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on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形势下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思政教师队伍,但现状是专职老师少、学校重视不够、考核形式单一、学科价值认识有偏差等问题存在。这需要通过配足激励师资队伍、丰富课程教学资源、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拓展教师研训路径等方式,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调研;现状及对策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让学生在初中阶段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打牢思想基础,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这就需要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当前,临安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队伍现状如何?能否切实发挥思政教师的特有作用?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展了本次调研。
  一、调研对象与实施
  对全区15所公办初中的125名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基本情况、课堂表现、学科保障、教学评价、学科困难与建议等进行调研,采用网上问卷、调阅2019年9月区中小学教职工名册和访谈部分一线教师等方式。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下面我们从七个方面,对本次调研的结果进行分析。
  (一)教师学历达标,但专业不对口
  从调查来看,我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学历本科占99.2%,研究生占0.8%,符合现阶段初中教师的基本学历要求。但是,学历虽然是达标了,专业却五花八门,只有少数教师是政治专业毕业,专业不对口的问题突出。这与教育部提出的“理论功底强和专业素养高”的素质优良的学科教师要求还有距离。
  (二)教师年龄偏大,且职称偏低
  出现这种现象可能跟学校认为本学科的专业性不强有关。历年来受重理轻文思想和中考政策的影响,很多学校老师快退休了或其他原因,转任七、八年级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相比语、数、英、科等中考高分学科而言,这门学科地位相对较低。因此,本學科教师比例最大的是20—29年教龄的中年教师,占35.2%;其次是30年以上教龄的老教师,占28.8%;第三是11—19年教龄的教师,占23.2%;而作为学科希望的1—10年教龄的年轻教师仅占12.8%。这样的现状不利于本学科教师的梯队培养。
  从职称情况来看,任教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一级职称教师是主力军,比例为57.6%;其次是副高职称,占22.4%,其中社政专业只有9.6%;二级职称占20%。职称上升的空间还非常大。
  (三)兼职教师过多,幸政治面貌佳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应该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但调查发现初中阶段的学科教师多为兼职,专职仅为18.4%,兼职校级行政工作的占10%,以及中层工作的占4%,其余是兼课其他学科,具体见表1:
  从表1数据可知,多数教师兼职历史与社会学科,这应该是与杭州市的中考机制相关。我区这两门学科在中考中合称为社政,卷面分为100分,考后折算为80分计入中考总分。思政专业和历史与社会专业教师合计65人,从某种角度看,历史与社会相对道德与法治需要更专业的老师来教,大部分学校优先保证专业教师教历史与社会,剩下的较弱的来教七八年级道德与法治。因此,很多学校到了九年级为了更好地应对中考,往往是道德与法治和历史与社会这两门学科进行合科教学。
  彰显着“立德树人”的学科使命和价值追求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政治立场与使命感十分关键。调查发现,确实本学科教师中中共党员的比例较高,占37.6%,这有利于更好地落实这门学科的政治任务,是有别于其他学科在“立德树人”中更为优越的体现。
  (四)课堂喜欢程度一般,有效性不足
  学生是否喜欢一门学科的课堂,是其存在的生命线。问卷调查中,51.2%的老师觉得学生的喜欢程度只有一般,32%的老师反映是喜欢,只有少数的老师觉得是非常喜欢和不喜欢。总之,学生的喜欢程度不容乐观。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不足。59.2%的老师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一般,24.8%的老师认为还比较高,只有极少数的老师认为非常高,也有12%的老师表示有效性比较低。教师的自我认同度不高,这直接影响到本学科的课堂教学效率,不利于教学方式的创新,难以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五)教学组织不够丰富,资源利用尚可
  从课堂教学组织来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相对比较单调。
  从图1数据可知,课堂组织形式以“用教材教,合理调整教学内容”为主,占58.02%;其次为“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占39.71%;也有0.65%的老师是将任务布置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学习;还算好的是让大家诟病的“照本宣科”式课堂组织不是太多。事实上,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而这恰恰需要专业教师的正确引导,大量兼职教师的非专业性严重制约了学科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
  上好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善于把丰富的教学资料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调查可知,78.93%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引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资源;20.75%的老师也偶尔引用相关课程资源;只有极个别的教师从不引用。这有利于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热点、关心师生身边事,基本能做到将道德与法治的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但也发现许多兼职教师的资源运用仅停留在网上课件的照搬、资源理解存在偏差和运用不合理。
  (六)学习评价力求多元,备课方式多样
  当前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倡导多元评价,问卷调查中的多选题“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方式”也反映出,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学业评价因为与中考挂钩,更多的是采用考试成绩评价。
  从表2数据可知,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首选考试成绩评价的方式,占92.8%,这是一种最简便的终结性评价;其次是观察记录,占64%,难度较大;再次是描述性评价,占51.2%,这种评价主观性比较明显;还有占35.2%的学生自评与互评,31.2%的作品评价,也有16%的成长记录袋评价。学习结果的多元评价可以更为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在学习本学科中的问题与收获。但因为考试成绩评价是最简单易行且争议少的评价,而其他评价工作量大、主观性强,故大部分学校和老师仍然喜欢采用考试评价。   当调查到“你校道德与法治备课的方式是什么?”时,73.6%的老师表示通常采用个人和备课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备课,既有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有根据任教班级实际情况的自我展现机会,可以较好地保障教师的专业成长。当然有些规模较小的学校,可能也没有备课组的支持,所以只能个人备课,占10.4%。
  (七)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学科地位尴尬
  当调查到“与其他学科相比,学校重视道德与法治课吗?”时,46.35%的老师认为学校对本学科的重视程度一般,甚至有23.34%的老师认为学校是不重视的。然而,作为任教这门学科的老师,自我定位却是道德与法治是与语数英科一样重要,占73.42%,只有少部分老师认为它是与音体美一样的副科,甚至是不如音体美。这就导致了学校与教师在学科认识上产生了分歧,有上面讲重要下面做次要的现象。
  综上所述,绝大多数老师认为开这门课是有价值的,学校应该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学,要理直气壮地上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但学科也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为:
  从图2数据可知,在实施中存在的主要是四大问题:一是缺少专职老师。兼职老师没有时间、精力上好课,占29.66%。特别是七八年级的法治课,绝大部分是转行、临近退休和身体欠佳的老师,过多承担了学校其他学科富余教师的安置任务,缺少学科的尊严。二是学校重视不够。在“中考语、数、英、科主科教师优先保证”的思想下,不少学校在招聘名额有限的情况下基本不招思政专业教师(初步统计:2013年无,2014年1人,2015年2人,2016年3人,2017年3人,2018年5人,2019年2人),而且招考的都是历史与社会专业的,导致思政学科背景专业教师严重缺乏。三是学校考核只看成绩。认为只要让学生背好知识就行了,占32.9%,这既不能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也不利于学科的长远发展。相应的教研和指导不足,老师很迷茫,占33.06%。四是对学科价值认识有偏差。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对本学科认识基本停留在考试分数这一层面,还没有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素养提升来正确认识学科价值。
  三、思考与对策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队伍从整体上看还不能适应国家对这支队伍的要求,因此要“深刻认识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推进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1]。有计划、有目标地培养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队伍迫在眉睫。
  (一)提高站位,配足激励师资队伍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
  增招思政专业教师。这符合中央五部委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完善编制保障,严格按要求配齐思政课教师。严格筛选兼职教师。按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来衡量和考核,保证思政教师的质量。激励在职思政教师。职称偏低一方面反映了老师的研究能力不足,另一方面也表明老师的进取性不强。学校要营造科研氛围、强化考核,以科研指导教学改革,促教师成长。
  (二)提升能力,丰富课程教学资源
  由于兼职教师过多,学科钻研也不积极,丰富的教学资源能满足这部分老师的教学需要,特别是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线上教学,更是如此。
  1.准确解读现有的教材资源。思想彻底、理论透彻才有力量,教育入心、触及灵魂才能成功。不仅要理顺教材的理论逻辑体系,还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拓展空间”等栏目资源,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
  2.合理选择网上的共享资源。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网上的共享资源非常丰富,关键是要学会选择和利用。在教学中要把网上资源与区域资源相融合,在课堂中呈现身边的案例和故事。专职老师在选择网上资源时要把好关、引好路。
  3.挖掘融合当地的乡土资源。“育乡情、铸乡魂”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要将乡土资源融合进课堂教学,推动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鼓励企事业单位、博物馆、文化礼堂等就近与学校对接,挂牌建立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教学基地,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三)提信增效,改进课堂教学方式
  教学的最终落脚点在课堂。教学效果一般、学生喜欢程度不乐观都影响学科价值的体现。思政教师既要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又要将现代技术与课程教学进行深度融合,用现代媒体改进课堂教学方式。
  1.打造多样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学科教学的目标,这需要我们采用多样式教学方式。如《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工作要求”中就推荐了实践式、体验式、参与式等方式,可“综合采用故事教学、情境模拟、角色扮演、案例研讨、法治辩论、价值辨析”等教学方法,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2.构建交互式课堂。“互联网+义务教育”等新媒体平台给思政课教学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加快新媒体与思政课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展现和交互优势,运用新媒体推进教學模式改革、课程内容革新与学习方式变革,促进思政课教学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增强学生的获得感。[3]
  3.创新多元式评价。评价是否科学合理,往往会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分数第一的应试教学会降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地位和学科价值。因此,要创新评价方式,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使考试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制作评价量表,不同教学方式采用不同的维度和等级来评价,既评价学习情况,又引导学习过程。
  (四)提振队伍,拓展教师研训路径
  五年360学分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增加了老师外出学习的机会,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要继续发挥高校在培训中的作用。但培训样式的单一、教研的模式固化、研训效果的一般等是不争的事实。
  1.运用现代技术精准研训。关注教师需求,运用大数据,实施点对点精准教研。在全民防疫的形势下,我们更应该探索线上分层研训。骨干教师通过网络培训兼职教师,使他们更好地把握教学的基本要求,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2.建设片区学校跨校教研。农村小规模学校思政老师少,老师往往单打独斗。引导片区学校联合开展跨校教研,使教研既接地气又聚人气。
  3.探索城乡共同体研训。我区东西狭长,有9所农村初中,城乡有别但教育不能减质,追求教育的公平就要充分发挥城区学校的引领和示范作用。通过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加强校际之间学科共同研训,以城促农,缩小学科城乡差别。
  总之,只要我们积极面对问题,提高站位、提升能力、提信增效、提振队伍,从区域实际出发,紧跟时代步伐,踏着发展节拍,人人勠力同心,定能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2019-10-14).https://news.eol.cn.
  [2]佚名.习近平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批注版)[EB/OL].[2019-3-21].http://www.jxaevc.com/jjglx/ShowArticle.asp?ArticleID=10759.
  [3]郭云.思政课改革创新要着力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EB/OL].(2019-6-18).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0618/c40531-31164715.html.
其他文献
新课程赋予了课堂新的内涵与新的要求。课堂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讲授、聆听与练习,教师开始扮演课堂的革新者、学习的引导者,学生跳跃着从纯粹的接受者蜕变成鲜活的智慧生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但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否得以有效落实呢?这是个值得质疑的问题,下面试举数学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创新意识形成的三种现象,以供数学教师思考。     一、以教材为中心——“规
期刊
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数学思维必须通过科学的、严密的、具有逻辑性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然而,在当前新课程背景下过于关注体验和感悟的数学课堂中,学生的数学语言却在悄然流失。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十一册第31页,总结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为: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教到这里我问学生:“这个方法哪些地方值得注意?”原想让学生通过“注意”来加深对算法的理解,没想到某生提出“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好像是多余的,他的意见马上得到许多学生的支持。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中将植树问题的解法,归纳为:线段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要多1(P.117题1):圆形植树棵数等于间隔数,也就是不必加1(P.122题4)。回顾任教以来,虽教材多次改版,但“加1”法版复一版,一直沿用,继而,又伴生了“减1”法。众所周知,一些点拉紧了可成为线段等,封闭了可围成圆形等。同样长度的植树段,由于图形不同,植树棵数的确不相同吗?为什么一定要“加1”或“减1”呢?“加1”或
期刊
[片段1]有什么不同?  师:观察黑板上的8个图形,它们有哪些共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呢?(生答略)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缘由]    有幸在全国第三届“杏星杯”青年教师教学艺术大赛中执教了五年级《打电话》一课。通过参考相关书目并进行了反复修改,前后进行了多次试教,让我真切地体验到数学学习只有建立在学生真实的学习背景下才能取得预定的目标。而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起点,才可能有效地对教材进行处理和整合。而要达到教学的有效性,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智慧地处理和驾驭课堂,更重要的是课堂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必定是以一
期刊
不久前,笔者在区名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执教了“三角形认识”一课,其中在理解三角形高的画法知识原型,体验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高的变化及相互联系的教学实践中,充分关注了学生对知识系统化以及知识展开动态化的过程体验,让数学过程目标得到了很好的夯实,得到与会专家、老师的一致赞赏,先请看教学片段描述: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人教版课标教材五上年级编排了简易方程这一内容。这个单元先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后学习方程的意义和解方程。对于“方程的意义”这一课,教材利用天平的演示,逐步引出不等式与等式,再让学生针对这些式子进行比较、分类,概括出方程的意义。在以往教学时教师基本上按教材的编排程序进行教学,很少让学生在充分展开思维的想象中认识方程,让学生在多种背景的素材下,列出式子进行比较质疑,从中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出于对这一状况
期刊
“跳出数学教数学”应该是数学的最高境界,一直以来我都在努力地追求着。小学“观察物体”是“视图与投影”领域的内容,为了跳出“观察物体”教“观察物体”,我把中学的视图与投影知识和大学里学的机械制图知识重新学习了几遍,结果发现小学“观察物体”这个内容是一块宝贵资源,如果充分挖掘并加以开发利用,可以很好地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东汉王充《论衡·量知篇》有文:“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宝器。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人的学问、知识、能力,就像加工骨角、象牙、玉石,要经过反复切磋琢磨才能形成。  《三角形的认识》这堂课,犹如璞玉,反复打磨、推敲、精琢13次之多,欲将其成为一块美玉。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