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挖井

来源 :语文世界(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ycsn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火红的太阳高高挂在天空,大地简直快要被烤焦了。一连三个月没有下雨,村边池塘里的水越来越少了。池塘里的水是全村唯一的饮用水源,剩余的一点点水用完后怎么生活?动物们都十分着急!
  猕猴想,光着急没有用,还是挖一口水井解燃眉之急。他从家里拿出工具,在大树旁边开始掘土挖井。挖井是力气活,猕猴干了一会就累得气喘吁吁。狗熊和狐狸见猕猴在挖井,走了过去。狗熊冷冷地对狗熊说:“你这么瘦弱,居然想挖井,真是痴心妄想,不自量力!”
  狐狸看了一眼忙着挖井的猕猴,讥笑道:“你这么努力挖井,图什么呢?是想出风头吧?你想出名想疯了!”
  猕猴不理睬狗熊和狐狸,继续用铁铲掘土,放入竹筐,然后爬上来,用绳子把装满泥土的沉重竹筐拉上来。大象看到猕猴在忙碌地挖水井,急忙走了过去。大象什么也没有说,就用长鼻子升下去,把装满泥土的竹筐拉上来。有了大象的配合,猕猴挖井的进度快多了。
  狗熊和狐狸在大树下睡了一觉醒来,感到十分口渴,急匆匆去池塘边喝水。来到池塘边,他们才发现池塘里剩余的一点水早已被别的动物喝光了。半天没有喝到水,狗熊和狐狸感到嗓子里快要冒烟了,急得像热锅上蚂蚁——团团转。
  猕猴和大象挖的井中冒出了清澈的水,他们用吊桶吊起来喝了一口,觉得格外清凉甘甜。猕猴见小鹿、灰兔、松鼠走过,招呼他们都来喝井水解渴。狗熊和狐狸躲在大树后边偷偷向水井边张望,他们很想也能喝上一口井水解渴,可是又不好意思走过去。
  猕猴早就看出了狗熊和狐狸心思,大声对他们说:“别不好意思了,快过来喝井水吧!”
  狗熊和狐狸听猕猴这么一说,急忙从大树后跳出来,飞一般来到水井边。他们接过猕猴递过去的水桶,抢着“咕咚、咕咚”大口喝了起来。狗熊和狐狸喝完水,对猕猴说:“谢谢!”
  猕猴对狗熊和狐狸说:“要谢,应该谢大象。没有他的帮助不可能这么快就将水井挖成。你们说的那些话听起来很不舒服,但我把冷嘲热讽当作是一种激励,更加坚定了我挖井的信心和决心。所以,我也要谢谢你们啊!”
  狗熊和狐狸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惭愧地低下了头。
  [星星点灯]
  为了解决大家的饮水困难,猕猴决定挖一口井。狐狸和狗熊对猕猴冷嘲热讽,猕猴不仅没有放弃自己挖井的行动,反而坚定了自己挖井的信心。挖好井以后,猕猴不计前嫌,热情邀请狐狸和狗熊来喝水。猕猴的胸怀多宽广啊!
  (淘淘)
其他文献
我虽然才八岁多,可我养蚕的经历已经有四五年了。  早在幼儿园的时候,我就开始养蚕了,但是每次蚕宝宝的生命都很短。我多么想看见蚕由“卯”变成“成虫”,由“成虫”变成“茧”,由“茧”变成“飞蛾”的过程啊!前些天,科学老师又发给我几条蚕,可它们也没能逃脱夭折的命运,看到别人的几大盒蚕,我真羡慕。后来郑张琦给了我两条蚕,那天带着可爱而珍贵的“宝宝”回家,心里又兴奋又紧张,我的养蚕计划开始了。  自从有了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得力助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多媒体以其直观的形象、美妙的图画、艳丽的色彩、动听的音乐,将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同学们能感受到多媒体带来的愉悦。    一、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学们有了学习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由于同
【釋义】  先傲慢而后恭敬。指前后态度截然不同。形容人势利。  【出处】  《战国策》  【小故事】  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曾游说列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望。但是,他在功成名就前也受过许多挫折。  有一天,他到一个国家去游说,没想到那个国家的大王竟不接见他,这使得他把钱花得精光,变得穷困不堪,人也累得又黑又瘦。无奈之下,他只好向老家归去。  回到老家后,家人也都看不
期刊
我是一滴小水滴,对这个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我东张西望,看到了绚丽多姿的花儿,闻到了扑鼻的芳香,听到了悦耳的鸟鸣……  我居无定所,习惯了这种漂泊的生活。我和着泉水叮咚的节拍,唱着歌儿流向远方。村子里的人挖了一个池塘,周围嵌着长满青苔的石头,开满了惹人喜爱的鲜花。此时一路奔波的我,看到如此好看的风景,便流入了池塘,打算过几天安逸的日子。  一天,一只小鸟落在我的身旁,她说:“你知道吗?远方有海洋,
[摘 要]“苏式”课堂与核心素养的基本着眼点都是以生为本。由于教师对数学教材、学生学情的了解程度及教学能力的不同,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存在差异,使得数学课堂充满了不确定性,从而形成了形式多样的动态变化。而要使数学课堂充满理性、灵动,关键在于教师能对动态生成有深刻的把握。为此,教师应在课前精心“打造”课堂,课中倾心“灌溉”课堂,课后用心“反思”课堂,以便更好地引导、促进和彰显有效生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