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针对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9页的一道思考题,设计了这一节课的学习活动. 在学习过程中,围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这条主线,目的是让学生对复杂的问题能够学得轻松,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
[关键词] 学习过程;培养;数学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9页有一道这样的思考题:
用1、2、3、4、5这5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和一个三位数,要使乘积最大,应该是哪两个数?要使乘积最小呢?换5个数字再试一试.
课前我布置学生试做,试做的情况是大部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畏难情绪,有一筹莫展的无助,有的同学还有厌烦状态. 我们教者通常用的方法是和孩子们一起算一算,用较短的时间将结果和结论告知.
像这样的思考题,苏教版教材中还有很多,如果处理不好,会导致学习者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甚至感到学习过程苦不堪言,这就会无意中推波助澜地令许多学生对这门学科望而生畏. 为了消除孩子的顾虑,我在思考:用什么方法让学生对这个复杂的问题学得轻松一些、扎实一些?通过阅读本单元的教材,围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这条主线,渗透“在思考中计算,在计算中思考”这一思想,我设计了这一节课的学习活动:加强学生基础练习、引领学生探索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开展数学游戏活动、促进学生拓展学习.
教学活动
1. 加强学生基础练习
平时,大部分教师都是自己写一些比较复杂的计算题让学生计算,学生计算起来不仅耗费时间,而且重复、机械的计算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果教师换一种形式,让学生自己写乘法算式并自己计算,这样既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能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而且乘法算式的开放和众多习题的可选择,能增强学习的个体性.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计算能力就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如:
2. 引领学生探索学习
引领孩子们通过排列组合、分析比较、计算实践得出结论,使探索学习经验在学生“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引领学生在经历数学学习活动的基础上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不断提升数学素养.
如创设问题情境:用1、2、3、4、5这五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和一个三位数,要使乘积最大,应该是哪两个数?
板书:分析比较计算验证得出结论
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性学习能够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他们思维的发展. 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主要是通过数学学习活动来开展,一般都是分组进行,而不是让每个学生单独地学习,因为分组有利于学生互相交流和互相学习,而且能让不同的思想得到碰撞,最终形成正确的结论.
比如:用2、3、4、5、6这五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和一个三位数,要使乘积最大,应该是哪两个数?
学习活动: (1)自主练习,解决问题.
(2)小组交流.
(3)得出结论.
4.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在探索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有学习的能力,实验可以放手,但是需要在关键处进行点拨和启发,可以根据前面学习活动的经验和规律更加快捷地找到算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在计算中找规律,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律. 这样的学习活动旨在让孩子们在计算中思考,在思考中计算.
如:用1、2、3、4、5这五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和一个三位数,要使乘积最小,应该是哪两个数?
学习过程:(友情提醒)
(1)分析推测,选出算式.
(2)实验验证,比较调整.
(3)得出结论,全班交流.
5. 开展数学游戏活动(魔幻读心术的故事)
数学有什么用处呢?枯燥的数字、巧合般的题目设计,这些似乎和实际生活相距甚远. 其实,要让数学发挥用处,限制不在数学本身,而在数学的使用者上. 让我们看看,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数学使用者们是如何让数学在生活中处处发挥作用的.
在现在的网络游戏中,有一个“吉普赛人祖传的神奇读心术”. 据说它能测算出你的内心感应. 游戏是这样的:任意选择一个两位数(或者说,从10~99之间任意选择一个数),把这个数的十位与个位相加,再把任意选择的数减去这个和. 例如:你选的数是23,2+3=5,23-5=18. 在游戏的图表中找出与最后得出的数相应的图形,并把这个图形牢记心中,然后点击网页上的水晶球. 你会发现,水晶球所显示出来的图形就是你刚刚心里记下的那个图形. 水晶球让你神奇的感应到它是如何来读你的心的!你玩过这个游戏吗?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6. 促进学生拓展学习
目的是让学生熟练计算,并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提升独立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和综合素质. 例如: 0、2、3、4、5这五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和一个三位数,要使乘积最小,应该是哪两个数?
教后反思
新的数学课程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叙述模式为呈现方式.
叶圣陶在《习惯成自然》这篇文章中写道:我们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 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 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 所以,要有计算的能力,必须真的去计算,到了真的去观察、去计算、去思考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因为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导致计算的技能和速度相差很大,在基础练习中,我设计了开放式的学习活动:“用1、2、3、4、5这五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和一个三位数,算出它的乘积.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计算训练,有的同学在规定的时间里写8道,最慢的则是3道. 在学习活动中,计算器的运用使计算显得富有生机,和学生的笔算学习相得益彰,计算器可以帮助检验和改正,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的运算能力得以逐步提高.
在探索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其思考往往拘泥于具体的、经验的层面,对抽象的或稍复杂的问题一旦找不到解释时便犹豫迷惑,另外,小学生习惯于遇到一个问题后一味地期望能套用某现成公式,不能很快得出答案时便有畏难情绪而显得束手无策,反映了其思维的惰性和数学能力的缺陷.
所以,我们应特别注重过程与方法,提倡在学习过程中引领学生的自主活动,培养学生发现规律、探求模式的能力等. 如在解决问题“用1、2、3、4、5这五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和一个三位数,要使乘积最大,应该是哪两个数?”的过程中,应引导孩子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推理能力猜猜可能是哪两个数,然后引领孩子们得出三位数的百位和两位数的十位理应是4或5,这样便自然地引出了六道算式,学生通过计算就能找到答案. 这一过程使得原本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悄然中数学教学就实现了从紧张走向舒缓,从杂乱走向清晰.
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中,我有意加进了友情提醒,使得数学学习方法得以传递和渗透,让学生在清晰的思考中计算,在计算中提升数学思维水平.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上完课后静下来想想,我觉得现在的课堂中,教师的角色真的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要成为设计者,设计有意义、有价值、有趣味的学习活动;教师要成为组织者,组织有序、有效、有质的学生活动;教师要成为促进者,促进学生有知识、有思维、有文化;教师要成为点拨者,要出现在学生一筹莫展时、百思不解时. 而这些需要我们的不断学习,并以学无止境的态度对待,以持之以恒的信念投身,以学以致用的实践,真正做到“学”“思”结合,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积累,在积累中提高.
[关键词] 学习过程;培养;数学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9页有一道这样的思考题:
用1、2、3、4、5这5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和一个三位数,要使乘积最大,应该是哪两个数?要使乘积最小呢?换5个数字再试一试.
课前我布置学生试做,试做的情况是大部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畏难情绪,有一筹莫展的无助,有的同学还有厌烦状态. 我们教者通常用的方法是和孩子们一起算一算,用较短的时间将结果和结论告知.
像这样的思考题,苏教版教材中还有很多,如果处理不好,会导致学习者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甚至感到学习过程苦不堪言,这就会无意中推波助澜地令许多学生对这门学科望而生畏. 为了消除孩子的顾虑,我在思考:用什么方法让学生对这个复杂的问题学得轻松一些、扎实一些?通过阅读本单元的教材,围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这条主线,渗透“在思考中计算,在计算中思考”这一思想,我设计了这一节课的学习活动:加强学生基础练习、引领学生探索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开展数学游戏活动、促进学生拓展学习.
教学活动
1. 加强学生基础练习
平时,大部分教师都是自己写一些比较复杂的计算题让学生计算,学生计算起来不仅耗费时间,而且重复、机械的计算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果教师换一种形式,让学生自己写乘法算式并自己计算,这样既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能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而且乘法算式的开放和众多习题的可选择,能增强学习的个体性.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计算能力就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如:
2. 引领学生探索学习
引领孩子们通过排列组合、分析比较、计算实践得出结论,使探索学习经验在学生“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引领学生在经历数学学习活动的基础上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不断提升数学素养.
如创设问题情境:用1、2、3、4、5这五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和一个三位数,要使乘积最大,应该是哪两个数?
板书:分析比较计算验证得出结论
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性学习能够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他们思维的发展. 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主要是通过数学学习活动来开展,一般都是分组进行,而不是让每个学生单独地学习,因为分组有利于学生互相交流和互相学习,而且能让不同的思想得到碰撞,最终形成正确的结论.
比如:用2、3、4、5、6这五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和一个三位数,要使乘积最大,应该是哪两个数?
学习活动: (1)自主练习,解决问题.
(2)小组交流.
(3)得出结论.
4.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在探索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有学习的能力,实验可以放手,但是需要在关键处进行点拨和启发,可以根据前面学习活动的经验和规律更加快捷地找到算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在计算中找规律,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律. 这样的学习活动旨在让孩子们在计算中思考,在思考中计算.
如:用1、2、3、4、5这五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和一个三位数,要使乘积最小,应该是哪两个数?
学习过程:(友情提醒)
(1)分析推测,选出算式.
(2)实验验证,比较调整.
(3)得出结论,全班交流.
5. 开展数学游戏活动(魔幻读心术的故事)
数学有什么用处呢?枯燥的数字、巧合般的题目设计,这些似乎和实际生活相距甚远. 其实,要让数学发挥用处,限制不在数学本身,而在数学的使用者上. 让我们看看,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数学使用者们是如何让数学在生活中处处发挥作用的.
在现在的网络游戏中,有一个“吉普赛人祖传的神奇读心术”. 据说它能测算出你的内心感应. 游戏是这样的:任意选择一个两位数(或者说,从10~99之间任意选择一个数),把这个数的十位与个位相加,再把任意选择的数减去这个和. 例如:你选的数是23,2+3=5,23-5=18. 在游戏的图表中找出与最后得出的数相应的图形,并把这个图形牢记心中,然后点击网页上的水晶球. 你会发现,水晶球所显示出来的图形就是你刚刚心里记下的那个图形. 水晶球让你神奇的感应到它是如何来读你的心的!你玩过这个游戏吗?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6. 促进学生拓展学习
目的是让学生熟练计算,并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提升独立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和综合素质. 例如: 0、2、3、4、5这五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和一个三位数,要使乘积最小,应该是哪两个数?
教后反思
新的数学课程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叙述模式为呈现方式.
叶圣陶在《习惯成自然》这篇文章中写道:我们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 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 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 所以,要有计算的能力,必须真的去计算,到了真的去观察、去计算、去思考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因为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导致计算的技能和速度相差很大,在基础练习中,我设计了开放式的学习活动:“用1、2、3、4、5这五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和一个三位数,算出它的乘积.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计算训练,有的同学在规定的时间里写8道,最慢的则是3道. 在学习活动中,计算器的运用使计算显得富有生机,和学生的笔算学习相得益彰,计算器可以帮助检验和改正,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的运算能力得以逐步提高.
在探索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其思考往往拘泥于具体的、经验的层面,对抽象的或稍复杂的问题一旦找不到解释时便犹豫迷惑,另外,小学生习惯于遇到一个问题后一味地期望能套用某现成公式,不能很快得出答案时便有畏难情绪而显得束手无策,反映了其思维的惰性和数学能力的缺陷.
所以,我们应特别注重过程与方法,提倡在学习过程中引领学生的自主活动,培养学生发现规律、探求模式的能力等. 如在解决问题“用1、2、3、4、5这五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和一个三位数,要使乘积最大,应该是哪两个数?”的过程中,应引导孩子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推理能力猜猜可能是哪两个数,然后引领孩子们得出三位数的百位和两位数的十位理应是4或5,这样便自然地引出了六道算式,学生通过计算就能找到答案. 这一过程使得原本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悄然中数学教学就实现了从紧张走向舒缓,从杂乱走向清晰.
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中,我有意加进了友情提醒,使得数学学习方法得以传递和渗透,让学生在清晰的思考中计算,在计算中提升数学思维水平.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上完课后静下来想想,我觉得现在的课堂中,教师的角色真的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要成为设计者,设计有意义、有价值、有趣味的学习活动;教师要成为组织者,组织有序、有效、有质的学生活动;教师要成为促进者,促进学生有知识、有思维、有文化;教师要成为点拨者,要出现在学生一筹莫展时、百思不解时. 而这些需要我们的不断学习,并以学无止境的态度对待,以持之以恒的信念投身,以学以致用的实践,真正做到“学”“思”结合,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积累,在积累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