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强调,品德与社会要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为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如何将这一标准落实在教学活动之中,为此我进行了《品德与社会》生活化的初步探讨。
一、以实践让内容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材凸现了十分强烈的生活特色,紧密的联系生活实际。因此在教学时也要紧跟教材,实现生活化的教学。例如《在集体生活中》一单元教学时,不仅要收集学生在校内课间所开展的活动(比如打乒乓球、跳长绳、踢足球、在楼梯走廊追逐打闹等)开展讨论,使学生明确文明合作的真正含义;更要联系学生在校外、社会上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如上网、读书看报、登山、旅游等)进行辩论,体验合作中的大局意识。又要让学生联系自身实践和感受体验谈谈它们的利弊得失,让学生亲身体验其过程,并把自己的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下来与同学交流,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如在《团结合作》教学时,我把学校在运动会时举行的拔河比赛的视频资料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在回忆、重温比赛活动的同时,体验合作,学习合作。这环节的设置,教师虽然没有说一句告诉学生要怎么做的话,但活动中巧妙地渗透了生活中合作的点点滴滴,教学内容也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了,这种无痕的教学内容通过活动达到了极佳的效果。
二、以游戏让内容生活化
游戏的目的在于帮助孩子更加容易的理解教学内容,并能让教师及时的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比如:在教学《我的家乡》一单元时,就可以游戏形式教学,班级成员在一起,开火车轮流说出自己家乡的优点。然后请孩子担任“小老师”,根据大家说的内容和教材中的内容给大家出一些题目,请予解答。如果没人能答出,最后请“小老师”告诉大家正确答案。游戏的时候,我们总是有些题目能回答,有些不能回答。“小老师”告诉正确答案后,教师就对他进行肯定和鼓励,称赞他“真聪明”。在类似这样的活动中,孩子能表现自己,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会因为出了一些其他同学不能回答的问题而自豪,同时也因获得了教师的鼓励而增强自信。这样一来,本单元所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也就会在游戏中随风潜入夜,润生细无声。
三、以资源引领内容生活化
资源的优势在于生动形象的将学生不易理解的抽象的内容浅显易懂的呈现出来,为更好的发挥资源优势,在教学中就充分的体现了以资源引领内容生活化。例如:在教学《家乡的变化》一单元时,学生由于对自己家乡的过去了解甚少,因此我就将这一内容通过资源,并充分结合学生的现有生活环境,二者交替、对比,将这一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以学生生活的形式现实的呈现出来,学生一看,顿时恍然大悟。因此资源引领教学内容生活化是最为形象的,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手段。
四、创设活动情境,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寓教于乐”是最有效、最吸引孩子的教学方法,它强调的是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恰好《品德与生活》也正是这样。孩子们是充满童趣的,平时老师们在设计活动情境时不妨把自己也想象成一个孩子,用自己的“童心”去设计吸引孩子们的活动。例如在上《我会好好吃》这课时,针对低年级的小朋友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特点,如果老师光对他们说要多吃这个,少吃那个,给他们分析食物的营养价值,学生一时是不能接受的。我设计了“自助餐厅”食谱,让学生自己自由选择午餐,再用课件直观地展示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所在,达到合理饮食的目的。在这种活动中,学生既学到了生活的技巧,又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总之,让教学内容回归儿童真实的生活,让他们自主实践,自主体验,自主感悟,才能愉快地生活、积极地生活,为适应学校生活和未来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才能让学生从体验中获得正确的认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当然,“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在教学实践的时候可以灵活地去理解、运用。同时,也深信着,在这门新课程的旋转舞台上,我们的孩子可以更好地展现自己!更茁壮地成长!
一、以实践让内容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材凸现了十分强烈的生活特色,紧密的联系生活实际。因此在教学时也要紧跟教材,实现生活化的教学。例如《在集体生活中》一单元教学时,不仅要收集学生在校内课间所开展的活动(比如打乒乓球、跳长绳、踢足球、在楼梯走廊追逐打闹等)开展讨论,使学生明确文明合作的真正含义;更要联系学生在校外、社会上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如上网、读书看报、登山、旅游等)进行辩论,体验合作中的大局意识。又要让学生联系自身实践和感受体验谈谈它们的利弊得失,让学生亲身体验其过程,并把自己的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下来与同学交流,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如在《团结合作》教学时,我把学校在运动会时举行的拔河比赛的视频资料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在回忆、重温比赛活动的同时,体验合作,学习合作。这环节的设置,教师虽然没有说一句告诉学生要怎么做的话,但活动中巧妙地渗透了生活中合作的点点滴滴,教学内容也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了,这种无痕的教学内容通过活动达到了极佳的效果。
二、以游戏让内容生活化
游戏的目的在于帮助孩子更加容易的理解教学内容,并能让教师及时的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比如:在教学《我的家乡》一单元时,就可以游戏形式教学,班级成员在一起,开火车轮流说出自己家乡的优点。然后请孩子担任“小老师”,根据大家说的内容和教材中的内容给大家出一些题目,请予解答。如果没人能答出,最后请“小老师”告诉大家正确答案。游戏的时候,我们总是有些题目能回答,有些不能回答。“小老师”告诉正确答案后,教师就对他进行肯定和鼓励,称赞他“真聪明”。在类似这样的活动中,孩子能表现自己,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会因为出了一些其他同学不能回答的问题而自豪,同时也因获得了教师的鼓励而增强自信。这样一来,本单元所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也就会在游戏中随风潜入夜,润生细无声。
三、以资源引领内容生活化
资源的优势在于生动形象的将学生不易理解的抽象的内容浅显易懂的呈现出来,为更好的发挥资源优势,在教学中就充分的体现了以资源引领内容生活化。例如:在教学《家乡的变化》一单元时,学生由于对自己家乡的过去了解甚少,因此我就将这一内容通过资源,并充分结合学生的现有生活环境,二者交替、对比,将这一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以学生生活的形式现实的呈现出来,学生一看,顿时恍然大悟。因此资源引领教学内容生活化是最为形象的,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手段。
四、创设活动情境,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寓教于乐”是最有效、最吸引孩子的教学方法,它强调的是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恰好《品德与生活》也正是这样。孩子们是充满童趣的,平时老师们在设计活动情境时不妨把自己也想象成一个孩子,用自己的“童心”去设计吸引孩子们的活动。例如在上《我会好好吃》这课时,针对低年级的小朋友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特点,如果老师光对他们说要多吃这个,少吃那个,给他们分析食物的营养价值,学生一时是不能接受的。我设计了“自助餐厅”食谱,让学生自己自由选择午餐,再用课件直观地展示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所在,达到合理饮食的目的。在这种活动中,学生既学到了生活的技巧,又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总之,让教学内容回归儿童真实的生活,让他们自主实践,自主体验,自主感悟,才能愉快地生活、积极地生活,为适应学校生活和未来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才能让学生从体验中获得正确的认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当然,“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在教学实践的时候可以灵活地去理解、运用。同时,也深信着,在这门新课程的旋转舞台上,我们的孩子可以更好地展现自己!更茁壮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