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是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鲜活的、创新的过程,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因此,教师必须摒弃“走教案”的现象,打破课前预设性教学设计统治课堂教学的局面,坚持计划性与生成性课程资源的有机结合,教师尤其是要善于倾听、观察,善于发现,挖掘和提升,充分利用稍纵即逝的生成性教学资源,让课堂教学充满灵性与激情,进发出生命的活力。
如何有效生成并利用课堂资源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作些尝试:
1、努力捕捉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觉,体验和理解。”的确,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然而,这是否意味着让学生“天马行空”呢?
我在讲析《哈尔威船长》一文时,同学们被船长悲壮救人的精神深深感染,他们用“沉着镇定”、“果断”等词高度评价了哈尔威船长,有人说:“我们也要像他那样舍己救人,不怕牺牲。”按说,教学的预期目标已圆满完成。然而我敏感地意识到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有失偏颇。在肯定了学生的正确评价后,我反问道:“是因为牺牲才成就了这位英雄吗?与船共沉是他的选择吗?”学生一致称“是”,我让他们在文本中找答案,结果他们纷纷发言:
“时间只有20分钟……”“救生艇不够……”
最后他们了解到船长并非故意选择死亡,当时情势危急,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人,与心爱的轮船一起沉入大海是他唯一的选择。至此,教师明确:生命是可贵的,我们要珍惜。当个人的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有冲突时,应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发挥生命的最大值。
我在教学后记中写道:当学生“节外生枝”的时候,要正确把握文本的目标、价值和作者的情感之间的矛盾。教师面对种种意外生成,要宽厚对待学生的纯真、睿智的引导、智慧的启迪、情感的迁移,找准资源与文本、作者之间的结合点,把握好课堂生成资源应用的切入点,才能发挥生成资源利用的应有价值。
2、创造“错误”资源
有些教师认为自身的准备或知识的不足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这会令学生反感,要挖空心思去补救,还能去创造“错误”资源吗?
记得魏书生老师在执教《愚公移山》一文时,他娓娓道来:“今天给大家讲个故事,说是北山有个叫愚公的人,90多岁了……”学生马上反驳:“不对,‘且’是‘将近’的意思,愚公不到90岁。”结果可想而知,教师在看似不经意的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将学生必须积累的文言文当堂消化、吸收。我想起许多老师在讲析文言文时,逐字逐句讲析,老师累学生也倦怠,费时费力、效果却不尽人意。而教师有意创造的“错误”资源激发了学生质疑探究的精神,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也在纠错后欣然理解了老师的“良苦用心”。
3、反思整合资源
自我满足是教学发展的瓶颈,是整合教学资源的最大障碍,不断反思整合资源,才能不断积累经验,摒弃不足,开拓新领域。
学生在写议论文时,通常是说理不透,论述无力,综合几次作文练习,我发现他们在论述方而存在如下不足:选例不准确、不典型、不新颖,不知如何议论,以事例代议论;不知如何分析、归纳、不能根据中心有目的、有选择地剖析、取舍,不与中心论点联系。于是我确定专题“议论文如何议论”,将学生作文中的一些问题“片断”择出并分类,增加了一些典型的可从多角度的分析说理的典型材料印成资料,师生共同评析,引导学生悟读,悟析、悟比,明确论述要求,掌握议论要领。最后学生针对自己作文的缺陷,吸取资源中的营养,滋补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诸如此类的“议论文如何立意”、“让议论文丰厚起来”等专题给了学生实在有效的指导。
由此,我体会到:做教师的要不断开发自身的创造潜能来挖掘、利用、整合教学资源,只有这样,我们给学生提供的资源才是优质的;只有这样,资源的教学效果才能充分发挥,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教师的“双发展”。
当然,利用的课堂资源很多。综合以上要点,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和学生就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的文化底蕴,人文素养,人格魅力,对学生是一种熏染和浸润,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学生的资源是自然的资源,是未投入的资本(约翰·杜威),是教育应该利用的宝贵资源,他们的特长、生活经历、学习经验有待教师充分关注与挖掘;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交流、合作、交融与碰撞中,往往会不断生成出新的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为师生所共享,互利、互惠。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独具慧眼,悉心地去洞察,及时地去抓取乃至创造“错误”资源,就能演绎精彩课堂!
李玉红,陶光明,教师,现居湖北武汉。
如何有效生成并利用课堂资源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作些尝试:
1、努力捕捉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觉,体验和理解。”的确,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然而,这是否意味着让学生“天马行空”呢?
我在讲析《哈尔威船长》一文时,同学们被船长悲壮救人的精神深深感染,他们用“沉着镇定”、“果断”等词高度评价了哈尔威船长,有人说:“我们也要像他那样舍己救人,不怕牺牲。”按说,教学的预期目标已圆满完成。然而我敏感地意识到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有失偏颇。在肯定了学生的正确评价后,我反问道:“是因为牺牲才成就了这位英雄吗?与船共沉是他的选择吗?”学生一致称“是”,我让他们在文本中找答案,结果他们纷纷发言:
“时间只有20分钟……”“救生艇不够……”
最后他们了解到船长并非故意选择死亡,当时情势危急,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人,与心爱的轮船一起沉入大海是他唯一的选择。至此,教师明确:生命是可贵的,我们要珍惜。当个人的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有冲突时,应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发挥生命的最大值。
我在教学后记中写道:当学生“节外生枝”的时候,要正确把握文本的目标、价值和作者的情感之间的矛盾。教师面对种种意外生成,要宽厚对待学生的纯真、睿智的引导、智慧的启迪、情感的迁移,找准资源与文本、作者之间的结合点,把握好课堂生成资源应用的切入点,才能发挥生成资源利用的应有价值。
2、创造“错误”资源
有些教师认为自身的准备或知识的不足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这会令学生反感,要挖空心思去补救,还能去创造“错误”资源吗?
记得魏书生老师在执教《愚公移山》一文时,他娓娓道来:“今天给大家讲个故事,说是北山有个叫愚公的人,90多岁了……”学生马上反驳:“不对,‘且’是‘将近’的意思,愚公不到90岁。”结果可想而知,教师在看似不经意的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将学生必须积累的文言文当堂消化、吸收。我想起许多老师在讲析文言文时,逐字逐句讲析,老师累学生也倦怠,费时费力、效果却不尽人意。而教师有意创造的“错误”资源激发了学生质疑探究的精神,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也在纠错后欣然理解了老师的“良苦用心”。
3、反思整合资源
自我满足是教学发展的瓶颈,是整合教学资源的最大障碍,不断反思整合资源,才能不断积累经验,摒弃不足,开拓新领域。
学生在写议论文时,通常是说理不透,论述无力,综合几次作文练习,我发现他们在论述方而存在如下不足:选例不准确、不典型、不新颖,不知如何议论,以事例代议论;不知如何分析、归纳、不能根据中心有目的、有选择地剖析、取舍,不与中心论点联系。于是我确定专题“议论文如何议论”,将学生作文中的一些问题“片断”择出并分类,增加了一些典型的可从多角度的分析说理的典型材料印成资料,师生共同评析,引导学生悟读,悟析、悟比,明确论述要求,掌握议论要领。最后学生针对自己作文的缺陷,吸取资源中的营养,滋补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诸如此类的“议论文如何立意”、“让议论文丰厚起来”等专题给了学生实在有效的指导。
由此,我体会到:做教师的要不断开发自身的创造潜能来挖掘、利用、整合教学资源,只有这样,我们给学生提供的资源才是优质的;只有这样,资源的教学效果才能充分发挥,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教师的“双发展”。
当然,利用的课堂资源很多。综合以上要点,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和学生就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的文化底蕴,人文素养,人格魅力,对学生是一种熏染和浸润,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学生的资源是自然的资源,是未投入的资本(约翰·杜威),是教育应该利用的宝贵资源,他们的特长、生活经历、学习经验有待教师充分关注与挖掘;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交流、合作、交融与碰撞中,往往会不断生成出新的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为师生所共享,互利、互惠。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独具慧眼,悉心地去洞察,及时地去抓取乃至创造“错误”资源,就能演绎精彩课堂!
李玉红,陶光明,教师,现居湖北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