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简单粗暴”的移植,第一代智能电视系统没有针对用户的使用需要和电视机的特点进行优化,因此使用体验相当差,因此快速改进使用体验成为了电视机厂商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所在。与前一代智能电视系统的仓促上马相比,第二代智能电视系统拥有充足的研发时间,并且在研发之初,电视机厂商们也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研,目的是弄清电视机究竟需要哪些智能,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二代智能电视系统成为全能型选手的结构一点也不令人惊奇。
对电视机来说,具备开放的操作系统,能够自主安装应用,能够连接Internet这些功能,是智能化的基础,但却并非用户需求的全部。对终端用户来说,便捷的人机交互功能、友好的用户界面才是拉近双方距离的最好工具。关于这两点,我们可以从PC和智能手机上获得答案。在PC上,便捷的人机交互是通过鼠标键盘这样的输入工具达成的,而智能手机则是通过多点触控和APP来完成的,成功的交互设计让用户在小型设备上也可以畅游网络。而为电视机增加输入工具或将电视机屏幕改为触控操作不是不可行-但需要触及的改变太多,终端用户根本无法接受(成本和使用习惯无法改变),因此为用户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但却不增加成本的操作模式是产品是否获得成功的重要环节。
从市场反应来看,人机交互是智能电视机普及的最大技术瓶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使用遥控器进行操作这一原始的操作模式,虽然设备已经脱胎换骨,但不管用户还是厂商,思路却还停留在非智能时代。此外,由于电视机的使用特性,导致其与PC、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使用场景有着巨大的差异,因此也不能原样照搬现在成功的交互模式,因此如何突破人机交互这道难矣,需要根据用户体验来进行调整,而第二代智能电视系统恰恰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专业专用,注重人机交互体验,这就说明电视机厂商在这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为了加强交互体验,第二代智能电视系统充分利用了智能系统的特性,开辟了一条适合电视机使用的道路(其实也是拜Android操作系统加入额外交互功能所赐)。首先,第二代智能电视系统加入了语音控制、手势控制等种操控方式,比如通过特定的语音信号操控电视机进行开机或关机,通过摄像头(电视机自带或扩展配件)捕捉用户的手势来进行频道切换或音量增减等操作,摆脱了用户必须使用遥控器进行操作的尴尬。此外,由于多屏互动功能的扩展,用户不仅能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的内容推送到电视机上进行观看,还能够将智能手机这样的小型移动设备作为操控装置,通过专用的APP来对智能电视机进行控制(如索启就在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中预置有全套索尼家电的控制程序)。最后,为了进一步改进人机交互的使用体验部分厂商还在遥控器上加入了触控板,可以直接通过手势操作来对电视机进行控制,这也算是一种进步吧。
而在用户界面上,由于第二代智能电视系统都采用了为电视机量身定制的操作系统,因此界面的友好度和美观程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比如三星Smart TV三星智能应用中心(SmartHub)。它是三星推出的整合式电视节目界面,将网络内容、Apps应用程序、AllShare内容、传统电视频道列表等等所有电视机相关的节目内容整合到一个使用界面中。索尼则是延续了一贯的风格,将一个设计简单的“基于内容”的界面融入到了电视中去,让用户可以通过直观的视觉来进行选择和判断。而乐视这样具有浓厚互联网基因的厂商,也专门设计了适用于电视机的应用商店,将适用于电视机的应用进行了进一步的筛选。正是由于具备了专用的智能操作系统,因此第二代智能电视系统中的应用数量相对之前有所下降,但每种应用的兼容性却得到了增强,同时各个厂商也纷纷鼓励全球的软件开发者为其电视开发专用的电视软件。
与第一代智能电视系统相比,第二代智能电视系统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却依然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尤其是在人机交互方面。举例来说,虽然现在有些产品支持中文语音识别,但却只能识别几个简单的中文命令,命令稍微复杂便有可能无法识别。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语音命令必须用非常标准的普通话发出,语速还要适中,这对部分用户来说也算是一种考验吧。而体感识别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如果采用电视机内置的传感器来进行识别,出于硬件性能的限制,识别率不高会是一个困扰;而当采用高精度的外接配件来完成识别时,额外增加的成本又会成为用户不选择的理由,两难的选择会成为消费者的困扰。而在最后,通过多屏互动来进行操控看来是第二代智能电视系统的最好选择,但事实却也并非如此。多屏互动的前提是用户需要对家庭网络有一定的认识,知道每一个设备应该怎么连接,但这也并非是非专业用户的强项,至少有很多用户无无法分辨存在于同一局域网内的设备是该如何向中央报备。正是由于人机交互方面的不成熟,也正逢Android系统开始推出新操作系统,因此第三代智能电视系统开始出现了。
虽然第二代智能电视系统相比第一代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依旧面临许多问题。比如在在中文语音识别和体感识别在实际使用中,用户体验不能令人满意,远没有达到成熟的状态。于是,第三代智能电视系统出现了。
对电视机来说,具备开放的操作系统,能够自主安装应用,能够连接Internet这些功能,是智能化的基础,但却并非用户需求的全部。对终端用户来说,便捷的人机交互功能、友好的用户界面才是拉近双方距离的最好工具。关于这两点,我们可以从PC和智能手机上获得答案。在PC上,便捷的人机交互是通过鼠标键盘这样的输入工具达成的,而智能手机则是通过多点触控和APP来完成的,成功的交互设计让用户在小型设备上也可以畅游网络。而为电视机增加输入工具或将电视机屏幕改为触控操作不是不可行-但需要触及的改变太多,终端用户根本无法接受(成本和使用习惯无法改变),因此为用户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但却不增加成本的操作模式是产品是否获得成功的重要环节。
从市场反应来看,人机交互是智能电视机普及的最大技术瓶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使用遥控器进行操作这一原始的操作模式,虽然设备已经脱胎换骨,但不管用户还是厂商,思路却还停留在非智能时代。此外,由于电视机的使用特性,导致其与PC、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使用场景有着巨大的差异,因此也不能原样照搬现在成功的交互模式,因此如何突破人机交互这道难矣,需要根据用户体验来进行调整,而第二代智能电视系统恰恰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专业专用,注重人机交互体验,这就说明电视机厂商在这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为了加强交互体验,第二代智能电视系统充分利用了智能系统的特性,开辟了一条适合电视机使用的道路(其实也是拜Android操作系统加入额外交互功能所赐)。首先,第二代智能电视系统加入了语音控制、手势控制等种操控方式,比如通过特定的语音信号操控电视机进行开机或关机,通过摄像头(电视机自带或扩展配件)捕捉用户的手势来进行频道切换或音量增减等操作,摆脱了用户必须使用遥控器进行操作的尴尬。此外,由于多屏互动功能的扩展,用户不仅能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的内容推送到电视机上进行观看,还能够将智能手机这样的小型移动设备作为操控装置,通过专用的APP来对智能电视机进行控制(如索启就在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中预置有全套索尼家电的控制程序)。最后,为了进一步改进人机交互的使用体验部分厂商还在遥控器上加入了触控板,可以直接通过手势操作来对电视机进行控制,这也算是一种进步吧。
而在用户界面上,由于第二代智能电视系统都采用了为电视机量身定制的操作系统,因此界面的友好度和美观程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比如三星Smart TV三星智能应用中心(SmartHub)。它是三星推出的整合式电视节目界面,将网络内容、Apps应用程序、AllShare内容、传统电视频道列表等等所有电视机相关的节目内容整合到一个使用界面中。索尼则是延续了一贯的风格,将一个设计简单的“基于内容”的界面融入到了电视中去,让用户可以通过直观的视觉来进行选择和判断。而乐视这样具有浓厚互联网基因的厂商,也专门设计了适用于电视机的应用商店,将适用于电视机的应用进行了进一步的筛选。正是由于具备了专用的智能操作系统,因此第二代智能电视系统中的应用数量相对之前有所下降,但每种应用的兼容性却得到了增强,同时各个厂商也纷纷鼓励全球的软件开发者为其电视开发专用的电视软件。
与第一代智能电视系统相比,第二代智能电视系统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却依然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尤其是在人机交互方面。举例来说,虽然现在有些产品支持中文语音识别,但却只能识别几个简单的中文命令,命令稍微复杂便有可能无法识别。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语音命令必须用非常标准的普通话发出,语速还要适中,这对部分用户来说也算是一种考验吧。而体感识别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如果采用电视机内置的传感器来进行识别,出于硬件性能的限制,识别率不高会是一个困扰;而当采用高精度的外接配件来完成识别时,额外增加的成本又会成为用户不选择的理由,两难的选择会成为消费者的困扰。而在最后,通过多屏互动来进行操控看来是第二代智能电视系统的最好选择,但事实却也并非如此。多屏互动的前提是用户需要对家庭网络有一定的认识,知道每一个设备应该怎么连接,但这也并非是非专业用户的强项,至少有很多用户无无法分辨存在于同一局域网内的设备是该如何向中央报备。正是由于人机交互方面的不成熟,也正逢Android系统开始推出新操作系统,因此第三代智能电视系统开始出现了。
虽然第二代智能电视系统相比第一代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依旧面临许多问题。比如在在中文语音识别和体感识别在实际使用中,用户体验不能令人满意,远没有达到成熟的状态。于是,第三代智能电视系统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