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然而,学生常常对远离现代生活的文言文缺乏兴趣。结合实践,探析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引领激趣深入理解灵活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80027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学习文言文,培养浅易的阅读能力;学习古汉语中有生命的东西,古为今用,从而促进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对待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文化。这些都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然而,远离现代生活的文言文,常常让学生们一看就头疼。一个初二的学生对我说:“老师,我们现代文都学不好,学不完,学这些文言文来干什么?难不成我们还要复古?太难学了。”因此,让今天的学生愿意走进古文,让古文不“古”,成了语文教师面临的难题。多年来我一直在努力地做着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的尝试。
一、 编课本剧,分角色表演
文言文苦涩难学,为了让学生乐学,我把课文编成剧本,学生对表现自我最感兴趣,为了能参演,多数学生都乐意深入阅读理解课文,把握人物情感,人物的言行、思想、表情、神态都成了他们了解探究的对象。学生在表演中走进文本,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从而在愉快的教学中理解了文意。如在表演《周忌讽齐王纳谏》时,表演周忌的学生称自己的妻子为“爱妃”,称友人为“卿”,学生们在评议的时候就毫不客气地指出:“这是错误的,只有帝王才能立妃。”可见学生们愿意走进古文里,他们学得多细啊!在表演《唐雎不辱使命》的时候,表演唐雎的学习委员,虽然表演的内容很完整,但一位性情急躁的同学讽刺地说:“老李(学习委员)这是在扮娘娘吧!你看!整个表演像是在与国王商量,温声细语的。哪有大义凛然拔剑欲刺的气魄!等我来演。”看来学生对文中人物性格的把握也是很准确的,这就促进了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激发了全班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以有趣的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编成课本剧只适合有故事情节或刻画人物形象的课文,对于抒情论理的短文、诗歌,编剧就较难了。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这类作品的兴趣,我根据不同的作品,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特别以有趣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注意背景的简介。如学习杜甫的诗,让学生们知道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这与作者的生活际遇有密切关系,因此他的作品常常是以朴实的手法揭露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生活。由此再引导学生在诗文中找出哪些诗句描写是现实主义的表现。学习李清照的诗词,简介李清照年轻时幸福、惬意的生活及中年丧夫的悲痛,从而引导学生在具体作品中去把握领会其感情的不同。
(二)以悬念的导入吸引学生阅读学习古文
对于《智取生辰纲》一类篇幅较长的古典小说,我以制造悬念的形式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如我会先介绍杨志的出身和遭遇,讲他押送生辰纲的美好愿望。“同学们想了解他的愿望能实现吗?那么请快速浏览课文告诉老师结果。”由此引发学生一步步探究杨志失败的原因,以及小说所揭示的社会现实,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 渲染人物形象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学习《隆中对》时,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几件事来渲染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使学生从中感受诸葛亮的胸怀大志和深谋远虑,从而把握文中人物性格的刻画。
三、 引领背诵
背诵记忆是学习古诗文一项必不可少的要求,如何让这些枯燥乏味的文学牢牢印记在学生的头脑中呢?这也需要教师的智慧。我是这样做的:
(一)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去记忆背诵,或先总后分,或从上到下,或时间顺序等。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分后总,从个人推理出一般再类推治国之道,学生从六个“发于”“举于”推理出“故天将……”再到“入则……出则……”最后得出结论“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举行有奖背诵比赛,调动学生的背诵积极性。
(三)以活动形式背记古诗词。如唱古诗词《明月几时有》,《春花秋月何时了》等;又如写对联,赏对联等。
四、 巧记词语
(一) 在对比中感悟词语
对一词多义的词语可以通过不同的语境的对比分析掌握其词义
(二) 在拓展运用中加深理解。如在写作造句中正确引用。有些词语由于年代的不同,词义发生了改变,教师应举例说明。
总之,如何让十四、五岁的孩子乐学古文,让古文不“古”呢?教师只要在教学实践中,多动脑筋,灵活多变,就能“化腐朽为神奇”。
(责任编辑韦淑红)
[关键词]引领激趣深入理解灵活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80027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学习文言文,培养浅易的阅读能力;学习古汉语中有生命的东西,古为今用,从而促进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对待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文化。这些都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然而,远离现代生活的文言文,常常让学生们一看就头疼。一个初二的学生对我说:“老师,我们现代文都学不好,学不完,学这些文言文来干什么?难不成我们还要复古?太难学了。”因此,让今天的学生愿意走进古文,让古文不“古”,成了语文教师面临的难题。多年来我一直在努力地做着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的尝试。
一、 编课本剧,分角色表演
文言文苦涩难学,为了让学生乐学,我把课文编成剧本,学生对表现自我最感兴趣,为了能参演,多数学生都乐意深入阅读理解课文,把握人物情感,人物的言行、思想、表情、神态都成了他们了解探究的对象。学生在表演中走进文本,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从而在愉快的教学中理解了文意。如在表演《周忌讽齐王纳谏》时,表演周忌的学生称自己的妻子为“爱妃”,称友人为“卿”,学生们在评议的时候就毫不客气地指出:“这是错误的,只有帝王才能立妃。”可见学生们愿意走进古文里,他们学得多细啊!在表演《唐雎不辱使命》的时候,表演唐雎的学习委员,虽然表演的内容很完整,但一位性情急躁的同学讽刺地说:“老李(学习委员)这是在扮娘娘吧!你看!整个表演像是在与国王商量,温声细语的。哪有大义凛然拔剑欲刺的气魄!等我来演。”看来学生对文中人物性格的把握也是很准确的,这就促进了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激发了全班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以有趣的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编成课本剧只适合有故事情节或刻画人物形象的课文,对于抒情论理的短文、诗歌,编剧就较难了。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这类作品的兴趣,我根据不同的作品,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特别以有趣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注意背景的简介。如学习杜甫的诗,让学生们知道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这与作者的生活际遇有密切关系,因此他的作品常常是以朴实的手法揭露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生活。由此再引导学生在诗文中找出哪些诗句描写是现实主义的表现。学习李清照的诗词,简介李清照年轻时幸福、惬意的生活及中年丧夫的悲痛,从而引导学生在具体作品中去把握领会其感情的不同。
(二)以悬念的导入吸引学生阅读学习古文
对于《智取生辰纲》一类篇幅较长的古典小说,我以制造悬念的形式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如我会先介绍杨志的出身和遭遇,讲他押送生辰纲的美好愿望。“同学们想了解他的愿望能实现吗?那么请快速浏览课文告诉老师结果。”由此引发学生一步步探究杨志失败的原因,以及小说所揭示的社会现实,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 渲染人物形象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学习《隆中对》时,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几件事来渲染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使学生从中感受诸葛亮的胸怀大志和深谋远虑,从而把握文中人物性格的刻画。
三、 引领背诵
背诵记忆是学习古诗文一项必不可少的要求,如何让这些枯燥乏味的文学牢牢印记在学生的头脑中呢?这也需要教师的智慧。我是这样做的:
(一)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去记忆背诵,或先总后分,或从上到下,或时间顺序等。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分后总,从个人推理出一般再类推治国之道,学生从六个“发于”“举于”推理出“故天将……”再到“入则……出则……”最后得出结论“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举行有奖背诵比赛,调动学生的背诵积极性。
(三)以活动形式背记古诗词。如唱古诗词《明月几时有》,《春花秋月何时了》等;又如写对联,赏对联等。
四、 巧记词语
(一) 在对比中感悟词语
对一词多义的词语可以通过不同的语境的对比分析掌握其词义
(二) 在拓展运用中加深理解。如在写作造句中正确引用。有些词语由于年代的不同,词义发生了改变,教师应举例说明。
总之,如何让十四、五岁的孩子乐学古文,让古文不“古”呢?教师只要在教学实践中,多动脑筋,灵活多变,就能“化腐朽为神奇”。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