示教育发展和变化的未来趋势。”“人们一旦掌握了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就可以改变教育实践中的某种被动状态,获得教育实践的自由。”[6]“就可以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少受挫折,从而科学合理地开展教育活动,保证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7]“人们学习和研究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用科学的教育思想包括教育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等,自觉地分析、评价和指导我们的教育行为及活动——这是提高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水平、管理的水平及质量的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径。”[8]“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促进人们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总结等,使教育者客观而理性地分析和评价自己的教育行为及结果,从而增强自己的自我教育意识,学会自我调整教育目标、改进教育策略完善教育技能等,最终由一个自发的教育者变成一个自觉而成熟的教育者。大量事实表明,一个人由教育外行变成教育行家,都需要一种自我反思的意识、能力和素养,这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内在根据和必要条件。”[9]“理想的和优秀的教师必须拥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能够以此统率文化知识的传授、驾驭教育教学技能和方法。实际上就是能够用教育思想感召人、启发人、激励人、引导人、升华人。缺乏教育思想,教育活动就成为没有灵魂、没有内涵、没有精神、没有人格、没有价值的过程,也就很难说是真正的人的教育。”[10]
教学方法的改革,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作指导,没有现代人才观、价值观、发展观,没有市场意识、服务(社会市场学生)意识,就不会有时代感、责任感、使命感。当代社会需要的是智能型人才(而不是知识型人才)、高素质人才(而不是书呆子)、实践型人才、创新型人才,而传统的注入式、灌输式课堂教学是无法培养出这些人才的。为了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人才培养使命,教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启发式、主体式及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等教学思想,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研究,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思维开发,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鉴于此,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研究和掌握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并始终把这些思想与理念贯穿落实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去。只有这样,教学方法的改革才有实际性、针对性与时代性,也才能收到应有的成效。
3.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教师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
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需要教师付出很大的努力、花费很多的时间去思考、去探索、去实验、去实施。如果教师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没有对所教专业的热爱、没有对学生的挚爱,没有高度的责任感与起码的良心,对教学不能做到全身心投入,而只是将它作为一种谋生手段,那么教学中就会采取敷衍应付的态度,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就会是一句空话。在现在的教师队伍中,在外办公司的、搞投资的、设工作室的、从事第二第三职业的人可谓比比皆是,跑课题跑职称跑官成风、休闲娱乐成风,对教学、教改则少有人问津,对课堂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前途出路和未来发展则基本没放在心上。且东先生在《大困惑》一书中引述他人之言说:“在市场欲望蛊惑下的欺骗性教育里,我们除了残次品和市侩外,我们还能向社会输送什么?在学校迅速脱贫奔向小康的路上,我们看到的是大学教育被金钱强奸后的奄奄一息,是理想被践踏过的尸横遍野。”[11]此语虽然尖刻,却是鞭辟入里、一针见血、催人警醒。
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教师们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认真敬业的职业态度、高度的职业责任、应有的职业道德心、饱满的职业热情、无私的奉献精神;也需要教师们严谨治学,廉洁从教,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如果教师想到的只是去挣钱,只是去搞科研,只是去搞学历搞职称,而对课堂教学敷衍了事,不去认真研究教学,不去努力改革教学方法,那么,不仅会戕害学生,亵渎自己,教育也会因此而步入歧途,走向末路,甚至误国误民。
4.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教师具有独特的创新意识。
所谓创新,就是破除旧的,建设新的。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陈旧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倡导并使用自主、合作、探索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教师具有开拓进取的个性特征,勇于探索的冒险精神和永不满足的求新求变品格。正如扈中平先生在《现代教育学》一书中所言:“积极进取和创新的精神是教师在履行职责时所应具有的活动取向,包括不断变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教学内容、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以及充实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等不断超越自己的愿望和冲动。创新精神是教师的专业精神的重要体现,只有具有创造性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生,因此,教师要成为具有创造性的实践者。”[12]由此可见,创新精神对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新时代的教师,如果没有创新意识、创新思想、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没有不满现状、不落窠臼、无私无畏的人格品质,没有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的胆识与豪气,就会因循守旧、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就不会大刀阔斧地去改革,他就不会勇敢地去破旧立新、标新立异。因而也就不可能有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同时也就不可能培养出时代与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所以,高校教师一定要树立创新教育理念,积淀创新教育素质,贯彻创新教育精神,研究创新教育方法,推动创新教育发展,争做创新教育的实践者与先行军。
5.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教师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新时代的大学教师,不仅要是专家,同时还应是杂家。这是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首先,广博的知识结构可以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挥洒自如,不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而且深化学生的理性思考,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其次,在学生的学习探讨中,对学生各种质疑的引导解答,教师均可以做到应对自如,给予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恰到好处的指点;最后,还能增强教师的威信,赢得学生的尊重,等等。但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高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地方,教师的学识修养应该是专、精、深、尖,应该是心无旁骛,“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这种认识从某种角度来说,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在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面对科学日新月异的事实,我们不能不说尚存不足。扈中平先生在《现代教育学》一书中指出:“认为教师不需要什么宽厚广博的知识——因为教师不可能把自己掌握的知识都教给学生——这种看法未免有些浅薄。知识广博的教师与知识面狭窄的教师,知识深厚的教师与知识浅薄的教师,学历高的教师与学历低的教师,受过严格学术训练的教师与没受过严格训练的教师,其层次、境界、眼光、思维,乃至其人格魅力,肯定不在一个层次上,对学生潜移默化和深刻持续的影响肯定是有区别的。”[13]现代社会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一日千里,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学科间的融合等早已不是什么新鲜概念,如果教师不去学习研究、没有深入了解,就不能做到由博返约、厚积薄发。
大学教师,对所教专业有全面深入的研究和透彻详尽的把握,是很必要的,同时也是取得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刘献君教授曾说:“大师级学者陈寅恪在西南联大讲授隋唐史,开讲前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14]要达到陈寅恪先生这样的境界,没有对专业研究的通盘了解和透彻把握,是绝对做不到的。但是这还不够,当今教师除了应具有渊博的专业学识以外,还应熟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例如,你不懂教育学,就不了解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不懂心理学,就不懂得去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学习需求;不懂学科教学法,就不了解学科教学的特殊性;不懂社会学与市场学,就不了解现在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不懂未来学,就不了解未来教育的发展走向及未来人才之素养要求与培养方向;不懂方法学,就不了解方法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不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站到哲学的高度,运用辩证的、联系的、发展的哲学思维去考察教育,从而培养出具有哲学思想的思辨型人才,等等。可以说,课堂教学方法改什么、怎么改、为什么要改,既与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密切相关,又与教师的学识是否渊博、眼界是否开阔、思想是否深邃、思维是否活跃密不可分。
6.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
黑格尔说,方法学是所有学问中最高明的学问。课堂教学有效方法的研究改革,是关乎人的教育、培养及其发展的学问,既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又涉及思维学、方法学、社会学与未来学;既是方法技巧问题,又是理念原则问题;既是学校教育问题,又涉及市场人才需求问题;既是课堂教学效率问题,又是学校教学质量问题;既是教师的教学问题,又关乎学生的前途出路与持续发展问题;既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又不能脱离学生课堂学习的实际。问题既复杂,涵盖面又广,待探讨的东西又多,如果教师没有一定的聪明才智,没有较高的智力水平,教学方法的改革只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举步维艰,难有成效。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有闻其言、察其色、观其情、知其心的敏锐观察力,有敏捷的感知力与随机应变的反应力,有丰富的想象力,有深邃开阔灵动的思维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发现问题,有效掌握教学第一手资料,并及时作出调整;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不断反思每次课堂教学方法的成与败、得与失、有效与无效,并针对具体实际进行研究,从而作出改进。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教学方法的改革,无论是开场白的设计、教学程序教学步骤的安排、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为何学)、问题的讨论设计,还是技能的训练、板书的设计及作业的布置,都需要教师开动脑筋去思考、去研究;至于教学中是以教师讲为主,还是以学生学为主,师生如何配合、怎样协调,采用什么方法才能实现有效互动与和谐沟通,建立什么教学模式才能达到高质优效,等等,都离不开教师的比较思维、辩证思维与发散思维等思维方式。因此,课堂教学方法改革需要教师高度重视自我智力的培养,不断完善自己的智能结构,不断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深谋远虑,出奇制胜,常教常新。
除此之外,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还需要教师具有对市场与社会的深入了解。大学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大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是服务社会,为社会培养输送符合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为达此目的,高校教师应该而且必须走向社会,深入社会实际,全面了解当今社会对各类人才的层次要求,明确认识当今社会需要的已不是过去那种单一的知识型书生型人才,而是能力型人才、创新型人才、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而过去那种填鸭式、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是无法培养出这样的人才的,只有面向社会、贴近市场,彻底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把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学有所用、学而能用,学生离开学校以后才能迅速适应社会,熟练开展工作,在社会上站稳脚跟。过去那种高校与社会严重脱离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否则,高校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其生存与发展也只能是痴人说梦。
高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还需要教师具有自由、民主、开放的思想与态度。自由精神是大学教育的灵魂,民主开放是自由精神的集中体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突出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与中心地位。书让学生自己看,问题让学生自己提,思考讨论由学生自己组织;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主选择学习的组织形式,自主拓展学习空间,自主组织学习效果的评价考察;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大胆探求,不断创新,勇于提出不同见解,发表不同看法。那种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书本的奴隶、应试的玩偶做法完全违背了大学教育的初衷,必须坚决废止。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素养的高低、认识的正误、态度的积极与否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着教学方法改革的成败。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事关教育的生存发展,事关人才的培养,事关国计民生。故此,高校教师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鞭策自我、激励自我,大胆学习,努力提升自我素质,大刀阔斧地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把高等教育不断向前推进,以不负人民和社会的重托。
参考文献:
[1][2][11]且东.大困惑——当代教育何去何从[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6,(11),第1版:97-96-95.
[3][12][13]扈中平等.现代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第2版:212-211-213.
[4]张楚廷.大学教学学[M].长沙:湖南师大出版社,2002,(12),第1版:60.
[5][14]刘献君.大学之思与大学之治[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4),第1版:18.
[6][7][8][9][10]邢永富.现代教育思想[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4):11-13-13,14-14-15.
此文为“2009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之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